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S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题西林壁的翻译,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题西林壁的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题西林壁翻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篇2:《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下面是《题西林壁》翻译赏析请参考!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篇3:题西林壁的翻译
题西 林壁 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⑵,远近高低各不同 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⑷,只缘身在此山中 ⑸。 [1]
篇4:《题西林壁》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5:苏轼《题西林壁》翻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说明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篇6: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篇7:题西林壁翻译和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和赏析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
这首诗表现出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而且借景说理,点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每个人看法都不同。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篇8:题西林壁诗句翻译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着看是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视、仰望景象各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篇9:题西林壁诗句翻译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0、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篇10:题西林壁诗句翻译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37、人生七十古来稀。
篇11:题西林壁诗句翻译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人学问 100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37、人生七十古来稀。
3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满招损,谦受益。
4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5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54、尽信书,不如无书。
5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6、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60、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63、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6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6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6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0、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1、多行不义必自毙。
7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7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7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7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0、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篇12: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一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题西林壁》这一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一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宋诗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点评
1、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
3、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 苏轼: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古诗
★ 题西林壁读后感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的翻译(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