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时间:2023-01-09 04:05:53 作者:Benn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e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杜甫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一起来看看!

杜甫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他的最大的理想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要入世做官,达而兼济天下,杜甫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却既未能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也未能知天乐命,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一生处于郁郁不得志之中,既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没有找到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本文试图对杜甫的人生悲剧从各个角度作一个分析,从而建构出杜甫人生悲剧的因果系统模式。

一、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社会基础的制约与规定,以其客观的力量把杜甫陷入到了历代文人共有的规律性悲剧中来,也即在于杜甫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封建制度下人才引进机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是由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一生贯彻实行儒家“仁政”的政治标准,犯颜直谏,廷争忤旨,勇批朝廷的失道违仁。然而,封建社会君主高度集权,做臣子的要绝对尊重君主的权威。杜甫真挚,执着地追求他的“真性真情”,不懂得变通,不会逢迎,便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杜甫与时代,与统治阶级的多种矛盾都是无法消解的。

二、杜甫自身的个性品格与其人生悲剧的相关性

杜甫具有心怀天下的品格和诗人气质,他在读书壮游之后便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不中,便开始了他的旅食京华的生活,历尽十年艰辛。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追求已久的理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此时的.现实环境已今非昔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残酷,皇族之间、朝臣之间、宦官与朝官之间、藩镇之间,明争暗斗不能停止。这种君不仁、臣不贤的生活环境已经预示了杜甫仕途的艰难性。

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希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世易时移而未能审时度势,依然我行我素,必然要遭受随之而来的后果。乾元元年(758),房琯以四条罪状被贬外任,杜甫“见时危急”,仗义执言而“违忤圣心”,被肃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虽有醒悟,但为时已晚矣!

三、在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儒家人生价值取向是杜甫人生悲剧根源

在封建时代,摆在士大夫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儒家的出仕,二是道家的归隐。出仕和归隐是两个层面的不同选择,从出仕到归隐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房琯事件,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此次事件,杜甫失望了,朝中无所倚望,又畏惧进一步受到迫害,就干脆含愤拂衣而去,这其实也显示了他性格中清狂的一面。在弃官入秦州途中,杜甫通过对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等古今清高狂放之士用舍行藏的反思,似乎看破了贫贱富贵,功名荣辱。他的诗歌《佳人》,就是通过对一个遭遇不幸的绝代佳人的同情,写出了自己弃官后的思想状况;他的《谴兴》诗流露出庄子的齐物思想,《剑门》诗又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相吻合。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和思想状态,充分地体现了老庄哲学。

按照一般的规律,接下来杜甫就该归于自然,在山光水色中怡情养性,于淡薄名利中乐天知命,从此无牵无挂,相忘于江湖了。但是,杜甫始终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仍时时在实践着儒家的用世思想。

儒家思想的中心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爱”与“仁”。杜甫的一生是实践、充实、丰富儒学的一生,他既希望君王能够实行“仁政”,泽福天下黎民苍生,他自己也时刻在实现着“仁”。他的不朽诗篇《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一种仁爱之心。杜甫进而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当他的茅屋在暴风骤雨之中被刮破、雨漏下来不能成眠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除了爱人之外,杜甫又进一步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间的一切生物,杜甫的咏物诗写马写鹰写松鼠,他对这些生物都充满了爱心;杜甫的“致君”理想也并没有随着他的弃官而中止,他时刻在等候着君主的召唤。《凤凰台》中说:“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正是他愿望的真实写照。在杜甫刚到秦州不久,就叹息“山高客未归”,随着“飘零为客久”,其他的诸如“最奈客愁何”﹑“花近高楼伤客心”﹑“艰难作远客”﹑“十载江湖客”,﹑“江汉思归客”等诗句,都反映了他的一种漂泊之感、思乡之情。但杜甫想要回归的故乡在哪里呢?他的实际的故乡由于战乱和缺少管理,早已破败不堪,难以安身了。事实上,杜甫想要回归的故乡就是朝廷,还乡就是归朝。“他的还乡之思,只是还朝之想的借喻性意象,是他追求圣化的一个不愿破碎的梦”。 “身在朝野,心怀社稷”,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苦楚;生活漂泊,精神无着, 杜甫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儒家实践来看,儒家的言行实际上体现出庄严与崇高的悲剧英雄色彩。杜甫把儒家对生命的认识,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当为,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自己的一生和命运抗争并且不怨不悔。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中国文化君子理想的楷模,他在人格上和行动上都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这也就是杜甫被称为“诗圣”中“圣”的一面;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的诗给人以痛苦,但能在痛苦中受到震撼,在震撼中,让人得到灵魂的升华!

