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E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篇1:《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
李景邦
(一)我们可以采用甚么方法、思路理解《华严经》(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传出”与“成典”?
(二)甚么是天台宗的“五时论”?“五时论”如何将《华严经》定位?
(三)《华严经》流出人间的传说故事怎么说?
(四)“龙宫取经”有没有某种现实背景?
(五)汉传与藏传两大佛教系统有甚么《华严经》的翻译版本?
(六) 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是不是历史记录?
(七) 佛陀在“鹿野苑”说法这回事怎么说?
(八) 究竟有没有蛛丝马迹显示佛陀宣讲《阿含经》前,曾经在人间向若干人等讲过《华严经》?
(九) 为甚么“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是指“鹿野苑”说法,而不是指宣讲《华严经》?
(十)“《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又有甚么深层含义?
(一)我们可以采用甚么方法、思路理解《华严经》 (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传出”与“成典”?
《华严经》(梵文Avatamsaka Sutra) 全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饰)经》(梵文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 Sutra)。《华严经》是佛经,属于“印度大乘佛教”的典藉,它的“传出”与“成典”,正如其他大乘佛典一样,是可以分成两个角度讲;
(a) 从佛教信仰理念的层面讲
(b) 从佛教文献的历史考证层面讲
(二) 甚么是天台宗的“五时论”, “五时论”如何将《华严经》定位?
我们先从信仰理念起讲,“天台宗”与“华严宗”本身是在中国汉地才建立起来的两个佛教宗派,并非像“禅宗”或其他宗派般,在印度早已确宗立派。“天台宗、华严宗”再加上“禅宗”皆是“汉传佛教”(中国佛教) 系统内最具中国文化色彩、最具中国哲学味道与思惟方式的宗派。这三宗派的思想,是中印两国高度智慧古典哲学文化的结晶品。
“天台宗”有“五时”论,乃将佛陀释迦牟尼一生的言教(他所讲的“经”、所说的“法”)依其性质、特色划分时期,一一排列佛陀四十多年布教每一段时期的独特教法,当中第一期就是“华严时”,即佛陀说《华严经》道理那段时期。
依此讲法,佛陀最早开示的就是《华严经》;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最高、最正确、最广阔、最完整、最彻底、最圆满的觉悟) 后最初的十四日至三十七日之间,继续在菩提树下“入定”。在禅定中佛陀到了“忉利天/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等不同层次的天界天堂,透过身体“放光”向菩萨 (如文殊、普贤)、神灵 (神、天神、天人) 如实开示自己“彻底觉悟后所体证的佛地、法界”,以及解说自己“成佛的经验”(指圆满成佛后之“果地”或“佛之境界”;“境界”一词,在此只作表述上的比喻,因为“彻底的觉悟”原则上是不会被“界”(边界) 所限,故不言“界”),他一心把“法界”最真实的面貌、宇宙至高的真理 /至高的境界尽情宣说出来,此即《华严经》之内容,包括了他在人间所宣讲的部份。
宣说《华严经》时,佛陀无疑是以“顿”之方式“说出”这部圆满之经;所谓“顿”之教法,是指佛陀“顿然而说,利根者即顿然突破、顿然超升、顿然猛进”,同时也指佛陀不采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逐步逐步诱导,而是直接一步显示“一乘佛法”。
但是佛陀见到自己所说的证境只适宜利根者;除了部份神灵、菩萨以及大乘利根者能够明白外,一般众生(包括声闻、阿罗汉)根本无法理解,大多数听者“如盲、如聋、如哑”,盖因程度距离太远,大多数人有太大局限、有太多障碍,故此无法得著,还觉得佛陀所讲的尚未触及重要的东西。
于是佛陀重新思考、重新编排自己给予众生的教法,他运用创造力重新施设种种言说、提供种种方便,将自己的宣讲变得有阶段性:他决定首先引导人间的非利根者,于是先讲较具体、较简单、较基本、较原始的《阿含经》内容,此即十二年的“阿含时”,是原始佛典 /部派小乘佛典之内容,然后再逐步转入,讲大胸襟、大智慧、大广阔、大眼界兼涉及宏观宇宙法界的大乘经典内容,计有八年的“方等时”(例如讲《维摩经》、《楞枷经》、《胜鬘经》之内容)、十二年的“般若时”(讲《般若经》系列,包括《金刚经》、《心经》)、八年的“法华涅槃时”(讲《法华经》、《涅槃经》之内容),从此大乘教法愈讲愈多、大乘道理也愈讲愈丰富,佛陀即采用如是方法协助众生逐步开拓生命,逐步扩阔胸襟、逐步提升智慧。
“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统称“五时”,此即“天台宗”的“五时”论,在汉传佛教中受到普遍接纳,而且近代汉地僧伽教团中华严宗理论不及天台宗理论广泛流传,所以现今汉传佛教普遍采纳的,是天台宗的判教理念。
“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自己宗派的宗经,跟华严宗以《华严经》作宗经的立场不同,那部经才是最高深、最圆融、最圆满?天台、华严两宗自然意见不会相同。纵使如此,天台宗的“五时”论始终认为“最初说”的那部经(《华严经》)与“最终说”的那部经 (《法华经》、《涅槃经》) 是佛家义理境界最伟大、最深奥的经典,其他佛教宗派虽然未必认同这三部是“圆满之经”,但对“法华、华严”二经的判词也不会相距太远。
(三)《华严经》流出人间的传说故事怎么说?
