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23-01-24 03:52:48 作者:Downtop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ownto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夜泊全诗翻译赏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夜泊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

篇1:夜泊全诗翻译赏析

夜泊全诗翻译赏析

夜泊

【宋】周密

月沉江路黑,傍岸已三更。

知近人家宿,林西犬吠声。

【注释】

①傍岸:靠岸。

②吠:狗叫。

【参考译文】

昏暗的月下,江上一遍漆黑,靠岸时已经三更天。想在近处找个人家住宿,听到在树林西边有狗的叫声。

【简析】

诗人夜晚停船靠岸,欲找人家投宿,耳胜于目,唯夜行人最能体会。

作者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

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周密为南宋末年雅词词派领袖。他的词作融会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他一方面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另一方面与吴文英交往密切,词风也受其影响,因此与之并称“二窗”。他的成名作、描绘西湖十景的组词《木兰花慢》,即以文笔清丽而著称。[4] 他的词作以宋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收于词集《萍洲渔笛谱》内,可能是他自己编定,凡110首。后期作品见于《草窗词》和江昱所辑的.《萍洲渔笛谱集外词》,凡41首。前期作品多为吟风弄月,宴饮酬唱,此时南宋已危若累卵,倾覆在即,但在前期的一百多首词作中居然毫无反映。后期词作不多,但有不少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苍凉凄咽之作,如被公认为压卷之作《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河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此词主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由于国破家亡。此时实际上已是无国可投,无家可归,因此比起一般羁旅乡愁,更觉感伤凄凉。这种将身世之感与黍离之悲杂糅的表达方式是周密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如《三株媚·送圣与还越》、《献仙音·吊香雪亭梅》等皆是如此。前一首中的“故园愁眼·,立尽斜阳无语”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而“废宫荒芜”、“俊游零落”则是宋亡的缩影;后者以梅自喻,词中的“凄凉市朝”、“斜阳衰草哦”则是时代的剪影。

周密的咏物词和抒写离情别绪词作也很有名,前者如《水龙吟·白莲》、《齐天乐·蝉》;后者如《玉京秋·烟水阔》等。

周密词最主要的特色是格律严谨、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字句精美。在结构风格上,往往毕肖周邦彦。因为姜夔、吴文英也都是取法周邦彦又自成家数,所以周词也有不少借鉴姜夔、吴文英的痕迹。在表现手法上,同他的散文小品一样,周密最善于写景,体物异常细腻、准确形象。

篇2:夜渡江全诗翻译赏析

夜渡江全诗翻译赏析

夜渡江

[唐]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注释

⑴此诗一作姚崇诗。

⑵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⑶晦:光线不明,昏暗。

⑷恐:一作“似”。

参考译文

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赏析:

《夜渡江》是唐代诗人柳中庸(一作姚崇)的诗作。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艺术构思颇为独特。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这里由“浮烟”“苍茫”“晦”等词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篇3:枫桥夜泊全诗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篇4:枫桥夜泊翻译和赏析

枫桥夜泊的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篇5: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篇6:白居易《村夜》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村夜》全诗翻译赏析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

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和平实流畅的语气画出一个平常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却清新恬淡,诗意浓郁。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篇7: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全诗赏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全诗赏析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⑵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⑺落:一作“正”。

【白话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诗题下原有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篇8:杜甫《夜》全诗赏析

杜甫《夜》全诗赏析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句解: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夜》是一首七言律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作于夔州。这两句是说,时值秋日,白露已降,天高水清,独夜孤寂,满腹愁肠,无以为遣。人虽在南,心长在北,天各一方,秋夜“旅魂”能不惊吗?前句写景,后句写情,以景托情,景为情使,极言诗人当时愁闷难耐、急切出川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写成的。从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它与《秋兴八首》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同。杜甫自759年弃官客秦州到写此诗时,已经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活。而在这七年中,诗人的生活极为艰苦,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现在多情多病多愁的诗人又逢凄凉之秋夜,在异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联翩,走笔作歌?首联为起,一景一情,情缘景生,扣紧题面,写所见所感。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一个是第一句中的“秋”,一个是第二句中的“夜”。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句式上完全一样。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次句在句式上求变,用“空”字来形容山,用“独”字来修饰夜,用“旅”字来限制魂,再用“惊”字来刻画旅魂,真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夜”字,写所见所闻。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写夜,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灯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从“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在唐代,人们到秋天都要捣衣,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可以参读。

