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

时间:2023-01-15 04:01:24 作者:好家伙好家伙侠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好家伙好家伙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

银杏树,在我国南方称白果树,素有“活化石”之称。

眼前的三株参天古木,就是庐山著名的三宝树。三宝树有二个品种构成。一棵是银杏,另二棵是柳杉。

银杏树,在我国南方称白果树,在我国北方大多称它为公孙树,据说祖辈种树孙子辈才能吃到它的果实。银杏为落叶乔木,原产我国,为冰河时间,仅存我国的了子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二三十年代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种,雌雄异株,叶片扇形,每年五月上旬开花、传粉,十月份果实成熟。经证实银杏树,果、皮、叶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果实,可治疗支气管炎。叶子,可以提炼降血压、降血脂药物,泡水喝可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由于它不生虫,树型高大美观,常被当用观赏树栽植,种于寺前院后,常被人误解为菩提树。

(菩提树,亚洲热带植物,常绿乔木,叶子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于花托内,果实扁圆形,成熟时为黑紫色,树杆取乳状汁液,可制在硬树胶)。 迹株银杏树,传为东晋名僧昙诜从西域带回树种,培育手植,据此推算有15历史。(□:三宝树下石刻,“娑罗宝树,晋僧昙诜手植”)实为已未19清末刘行谦所刻,当时他任民国庐山森林局局长。

另两株为柳杉,柳杉因树叶下垂,形似垂柳而得名。又因它树形象宝塔,民间称它为宝树。很声名狼藉人误称其为娑不罗树。(□:娑罗宝树称摩河娑罗树,无忧树。原产印度马来半岛热带雨林中,龙脑香料植物常绿乔木,高三十余米,叶子长卵状,开花淡黄色。木材紫色或淡红色。“娑罗树”,传说:释迦牟尼临分娩时,其母途经蓝毗尼国的一棵娑罗树下,想去攀折满树繁花,忽然就有一树枝就自动下垂至她手边。她握住树枝,这时悉达多就她的右肋出生了。所以后称娑罗树为宝树。释迦牟尼传道40多年,80岁时又在娑罗林中涅紧,所以后人称此树为无忧树。

三棵大树都是百年古树,为庐山树木之王,也被誉称镇山之宝,因此后人又称树不无忧树。 另一说法,三宝树得名于徐霞客游记,载有:“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指树粗需三人合抱,由“三抱树”演变而来。历史上三宝树并非指三棵树,据清康熙年间记载,黄龙潭附近“一谷皆杉,大者十余抱”。实为48棵,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被僧人经学以整修庙宇为名,砍伐变卖,仅留下这两棵柳杉。一棵银杏。 1974年8月。南京林业学院教授。叶培忠先生,带学生来此实习,用生长锥测得柳树树龄大约为600年。测得银杏树树龄,大约为1500年。最大一棵直径为2.8米、高34米。

篇2: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因天池峰、铁船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区面积一万多 ,景观百余处,集“雄、险、奇、特、秀”于一体,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素有“石门冠天下,涧景醉游人”之美誉。

我们先坐索道到山顶,然后轻松,欢快地爬到山脚下。心想:原来爬石门涧是这么轻松的,没有一丝难度可以挑战。我正得意的时候,听到爸爸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啊!”

当我站在石门涧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好像在云彩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吗?再看看陡峭的石阶,石阶边上的铁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着,看了真叫人害怕。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姐姐,你也来爬石门涧的吗?”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和他的父母,年龄比我最小的妹妹还要小哩!我点点头,笑眯眯地说:“小弟弟,你们也来爬石门涧的吗?”

小弟弟和他的父母也点了点头,异口同声地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们奋力的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扶着铁把,一会儿和小弟弟比谁的速度快,一会儿我们手脚并用向上爬……。最终我们两家人爬到了山顶。

在山顶的悬索桥前我们拍了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篇3: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

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称誉,故名“三宝树”。

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 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

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

三棵大树都是百年古树,为庐山树木之王,也被誉称镇山之宝,因而后人又称树不无忧树。

庐山三宝树另一说法,三宝树得名于徐霞客行记,载有:“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指树粗需三人合抱,由“三抱树”演化而来。前史上三宝树并非指三棵树,据清康熙年间记载,黄龙潭邻近“一谷皆杉,大者十余抱”。实为48棵,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被和尚经学以整修古刹为名,采伐变卖,仅留下这两棵柳杉。一棵银杏。

