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1-05 03:49:13 作者:肥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肥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

古 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 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①鼻息句:讽刺那些因斗鸡获宠的人气焰嚣张。

②怵惕:恐惧。

唐玄宗宠任宦官,宦官因而气焰嚣张。他又爱好斗鸡,童子贾昌以能养斗鸡得宠,天下号之为神鸡童。当时斗鸡成为一种风尚,靡费严重。贾昌则受到种种特殊待遇,士庶为之不满。李白看不惯这种腐败现象,写诗作了讽刺。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这两句即是说斗鸡童气焰嚣张,鼻子一哼,会吓得行人胆战心惊。诗句语意尖锐,揭露讽刺得淋漓尽致,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译文:

田野十字道路上,一辆辆飞车过后尘漫天,即使正午时候也能遮盖天日,暗淡无光。

那是宦官们和受皇上宠爱之人,他们富甲天下,他们的住宅高耸豪华,像云一样逶迤连绵。

路上与皇上宠爱的斗鸡者贾昌相逢,只见他的车辆冠盖华丽,声势显赫。

他们打个喷嚏也可以使彩虹颤抖,路人为之颤栗。

现在满世界都是追名逐利之徒,许由那样的高洁字之士何在?大盗与大贤谁能分辩?

背景:

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甲第、名园、良田竟达一半;又酷爱斗鸡,当时王公贵族也都以斗鸡为乐,形成风气,有些人甚至靠斗鸡的本领而获得高官厚禄。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根据自己的见闻,刻划了宦官的显赫和斗鸡徒的骄横形象,从而对唐玄宗的腐朽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赏析:

唐玄宗的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他宠任宦官,使这些人凭藉权势,大肆勒索,“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新唐书·宦者传上》)唐玄宗还喜好斗鸡之戏,据唐人陈鸿《东城老父传》云,当时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由于得到皇帝的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些宦官和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讽刺画。

诗的前八句写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诗人对这些得幸小人的.生活并没有进行全面描写,只是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把它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眼前。

第一个场景写宦官。诗一开始,就象电影镜头一样,推出了一个尘土飞扬的画面:“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亭午”是正午,“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正午天最亮,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而这样大的尘土是“大车”扬起来的,这又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的迅疾。这是写景,为后面即将出现的人物作铺垫。那么,是谁这样肆无忌惮地飞车疾驰呢?诗人指出:“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中贵”,是“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甲宅”,指头等的宅第。“连云”状其量,宅第高而且广,直连霄汉。诗人不仅写出了乘车人是宦官,而且写出了他们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因为他们有势,有钱,他们正驱车返回豪华的宅第。这里诗人既没有直接描写车中的宦官,也没有描写路上的行人,只是通过写飞扬的尘土、连云的宅第,来渲染气氛、显示人物,有烘云托月之妙。

另一个场景写鸡童,又换了一副笔墨。写“中贵”,处处虚笔烘托;对“鸡童”却是用实笔从两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一是写服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象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二是写神态。 “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人的神情本来是很难描绘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诗里。但李白写来却举重若轻,他先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把笔墨放开去,“鼻息干虹蜺”,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继而,诗人又把笔收回来写实:“行人皆怵惕”,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进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鸡童的势焰衬托得淋漓尽致。真是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洗耳翁”指许由。据皇甫谧《高士传》说,尧曾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世上没有了象许由那样不慕荣利的人,谁还能分得清圣贤(尧)与盗贼(跖)呢?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

这首诗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绘,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诗的前八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叙事具体、形象,饱含讽刺,最后的议论便成为愤慨的自然喷发,一气贯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讽刺佞幸小人,扩大为放眼更广阔的现实,丰富了诗的内容,提高了主题思想的意义。

篇2:李白《古风·其二十四》赏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赏析

大车扬飞尘, 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唐玄宗的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XXX*。他宠任宦官,使这些人凭藉权势,大肆勒索,“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新唐书·宦者传上》)唐玄宗还喜好斗鸡之戏,据唐人陈鸿《东城老父传》云,当时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由于得到皇帝的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些宦官和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XXX*,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讽刺画。

诗的前八句写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诗人对这些得幸小人的生活并没有进行全面描写,只是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把它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眼前。