篇2: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

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浓郁的悲剧精神。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的人生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并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叶燮在《原诗》中曾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念朋友……”。渗透于杜甫诗中的悲剧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杜甫将自己一生的愁苦融入到诗歌中,渗透着浓浓的悲剧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要探讨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必须了解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杜甫的悲剧性人生

人生的悲剧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抒情主体的经历纠结在一起。杜甫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青年时有着积极地入世愿望,致力于追求功名,安史之乱后客居秦州、同谷,辗转飘零的经历、坎坷的命运、政治的失意使他承受太多的痛苦,形成了他的悲剧性人生。但造成诗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条,他们常面临入世、出世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经历出世、入世,或者反复的入世、归隐等,他们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用出世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杜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生都没有在出世、入世之间寻得平衡,并贫困交加一生,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1.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成年后他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形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事情的发展远非杜甫所料,他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此后一直寻找入仕的机会,到处求人援引,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小官,可是上任没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他的人生命运悲凉、仕途坎坷。儒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但现实社会的残酷造成大量有志之士的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面对不公的命运、悲惨的人生,如果以耿直的人格面对现实,必会与现实政治相悖,这就使得一些正直之士的仕途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色彩,建功立业的理想大都会成为泡影,最后在诗文中抒发感慨来自我安慰。

2.遇合无期的悲惨命运

杜甫为人正直、他的际遇与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相契合。他有着远大的志向,早期的作品就充满着自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有着强烈的自信,充满着乐观精神。他理想的终极目标是辅佐君王、安邦定国,伴随着对盛世的憧憬,他踏上了入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科场失意导致他报国无门,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杜甫长期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越是追求理想,越是感到现实的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的失意、悲怨、伤感等情感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悲剧精神。因此诗人觉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在求仕中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盛世憧憬的消失与理想的破灭,使诗人产生强烈的困惑,也使他的'人生带有了悲剧色彩。杜甫一生致力于追求理想,但时运不济,这实在是一出悲剧。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都没有磨灭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使得杜诗的悲剧精神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也曾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能、胆识,指出当时大臣的尸位素餐,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但皇帝的召试并非是真爱人才,而是为了粉饰天平,再加上奸臣当道,召试也就不了了之。杜甫多方奔走,到处找人援引,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小职。安史之乱中,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才进入仕途。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功名,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性格特征。安史之乱后,他把对盛世的憧憬转变为对现实的抨击,忧心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的基调,蕴含着悲剧精神,如《壮游》中的“上感九庙焚,下忧万民疮。”

二、杜诗中的悲剧精神

1.时事诗与怀古诗的悲剧意蕴

时事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展示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以自我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悲歌。杜甫深切关怀着满目苍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抒写时事表达自己的见解,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诗中生死离别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则揭示了当时巨大贫富差距,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关注。“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不仅在时事诗中追求悲壮美,在晚年创作的诗篇中也张扬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春陵行》),“抱病排金门,衰容汽为敏”(《赠郑十八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在这些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恨,他将对政治的忧患和生命的悲哀都渗透在诗篇中,其忧国忧民的意识超越了社会功利,使其诗歌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杜甫的怀古诗也有着浓郁的悲剧精神。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抒情言志,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通过历史环境的描写来隐喻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常借助历史寄寓对现实及自身遭遇的感怀,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一生常自比稷与契,但远古的稷与契只在想象中,他只能用历史上的英雄反观自身,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诗人用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生不逢时,抒发现实的感受,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深沉的悲剧意蕴。

2.写景诗生命意识的悲剧体现

我国古代诗人多用诗表达生命主题,杜甫也继承了这一诗歌传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悲剧体验,这可以从他的写景诗来看。杜甫在景物描写中常寄托生命体验,凸显人的生命价值与现实人生的冲突。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诗中的生命意识是通过对痛苦的超越体现出来的。杜甫在诗中有退隐想法,但他未真正行动起来,而是致力于追求现实人生价值。我们读杜甫的诗,很容易感受到悲伤情绪。诗人从生活的艰辛中感叹自己的衰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在感叹命运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杜甫写景诗中表达生命意识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寄寓身世感怀。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诗人追忆盛时的京华往事,感慨生平遭遇,抒发暮年时的凄凉之情,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另外还有《江汉》、《旅夜抒怀》、《登高》等诗,尤其是《登高》诗,情景交融,既概括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又表达出常年漂泊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内心的痛楚,将诗人的漂泊、悲情、怀乡、垂暮、哀饼等充分体现出来,既有身世的悲凉,又有家国之恨。正是由于杜甫与命运的抗争,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了感人泪下的悲剧美感。