1974年8月。南京林业学院教授。叶培忠先生,带学生来此实习,用生长锥测得杨柳树龄大约为6。测得银杏树树龄,大约为1500年。最大一棵直径为2.8米、高34米。

相传神宗皇帝在黄龙寺设临时行宫,想用三树桩天然贺桌举行宴会,命百匠砍锯。百名匠怎么砍也没用,锯拉不进,皇帝发怒下旨要杀工匠,众工匠只得转树哭泣。三宝树感动开口教长匠如何砍锯自己,从匠为之感动,认为树有情,人岂可无义。众匠抱着宁死不伐三树之心,皇帝获悉,赞赏树有情人有义勇,收回圣命“三宝树”从此保存至今。

徐霞客行记记载:并非指黄寺三宝树,“还出佛手岩,由大道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又月记载清嘉庆年上大林寺着火药味,另一株“宝树”未能幸免,一起烧毁。

全国很多的黄龙寺,皆为禅宗临济宗门下的分枝。是北宋中期慧南在隆兴(今南昌)黄龙山开法创建。故称黄龙派,黄龙派在前史上曾非常昌盛,有才调的弟子多达数百人,分分创始基业,枝叶茂盛。黄龙寺还建到了日本、东南亚一带。

黄龙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柳杉。而别处没有。有一说是黄龙寺这块寺方相传曾是朱元璋后代,在庐山设的家庙。不远处和尚存“赐经亭”。因皇室的厚爱,威望地维护下了这些古树。

篇4: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

各位团友:

历经艰苦磨难,。穿过一片六树林,爬上300多步台阶,现在我们大家已经是气喘嘘嘘,满面汗水了。请大家抬头观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刹和三颗千年古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又一景点——三宝树。请大家在旁边的台阶上坐下休息,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所谓三宝树,即两棵柳杉和一棵银杏,大家看,这两棵叫柳杉树,在庐山有很多品种的杉树,有水杉、河杉、红杉、铁杉、和柳杉,又因为这种树它枝叶长得像垂柳一样,往下沉,人们称它为柳杉。那边一棵叫银杏,又名白果,因为祖辈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孙树,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贵。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来庐山考查证明:庐山经历过第四纪冰川,很多植物都绝种了,但唯有这种银杏树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活了下来,而更为可贵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体的,但银杏树都是“公母”分开的,却又不能分的太开,据说分到一定的距离,花不能授粉,“公母”树都会死掉,这树是晋朝时的。

那么树就是树,为什么称为宝树呢?有人说树到百年为宝,这是错误的,因为今古贤文上面说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而这种树有很多说法,当然神话不足为奇,实际上是我们庐山脚下有鄱阳湖、长江,山上山下温差极大,因而气流的波动也特别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风特别大,加上雷电,十分吓人的,人们称为“山啸”。

据说明朝黄龙寺和尚彻空长老种下两棵柳杉不久,庐山发“山啸”啦,整个庐山是“飞沙走石、雷电交加、昏天暗地、日月无光、大雨倾盆、摇摇欲坠”,但是因为三棵树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风平浪静,因此,彻空和尚认为是这三棵树有镇山之能,特休书一封告诉皇帝,又因为这上面黄龙寺是万历母亲慈圣皇太后所修,所以万历皇帝特别重视,因此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说“树能镇山,是大明朝洪福齐天,实乃宝树,是太后洪福齐天,今后三棵树要加以保护,不得毁坏,凡大明官员,路过三棵树要“文官下矫,武官下马”,所以这三棵树和庐山树都被保护起来啦,这三棵树呀才能这样枝繁叶茂,直到现在都长得这么吸引人。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的汗也干了,现在你们自由活动,11:30分到这里集合。

篇5: 庐山景点导游词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面有滚滚的长江,南面有碧波荡漾的鄱阳湖。

庐山素来是以她的美丽与云雾闻名于世的。远远望去,庐山的山真奇啊!千姿百态,形状万千,像老人,像雄鹰……庐山的山可真秀,满山苍松翠柏,像一棵棵新鲜的竹笋。庐山的山真险啊!站在五老峰上,望下一看,叫人心惊胆战,仿佛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山崖。庐山的云真多啊!一朵连一朵,一望无际,像是云的海洋。庐山的云真怪啊!被风一吹,时而毫无规律的飞舞着,盘旋着。时而抱得很紧,牢牢的簇拥在一起。庐山的云真美啊!一瞬间不知有多少变化,有的似仙女在跳舞;有的似万匹骏马在向你奔来……令你百看不厌。