说回《华严经》的故事,话说佛陀这组说法的内容(即《华严经》)后来由文殊菩萨与阿难尊者结集起来,文殊菩萨见机缘未具,决定暂将《华严经》收藏“龙宫”内。人间岁月计算的五百年至七百年后,“龙树菩萨”住世 (“龙树”是真正的历史人物),当时“大乘佛教”在印度已出现了百多、二百年,龙树在南印度读过某些大乘经,但流传数量不多,他感觉不足,于是游遍印度各国搜罗大乘佛经,但所得的皆残缺不全。
后来他在北印度雪山 (喜玛拉雅山) 碰上“大龙菩萨”(或“大龙比丘”),“大龙”将他引入“龙宫”,据称龙树独坐一“水精”地台密室中 (暗示他正在禅定、入定),“大龙菩萨”即能将他引入大海“龙宫”。在“龙宫”里龙树研读了不少深奥的大乘佛典,他将《十万颂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佛典取回人间,著手整理后加以弘扬。
另有传说《十万颂般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地”取回印度 (“龙地”并非传说中的“龙宫”,话说是当时中亚洲的“大夏国”),故称“龙藏”。“龙藏”在人间出现,是佛陀入灭后约五百年,即大乘佛教崛起以及龙树在世的时代。另外话说龙树也在南印度的“南天铁塔”中取得密教典藉,然后将其传到人间。
又称龙树当时在“龙宫”见到上、中、下三本《华严经》,他认为上、中两本过繁,不宜人间,于是只将下本(十万偈本) 取出。无论真相如何,据说西藏译出并保留了这“十万偈本”。
(四 )“龙宫取经”有没有某种现实背景?
正所谓“任何神话、传说的背后均有某些事实基础”,印度民间相信“龙/龙神”是灵界“天龙八部”中之一族神灵 (其实印度人传说中的“龙”比较接近“蛇”这类生物),依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推论,“龙/龙族”有可能是指某些“拜龙神的部落”或“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部落(视龙为自己的祖先)”。 印度人有“龙族(龙神)居于雪山或大海”之说,故此“龙宫”极可能是长居喜玛拉雅山的人(包括婆罗门教信众)盖出来祭祀龙神的庙宇或场地,内里藏著某些大乘佛典也并非绝无可能,因为印受诸宗教间盛行辩论,所以任何宗教都有可能收藏其他对手宗教的典藉。
(五)汉传与藏传两大佛教系统有甚么《华严经》的翻译版本?
姑勿论《华严经》如何传出于世,现今此经有“汉语译本”及“藏语译本”。
汉传佛教译出的《华严经》,计有:
(1)公元四世纪中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译出34品;60卷;3万60偈(故称“六十华严”)
(2)公元七世纪唐代实义难陀法师译出39品;80卷;4万5千偈(故称“八十华严”)
(3)唐般若法师译出《入法界品》(“四十华严”)
藏传佛教译出“华严”系统诸经45品,据说十万偈,现存西藏大藏经“甘珠尔”内 (“甘珠尔”指“佛说部”,等同经藏、律藏),不少部份仍未有汉译版本。
至于原典印度梵文《华严经》,暂时被发现剩存的只有内里之《入法界品》和《十地品》。
(六)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是不是历史记录?
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其实并非完全合符人类历史的记录证据。而且佛陀一生的说法,也非硬性规定自己在一个次序框架之内。原因是佛陀会弹性按照自己当时的环境和机缘,即时决定当下说法的形式与内容,因此这套“五时论”讲法,其实只是天台宗“判教系统”内的一种方便施设,运用“天台宗”的视点理路,判别各类佛家义理 (见地) 程度之深浅。
(七)佛陀在“鹿野苑”说法这回事怎么说?
