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割割割韭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绝唱》,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绝唱》,方便大家学习。
篇1:《绝唱》
《绝唱》
[教学目标及重点]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 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 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 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 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 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 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 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 “酷束”的狰狞,可鄙。 《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
明确:情况分类⑴白妞(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
写外貌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写。突出她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点。
写白妞的神情抓住白妞的眼睛来写。写那双眼睛,如秋水,如 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用掉喻写出白妞眼睛的明亮、灵活、有神。再从观众的感觉来写。”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写出白妞眼神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写白妞的演唱则先写刚唱几句书儿的妙境,用两个比喻夸张: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从视觉来比喻听觉感受。②“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以味觉来比喻听觉感受。接着写白妞越唱越高,用一个比喻,“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用视觉感觉来比喻声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视觉感受来比喻白妞演唱在声音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见喀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的听觉感受。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 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感受比喻歌声的千回百折,接着,愈唱愈低,愈 低愈细,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写声音又扬起,用东洋烟火这个视觉感受 来比喻歌声忽又扬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的情景。
⑵ 琴师和黑妞 (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2文章怎样写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 众听得人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采写观众对白 妞演唱的喝彩、赞扬。从侧面写出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第三次写少年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白妞歌唱得精妙。
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文章的重点是写白妞的说唱艺术,但为何不开门见山,直接写第5自然段,还要交代其他内容呢?作者的用意何在?
同学们讨论,发言:
写其他几个方面是为了表现听众对白妞的喜爱,突出她说书技艺的非凡。
4.教师:这种为了表现主题而安排与之相关的内容的写法就叫“烘托”。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就是一种烘托。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烘托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总结。
明确:(学生读课文,讨论。发言的内容整理如下)
(1)场景烘托(第1自然段)
①人们提早进场,有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吃饭。表现观众对白妞的喜爱,已形成一股“白妞”热。
②观众不仅人多且类别多。说明白妞的说书适合大众,可雅俗共赏。
③渲染热烈,哄闹的气氛给后文的“鸦雀无声”作铺垫,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精湛。
(2)人物烘托(第2、3自然段)
①琴师虽貌丑,但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给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写黑妞,详写装束,为后文白妞的装束节省笔墨,她那“以为观止”的唱腔,“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3)评价烘托(第4、8自然段)
①“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烘托了白妞说书的高超。
②“每次听他说书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烘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
(4)效应烘托(即听众的反应)
①“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烘托了白妞的艺术魅力无穷。
②“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烘托出白妞的说书真乃人间“绝唱”。
教师引导:烘托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比方说:用“冷冷的月光”烘托“伤痛的心情”就是一种正面烘托(正衬);反之,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心情的糟糕”就是一种反面烘托(反衬)。请同学们从文中分别找出运用正衬和反衬的地方。
学生讨论,踊跃发言。认为:
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除了“人物烘托”的第②处和“评价烘托”的第①处运用的是反衬,其余几处都是正衬。
5.教师总结:烘托艺术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细腻、流畅,还可以使我们文章的中心更明确、更突出。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 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二泉映月》《梁祝》《天鹅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篇2:绝唱①
刘鹗
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
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
一百多张桌子。那②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③满
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
“抚院①定”“学院②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
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③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
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
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
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
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
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
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
充饥的。
……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
瘩,仿佛风平福橘④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
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
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
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
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③,那抑扬顿
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
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
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
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①,戴了一副银耳环,
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②
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
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③弹起。这
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
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锤子,凝神
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④一声,歌喉遽③发,字字清
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
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
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⑤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
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
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
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
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
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
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
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
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
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
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
媚,清而不寒①,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
有了五音十二律②似的!又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
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
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
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
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
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③在地下都听得见
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
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④,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
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
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赠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
峰①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②,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
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③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④数遍。从此以后,愈唱
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
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
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育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
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③
春晓,好乌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
是。正在擦乱之际,忽听霍然⑤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
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
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①’
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
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
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
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
‘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②’,
‘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
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③’!”
篇3:语文 -绝唱
语文 -绝唱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
篇4:第二册(绝唱)
刘 鹗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默默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五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厂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 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 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早,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采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牛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括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五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 说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笙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⑧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扭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魅力,就像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篇5:《绝唱》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于;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
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
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
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扭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一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出,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琴师和黑妞听众评议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重点写眼睛)
说唱(比喻――通感)
(徐国鸿)
篇6:《绝唱》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民蔡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说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手回百折,屏气凝神,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签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工。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②比喻特别精妙。
9、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魁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10、结尾
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妞演唱的精神魁力。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十面埋伏》《江河水风二泉映月》《梁祝》《黄河大合唱》《天鹅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字铁云清《老残游记》
说唱前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黑妞说唱
听众评议
烘托铺垫
说唱时
白妞出场(博喻)
白妞说唱(比喻)(通感)
听众赞扬(烘托)
篇7:青莲:青莲绝唱
袅袅檀香,一茗清茶,一轮婵娟,一捧黄菊,手边书卷半掩,演绎千年的墨香已成绝唱。我不禁再次为那个绝艳了半个盛唐的青莲扼腕叹息。
当千年的时光散尽,你可知道还有人陶醉在你那精灵般的吟唱中?
你曾经那样地意气风发过,贵妃捧墨,力士脱靴,御手调羹,泼墨挥笔,便勾勒出那盛世光景。那时候的青莲,豪放不羁,意气飞扬。你笑,直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方才罢休;你歌,直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停歇;你醉,直醉到“饮尽天河方罢休,胜做人间一帝王”终才止住!
此时的青莲,如朗朗烈日,爽爽秋风,澹澹潮涌,一醉一歌,便是万丈光华!
这污浊的官场终究容不下你的清涟,这暗淡的凡尘终究留不住你的光华。于是,污泥汹涌,黑云滚滚,风雨呼啸,这黑暗的世间想将你毁灭!
你也曾经黯然神伤过。仕途艰险,官场碰壁,举步维艰,那对社稷的失望,刀劈斧削般铭刻在你的吟唱中,你!也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也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也摇头低语过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无奈和坎坷。
此时的青莲,宛如冷画银屏,啼语寒鸦,稀落星辰。一叹一惋,便赋予了万世愁肠!
但!青莲之心,高洁依旧,泰山压之色不变,东海淹之心不改!于是,你挥袖――“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于是乌云散尽,皎皎如月。你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风消雨歇,歌声依旧!
你且歌且行,远离官场,摒弃了世俗功名。化之为风,化之为龙,遨游高山流水,笑傲清风明月,青莲一唱,便倾倒了半个盛唐!
依稀间,你向我走来,放浪不拘,一路高歌,一杯豪饮,一袖清辉,演绎千年墨香般的绝唱,再次响起……
《绝唱》(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