总之,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把爱国之悲、忧民之愁的情感融入到一首首诗歌中,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精神,成就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杜甫《梦李白》二首赏析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篇3: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

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浓郁的悲剧精神。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的人生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并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叶燮在《原诗》中曾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念朋友……”。渗透于杜甫诗中的悲剧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杜甫将自己一生的愁苦融入到诗歌中,渗透着浓浓的悲剧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要探讨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必须了解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杜甫的悲剧性人生

人生的悲剧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抒情主体的经历纠结在一起。杜甫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青年时有着积极地入世愿望,致力于追求功名,安史之乱后客居秦州、同谷,辗转飘零的经历、坎坷的命运、政治的失意使他承受太多的痛苦,形成了他的悲剧性人生。但造成诗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条,他们常面临入世、出世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经历出世、入世,或者反复的入世、归隐等,他们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用出世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杜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生都没有在出世、入世之间寻得平衡,并贫困交加一生,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1.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成年后他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形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事情的发展远非杜甫所料,他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此后一直寻找入仕的机会,到处求人援引,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小官,可是上任没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他的人生命运悲凉、仕途坎坷。儒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但现实社会的残酷造成大量有志之士的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面对不公的命运、悲惨的人生,如果以耿直的人格面对现实,必会与现实政治相悖,这就使得一些正直之士的仕途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色彩,建功立业的理想大都会成为泡影,最后在诗文中抒发感慨来自我安慰。

2.遇合无期的悲惨命运

杜甫为人正直、他的际遇与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相契合。他有着远大的志向,早期的作品就充满着自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有着强烈的自信,充满着乐观精神。他理想的终极目标是辅佐君王、安邦定国,伴随着对盛世的憧憬,他踏上了入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科场失意导致他报国无门,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杜甫长期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越是追求理想,越是感到现实的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的失意、悲怨、伤感等情感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悲剧精神。因此诗人觉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在求仕中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盛世憧憬的消失与理想的破灭,使诗人产生强烈的困惑,也使他的人生带有了悲剧色彩。杜甫一生致力于追求理想,但时运不济,这实在是一出悲剧。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都没有磨灭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使得杜诗的悲剧精神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也曾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能、胆识,指出当时大臣的尸位素餐,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但皇帝的召试并非是真爱人才,而是为了粉饰天平,再加上奸臣当道,召试也就不了了之。杜甫多方奔走,到处找人援引,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小职。安史之乱中,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才进入仕途。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功名,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性格特征。安史之乱后,他把对盛世的憧憬转变为对现实的抨击,忧心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的基调,蕴含着悲剧精神,如《壮游》中的“上感九庙焚,下忧万民疮。”

二、杜诗中的悲剧精神

1.时事诗与怀古诗的悲剧意蕴

时事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展示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以自我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悲歌。杜甫深切关怀着满目苍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抒写时事表达自己的见解,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诗中生死离别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则揭示了当时巨大贫富差距,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关注。“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不仅在时事诗中追求悲壮美,在晚年创作的诗篇中也张扬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春陵行》),“抱病排金门,衰容汽为敏”(《赠郑十八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在这些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恨,他将对政治的忧患和生命的悲哀都渗透在诗篇中,其忧国忧民的意识超越了社会功利,使其诗歌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杜甫的怀古诗也有着浓郁的悲剧精神。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抒情言志,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通过历史环境的'描写来隐喻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常借助历史寄寓对现实及自身遭遇的感怀,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一生常自比稷与契,但远古的稷与契只在想象中,他只能用历史上的英雄反观自身,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诗人用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生不逢时,抒发现实的感受,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深沉的悲剧意蕴。

