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个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4篇美丽的梵天寺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美丽的梵天寺作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美丽的梵天寺作文第2篇:300字作文梵天寺第3篇:梵天寺一日游作文第4篇:游梵天寺优秀作文第5篇:描写梵天寺的作文第6篇:《梵天寺木塔》第7篇:厦门梵天寺第8篇:《梵天寺木塔》教案第9篇: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译第10篇: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第11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2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3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4篇: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译第15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6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7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8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19篇:《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第20篇:《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第21篇:《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第22篇:梵天寺木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第23篇:《梵天寺木塔》原文及阅读译文第24篇:《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篇1:美丽的梵天寺作文
美丽的梵天寺作文
梵天寺是同安的著名风景点之一。那里有数不清青松、柳树和杨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梵天寺的广场是最热闹的了。早上,雾从天空升起,这时候来这宽阔的广场做做操,散散步,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晚上,四面八方的小朋友,都来广场中间骑起了滑板,溜起了冰,如同海底世界般的热闹。
梵天寺的山腰有一股清泉。早上那冰冰凉凉、干干净净的泉水让人们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在泉水里泡上一泡。泉水娃娃们一到下午见到太阳伯伯出来后,温度马上提升到26度到27度,就像人们说的`“温泉”。
梵天寺也是鸟的天下,山林中不时能听到鸟的叫声。茂密的山林中有各种各样的鸟。树下都堆积着一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梵天寺在我脑海里最美丽的一处景点,也是同安风景迷人的一个地方。
篇2:300字作文梵天寺
300字作文梵天寺
我家乡是同安,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像孔庙、梅山等,如果把同安的名胜古迹都讲给你听,可能要讲好多天。
到了同安城,有一个地方你一定要去,它就是厦门有名的梵天寺。
梵天寺是同安最大的一个寺院。它在同安城北部。那里空气清新,气势辉煌,景色宜人。走进梵天寺,你会看到一个宽阔的广场,10000人在广场上打腰鼓也不觉得挤。再往上走,你会看到一个喷泉,每逢周末,水池就会转起来,发出悦耳的声音,那喷泉有时象朵朵鲜花胜开,有时象火箭直冲云霄。小朋友们围着水池转,个个笑哈哈,大人们忙着给小孩拍照。
顺着台阶往上走,便会看到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院,那些菩萨神态慈祥,许多人跪着烧香拜拜,阵阵香气迎面扑来,让人流连忘返。
每当夜幕降临,梵天寺就亮起来,整个梵天寺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家乡的梵天寺是那么美,我多么希望台湾的.小朋友能到这里来玩。那时我一定自告奋勇做他们的导游,请他们欣赏梵天寺的美丽风光,品尝同安有名的海蛎煎、封肉、土笋冻……让他们吃个够。我巴不得他们明天就来。
篇3:梵天寺一日游作文
这一座梵天寺位于同安大轮山主峰下,是在隋朝(公元581年)所建的古寺,它的原名叫“兴教寺”,后来改名为“梵天禅寺”,千年以来,此寺高僧名师辈出,寺名远扬,香火不绝。
梵天寺可以说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经过历代的修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梵天寺基本上都是新的建筑,旧的建筑只剩下一个明代钟楼。梵天寺整个建筑群最前面金刚殿,接下来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后面是文公书院。
当我走进梵天寺的大门的时候,异香扑鼻,花红柳绿,人山人海,大家都忙着参观。整座寺院富丽堂皇,巍峨雄秀,气势恢宏。
后来又依次的看了天王殿、大雄富民、观音阁、藏经阁,其中观音阁最雄壮,观音阁里有两尊观音,下面的.观音手里拿着瓶子,反面的观音是千手观音,每只手都拿着各式各样的兵器。
在藏经阁的后面还有间书院,叫文公书院,又名紫阳书院,是泉州府最早的官办书院,还有仰止亭、千佛阁、石瞻亭、魁星阁阁等,都是明代为了纪念朱熹而建立的。至今院内还有朱熹的石刻画像,至为珍贵。书院的建筑,参差错落,曲经盘恒,茂林修竹,环境幽静,确实是一处静心修行、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在这一座梵天寺钟楼北侧还有一座宋代婆罗门佛塔,它也是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座婆罗门佛塔总共三层,须弥底座浮雕侏儒,各层四面浮雕走兽、佛像等,古朴幽雅。时间过得真快啊!就这样不知不觉,太阳就已经快下山了,想到梵天寺这么好玩,还真令人流连往返!
篇4:游梵天寺优秀作文
游梵天寺优秀作文
阳光暑期,快乐成长!
生活在耀灿的阳光下,我们的童年充满 了欢乐的笑声。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美丽 富饶的梵天寺后山。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飞流直下的瀑布,那水是多么清澈啊!瀑布 下一个大小适中的池塘,池塘里的`水静得像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钢镜,绿得像一块美仑美奂的碧玉。在那碧绿的池塘里,还有小金鱼仿佛在 水中向我们招手呢!
跟小金鱼们打完招呼,我们要向山顶爬 去。看着那石阶,是那么宽,那么长。像一条 弯弯曲曲的龙,时隐时现。周围全是高大挺秀 的树木,树上知了的叫声多么悦耳啊,而且是 多么有节奏感啊!在所有知了的共同努力下, 它们的叫声汇成了一支无名的音乐。
爬着爬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上。站 在山顶向下看,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车穿梭过 去,就像玩具车一样,人像一只只小蚂蚁在那 里爬来爬去。近处无数棵高矮不一的树木就似 一个个卫士站在山的某个角落看卫着。
看完了这美如画的风景,我们来到了寺 庙前的放生池里观看鱼和乌龟。鱼有的大得无 法用语言来形容,有的小得像我们的小拇指一 样大。乌龟一只只伸着头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 去,游得是那么自在呀......