第一个场景写宦官。诗一开始,就象电影镜头一样,推出了一个尘土飞扬的画面:“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亭午”是正午,“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正午天最亮,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而这样大的尘土是“大车”扬起来的,这又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的迅疾。这是写景,为后面即将出现的人物作铺垫。那么,是谁这样肆无忌惮地飞车疾驰呢?诗人指出:“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中贵”,是“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甲宅”,指头等的宅第。“连云”状其量,宅第高而且广,直连霄汉。诗人不仅写出了乘车人是宦官,而且写出了他们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因为他们有势,有钱,他们正驱车返回豪华的宅第。这里诗人既没有直接描写车中的宦官,也没有描写路上的行人,只是通过写飞扬的尘土、连云的宅第,来渲染气氛、显示人物,有烘云托月之妙。

另一个场景写鸡童,又换了一副笔墨。写“中贵”,处处虚笔烘托;对“鸡童”却是用实笔从两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一是写服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象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二是写神态。“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人的神情本来是很难描绘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诗里。但李白写来却举重若轻,他先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把笔墨放开去,“鼻息干虹蜺”,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继而,诗人又把笔收回来写实:“行人皆怵惕”,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进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鸡童的势焰衬托得淋漓尽致。真是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洗耳翁”指许由。据皇甫谧《高士传》说,尧曾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世上没有了象许由那样不慕荣利的人,谁还能分得清圣贤(尧)与盗贼(跖)呢?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

这首诗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绘,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诗的前八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叙事具体、形象,饱含讽刺,最后的议论便成为愤慨的自然喷发,一气贯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讽刺佞幸小人,扩大为放眼更广阔的现实,丰富了诗的内容,提高了主题思想的意义。

(张燕瑾)

篇3:李白《古风》之二十六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六全诗翻译赏析

古风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这两句咏荷花。说秋荷开在绿水之上,荷花有绿水相托,愈显美艳;密密麻麻的荷叶,映在青烟雾霭之中。“冒”、“罗”二字用得妙,“冒”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罗”将雾霭环绕之景象,写得传神、自然,有迷人之感。

评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篇4:古风其二十四,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古风其二十四的意思,古风其二十四赏析

古风其二十四,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古风其二十四的意思,古风其二十四赏析 -诗词大全

古风其二十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赏析】唐玄宗的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他宠任宦官,使这些人凭藉权势,大肆勒索,“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新唐书。宦者传上》)唐玄宗还喜好斗鸡之戏,据唐人陈鸿《东城老父传》云,当时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由于得到皇帝的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些宦官和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讽刺画。

诗的前八句写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诗人对这些得幸小人的生活并没有进行全面描写,只是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把它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眼前。

第一个场景写宦官。诗一开始,就象电影镜头一样,推出了一个尘土飞扬的画面:“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亭午”是正午,“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正午天最亮,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而这样大的尘土是“大车”扬起来的,这又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的迅疾。这是写景,为后面即将出现的人物作铺垫。那么,是谁这样肆无忌惮地飞车疾驰呢?诗人指出:“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中贵”,是“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甲宅”,指头等的宅第。“连云”状其量,宅第高而且广,直连霄汉。诗人不仅写出了乘车人是宦官,而且写出了他们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因为他们有势,有钱,他们正驱车返回豪华的宅第。这里诗人既没有直接描写车中的宦官,也没有描写路上的行人,只是通过写飞扬的尘土、连云的宅第,来渲染气氛、显示人物,有烘云托月之妙。

另一个场景写鸡童,又换了一副笔墨。写“中贵”,处处虚笔烘托;对“鸡童”却是用实笔从两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一是写服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象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二是写神态。“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人的神情本来是很难描绘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诗里。但李白写来却举重若轻,他先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把笔墨放开去,“鼻息干虹U”,虹U即虹霓,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继而,诗人又把笔收回来写实:“行人皆怵惕”,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进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鸡童的势焰衬托得淋漓尽致。真是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洗耳翁”指许由。据皇甫谧《高士传》说,尧曾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世上没有了象许由那样不慕荣利的人,谁还能分得清圣贤(尧)与盗贼(跖)呢?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

这首诗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绘,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诗的前八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叙事具体、形象,饱含讽刺,最后的议论便成为愤慨的自然喷发,一气贯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讽刺佞幸小人,扩大为放眼更广阔的现实,丰富了诗的内容,提高了主题思想的意义。

篇5:《从军行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篇6:《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古诗鉴赏

《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古诗鉴赏

《古风·大车扬飞尘》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根据自己的见闻,刻画了宦官的显赫和斗鸡徒的骄横形象,从而对唐玄宗的腐朽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释