2.写景诗生命意识的悲剧体现

我国古代诗人多用诗表达生命主题,杜甫也继承了这一诗歌传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悲剧体验,这可以从他的写景诗来看。杜甫在景物描写中常寄托生命体验,凸显人的生命价值与现实人生的冲突。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诗中的生命意识是通过对痛苦的超越体现出来的。杜甫在诗中有退隐想法,但他未真正行动起来,而是致力于追求现实人生价值。我们读杜甫的诗,很容易感受到悲伤情绪。诗人从生活的艰辛中感叹自己的衰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在感叹命运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杜甫写景诗中表达生命意识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寄寓身世感怀。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诗人追忆盛时的京华往事,感慨生平遭遇,抒发暮年时的凄凉之情,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另外还有《江汉》、《旅夜抒怀》、《登高》等诗,尤其是《登高》诗,情景交融,既概括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又表达出常年漂泊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内心的痛楚,将诗人的漂泊、悲情、怀乡、垂暮、哀饼等充分体现出来,既有身世的悲凉,又有家国之恨。正是由于杜甫与命运的抗争,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了感人泪下的悲剧美感。

总之,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把爱国之悲、忧民之愁的情感融入到一首首诗歌中,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精神,成就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杜甫《梦李白》二首赏析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杜甫为何被称为“悲情诗人”?《石壕吏》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悲歌

杜甫在唐朝诗坛的地位与李白不相伯仲,但相对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而言,杜甫所创作的诗歌往往都具有一定悲剧色彩。虽然杜甫的年纪仅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所以我们在读杜甫诗歌的时候,总是能够从中感受到王朝衰落的凄凉,以及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痛之情。这位忧国忧民的著名大诗人,一生都处于政治不得志,以及生活困苦的挣扎之中。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人遭遇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作品中不仅充斥着,处于唐朝社会底层人士的悲凉,同时也饱含“上下而求索”的政治诉求。纵观杜甫的一生除了在诗歌上有所成就之外,在政治以及其他方面都未有过高峰时刻。

杜甫一生历经盛唐和中唐两个时期,他亲身感受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所以杜甫的诗歌多以,“家国情怀”和百姓生活为主题。既体现出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又蕴含着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悲哀。

在杜甫五十九岁的人生中,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诗歌。虽然《杜工部集》中辑录了约有1500首诗作,但这只是他众多诗作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杜甫在世的时候,其人其诗并未声名显赫,而且也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的欣赏。

但在其去世之后的百年内,人们终于领悟到了杜甫诗歌的文学魅力。不仅将其称为“诗圣”,同时将他所创造的诗歌也誉为“诗史”。人们充分地肯定了杜甫其人,以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同时还将他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

虽然这种肯定和赞誉来得稍晚一些,但是这并不影响杜甫在中国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他和他的诗歌不仅名垂千古,同时杜甫这位以创作悲情诗歌而闻名的大诗人,他的文学魅力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都起到了无法比拟的借鉴作用。

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契机

杜甫生于公元712,这个时期正处于唐朝的强盛时期。根据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来看,无论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还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当达到一定高峰之后,肯定会出现一次触底反弹。杜甫出生的时候其实大唐王朝,就已经显现出了衰败的迹象。

在杜甫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实这也是杜甫悲观人格产生的外部原因之一。如果从杜甫幼年时的家事背景来看,实际上完全可以用家庭优越来形容。从这里我们貌似可以看出,杜甫其实是一个富家子弟。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相信也就不会有悲情的一生。

笔者认为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之下,杜甫在成年之后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将其年少之时的优渥生活,与因战乱而四处流浪的境遇相比较,这种天地之别的差异,其实也是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1.少时优越,七岁能诗

很多人对杜甫以及“杜诗” 的了解都十分片面,从现有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杜甫其实出于名门他的远祖,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而祖父杜审言则是唐高宗时期的咸亨进士。

在这种家庭背景的影响之下,杜甫小时候其实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所以他才有机会博览群书,并在七岁之时就能够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就是对幼年杜甫的极致赞誉。

小时候的杜甫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志向也十分远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他幼时曾立下的宏愿。这样的人生经历对杜甫长大之后,形成忧国忧民的诗歌情怀都具有重要影响。

2.多次出游经历,奠定诗歌创作基础

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游览吴越之地,此时其实正处于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他在出游的过程中不仅看遍了名山大川,而且也亲眼目睹了世间百态。这对其诗歌创作风格,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眼界开阔之后思想和胸襟也会更宽广,丰富的出游经历为杜甫诗歌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素材。虽然他在参加“乡贡”时落第,但这并未影响他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还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望岳》。