梵天寺的景色多姿多彩,怎么说也说不 完,我愿牵着你的手与你并肩而行,一起享受 梵天寺后山的美丽景色。
篇5:描写梵天寺的作文
描写梵天寺的作文
梵天寺位于大轮山南麓。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与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福建沿海一线的名寺。角度独特。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梵天寺后山。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流直下的瀑布,那水是多么清澈啊!
瀑布下一个大小适中的池塘,池塘里的'水静得像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钢镜,绿得像一块美仑美奂的碧玉。在那碧绿的池塘里,还有小金鱼仿佛在水中向我们招手呢!
跟小金鱼们打完招呼,我们要向山顶爬去。看着那石阶,是那么宽,那么长。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时隐时现。周围全是高大挺秀的树木,树上知了的叫声多么悦耳啊,而且是多么有节奏感啊!
在所有知了的共同努力下,它们的叫声汇成了一支无名的音乐。
爬着爬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上。站在山顶向下看,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车穿梭过去,就像玩具车一样,人像一只只小蚂蚁在那里爬来爬去。近处无数棵高矮不一的树木就似一个个卫士站在山的某个角落看卫着。
看完了这美如画的风景,我们来到了寺庙前的放生池里观看鱼和乌龟。鱼有的大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有的小得像我们的小拇指一样大。乌龟一只只伸着头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游得是那么自在呀......
梵天寺的景色多姿多彩,怎么说也说不完,我愿牵着你的手与你并肩而行,一起享受梵天寺后山的美丽景色。
篇6:《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沈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
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
篇7:厦门梵天寺
厦门梵天寺 -资料
梵天寺位于同安大轮山主峰下,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稀世珍宝,始建于隋朝(公元581年),原名“兴教寺”,后改名为“梵天禅寺”,千年以往,此寺高僧名师辈出,寺名远扬,香火不绝,
资料
该寺屡经兴废,海内外教徒多次募建捐修。近年已修复山门、功德堂、念佛堂、钟楼、千佛阁等古迹,寺院已恢复旧观。梵天寺内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婆罗门塔,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8米,是研究古代宗教和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朱熹碑文石刻也在其中。
篇8:《梵天寺木塔》教案
沈括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篇9: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译
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译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为塔的晃动而感到担心,工匠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有办法,匠师就让妻子秘密地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喻皓的妻子,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注释
(0)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yí)。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易:容易。
(24)耳:语气助词,啊。
(25)但:只。
(26)讫:完毕(qì)。
(27)实:使……结实,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28)钉:用钉子钉(同上)。
(29)之:木板。
(30)如:遵照。
(31)塔:塔身。
(32) 遂:于是,就。
(33)盖:因为。
(34)弥束:紧密约束。弥:紧密。
(3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36)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37)履:走,踩踏。
(38)伏:同“服”,佩服。
(39)相:相互。
(40)持:支撑。
(41)皆:都。
篇10: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文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__,写匠师窘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
3.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
4.解释加粗的字。
(1)钱氏据两浙时________________
(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________
(3)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
(4)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伏”通“服”,佩服。
2.患 无可奈何
3.“密”是秘密地之意,表现了匠师不愿让钱帅知道自己“无可奈何”、技术不佳而被迫去求他人的心态。“笑”描写喻皓当时的心情,笑匠师技术平庸,或笑难题对他来说太易。
4.(1)占据,统治。
(2)在。
(3)所以。
(4)于是,就。
5.写众人的反应,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篇11:《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篇12:《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篇13:《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14: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赏析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篇15:《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患其塔动 患:
B.故如此 故:
C.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D.人皆伏其精练 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13.请用原文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以及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1 .A.嫌,担心 B. 所以 C.因为 D.同“服”,佩服 (共2分。每项0.5分)
1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分)
13.未布瓦,上轻。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共4分。原因2分,方法2分)
篇16:《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篇17:《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篇18:《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篇19:《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强 (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 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篇20:《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2:
①在
②所以
③铺排
④自然
⑤紧密约束
⑥于是
小题3:
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4: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篇21:《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题3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22:梵天寺木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梵天寺木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8—21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 (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
(3)但逐层布板讫 ( ) (4)人皆伏其精练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20.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21.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18.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19.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20.(4分)未布瓦,上轻 ;(2分)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21. (4分,)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篇23:《梵天寺木塔》原文及阅读译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
A.贻以金钗
B.人皆伏其精练
C.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D.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分) A
2.(2分) 从侧面写出了喻皓技艺的高超。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篇24:《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
(1)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
(2)据:统治。
(3)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4)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
(5)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
(6)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7)患:嫌,担忧,忧虑。
(8)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
(9)瓦布:盖瓦。布:铺设。
(10)密:私下
(11)使:派
(12)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13)贻:本文译作赠给。赠送财物之意。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
(14)易:容易
(15)耳:语气助词,无实义
(16)但:只。
(17)讫(qì):完毕,终了。
(18)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实:使坚实
(19)如:遵照。
(20)遂:果然。
(21)盖:因为。
(22)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
(23)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24)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
(25)履:踩踏,走。
(26)相持:互相支撑。
(27)自:自然。
(28)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
(29)精:精熟。
(30)定:稳定
(31)持:支撑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赏析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 梵心佛语经典语录
★ 天灰.作文
★ 初一作文天
★ 天体会
★ 师恩如天作文
美丽的梵天寺作文(共2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