庐山的山道像条长龙似的,山道两旁的树阴差不多能遮住太阳光,不时漏下一个一个的光圈子,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多么迷人啊!轰轰隆隆的声响,似千军万马奔腾,只见一条瀑布直泻而下,就像许多白玉链子合在一起,悬挂在崖上,随风飘荡。陡立的峭壁,好像有谁用巨斧砍去了一半,直上直下像一面镜子。粗数十围的大瀑布,像条发疯的银龙,直掏潭心,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狂风,这就是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水了!

篇6:庐山景点导游词

朋友们:

你知道在庐山众多的古桥中有那座桥,曾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赞叹为庐山二大绝美风景之一的!?。。。 对了,是位于庐山南麓栖贤谷中的观音桥。现在我们就要去游观音桥吧。观音桥是庐山中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石拱桥。

它始建于九百九拾多年前的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因石拱桥架在三峡涧上就叫三峡桥。后来到了清代末年,当地的老百姓在三峡桥桥南头修建起供奉观音的观音庙,从此后当地的人习惯叫三峡桥为观音桥了。观音桥景区是庐山自古以来就出名的好去处,现在的景区是由南大门,服务区、水碓房、十二生肖园、天下第六泉、三峡涧、观音桥、观音庙、夫妻树、棺材石、浴仙池、望仙台、送子潭、卧瀑、柞盆潭、天生观音崖画、玉渊潭、栖贤寺诸景组成。

当我们走进挂着”金井旧传三峡晓,玉涧今带五峰秋“对联景区大门时,一股带着青草的清鲜味道就扑面而来。他仿佛是在说,终于又看见你了,欢迎欢迎!走过百余步的田中小道,首先看到的是三峡涧上的古老的水碓房。在水碓房的前面是景区在新建设的十二生肖园,这个园中的十二生肖很特别的,他们都是用经过第四冰川洗礼的庐山自然山石的天然外形,加少许的人工点缀而成的石雕群。

在观音桥的桥东有一口好泉水。这泉的大名叫”招隐泉“,唐代的茶圣陆羽在当年评定天下二十名泉时,将这口”招隐泉“定为天下第六泉。从此后这口好泉啦,就被人们叫做第六泉、陆羽泉、观音泉了。观音桥横跨在由新元古代观音桥片麻状花岗岩构成的三峡涧上。

他是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由江州的造桥匠人陈智福、陈智汪、陈智洪兄弟三人设计建造的单拱石桥。观音桥的桥拱是七行独立的石拱并联而成,桥上每个石拱中的石块上下立都呈公母卯榫相联,而构成全桥的七组单石拱的上部相联处,陈氏兄弟采用呈X字形铁卡子紧紧卡在相临的石拱券上,让全桥变成了坚固的一体。

观音桥七组单石券拱中的第一。二。四。六。七行石拱券均由15块花岗岩石组成,而第三。五行石拱券却是由16块花岗岩石组成的。这107块重达二千斤的花岗岩石组成了全桥的单拱券。古人记载观音桥长约90尺,宽有12尺,高达60尺以上。而现代人丈量的数据是桥长25米,宽4。5米,高10。7米。 观音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江西省内已知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石桥。在庐山的众多古桥之中,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庐山第一古桥。 观音桥的石拱是一道优美的飞虹,他与三峡涧中奔腾的涧水以及被水冲皱的花岗岩的狂燥之态相比,显的有些柔顺雅致,更有和谐稳定的情趣。

我们走到桥下,仰看桥中第四组拱石那自东向西刻有”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已朔建此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天下民安谨题“,在此刻的右侧(南边)刻着”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左侧(南边)刻着”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南边)”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的字来。不由离感叹乘我们先人的高超的技艺来。 栖贤谷是庐山中最宽大的山谷,山谷是南北走向的,从东边的五老峰。团山,经北边的含鄱岭、太乙峰,至西边的大小汉阳峰。