如果按照“原始佛典”所记 (以及根据历史学家的确认),佛陀“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应该是在恒河畔波罗奈国 [ Baranasi;今天“瓦拉纳西”(Varanasi) ] 附近的“鹿野苑”(Mrgadava;今天“萨尔纳特”Sarnath)。
“鹿野苑”又称“仙人住处/仙人堕处”(Rsi-Patana),这名字源自印度民间神话。传说有五百仙人 [ Rsi;“仙人”是古印度修练瑜伽、苦行而得神通 (异能) 的瑜伽士、苦行僧、云游僧 ],他们“入定”后用神通飞过此地,突然碰上美女,结果失去禅定与神通,纷纷从天上堕下,从此这地聚居了很多仙人,因而得“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之名。又因为经常有野鹿栖宿此地,故称“鹿野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所雕刻“两鹿围于*轮左右两边”的屋顶装饰,即表达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这事件。
佛陀心目中的说法对象,原本是自己最初求道时期的两位外道瑜伽导师,分别是“阿罗逻迦兰”仙人(Arada Kalama;他同时也是一位婆罗门)以及“优陀罗罗摩子”仙人 (Udraka;当时顶尖的瑜伽士),然而佛陀用神通 (异能)悉知两位导师都已离世,于是他转向五位“苦行僧”(五比丘) 说法。这“五比丘”原是“净饭王”(佛陀父亲) 的勇士,被授命跟随悉达多 (成道前的佛陀),陪著他一起苦修,目的是看顾他生活、视察他修行的情况,然后向“净饭王”汇报。
佛陀在首次说法中 (“初转*轮”) 讲的是“中道、四圣谛、八正道”,随后讲“五蕴、无我”,那是原始佛典《阿含经》之内容,这一点基本上在佛教界整体系统(南传、汉传、藏传) 中得到共识,没有甚么争议或分歧。由于“先说《华严经》才说《阿含经》”这套讲法历史证据不足,而“初转*轮乃讲原始佛典”又来得证据确凿,所以“初转*轮讲的是《阿含经》”这讲法在佛教史上早已陈词结案。
(八)究竟有没有蛛丝马迹显示佛陀宣讲《阿含经》前,曾经在人间向若干人等讲过《华严经》?
“原始佛典”如《增一阿含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等都有描写佛陀刚成道后享受禅悦与法乐之际,忽然想起应否将自己所体证、所经验到那奥妙难懂的“甚深缘起道理”告诉其他人 (“甚深缘起道理”可以理解为华严宗所说的“法界缘起”或“华藏世界”),抑或不要再留在人间继续浪费自己的心力。他反覆思量应否仿效当时印度其他得道的圣者、仙人那般,远离世俗,保持沉默,成为“沉默的圣者”[ 或成为一位“辟支佛”(pratyekabuddha)] 算了。
这个“犹豫不决”(“应否住世向众生说法”) 反映了出现某种目标完成之后 (指“自利、自己解脱/觉悟”这个目标) 的空虚感觉,故此有需要将心念进阶到另一层更高、更远大的目标 (指“利他等启发他者解脱/觉悟”的度众活动)。
但更重要的是,“犹豫不决”更似暗示了佛陀的的确确曾经零星的、随意的向了若干人等讲过多少比较深奥的证悟内容 (例如某些类似《华严经》之内容),但当他见到这若干人等的反应“如盲如聋如哑”之后,少不免心灰起来、犹豫起来,这个“负面经验”便演变出后世云云传说:佛陀首讲的是《华严经》,却是一场“失败的实验”。
以上当然只是揣测,缺乏历史证据。这件事在历史时空实境上可能真正发生过,但也可能只发生在佛陀的心识或脑海里;大家不要忘记佛陀成道之后,仍然继续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了 三十七天。
既然缺乏历史证据,所以上述情况纵使真正发生过,也不会被当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不会被当作真正的“第一次说法”(“初转*轮”)。至于佛陀升上天界向诸神 (天人) 以及各大菩萨讲《华严经》又是怎么一回事?孰真孰假?由于那些空间次元 (度) 大大超越了人类凡夫所能认知、所能经验的范畴,故此从人类历史记录而言,此等传说或“事件”既然无法被观察、被肯定(或被否定),自然不会被当作真正人间历史、也不会被认真的看待。
(九)为甚么“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是指“鹿野苑”说法,而不是指宣讲《华严经》?