诗中末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仅成为杜甫早期诗歌的经典诗句,同时也是杜甫年少轻狂之时的远大抱负。但是这种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只有通过“科举取士制度”才能实现。

3. “野无遗贤”,再次落榜

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曾赶赴长安应试,但由于科举考试时出现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和同期一起考试的举子们全部落榜。两次科举落第令杜甫心灰意冷,但他内心中的求仕理想依然没有破灭。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攀权附贵。这对于一个文人尤其是诗人来说,不仅深深的打击了自尊心,同时也体现出了杜甫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境遇。这些遭遇其实都是杜甫悲剧人生,以及悲情诗歌出现的重要契机。

尽管杜甫有满腹的才情,但由于没有施展的平台和途径,他也能治自怨自艾寻求机会。为了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他在长安不断奔走献诗献赋,但由于没有人欣赏他的诗歌作品,杜甫不得不客居长安长达十年之久。

在长安寻求政治发展的杜甫,由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仅精神上郁郁不得志,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就是对这一时期杜甫境遇的真实写照。

4.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虏

公元75年玄宗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杜甫在此时向玄宗献《大礼赋》,玄宗看后甚是赏识他的文学才能,于是命其在集贤院待命。但由于唐朝时“科举取士”制度非常严格,在奸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杜甫入仕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虽然在四年之后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由于官职过小杜甫坚辞不受。随后上书并被提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杜甫幼子早殇,仕途失意、生活贫苦、家门不幸,让杜甫的悲观性格达到了顶点。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为了避难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但却被叛军所俘虏。虽然杜甫因为官职过小躲过一劫,但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时,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愈加剧烈。但面对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以及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杜甫的悲剧人生至此达到了高峰。

篇4:柳永的悲剧人生

柳永的悲剧人生

柳永开慢词之先河,词曲足冠群雄、评骘不一的词人,在给世人鲜明的展现出一位积极进取的士子形象的同时,亦流露出他狂放不羁的浪子一面。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淫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 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淫靡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 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百姓,皆热衷于写词唱曲,宴饮游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张先“多为官妓作词,而不及靓。靓献诗云:‘天与群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子野于是为作词也”。在这种糜烂习气的熏陶下,对于柳永性格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他为何毫不掩饰的往返于妓馆的行为。

3 儒家思想的追崇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政教经典,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成为儒士追崇的理想人格。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决定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必然性,“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柳永恰恰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同许多士子一样,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宗咸平五年(10),柳永二十岁左右便离开家乡崇安到繁华的汴梁参加应试,然而一切并不尽如意,蹉跎了近三十载。宋仁宗景佑元年特开恩科,柳永借此机会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为官后的柳永,尽忠职守,曾被《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名宦”,而被此书记为名宦者寥寥四人,柳永位列其中。足可见柳永在为官期间的政绩被世人称道,并非是一个空腹才情的词人。

4 个人原因

柳永天性浪漫,狂放不羁,出生于传统士族家庭,思想行为受到了儒家“克己复礼”教条的束缚。当他来到汴梁应试,这里繁华的市貌,无不吸引着这位好奇痴狂的少年,他的心如脱缰之马,肆意纵情于歌舞声色中。柳永从小便赋有卓越的才情,宋人杨《古今词话》中所载,有一《眉峰碧》一词,“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柳永自幼颇爱民间词,这也是其经常出没市井教坊,其词曲通俗的根源所在。当时的北宋笼罩在一片奢靡享乐的生活气息下,大部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擅于创作艳词媚曲,并且官员府邸有专门跳舞唱曲的官妓,为其宴饮助兴。然在儒家传统观念盛行的北宋,都以儒家“诗教”规范自己,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敢肆意张扬,偶有越轨,也都遮遮掩掩。对于一个生性狂傲,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背景下的柳永,最终导致其被冷落于官场之外。据《柳七》记载吕夷简六十寿辰,派人向柳永讨词,曾作一首《江西月》,当吕夷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曰:‘当初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皇甫,每字索绢三匹。此子嫌吾酬仪太薄耳。’当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便怒斥曰:‘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然仁宗见之,亲笔批道:“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因其恃才高傲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多种需要未能满足之前,首先满足的是迫切需要,只有在该需要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在其失意、煎熬的之时迫切需要栖息之地,以及被人欣赏理解的渴求。在北宋吟词唱曲的市井小巷,柳永只能寄情于秦楼楚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柳永在自觉不自觉的意识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篇5:人生的悲剧作文

人生的悲剧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每个人的“悲剧”都是不同的,在我们班和我有一样“悲剧”的人也有,不过都是些男生罢了。哎,想不到我真是我们班最悲剧的女生了。先列个名单吧:王明炫、李昕瑜、向浩然都是一些重量级的人物,对了还有我。人家都说,一般胖人都不喜欢体育课,可我呢,整一个体育迷,特别是对篮球更是喜欢,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位。唉!