一路上呈扇面展开,而来自东、北、西三面山岭上的众多山中小溪流汇集成四条主要的山溪后,象成四条大水龙一样,齐聚在三峡涧中,满山的溪流水在这里会师后,竞相夺路而下,一路惊雷喷雪,震山撼岳,演义出二十四潭争一桥的大气势,真似长江三峡一样,所以自古来这个山涧被人叫作三峡涧。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元丰七年四月下旬游庐山时曾说到:庐山奇胜处不可胜纪,独开先漱玉亭,栖贤三峡桥为二胜。

三峡涧的地表岩层是庐山也是江西最古老的花岗岩地区了,这里的花岗岩多是新元古代观音桥片麻状花岗岩。花岗岩虽然很坚硬,也经不起天长日久的山洪关爱,山溪挖出的廿四个水潭,潭潭不同,水化石头万般形态。三峡涧中石或坐或立。。。 在观音桥下的深潭,就是著名的”金井“。在溪水少的时候,从上游潭冲出的小白石子,竞能在阳光的照映下发出五色的光来。溪水来时,我们站在桥下,依靠着石栏看金井上下的溪水奔腾,你会有苏辙同样的感受: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之车,虽三峡之险,不是过也。度桥而东,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观音桥虽然经历了九佰九拾多年的庐山风雨,至今仍然坚固如初。只是桥下的金井又被岁月向下挖深了许多。岁月让自北宋以来的历代的雅士文人纷至踏来。在三峡涧中古老的花岗岩石上就有许多名流的舒情之作。宋代黄庭坚曾为栖贤桥作铭,并在桥南的涧中巨石上于书”三峡涧“,大教育家朱熹也为此桥赋诗:两岸苍壁对,直下成陡绝。一水从中来,荡谲知几折。。。。。。。

明朝正德九年 (公元1514年)冬,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方才从南昌”宁王府“中逃了出来,惊魂来定的唐伯虎来到栖贤谷的三峡桥上,面对桥下景色,多有离感染。在他舟至安庆后,他的心平静下来后,在安庆挥笔画出了《三峡桥图》,唐伯虎在画上以工笔写意,只见画上山寒石冷,古树萧肃摇曳,在画的右下角小桥依壁,桥下水流湍急有夺之态。桥上的一个小童正在拼命的赶着负重的瘦驴子。给人一种好压抑的冰凉之离感。

画出的三峡桥上万水争流的意境,也说出了他自已的心境,真是: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从观音桥缘三峡涧向北百余米的涧水东岸有一块长方形的巨石,就似一口棺材样,在石头上还依希可见一个好大的鞋印。当地人相传这是当年造桥时,这里的棺材精想借此作怪,谁知观音菩萨路过这里,用脚踏了一下棺材石,让它永不能翻身。

据说这棺材石上的那个大鞋印子,就是观音菩萨的留下的脚印。传说总是美的,这块形似棺材的巨石应该是造桥时的辅助工程,当年的工匠们将这块巨大的长方石块横挡在激流之中,用来减缓上流溪水对建桥工地的直接冲击,让急流在这里放慢脚步,是可以让石拱桥更安稳些,在棺材石的北面就刻有”回澜“的石刻。

从棺材石向北沿涧水前行是传说中天上的仙女沭浴的地方,叫浴仙潭,这个潭比较狭长,在此潭外还有--望仙台,静潭,卧瀑。

走过卧瀑就是送子潭和柞盆潭。玉渊潭是三峡涧二十四中的最美最峻最险的一个潭。因为潭的上游涧中大面积的石头被水冲刷成白白的,颜色象玉一般。本地人说这些白石形状如羊一般,方言中的”如羊“就谐音成了”玉渊“。玉渊潭上那一片石头真像一群自由的羊,而穿流而下的水就只能悬射潭里了。

篇7:庐山景点导游词

花径公园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达,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里有个湖叫做花径湖,人们也叫它如琴湖。如琴湖建成于1961年,水域面积11万㎡。蓄水量100万m³。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

又因湖傍花径,故称花径湖。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岛东端建有忆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花径海拔高1035M,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桥通往湖心岛。园中繁花似锦,亭台碑碣,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在湖畔,可以看到花径的大门。大门旁书“花径”,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里面有书法家胡献雅书写的巨幅石刻“白司马花径”。草地上有座伞状红顶的圆亭,这就是花径亭,在花径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

这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的。李风高在此石刻迷失了一千多年之后,重新发现了它很高兴。于是他邀集在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再现了昔日的桃花胜景,亦使花径称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