除了是因为“鹿野苑说法”具备人间历史证据之外,最主要还是这次说法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a)透过跟十分了解当时各类沙门思想的“五比丘”辩论,佛陀首次采用语言说话确立 (并逐步完备) 自己的基础理论 (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品等“原始佛理”)。
(b)不单只是佛陀第一次在人间,以语言说话的方式向世人展开正法,而且是佛陀第一次在人间说法得以成效;五比丘皆先后明白佛陀的教理,并愿意接受和奉行。
(c)五比丘随即组成一个雏型“僧伽团”;此乃第一批“佛教沙门”(佛教出家僧众)、第一批实践佛陀教法的.修行集团(或教团)、第一批由“悉达多乔达摩大沙门”所带领的团体,这小小“僧伽团”逐渐成为了日后教化世人的“佛教核心小组”。
(d)换句话从那一刻开始,佛、法、僧“三宝”当下具足。而“佛教”作为一个“修行集团”的建制、作为一个“佛陀式教育”的建制、甚至作为日后一个“宗教”的建制,当下正式成立。
因此从人类历史意义、或从佛教史意义而言,“鹿野苑说法”的确比他先前在人间略为宣讲《华严经》这事件的意义重大得多,所以被定性为“初转*轮”的,必然会是“鹿野苑说法”,而不会是先前宣讲《华严经》那时段(倘若这事件先前真正发生过),更何况至少有一个佛教系统(南传佛教系统)根本不承认《华严经》(或其他大乘佛经)具备“权威性”。
(十)“《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又有甚么深层含义?
其实不单只天台宗相信“《华严经》乃首说之经”,其他大乘佛教宗派对这个意念也普遍的受落。正所谓“任何神话、传说的背后均有某些事实根据、某些事实基础”,天台宗的“五时”论虽然未必处处是历史事实,却说出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是“由上而下”的建立起自己知见之次第。
有何印证?话说佛陀见到“人间”(《华严经》里借用佛陀时代的“声闻、比丘、沙门”作为代表) 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所说的证境 (即《华严经》),若此属实,这事件的确可能导致佛陀一度失却信心,甚至一度心灰意泠,踌躇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世间说法,毕竟自己所体验到的真理太深奥、太难明,只怕世人受不了!不如直入涅槃罢!
另方面这个故事也间接反映出,佛陀如果要在当时被视作正统宗教、哲学建制的婆罗门教主导气候下,建立起反婆罗门教的新思潮、新宗教,以及建立起反对其他沙门思想(“六师外道”)的势头,是需要何等大的勇气、坚持、意志力!
这个故事即显示佛陀开始时也没有把握,但最终他的“慈悲心”带动了他“一念决定”向众生说法、又带动了他的心念转向“利他”之度众活动、更带动了他的成就不单只局限于另一位“辟支佛”/缘觉/独觉“而已。由于”一念间决定说法“,佛陀便创立了日后的”佛教“。
从这刹那,佛陀重新思考、重新编排自己将要给予众生的教法;他尝试施设种种言说与方便,用来配合不同根器、不同性情、不同背景的众生,自此之后,佛陀的宣讲便变得有阶段性(次第)。
因此”《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虽然未算是人间历史的事实,但它背后的深层含意却道出了另一真相;它间接显示了佛陀建立”施设“与”方便“(”次第法“) 的心路历程,又说明了”佛境本身无从可说,但为了众生受益,佛陀权宜的安立由最高至最低 (由上而下) 一步一步的次第法 (阶段),然后依照环境作阶段性开示、依照弟子根器而作教育,方便弟子(凡夫)由最低至最高(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学习与修持,直至解脱、证入空性、成佛为止“。至于”次第法“所触及的其他问题,可参阅笔者《有关佛陀施设次第法的种种疑问》一文。
作者介绍
李景邦,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加拿大亚尔百达省立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曾在加国大学学生会内推动介绍佛教的活动。九十年代皈依佛教,主张”佛理通识“;建议大家以跨越佛教系统的胸怀,尊重并且有系统认识佛教不同宗派、佛理不同层面的知见。近年有参与佛理跟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交流,以及推动”佛理普及化“兼”佛理跟现代文明理念融通“的活动,希望能够将佛理推介给年青一代以及其他不同年龄类别的普罗大众。
篇2:付出于回报的故事