亭午:正午。

阡陌:田间的小路。

中贵:宦官又称“中贵人”,简称中贵。

辉赫:光彩照人的.样子。

鼻息:气息,诗中指气焰。

干:冲犯。

虹蜺(ní):天上的彩虹与云霞。

怵(chù)惕(tì):害怕,恐惧。

洗耳翁:上古时的许由听说帝尧欲将王位禅让给他,他就逃于颍水之阳;后尧又欲召他为九州长,他遂以水洗耳。诗中以他来喻指不慕名利。

跖(zhí):古代传说中造反的领袖,被诬为盗贼,诗中与“尧”对举,分别指盗与贤。

白话译文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疾驰而过尘土扬起,正午时都能遮蔽田间小路。

宦官家中有很多黄金,他们的府第高耸入云。

路上遇到斗鸡的人,他们的冠盖多么光彩照人。

气焰可以冲犯天上的彩虹与云霞,行人都感到害怕。

世界上再没有许由这样的人,谁还知晓盗与贤呢。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春夏,李白“卷其丹书,匣其瑶瑟”(《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昂首西向,初入长安,从此开始了他干谒求仕的生涯。而此时大唐气象背后却是不可遏制的衰颓与腐败。唐玄宗李隆基重用宦官,北军有王毛仲,内庭有高力士,军权政务,皆出其手。他们恃宠骄横,“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占者,半京畿矣。”(《新唐书·宦者传上》)李白深感朝廷用人忠奸不明、贤愚不辨的腐败,愤而写下这首刺时讽世的《古风》。

赏析

全诗前八句四句一组,分述“中贵人”与“斗鸡者”之嚣张气焰。前四句写宦官,起笔“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京城大道之上,大车疾驰而过,尘土扬起,遮蔽天日。开篇即发唱惊挺,构成悬念。第三句“中贵多黄金”,点出原来有如此气势与胆量肆无忌惮飞车疾驰的只不过是一群阉者宦官而已。他们驱车乘马,如入无人之境地,正是因为他们得皇帝之宠,握重金之财。他们依仗手中的权钱财势,敲诈勒索,鱼肉人民,在京城的繁华地带筑起豪华的宅第。第四句“连云开甲宅”,荡开一笔,写他们府第之豪华,更见其荒谬之处。

承四句写斗鸡者。首先直接点出斗鸡者的身份,用“路逢”与上节自然衔接,过渡得天衣无缝,毫不给人以突兀之感。接下来三句一句紧似一句,一步更进一步地描述其势焰薄天的神态。“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这种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任何人见之都会恐惧。所以“行人皆怵惕”。从侧面继续刻画这帮得势小人的丑陋嘴脸。写“中贵”者,由环境至人物,处处烘托;写“斗鸡者”,从人物至神情,层层渲染。以传神之笔墨,叙写小人得意之气势,轻薄夸张之情状,历历在目。

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远古时期,尧帝欲让位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当今君王耽行乐,哪辨什么奸与宠呢。中贵人与斗鸡者,飞扬跋扈为谁雄?纷纷扰扰的世事背后却是才能与身份的错位,品行与地位的错位。世上已无如许由辈那样的不慕荣利之人,哪里还有人去分辨什么忠奸贤愚。诗人以许由自比,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

篇7: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古 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翻译:

秦王赢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

《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背景:

秦国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蒙恬意甲都受到重用,蒙恬统率这30万大军,为秦守卫北方,秦王对他十分“尊宠”;尉缭是当时的军士长,当嬴政发现这位出色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统管全国军事。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意见,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赶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率兵伐楚。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历法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篇8:李白《古风》之四十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释:

⑴灼灼:鲜明貌。

⑵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⑶紫宫:帝王宫禁。

⑷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这里即是。

⑸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貌。沚,水中小洲。

①皓齿:洁白的牙齿。

②不发:指没有开口唱歌。

③芳心:春心。

原诗可能是李白在长安时,政治上受打击后所写。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这两句借美人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心情——美人没有机会表演歌唱的才能,始终没有开口,徒然自我坚持坚贞的品德。诗句蕴含深远,意在言外,耐人咏叹。

译文:

南国潇湘,水清沚秀,荷花艳灼,摇曳生风,高洁自爱,不染风尘。

南国美人,皓齿红唇,美艳矜持,兰心蕙质,自尊自爱。

宫女相妒,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青青蛾眉,最遭人恨。

不如归去,香岸芳汀,独自沉吟,何悲可诉?