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坐东朝南,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详细记述了建亭的始末。花径中还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它建于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它向有人展示了草堂的变迁经过。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雕刻成的2m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白居易草堂前。这座草堂占地65㎡,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

篇8:庐山景点导游词

花径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可沿大林路步行到达。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州(九江)司马时,曾来庐山游览,当时正值暮春,白居易有感于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桃花仍盛开,吟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园中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时,于元和十二年(8)四月九日这天和庐山东林寺法寅大师及17位好友,从他新建好的遗爱诗草堂出发,一同到庐山山顶的大林寺游玩。当他们一行人,踏上大林寺地界时,就强烈的感觉到此处气候与山下截然不同。

这个时候已到暮春时分,庐山下面的桃花都已凋谢,而此处的桃花却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深深的吸引住了。他感慨万千,像遇到知音一样,随口诵出七句绝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欣赏桃花兴致大发,随后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此后人们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叫做“白司马花径”

花径里有个湖叫做花径湖,人们也叫它如琴湖。如琴湖建成于1961年,水域面积11万㎡。蓄水量100万m³。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径,故称花径湖。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岛东端建有忆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

篇9:庐山景点导游词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右依青山,左靠碧溪,苍松翠柏,红花绿草,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是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建筑。

这幢建筑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庐山大礼堂。平面呈“丁”字形,长39.7米,宽30.9米,高16.8米,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单檐铁瓦。屋面与墙体相接处有1米左右的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钢窗,采光极佳,室内富丽堂皇。建筑坐东朝西。正面建筑处理很有特色,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中国的古城门相似。

二楼的正面为五个大型的联为一体的钢窗,在功能上使室内形成封闭式的内廊,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时代气息。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显露出沉静、明丽的色彩基调。在湛蓝的天空下,它背依青山,旁临碧溪,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分外的庄严。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的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成了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修改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气魄雄浑,使整个建筑更加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

这三次重要会议都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庐山会议旧址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在这里我党做出了一系列关系国家兴衰、个人荣辱的重要决策,期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深刻总结和记取,这里是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纪念地。

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作为庐山政治名山重要标志、重要的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会场原貌。沿门前石阶步入“庐山会议”旧址大门,迎面可见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庐山会议旧址”6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

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珍贵实物、照片、材料。一部纪录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在大厅里循环放映,给参观者以历史感及身临其境之感。

,庐山会议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10: 庐山景点导游词

桃花源景区位于庐山西南麓105国道东侧康王谷中。康王谷亦称楚王谷,俗名庐山垅。战国末期(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时,秦将王翦攻破楚都寿春(安徽寿县),俘虏了楚国最后一个君王负刍,当时有一楚王子携家室南逃,后隐入庐山垅深谷中幸免劫难,改熊氏为康姓,沿袭楚风,其后裔谥为康王,谷名因此而得。

康王谷为庐山最大之峡谷,长12公里,向东北伸入庐山内腹,至汉阳峰、晒谷石下。谷内一水中流,古称庐江。两岸青山合抱、雾绕云遮,桃林沿溪、小桥流水,田园阡陌、村舍俨然。此处距陶渊明栗里故居极近,为陶渊明去东林寺见慧远禅师常过往之地,实为《桃花源记》之艺术原型。桃源之水来自汉阳峰下之筲箕洼,峰南麓有一瀑飞泻,悬空百米,状如巨帘,这便是著名的”天下第一泉“。此水古称谷帘泉,因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品为”天下第一“而名扬古今,曾为王维、白玉蟾、欧阳修等历代名家所吟咏。

桃花源是近期修复开发的新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观设置突出《桃花源记》之意境,返朴归真。沿溪上有山月轩、回马石、问津亭、桃源洞、同心潭、恩桃庵、野趣谷、楚王城、康王观、观瀑路、仰止亭等百余个景观,还开放皮伐飘流参与性旅游娱乐。4—5月,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在这里召开。自谷帘泉东行可攀登汉阳峰。

篇11:写庐山景点导游词

庐山是一座古老而年青的山,庐山早在十八亿年以前的“前震旦纪”时,就开始在江南古陆上隆起。在距今六亿至四亿年间的古生代寒武纪和志留纪的整个时期,庐山随着江南古陆的下沉,变成了海洋中的孤岛和暗礁。至志留纪未期,庐山逐渐得以抬升。在距今3.5亿至2.8亿年间的古生代石炭纪时期,庐山又随着江南古陆的下沉,再度变成了海洋中的孤岛和暗礁。至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庐山又得以缓慢抬升......。