付出与回报是人生的一台天平。咱们究竟怎正确对待付出与回报,这是人生价值观念的真正体现。我认为:咱们应当看轻回报,这样才能活的简单自如、自由自在,善待为人,和气生财。人生命中发不了财、升不了官,但必需有个好的心态、情绪就是财,无病就是福。美国基辛格说:“付出的多了,虽然没有回报或者少量的回报,表面是吃亏了,但是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真正的回报,用经济是无法衡量的。”道家说:“吃亏就是沾便宜。”应对自已的付出,理解他人的恩情,回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就应说,每一种付出都会有回报,没有回报的付出那不叫付出。不管你愿不愿意理解和得到回报,但是只要你付出了,那么就会必须有回报,只是回报的.资料、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也许,回报往往没有如付出时想像的那样完美。但是,咱们就应知道,有很多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很可能是不能按自我所思所想的。付出了性命的,不可能有性命回报有,付出了青春的,也不可能再有青春回报,付出了善心的,有可能回报的是诽谤,付出了真爱的,回报的也许是冷笑,付出了精力和休息时刻的,也有可能回报的是疾病;认真工作老实做人,回报的也许是炒鱿鱼。回报等等不一。
付出与回报这两字是栾兄弟。无论怎样讲,只要你付出了总是有回报的,佛说:“万事皆有因果。人人头上三尺天,又能放过谁呢。”意思是说苍天不负苦命人,只要你付出了就必须有回报。无论是怎样样的社会制度,只是大小的区别。只讲回报不愿意付出的人,是时代的垃圾,愚蠢的表现,也是不现实的。坐享其成,天上掉下馅饼也是不现实的,世上只有一种人付出了得不到结果,那就是前赴后继的先烈。只有他们的付出享受不到。骨肉兄弟是不就应讲究付出与回报的大与小、多与少的,否则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亲情了,整天在付出与回报上看问题,这样的人太自私,那就失去了人生应有的价值。(谚语大全)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回报是做人的美德,每个人都有选取回报的方式方法和条件,对此咱们无可厚非。如果女生用自我的身心去回报男生对自我的知遇之恩,这样的回报,就很可能给自我的身心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很可能会逐渐把女生自我压得喘但是气来,造成长期的精神负担,甚至彻底压垮。于是,宁静而致远,咱们追求一切功名利禄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等到他拥有这一切再去享受生活,回头已是晨钟暮鼓、青春不再,咱们何不放下那些太过沉重的包袱给自我一份美丽的情绪,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融入大自然,给自我一道靓丽的风景。
人都是讲感情的,但也求回报,这世上很少有人是不求回报的。试想,当你为一个人付出了情,如果那个人无动于衷,你还能继续对他用情吗?那些大言不惭地说自我从来不求回报的人根本是在自欺欺人。这世上哪有不求回报的人?辛苦操劳为了回报;养儿育女为了回报;养老送终为了回报;授人玫瑰为了回报;报仇雪恨为了回报;辛苦行文为了回报;交朋结友为了回报……至于有缘相识,无份分开,倒不是一个“情”字能够诠释得清楚的。情有很多种,对人用情的深浅决定了你和他人之间友情的深浅,如果你不能以情还情,你便“孤立无援”,你便“众叛亲离”,你怎能“不领情”呢?
在现实生活中,你付出过也许你没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回报。但是你没发此刻你付出的同时你已经得到了回报,正因那些回报和平时人们认为的回报相比是那么的渺小,它给你的是精神上的愉快和心灵上的慰籍,没有给你太多的心动。在生活中好多的付出是得不到你所期望的回报,但是你不能正因没有得到你所要的回报,而不再去付出。回报无处不在,中国有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手上残留的余香能不叫回报吗?你帮忙别人,他对你说多谢的时候,别人正因你的付出而生活的愉快的时候,你没有感到由衷的感动和愉快吗?这就是回报。
有一种爱,你无以回报。终有一天,咱们的父母会慢慢老去。他们也以前和我一样年轻,一样对人生充满了渴望。但是,当他们做了父母后,就把自我人生的好处赋予了孩子。无论你此刻做的多么好,将来,当你看到苍老的父母,你必须还会感到遗憾,正因你知道,父母给你的太多太多,而你能回报他们的太少太少。人生旅途复杂、曲折而又多变,父亲像高山,母亲像大海。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父母为咱们撑起生活的一片蓝天。父亲有侠骨,母亲有柔肠。父母以宽厚的胸怀,用他们含蓄而浓浓的爱将咱们抚养,传递给咱们坚强,父母,值得咱们用生命来回报。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真挚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且是永不停息的。那种不期回报的爱,对于我,对于咱们,或对于更多的人,无以忘怀,甚至难以回报,唯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应对今后的人生!
