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浣熊工作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赵且伐燕文言文的道理
赵且伐燕文言文的道理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赵 解释: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且 解释:将要。
伐 解释:讨伐。
燕 解释: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 解释:人名,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
惠王 解释: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 解释:正。
曝 解释:音pù,晒的意思。
鹬 解释: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箝 解释: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 解释: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 解释:yu 四声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 解释:以及后面的“渔父fū”,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 解释: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 解释: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敝 解释:通“蔽”,使动用法,这里是使、致使、使得......
相知 解释:相持。对峙的`意思。
熟 解释:仔细
乃 解释:于是。
道理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今天我们的话语相对于古人,显得贫乏和苍白,只有不断地在语言的形象、生动、直白上多下点工夫,才能不愧为是他们的后代。
篇2: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篇3: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篇4: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 手)、并(全都)、句子大意。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篇5: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产。入:纳,这里指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徵:征,索取。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承蒙您想我过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24)盟:订立盟约。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6:文公伐原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翻译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篇7:文公伐原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翻译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篇8:赵普文言文翻译
原文:《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注释:
习:熟悉。
每归私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竟日:整天。
临政:处理政务。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
发:打开。
则《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一部《论语》。全书共二十篇。
性深沉:性情沉着。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明日:第二日。
碎裂奏牍掷地:宋太祖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奏牍,臣子向皇帝奏事的文书,这里指赵普“荐某人为某官”的奏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来称公文叫文牍。
普颜色不变:赵普脸色没有改变。意思是说,赵普并没有因太祖发怒而面露惶恐、惊惧的神色。颜色,脸色
卒用其人: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篇9:《赵普》文言文翻译
《赵普》文言文翻译
读了赵普文言文,赵普文言文翻译您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9分,每小题3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译文: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分)
译文:
★ 赵普文言文
★ 伐檀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