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先说一下长胖的坏处吧:随然刚一开始跑步时,前200米一直位居前3,可到了后面,腿就开始不听使唤一点一点的慢了下来,到最后竟直接是跑不动了,只好走回来。唉!再则由于胖,有时连动也不想动,只想坐着或是躺着。而且人胖了身体太笨重,不够灵活,容易摔跤。今天中午,妈妈刚洗完澡,地上的水还没有干,可我呢这是想去给水精灵换点水,反正地上有水的时候又不是没进去过,一点事也没有。可这次,就差一点就可以拿到水精灵了,突然脚下一滑我下意识的去拉洗衣机,可是洗衣机不但没抓到,反而把洗衣机罩给抓了下来,人也跟着趴到了地下。妈妈闻声来看,笑着说我像是个80岁的老太太,真是想起都起不来。唉、唉、唉。不说了说起来也是伤心。那么胖了有时也是有好处,由于胖,人皮实,一点半点的磕碰不会当回事。再则胖了力气大,在小学时掰手腕就没有人能赢了我,现在每逢周六、周日姥姥只要出门买东西,就会叫上我去帮忙拿东西,我骑着自行车,即使放上100斤的东西,我也能给带回来。哈、哈、哈是不是也不错呀!

但是,总的`来说人胖了是弊大于利,看看电视上的偶像们都是高高瘦瘦的,让人羡慕。想要个好的身体,有力气,还是需要锻炼、多运动。虽说胖了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想要减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篇6:“沉郁顿挫”杜甫诗风格成因的探讨

“沉郁顿挫”杜甫诗风格成因的探讨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离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礼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期盼,对混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同情,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和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杜甫现存诗千余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诗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国家、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杜甫的一生都怀着爱国的热忱,“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热爱;“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蟊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五年,虽然失地已收复,但战乱并未平息,国家仍未安定,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时时关注着平叛战争。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后写下了《洗别马》、“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平叛战争的诗篇,对国家走向统一表示了关注之情。

除了赤诚的爱国之情,忧民之情同样在杜甫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其八。

诗人来到秦州,看到奉诏从金微调来的士兵为解御河北的叛军而“赴沧海”。当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时,便对长途跋涉的士兵表示同情,于是在结尾写道“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战乱是乱世的主要特征,它与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用诗歌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希望国泰民安的'心愿。他的《兵车行》在“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无奈及沉重的叹息中传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揭示了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这些诗句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可以说“万方多难”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因痛失亲人而肝肠寸断,因自己颠沛的遭遇而唏嘘不已的情怀,在很多诗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对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影响。我们看杜甫的《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潦倒窘迫的人生之痛和多事不宁的家国之忧。在苍茫邈远、空阔无依的天地之间,诗人让一个“百年多病”、“万里悲秋”的孤苦老人蹒跚地走了出来。“万里”可见诗人漂泊流落之远;“作客”照应“万里”,再用一个“常”字,可见诗人滞流异乡时间之久:“悲秋”透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百年”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一个“病”字再加一个“多”字,表明诗人身体衰弱,已是风烛残年;“独登台”则足见诗人之孤独与行走之蹒跚艰难。杜诗中登高望秋兴叹的形象,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形容枯槁、衣衫褴褛、行吟于泽畔的屈子。诗人就像强劲的秋风里高挂在枝头摇曳着的一片枯黄的树叶,真担心他随时都有被吹下来的危险。诗中写尽了诗人自己的苦况,可以说这种人生之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认为,杜甫视诗歌为生命,他的诗歌也与其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休戚相关。为了排遣他对于不合理社会的愤怒与不平,宣泄在生活中、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他最终形成了这种 “沉郁顿挫”的诗风。可以说,历史成就了杜甫的“沉郁顿挫”,也成就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诗歌

简短悲剧爱情故事

杜甫

悲剧短篇爱情故事3个

幽径悲剧教案

杜甫是什么诗人

杜甫诗句精选

《野望》杜甫

八阵图杜甫

杜甫:登楼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