中国的父母有着传统的美德,是最为子女操劳的。他们总想把咱们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思考周全,父母对子女毫无私心,世界上的母爱是最伟大的。咱们无法回报,作为子女,常给父母挂个电话报个平安,能够让母亲少操些心;帮父母亲干点力所能及的事,那说明咱们懂事了,也能够让父母亲少操些心;而更重要的,正如《论语》上所载:“孟武泊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因此说:让咱们做儿女的要珍惜父母,莫到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孝时而亲不在。世上有些东西能够弥补,而有些东西却永远也弥补不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性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了,就永远无法连接。趁父母还健在时,赶快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件衣服,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一声亲切的问候,这样给自我少留下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咱们生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因感恩而美丽,这个世界始终有一种大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在意自我的付出与回报,那就是如春风拂面不留痕迹,处处是春意盎然,一片葱绿,鲜花盛放,馨香四溢。有很多人在传递着爱心,让世界充满了爱,让咱们在平凡中感动,在大爱中享受温暖。人海茫茫,在纷繁的世象下,在多彩的生活中,什么最让人感动?亲情!友情!感情!都是,也不是。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无私的赠予和真情的回报。人与人之间,除了功名利禄,还有淡淡的情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身外之物都失去了,还有情怀不能被剥夺。既有情,即有义,人生才不会被物欲所蒙蔽,社会才得以为道德所彰显和传承。赠予与回报,恰恰体现了人间真情的完美。“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些朴素的句子,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人间真情的一种内心的约定。
爱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永远喋喋不休的话题。付出给予了完全的爱时,会不会要回报?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爱,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单方面的爱。有很多人,开始也是抱着感情不需要回报的想法对待感情,往往,经过长久的感情付出之后发现,身心俱疲,身体和心里早已经被感情淘空了,就会觉得自我被对方淘空了!为感情付出,最终期盼的回报是一个“情”字。为爱付出不好回报的人,为的也是一个“情”字。如果你深爱生活,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这世界,虽有大奸大恶,但依然是完美多于邪恶。只要你真心去赠予,你赠予的同时,他人也在赠予你;只要你真诚地回报,你回报的同时,他人也在回报你。只是,赠予的时候,不好心存功利,不好太多盼望,就像春风拂面,春风是愉悦的,你也是愉悦的。只是,回报的时候,不好超越承受,不好敷衍了事,应如秋果飘香,秋果是甜蜜的,他人也是甜蜜的。
如果咱们真的爱自我的亲人和爱人,咱们就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领悟,让他们放心,让他们欣慰。正因,这才是爱的最好回报。人确实不好贪图一些小恩小惠,它不必须能到达你想要的结果,同样,把人家给的恩惠构筑在功利之上恐怕也是不足取的吧。总而言之,付出与回报要正确对待它、看轻它、忽视它、忽略它,你就会比任何人活得潇洒,你的人生之路无限光明,善待人生,笑傲江湖。
篇3:世博故事600字作文
的世博会就要来了,大家都在积极地为世博会准备着,可有那么一小撮的人还没有行动。例如,我所在小区的那一群小摊贩们。每天早上,他们总是早早地聚集在小区门口,将一摊摊蔬菜及鸡鸭鱼肉等待售品摆放在通道的两边。这虽然给小区的居民在购买小菜带来了便利,但严重地妨碍了车辆的通行,更与大家积极迎世博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发差。仔细探究其原因,我发现原来,小区里的许多居民都习惯了这种便利。我奶奶也不例外,总喜欢到这些小摊上去买菜。这也促成了这些小摊贩们不愿走的心理。为什么要走?这儿的生意可好了!
为了能让道路畅通,还小区门口一个整洁的面貌,我和弟弟想劝说家庭主妇们别去小摊上买东西,这样,小摊贩们就会因为没有生意而离开。于是我和弟弟商量决定先从奶奶这里下手。这天,我和弟弟“不怀好意”地拦住了领着袋子正要去买菜的奶奶,异口同声地说:“奶奶,这次买菜,你可不可以不去小区门口的小摊?”奶奶听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为什么呢?”我俩听了连忙说:“小摊上的'食物不卫生,吃了对身体不好,而且小摊贩们在马路边设摊会影响交通和市容,如果您和其他邻居不去做他们生意的话,这些小摊贩们会因为生意难做而慢慢地离开这里。”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的话,我都有点喘不过气儿。奶奶听了却说:“即使我不去,别人也会去啊?少我一个人又有什么用啊?”弟弟听了忙说:“所以我们想要您在邻里间宣传一下,发动大家都来抵制这些小摊贩呀。”奶奶听后如有所思地说道:“好吧,你们这两个机灵鬼,我就试试吧。”于是奶奶叫上了隔壁的阿婆一起去菜市场里去买菜了。
在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里,由于市容管理人员的努力,当然还有奶奶和邻里齐心协力的配合,小区门口的小摊贩越来越少了。看到这些,我和弟弟都感到很高兴。我知道,为了不久即将到来的世博会,大家都愿意尽一份自己的力。
篇4:流转在光阴里的故事
流转在光阴里的故事 -资料
记忆中,西窗的风剪断了温馨的月色,如今,一帘梦景寄相思,时光的云烟萦绕着我如絮的心事,迷惘了曾经的芳华与过往,往事已成影,如纷落的叶,化尘成梦。妩媚的风里,柔情散碎,痴心翩然,镜中的故事,在流转的光阴里,绕成一个凄美的弧,难圆。
茫然的眸光间,飘过你的青丝一缕,寂静的夜,紫檀色的梦,灼痛恍如隔世的风景。原本曾想与你一世相守,哪怕断了天涯,枯了海角,如今却只能挥墨成泪,或许,记忆中的彼岸,谁也不会成为彼此的唯一。等待中的千山万水,寻觅中的不老约定,是开在思念里的花,绽放在卑微的尘埃里。
经年的痕迹,是残留在沧桑岁月里的精美诗句,阡陌红尘中,爱情被粉饰的过于华丽,你的名字,终究也只是成为我生命里的一抹印记,记忆的轮廊,是用泪痕刻下的伤。依在梦里,我缱绻着心伤,孤独的空间里,我左右顾盼,前尘往事,独揽痴心一瓣。因为难舍,我还站在初逢的路口凝望,花开花落,一岁岁,一年年。因为难舍,我无法割舍心中的思念,你给的誓言,还能不能兑现?
