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3-01-15 04:00:31 作者:chenlun05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henlun0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赏析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篇2:《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

(1)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

(2)据:统治。

(3)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4)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

(5)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

(6)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7)患:嫌,担忧,忧虑。

(8)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

(9)瓦布:盖瓦。布:铺设。

(10)密:私下

(11)使:派

(12)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13)贻:本文译作赠给。赠送财物之意。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

(14)易:容易

(15)耳:语气助词,无实义

(16)但:只。

(17)讫(qì):完毕,终了。

(18)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实:使坚实

(19)如:遵照。

(20)遂:果然。

(21)盖:因为。

(22)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

(23)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24)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

(25)履:踩踏,走。

(26)相持:互相支撑。

(27)自:自然。

(28)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

(29)精:精熟。

(30)定:稳定

(31)持:支撑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赏析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篇3:《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沈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

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

篇4: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译

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译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为塔的晃动而感到担心,工匠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有办法,匠师就让妻子秘密地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喻皓的妻子,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注释

(0)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yí)。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易:容易。

(24)耳:语气助词,啊。

(25)但:只。

(26)讫:完毕(qì)。

(27)实:使……结实,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28)钉:用钉子钉(同上)。

(29)之:木板。

(30)如:遵照。

(31)塔:塔身。

(32) 遂:于是,就。

(33)盖:因为。

(34)弥束:紧密约束。弥:紧密。

(3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36)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37)履:走,踩踏。

(38)伏:同“服”,佩服。

(39)相:相互。

(40)持:支撑。

(41)皆:都。

篇5:《梵天寺木塔》教案

沈括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篇6:《梵天寺木塔》原文及阅读译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

A.贻以金钗

B.人皆伏其精练

C.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D.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分) A

2.(2分) 从侧面写出了喻皓技艺的高超。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篇7: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文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__,写匠师窘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

3.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

4.解释加粗的字。

(1)钱氏据两浙时________________

(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________

(3)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

(4)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伏”通“服”,佩服。

2.患 无可奈何

3.“密”是秘密地之意,表现了匠师不愿让钱帅知道自己“无可奈何”、技术不佳而被迫去求他人的心态。“笑”描写喻皓当时的心情,笑匠师技术平庸,或笑难题对他来说太易。

4.(1)占据,统治。

(2)在。

(3)所以。

(4)于是,就。

5.写众人的反应,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篇8:《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篇9:《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篇10:《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美丽的梵天寺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木塔寺公园游记优秀作文400字

李贺梦天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待贾而沽》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童趣翻译及原文

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