在距今六千多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庐山先后受“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多次强烈影响,突兀而出,呈现出地垒式断块隆起,生成了一山飞峙的壮观秀姿。

庐山是一座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的山体最高点,是海拔1474米的大汉阳峰。庐山在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度是一个分界线,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地域,群峰各自分顶而立;在海拔700米以下基本上是悬崖峭壁的地貌,尤其以东南及西北地区较为典型。山中具有峰峦、谷地、坡地、河流、湖泊、悬崖、绝谷等多种地貌。自古庐山有名子的山峰就有170多座,山中群峰间散布着山岭26座,峡谷20条,岩洞16个之多。庐山的山中河流流水多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河谷地质断裂点处,形成急流和瀑布。庐山之中有22处著名瀑布,18条溪涧。

襟江面湖,山高谷深的独有地貌,造就了非凡的气候环境。在长江、鄱阳湖环绕中的庐山,由于随时得到长江、鄱阳湖送来的大量强冷暧湿气流,使庐山成了多雾多雨的地方。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年平均降水达1900多毫米,年平均有雾的日子也达191天,山中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每逢盛夏的时节,在庐山山下各地气温高达摄氏38至40度之时,山中的气温通常在摄氏20至28度之间徘徊,真是一个“清凉世界”。在近百年间,庐山最高气温记录是1966年8月18日出现的摄氏32度,而冬季最低气温记录是1970年1月5日出现的零下摄氏16.8度....舒适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庐山自古就受到人类关爱原故吧!。

匡庐奇秀甲天下,然而庐山之奇却莫若云。庐山的云和雾,姿态万千、变幻莫测,是庐山神奇神秘之源...,人们方才低头谈笑间还是云开天现,此刻回头之时却又云绻雾迷,仿佛“山”活了....,庐山就是这样一座充满动感秀美的山。

庐山云奇,庐山的雾迷,庐山的雨也富有诗情画意。在朦胧的雾中,庐山的雨亦朦胧...,正是如此多变多幻的云、雾、雨之间相互衬映变化,让庐山演化出许多圣贤追寻多时的真趣灵境。

篇12:写庐山景点导游词

庐山风景区有“如琴湖”,湖岸曲线玲珑,湖面状似一把小提琴,湖名因此而来。来到如琴湖边,我自然地想起云南的“洱海”。因形如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如琴湖和洱海相同处是因形而名,又都是高地湖泊(如琴湖海拔1100米左右),不同处是如琴湖玲珑雅致,面积11万平方米,丽水花岸,山树层层,环湖漫步,真有一番赏心悦目的享受。

如琴湖的景致美极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岸及周围浓浓的绿意。除了远处牯岭山坡间那红红黄黄的屋顶在绿树丛梢探头探脑之外,其余放眼望见的都是醉人的绿。庐山的物种资源丰富,植物分布有亚热带丛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还有寒带特征的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等。所以,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就是在同一季节,也有多样化的展现。就拿眼前湖山,满目葱茏不同树种的林带来看吧:近水边是一抹纯玉般的翠绿,其后是一片染着鹅黄色的嫩绿,再往外是一幅斑驳夹杂的草青、麦绿,往山顶看去,就是一派似乎染了淡墨的浓浓郁郁的黛绿。

难怪团友中有人赞叹:庐山展现的大自然的绿就像一块调色板,绿得深浅有致,绿得层次分明。我们不妨再欣赏湖面:由于这里峦岭相依,纵横围抱,更使这半山湖泊显得水光闪烁,把远远近近的花、草、竹、木、山、楼、亭、桥的倒影都吸纳湖里,把多层次多变化的大片绿色也凝结在湖里。我不由吟起一首诗:“湖山湖水两青青,迎沐东风一片情。小径廊桥嘉树美,落花犹自带诗声。”在这里真是有“小径廊桥”的:如琴湖椭圆形的湖心岛西边,就建有一水榭,配建的九曲廊桥与湖岸相连;岛上四周苍松吐翠,有小径供游人漫步。在这里呼吸着清新沁人的空气,你真会陶醉在绿的怀抱和诗的意境里。