擦肩的缘,是我宿命里一个美丽的片段,一袭残香,注定是一场孤独与哀怨。许一世繁华,爱到永恒,却伤到极点。情深意浓,一场漫过尘世的烟火,不见了幸福的影踪,蓦然回眸间,一切入了空,幻作影。搁浅的心事,流年拔了思念的茧,一阕心伤,了断结局,也无言,心,潮湿,爱,凋落,你,转身走过,我的泪在滂沱的雨中飘落,溢漫情感的'堤岸。
苍茫的夜,风渐凉,离人泪,醉在悠远的疼痛里,寂寞亦如荒凉的歌,思念如卷,丝织成殇,
资料
一世情,一脉轻叹,梦落处,芬芳殆尽,烟火消瘦,挽一缕痴念,细读尘世未了的情缘,思念是独舞的繁华,凋谢的喧嚣声中,是谁错过谁幽深的期待?
一颗渺茫的心,染尽了伤感的韵,菩提树下,我祈祷缘分的轮回,断桥边,桃色依旧,折一曲衷肠,诉与谁人听?时光弥烟,散漫心头的眷恋,花落去,情未散,相思涟涟,一别经年,宁愿读你三生,也不觉疲倦。风花雪月的浪漫,一如匆匆的过往,文字的炼狱里,独留一抹无法屏蔽的嫣然。
淡淡的文字,被刻上无声的伤,字字迷离,行行惆怅,冰冷的情感,暗香抚弦,此意难却,情难放。一颗心,一片幽蓝的天,辗转的年华里,我孤寂的情感脉承着彼此的心律,静守着天荒地老的那段姻缘,海枯石烂,愈散愈淡。多少年了,我的眸光依然不乱,于亭台楼榭之间,山村荒漠之滨,寻你,等你。你是我生命中无法解开的谜底,当青春的韶华逝尽,暗影漂泊,纤尘缕丝处,空留枯风残月,凋零,萧瑟。
红尘中,人来人往,曾经的邂逅,在浮世的流光里,渐渐淡了色彩,断了温暖。绰影泛黄,暮云穿梭,倾塌了月色的歌声,烛影摇泪,风跌成凉,断尽了氤氨的背影。岁月的阴霾,润湿了镜中花,梳理凌乱纷飞的往事,思绪怅然,试问,为何聚了又散,让我在渺茫的人海里,苦等千年?
往事难了断,惜别的伤交织了悲喜,感叹人生有太多的游戏。爱恨交错,相思绊了相依的路,一半冷,一半暖。时光静然,月上柳梢头,长夜作伴,人来了,却又转身,渐渐的走远。
篇5:关于高桥的故事随笔:高桥流韵
高桥,宛若处子安静的横溢在徽县之北。
沿着火钻古道,立在大沙坡山巅,你便是真正的踏入了高桥这方土地。抬眼南望,云雾萦绕出若隐若现的大山,是有名的天池山。天池山的有名在于她的厚重的历史沉淀,不是古火钻道从她身边穿过,而是远古时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常嬉水于天池,至今天池遗迹尚存,伏羲女娲的传说至今在渭儿河畔的村落里传说。天河水注入天池,天池的美不再是水,不再是山,而是她的不驯和清灵,古河池之名便缘于天池之水。
火钻古道,曾经是蜀入川的交通便道。宋元时曾盛极一时,茶马互市,驼铃袅袅,至今隐隐有声。公元442年宋裴方明、刘康祖与仇池氐王杨难当鏖战于火钻道。明王邦瑞有诗云:“下马孤亭客路长,万峰回绕郁苍苍。山川不尽皆文物,禾黍犹存几战场。峡口远连江水白,陇头近是塞云黄。危头总有登临兴,无奈猿蹄欲断肠。”火钻道有着昔日的辉煌,伴随火钻道而行的是一练溪水,清的使人心醉,水因山而柔,山因水而秀,不觉间便到了木芦。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徽州知州孟鹏年修建御史公馆于木芦,至今遗迹尚存。转瞬,即又到了高桥——真正的高桥。传说中的高桥:从前耍社火时,不慎掉了一面锣,三年后,才听到铜锣落地的声音。桥那头便是与玉泉观齐名的青龙观,观内古柏古松参天,令人生敬。曾吟得一联:“过高桥观青龙游鱼洞品三泉太白醉酒诗百篇”,苦无下联,位于青龙观旁的便是!
