【导语】“屁屁鲨屁弯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 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 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作 者: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37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3 77(4) 分类号: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后折返伸展事件 “挤出”折返机制篇2: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主要以变质碎屑岩-千枚岩-大理岩组合为代表,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 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氧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因此可能是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楔的一部分。
作 者: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Zhou jianbo ZHENG YongFei LI Long XIE Zh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刊 名:岩石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1 17(1) 分类号:P588.3 P542.2 P597 关键词:浅变质岩 超高压岩石 加积楔 板块俯冲 大别-苏鲁造山带篇3: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俯冲作用最显观的构造效应是俯冲地块前缘陆表面和Moho的强烈下插,导致山前坳陷带的.形成和陆壳的加积、增厚.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地块的平移速度与山前坳陷带的坳陷量和坳陷速度及Moho的下弯量和下弯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是俯冲过程中重要的壳内活动性构造界面.俯冲块体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作用的运动载体,俯冲块体内部构造界面的运移,间接反映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陆表面和Moho有可能成为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过程和深俯冲作用的重要标志.俯冲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是制约和影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因素之一,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过程中俯冲地块的壳内应力场较为稳定,始终以挤压应力为主导,俯冲作用强度仅影响应力大小,而不改变壳内应力场的应力分布.可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基本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作 者:崔军文 王连捷 唐哲民 史金松 CUI Junwen WANG Lianjie TANG Zhemin SHI Jinsong 作者单位:崔军文,唐哲民,CUI Junwen,TANG Zhemin(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王连捷,WANG Lianjie(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史金松,SHI Jinsong(河海大学,南京,210024)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80(12) 分类号:P5 关键词: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作用 陆表面 Moho 构造应力场篇4: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涌、断裂和磁性体分布等更多的信息.(3)新发现莒南-海州北北西向断裂,对研究本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4)根据地热流上涌、侵入体多和高波速体埋藏较深等特征,认为在本区进行科学钻探不够理想.
作 者:杨文采 方慧 程振炎 徐宝利 白金 作者单位:杨文采,程振炎,白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方慧,徐宝利(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廊坊,065000)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卷(期):1999 42(4) 分类号:P316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带 中国苏鲁北部 地球物理调查 非地震方法 区域构造篇5:南阿尔金-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问题及挑战
南阿尔金-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问题及挑战
南阿尔金-柴北缘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为近来所新厘定,它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延伸近1 000 km,被阿尔金断裂分成南阿尔金和柴北缘两部分,以含少量榴辉岩、石榴橄榄岩和含柯石英的片麻岩为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岩石组合分析及其岩石学特征,可把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划分为6个HP/UHP变质单元,从西向东分别是:江尕勒萨依榴辉岩-片麻岩单元(JSU);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单元(BWU);鱼卡-落凤坡榴辉岩-片麻岩(片岩)单元(YLU);绿粱山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单元(LLU);锡铁山榴辉岩-片麻岩单元(XTU);都兰榴辉岩-片麻岩单元(DLU).研究显示,6个HP/UHP变质单元在岩石组合、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及变质演化历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榴辉岩相变质时代变化在420~500 Ma之间,可能反映了早古生代沿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多阶段或穿时性的俯冲作用.
作 者:张建新 孟繁聪 Mattinson C G ZHANG Jian-xin MENG Fan-cong Mattinson C G 作者单位:张建新,孟繁聪,ZHANG Jian-xin,MENG Fan-co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Mattinson C G,Mattinson C G(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CA 94305-2115 U S A.)
刊 名:高校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年,卷(期):2007 13(3) 分类号:P588.34 关键词:南阿尔金-柴北缘 HP/UHP变质带 HP/UHP变质单元 多阶段俯冲篇6: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大别-苏鲁构造带内超高压(UHP)和高压(HP)变质岩石的分布和不同构造岩石单位间的关系表明,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及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时的古缝合线,位于大别地块的北缘,沿八里畈-磨子潭-晓天一线展布,在苏鲁地区,五莲-烟台断裂代表被强烈改造了的.古缝合线的位置.大别山北部霍山县与岳西县交界地区以及舒城、桐城和潜山县交界地区UHP和HP单位岩石的大面积分布,说明水吼-五河断裂不是UHP和HP榴辉岩相岩石的北限,因而,不代表缝合线位置,“南大别”与“北大别”地体的划分地质意义是不明确的.同时,大别山北部的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块体群,包括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合及未变形的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和辉长岩组合,前者与榴辉岩相岩石有相同的变形变质及几何学特征,后者是燕山期侵入体(123~130 Ma),因此,不是“变质蛇绿混杂岩”,也不代表三叠纪陆-陆碰撞时期古缝合线.强调指出,准确地鉴别三叠纪碰撞缝合线位置,是正确理解UHP和HP岩石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
作 者: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Suo Shutian Zhong Zengqiu You Zhendo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年,卷(期):2000 25(2) 分类号:P542 P588.3 关键词:大别-苏鲁构造带 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 缝合线篇7:榴辉岩的两种变质演化轨迹和俯冲大陆地壳的差异折返-以柴北缘都兰超高压地体
榴辉岩的两种变质演化轨迹和俯冲大陆地壳的差异折返-以柴北缘都兰超高压地体为例
都兰榴辉岩地体位于柴北缘-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端,是唯一确定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地体,约700 km,其特点是含有两个特征不同的变质亚带,并经历了不同的折返过程.柯石英假像和温压计算表明两带榴辉岩峰期变质的'压力都在柯石英的稳定域(2.8~3.3 GPa),但它们退化变质的p-T轨迹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北带榴辉岩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折返:早期从地幔深度快速折返到中部地壳层次,伴随岩石的等温降压,并发生角闪岩相退化变质;晚期抬升到地壳浅部.都兰南带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改造,高压麻粒岩阶段的p-T条件为p=1.9~2.0 GPa,T=873~948 ℃,并进一步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化变质,说明都兰南带榴辉岩折返速率较慢,发生了壳幔过渡带(或加厚的深部地壳)层次的强烈热松弛.这种热松弛发生在许多大陆俯冲带的超高压岩石的折返过程中,并且是榴辉岩发生深熔作用的主要机制.都兰两个变质带不同的变质演化轨迹反映了俯冲的大陆地壳具有差异折返的特征.
作 者:宋述光 NIU Yao-ling 张立飞 SONG Shu-guang NIU Yao-ling ZHANG Li-fei 作者单位:宋述光,张立飞,SONG Shu-guang,ZHANG Li-fei(北京大学,造山带和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北京,100871)NIU Yao-ling,NIU Yao-ling(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Durham University,Durham DH1 3LE,UK)
刊 名:高校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年,卷(期):2007 13(3) 分类号:P588.346 关键词: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p-T轨迹 差异折返 都兰 柴北缘★ 秦岭造山带秦岭岩群独居石电子探针化学年龄:晚泛非期变质证据?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