篇13:庐山景点简介导游词

大家们!我们现在去游览庐山锦绣谷景区。锦绣谷位于庐山西北部,花径湖畔,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的作用,锦绣谷这块开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与平底陡壁的幽谷。”春时发英百千种,灿烂知识,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馈“,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 团友们,我们现在所走的步行道,是1979--1980年开辟的游览道路,全长有2500多米。

锦绣谷,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蹄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象观音的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优美的传说。加之谷内时有云雾聚落,古道九十九盘宛若天梯,更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我们沿着游步道将依次游览天桥、险峰、采药石、人头石、谈判台、竹林寺、仙人洞等。

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谷中第一景--天桥。请朝左前方看,一块峭立横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桥,这就是”天桥“。这里古称”仙人盘“,曾经是庐山大林寺历代的大和尚们悟道参禅的好地方。大家向下看,这里两边崖壁横空相互对峙,与谷底相对高度达六十多米。

相传元代末期,吴王朱元璋和南汉陈友谅的大战于鄱阳湖时,败逃到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只见天空中金光闪烁,一条金龙自天而降,变成了一座桥。朱元璋顺势策马奔过,飞奔而至的陈友谅,坐骑都尸体 撞上朱元璋的马尾马了,忽然一个惊天霹雳,雷迅捷隆隆,天昏是暗,出现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刹那间龙变的桥消失了,桥断后,云散日出,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

锦绣谷春夏看花和云,秋冬观石和树。锦绣谷中奇花繁多,四季不断。山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花,首推”瑞香花“。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瑞香产于庐山,原名”睡香“。相传古代有一僧人昼寝岩下,梦中但闻异香酷烈,觉而寻之,故名。后人惊奇,认为是瑞祥之兆,改名”瑞香“。

锦绣谷中花的分布数量最多的花是”云锦杜鹃“。”云绣杜鹃“是石楠科常灌木,花呈淡红色,桃红色等。春暖花开时,花红巧舞,灿烂若锦,取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锦上添花“之意,亦称”云锦花“。

在《庐山志植物目》 ,正式称之为”云锦杜鹃“。天上有竹林,地上有少林。地上的少林寺,我们可以见到。可天上的竹林寺,有谁见过?真是有心难见竹林寺,无意常遇仙客来。相传竹林寺就隐藏在这山谷之中,每当风云变幻的时候,还能闻听到从竹林寺中传出的钟鼓之声,也有机会看见云端的影子。

据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和身患疾病时都会得到庐山竹林寺的神仙和尚周巅仙的帮助,多次化险为夷。为感谢救命恩人,朱元璋得天下后,派人到庐山来寻找竹林寺,可每次来人除了找到这崖壁上高高刻着的”竹林寺“三个大字外,。别无所获,为此,后人就把”竹林寺“称为”天上的寺院“。

朋友们,我们不知不觉来到誉海内外的仙人洞。仙人洞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洞高七米,深达一十四米,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亦称佛手岩。 仙人洞的洞底有一泉水,分左右两眼,俗称”雌雄泉“。不管洞顶上挂有多少水珠,他始终象有人在调度一样,两泉同时一滴一滴往下滴,终年不断,清澈甘甜,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一滴泉“。

仙人洞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水苍苍,颇有远离尘世之感,所以, 这里又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洞中修炼,直至成仙,所以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石雕像。 仙人洞的左侧是一座道观--老君殿,香火颇为为旺盛。

由老君殿往上行,有一巨石凌空兀立,名”蟾蜍石“。石前方与石上上方分别刻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八个大字。石隙中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树,拨云破雾,这就是著名的庐山石松。1960年毛泽东同志曾题”七绝“诗云”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沿,无限风光在险峰。“

篇14:庐山景点简介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锦绣谷是庐山风景区中著名的景点。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谷中不仅花奇,而且石怪,垒垒巨石,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气象万千。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足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象观音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它们优美的传说,牵动了无数游人的思绪。

篇15:庐山景点导游词作文

在阡陌纵横的长江中游,辽阔坦荡的鄱阳湖盆地中央,矗立着一座景色绮丽的天然乐园,这就是素以“奇、秀、雄、险”而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庐山,她那巍巍的山体、飞湍的瀑泉,扑朔的云雾、灵秀的山城、冰川的神韵、别墅的风采、宗教的神秘、秀丽的自然风光给多少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座深邃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留下大禹治水的遗迹,文人墨客的吟咏,游僧名士的探访,诗文游记的传颂,西式别墅的音符,铸就了其沉淀的“历史灵魂”。据地史书记载,庐山曾有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称谓,又有匡庐、匡山、康山等别称。