《华阳国志》记载的仇池洞,又称青龙洞。明陈棐,有赋曰:“阴风吹林兮孤月照窗,仇池洞兮呈元光”。
高桥因境内有天生石桥而得名,高桥有着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她北邻秦州,南接徽州,东联凤川,西邻成州。有诗说:“满空猿鹤关劳人,江上浮鹤未可驯。水驿蒙蒙意气水,山程叠叠鸟声亲。最怜瘠苦连三郡,着意经营又七春。往日兵戈今已息,扶犁仆仆劝斯民”。境内的茶马古道横穿全境,一条便是火钻道,另一条便是龙潭坝古道。龙潭坝古道沿秦川冷水河进入麦积山,西边沿太白进入两当太阳寺,接上了古陈仓道。汉时曹操伐汉中,诸葛袭天水走的就是龙潭坝古道。公元759年,诗圣杜甫从麦积山东柯谷去两当拜访吴郁,走的就是龙潭坝古道。杜甫赋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两当兵变后,习仲勋部化整为零,余部沿龙潭坝古道进入了秦川。1946年9月南下支队717团徐国贤部经柳林韩湾、太白沿龙潭坝古道进入了秦川。1949年11月29日,王有才,向义月就义于太白,时年,王有才27岁,向义月29岁。
高桥关,设置年限已无考。东汉时曾设下关、上关,至今下关、上关一直沿用。顺着古天池水而下,道路两旁是一片片整齐有序的苗木,春夏一片翠绿,秋冬一片鹅黄,美的让人心痛。及至久负盛名的鱼洞,逢桃花时节,便有成百上千的鱼儿从中蜂涌而出,路人竞相拾取,味道鲜美至极。杜甫诗云: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生不待时是诗人终生的遗憾!
高桥是大美的。而最美的莫过于王湾龙潭坝。有谚云:瞧过三滩秀,才知龙潭奇,早知龙潭奇,不瞧三滩秀。龙潭坝的美是一种原始的美,一种清纯的美。境内,锯齿崖(仙女峰)的俏,龙潭的幽,川主庙的古,莲花台的凝,响潭子的绝唱,哑巴石的沉默,阎王砭的脸,仙人洞的玄,武侯庙、姜公祠的沉重,无不使这片千年古道流露出沉重的大美!
本文作者: 白雪梦(微信公众号:梦影无痕)
篇6:我身边的世博故事
我身边的世博故事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作为主办城市上海的居民,我也是上海的一份子,并有责任和义务为世博会最好充分的准备。
早晨的鸟清脆地叫着,上海沉浸在一派和谐之中,每天都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老人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公园中欢快地跳舞,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追逐,不小心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这种景象难道不是世博理念所营造的?每天,在我身边不断发生跟世博有关的故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邻居张奶奶家的事。
过了几天,我再度来到张奶奶家,被她家儿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了。眼前这个出门随手关灯的人和原先那个浪费电源的人截然不同。我惊喜地走到张奶奶身旁,问:“奶奶,奶奶,您是怎么做到的?我简直不敢相信了!”“呵呵。”奶奶满脸慈祥,看着我,忍不住笑了,“奶奶我,前些天把他房间的电线剪短了,让电工把电表分开放,以后他付他的.,我付我的,这样,他就不敢浪费电源了!”“哦……”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暗暗佩服奶奶,分电表付款没有合付便宜,以他们的经济状况,奶奶能够下这个决心,已经很不容易了,想必,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给予奶奶的力量吧!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世博故事,我相信,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们能看见上海人对世博会的憧憬与期待!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成功出于勤奋作文
★ 堆出于岸优秀作文
★ 青春流影
★ 作文 光流
★ 那一世诗歌
★ 付世贵范文
★ 流水灯题报告范文
★ 流病调查介绍信
★ 余世维语录
《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