评析: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九首。此诗当在李白欲离开长安而未去之时,感受到翰林院文士相轻的悲哀。全诗塑造了一个貌美质洁的美女形象,诗人借以自喻。萧士赟曰:“此诗太白遭谗摈逐之诗也。去就之际,曾无留难。然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

诗意分两层。前四句写美人姿容,首二句写其容貌之美,三四句状其自持不媚。后四句写美人入宫见妒,归去无悲。诗具《离骚》之风,含屈原之怨,“归去潇湘沚”这一细节暗示了这层意思。“空自持”——“何足悲”是全诗脉络。从中可以看出,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是矛盾的,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是“欲说还休”。女子美而不媚,难取悦丈夫,此一层也适于君臣关系。

篇9:杜甫《梦李白其二》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梦李白其二》全诗翻译与赏析

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楫:船桨、船

斯人:指李白

局促:勿促不安

译文: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二:

天上的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方的游客怎么久久不归。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足见你对我多么深情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有险风恶浪,总是担心我的行船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城中达官贵人充斥拥挤,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道公平宽广无限,为何到老还如此含冤受累!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背景: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先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被流放夜郎【治所咱今贵州桐垶西北】,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

鉴赏:

这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评点:

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想念李白而作,表达了他对李白深切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是分别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来写的。上篇写第一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明诗人对李白前途吉凶的关切;下篇写梦里见到的李白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篇开头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两句,好似突然刮起的阴风,使全诗顿时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之中。诗人要记梦,先写离别;未写离别,先写到死,用死别来衬托生离,写尽李白被流放到遥远的异域、久无音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苦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不写诗人梦到李白,而写李白来到诗人梦中;而李白之所以能入梦,又是因为知道诗人对他一直很想念。这两句写了李白幻影在诗人梦里出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突然见到李白的欣喜与快慰。然而这欣喜却转瞬即逝。“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两句,是诗人联想到当时关于李白下落的各种不祥传闻而产生的疑问。难道他果真死了?眼前的他到底是生魂,还是死魄?道路遥远,生死难测啊!从突见的'欣喜,到转念后的疑惑,再到生出担忧和畏惧,诗人对自己梦中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和到位。“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两句,写梦醒后诗人的思绪仍无法平静下来。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由江南而来,又从秦州返回,来时需越过南方葱郁的枫林,去时需穿过秦陇漆黑的关塞,路途遥远艰难,李白又是孤身一人,诗人怎能不为之挂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写在满室月光之下,诗人忽然觉得李白那憔悴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定神一看,方知是自己的错觉。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离去,山高路远,江湖凶险,诗人不禁暗中祷告道:“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恐怖的景象,恰是李白凶险处境的象征;这惶恐不安的祷告,表明了诗人对李白前途命运的忧虑。诗中用了两个与屈原有关的典故:“魂来枫林青”一句中的“枫”意象,出自《楚辞•招魂》;“蛟龙”一词见于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诗人通过用典把李白和屈原联系到一起,不仅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性,而且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许、推崇和敬仰。

诗人第一次梦到李白后,接连几个夜晚都出现相似的梦境,因此便有了下篇的吟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两句,由浮云而及游子,为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呼应,体现了二人形离神合、真诚相对的情谊。不论是诗人“见君意”,还是李白“明我忆”,皆为诗人推己及人,抒发了他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告归”之后六句,截取诗人梦中李白归去前的片刻,描写李白的幻影。“告归”两句描写神态;“江湖”两句为独白;“出门”两句则通过动作、外貌揭示了李白愁苦的心理。仅仅三十字,就从神态、声音、动作、外貌等多个侧面生动地刻画出了李白的形象。“江湖”两句,与上篇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意思相同,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辛及其现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李白惺惺相惜的感慨。

梦里李白的幻影,对诗人造成了很深的触动,以至于诗人每次醒后,总是越想越愤慨,越不平,最后便发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慨叹。达官贵人们遍布长安,唯独李白这个杰出的人才却报国无门,困窘不堪,临近晚年又被流放绝域,丧失了自由,还说什么“天网恢恢”之类的话呢!生前有这样的遭遇,即使死后流芳千古,自己已无法知晓,又有什么用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沉重叹息,既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至高评价与无限同情,也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万千心事。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十四)

《赠裴十四》的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古风其十四,古风其十四李白,古风其十四的意思,古风其十四赏析

李白《上留田》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六全诗翻译赏析

古风其二十一,古风其二十一李白,古风其二十一的意思,古风其二十一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忆东山其一》李白全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