匡庐何来?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人,携兄弟七人寓隐庐山,结庐修道,后得道成仙。周威烈王慕其才学,派使者去请他们回朝为官,只见到残存的茅庐,唯庐独存,故得名“匡庐”。宋朝时,因避宁太祖赵匡胤的名字,将“匡山”更名为“康山”。庐山名称,正式见于司马迁《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他记载了庐山这个名称,但没有作更多的说明,可见在那时庐山已是一座闻名于天下的名山了。

庐山集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为一体,它作为一座历史名山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很多文人墨客在庐山留下了耳熟能详的诗篇。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第一次上庐山的时候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陶花园里可耕田”。他们道出了庐山自然美的真谛。

匡庐奇秀甲天下,灵山多秀色,庐山瞬息变幻的庐山云雾,云海、瀑布云……被称为庐山一绝。三叠泉瀑布一直是令多少游客向往的地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最鲜明的特征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庐山的灵魂所在。

庐山1982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以世界文化景观的殊荣被收录世界遗产名录当中。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给予了高度面准确的评价,认为“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2004年3月庐山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在地貌学上称为“地垒式断块山”,1921年李四光来庐山考察曾断言庐山是中国东部第四季冰川遗址最典型、最完整的山体。

庐山作为政治名山,自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于1895年11月29日,由九江道台与英国驻防九江领事签订了《牯牛岭案十二条》,“租借“庐山牯牛岭的长冲谷999年,每年租金12000文银。强租长冲土以后,李德立等人又组成牯岭公司,将长冲土地划号出售。自开发以后,相继有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兴建别墅1000余栋,庐山别墅群可谓是庐山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如今的牯岭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飞湍的瀑泉,扑朔的云雾、灵秀的山城、冰川的神韵、西式别墅的华章……无一不是中华民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古今交汇,精神凝聚,文化升华的展现。它将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集于一身。

在游人的眼中,文人墨客的笔端,日益苏醒、灵动、闪光、丰满……构成一幅幅动人画卷。从1927年开始,每至夏季,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政、军要员们纷纷来山避暑。林森、汪精卫、宋子文等政府要员在山上都有自己的别墅。蒋介石把庐山作为“夏都”期间留下了一连串的政治足迹。在“美庐”别墅召开了十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庐山会议”。会议涉及到外交、财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1937年7月17日发表“庐山宣言”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八上庐山。他在庐山开设军官训练团主要是训练民国上样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级军官,但也有少数高级军官参加受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了三次载入史册的重要会议。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庐山会议。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心情轻松,会议气氛活跃,有“神仙会”这说;8月2日至9月16日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从纠“左“到反右,气氛异常紧张,彭德怀因上“万言书”成为“悲剧”的主角。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第二次“庐山会议”于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召开。会议名称为“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始终以“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主导思想,讨论并通过《高教六十条》、《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等从1962年开始,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全面发展时期。1970年召开第三次“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会议原议题是讨论修改宪法,审定国民经济计划,加强战备等问题。但林彪命陈伯达、吴法宪鼓吹所谓“天才论”,要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很快识破了这是林彪集团进行篡党夺权的一个阴谋。他在8月31日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明确否定了设立国家主席的提议,林彪及其同伙精心策划的夺权阴谋宣告破产。

这些都足以说明庐山不愧是现代史政治活动的平台,也不愧是“政治山”的称号。

作为宗教名山庐山一山集“六教”,有佛教、道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公元384年,东晋著名高僧慧远将“净土宗”传入庐山、陆修静将道教传入庐山,自李德立进入庐山以后,基督教等教派纷纷上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庐山的历史、文化由于积淀丰厚,各种文化现象交织,像云雾那样变幻莫测,呈现出许多奇特的景象,给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现在就出发吧!让我们利用这次旅游的机会,亲自融入到美丽的庐山中吧!感受这样一个中西交融的自然、淳朴、充满欧洲风情的山城。

有关介绍江苏景点导游词

玉林景点导游词介绍

介绍上海景点导游词

中国景点导游词介绍

介绍湖南景点导游词精选

介绍辽宁景点的导游词合集

介绍吉林景点的导游词

介绍南京景点中文导游词

介绍浙江的景点导游词

庐山导游词

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合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