颈联承中有转,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秋”字。第五句写秋天地上最有季节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雁”。写病人逢秋,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南菊再逢人卧病”和《秋兴八首》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诗人家乡在中原,故称异乡西南的菊花为南菊,称家书为北书。“雁无情”是诗人之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现在因为战乱,得不到家书,无处责怪,却迁怒于鸿雁无情。这是一种无奈的说法。在杜诗中有许多关于思家和极想看到家书却无法实现的诗句。如“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思家步月清宵立”等。当时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书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在具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得到的。因此,现代人在理解这样的诗句以及体会古人的心情时都具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可以举出唐人张籍的《秋思》予以佐证。诗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流满面的样子)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阔别故乡、远离亲人,并把家书看成“抵万金”的杜甫能不为之发泄自己的情感吗?这一联重点写秋写情,写所感所思。写秋时以菊代之,写情时以书代之。

尾联叙事抒情,是合。这时的诗人已是重病缠身,十分虚弱,从卧病两字即可看出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凤城),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思家之心、报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与《秋兴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相同。这一联情景交融,写诗人身在南方,但心却永向北方,忧国之心,至死如丹。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由此可看出杜甫晚年七律诗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堪为后世楷模。

赏析二:

诗题为《夜》,整首诗也围绕着“夜”来写的,却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思”和“愁”的主题。“露下”、“独夜”、“疏灯”、“新月”、“牛斗”、“银汉”无不和“夜”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是把华丽的辞藻堆砌。有些人喜欢写《无题》,美其名曰学李商隐,其实是不足取的,殊非正途。

因诗不长,所以句句要精,要扣题,不说废话。杜甫的《夜》几乎句句扣“夜”,五六句即使没有直接出现相关词语,但是意思上也没散开,是一贯而下的。律诗常用“起承转合”的四字章法,一字对应一联。

首联“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为起,其中的“秋”、“夜”、“独”、“旅”、“惊”等字,点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境。这就是“起”。即使不看后续内容,仅看首联就能感觉到整篇的气氛,这个“起”才算是合格的。

颔联“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为承,就是承接、继续的意思,要紧接着首联展开描写。律诗这联要用对偶句,增加美感。这联是怎么“承”的呢?前半句“疏灯自照孤帆宿”是和首联下句“空山独夜旅魂惊”相通的,“独”与“孤”,“空”与“疏”,“旅”与“宿”等,不但句,连字都是相通的、相接的。后半句“新月犹悬双杵鸣”,与首联上句“露下天高秋水清”,“双杵”与“秋水”,“新月”与“天高”,也是相承接的。无论意思上,意境上,字面上都承接得那么好。

颈联“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是“转”。前四句主要写景,秋夜孤舟周围的景色;到这两句,却写了“卧病”、“书不至”,开始从前面写景变成抒情了,这就是“转”。“转”也需要对偶句来增加艺术美感,“转”要转的自然,尽量和前边形成对比,最常见的“转”是由写景转为抒情,还有虚转实、大转小、阴转阳等手法。但是,“转”也要有原则,中心不能变,意脉要顺畅。如果颈联和前两联风马牛不相及,就失败了。所以要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给人以充分的联想空间。

尾联“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是“合”,就是总结。“合”要回归中心,不能随着颈联的“转”一直转下去,而要整合全篇,回到中心。杜甫这两句的处理方式是,由抬头看星辰想到长安(凤城),与“千里共婵娟”同妙,而于此主题毕现。

南菊,北书:时作者在四川,所以称南,北指长安。凤城:汉武帝曾在长安造凤阙,故凤城是长安代称。

孟浩然《春晓》全诗翻译赏析

秋夕全诗翻译赏析

《秋词》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江上吟》全诗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

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原文及全文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夜泊全诗翻译赏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夜泊全诗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