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2-11-30 02:41:09 作者:是Louise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是Louise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

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责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与之期 期:约定日期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4分)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3分)

(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3分)

参考答案:

8、A (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9、C(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0、B(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 “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

11、(4分)

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即将倾覆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存”,“安”,“贵”各1分,句意1分)

⑵(3分)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同情”,“其”各1分,句意1分)

⑶(3分)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更让人尊崇。(“虽”,“隆”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篇2:智伯欲伐卫阅读答案

智伯欲伐卫阅读答案

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

南文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1.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

2.明察秋毫,深谋远虑;

阴险狡诈;

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

3.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

篇3: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 手)、并(全都)、句子大意。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篇4:《赵俨字伯然》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赵俨字伯然》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

赵俨,字伯然,颍川州,与同郡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

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恩威并著。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都尉李通急录户调(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的赋税)。俨见通曰:“方今天下大乱,诸郡并叛,独阳安怀附,复趣收其绵绢,小人乐乱,无乃不可乎?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日:“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或日:“今阳安郡当送绵绢,而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或报日:“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与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来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日:“今贼围素固,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成日:“今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日:“今羽已孤迸,更宣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选自《三国志·魏书·赵俨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知归矣                               归:归去

B.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虞:欺骗

C.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             倾荡:倾家荡产

D.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敕:传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书与苟或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B.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以乱易整,不武

C.权则改虞于彼/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凌万顷之茫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俨与杜袭、繁钦三个家族,避乱荆州,其姓氏各不同,仅靠同乡关系,便能互通财物,共同谋划,合为一家,实属难能可贵。

B.赵俨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他认为曹操是应天顺时,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于是投奔曹操。在郎陵,赵俨恩威并用,成功地控制了本地豪强,使郎陵的混乱局面迅速好转。

C.为表示对曹操的忠诚,李通下令急征阳安郡的赋税来支援曹操。赵俨急忙劝阻李通并写信给荀彧,最终征得赋税全部退还给阳安百姓。

D.孙权为帮助曹仁解围,出兵袭击关羽,使关羽南逃。赵俨在众人主张生擒关羽的情况下指出应该放过关羽,让他和孙权相争,而曹魏可以坐收渔利,可见其胆识过人,多谋善断。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5分)

译:

(2)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5分)

译:

篇5: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篇6:“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及翻译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7.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8.下面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愚患之 B能见百步之外C王之伐越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丧地数百里( ) ②自见之谓明( )③此兵之弱也( )

2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①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B(2分)

18. C(2分)

19.①丧失 ②明智③军队(3分)

20.①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②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4分)。

21.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3分)

22.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1分)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4分)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篇7: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及翻译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及翻译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硚: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王之伐越楚人怜之

B.而吏不能禁学而不思则罔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贤于材人远矣

D.庄

为盗于境内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楚庄王不顾国内“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可知楚庄王是一个的人;听了庄子进谏后“乃止”,可见楚庄王。(3分)

小题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小题2:B

小题3:缺乏自知之明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进攻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作乱,而官吏却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叫做明智。”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注意要求:只画一处。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之”分别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指示代词。B项中的“而”都解释为:然而,但是。C项中的“于”字分别解释为:在;比。D项中的“为”字分别解释为:作;向、让。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根据大意分析人物性格。

篇8:《刘基,字伯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刘基,字伯温》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篇9:钱生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钱生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那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渴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②尔:其。

23.(2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 ) (2)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

24.(3分)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 。(不要用原文)

25.(2分)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之中的.具体表现。

26.(2分)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27.(4分)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

23.(1)拜师学习(2):”信

24.没有师发的相互传授,文章写作不讲究内容章法.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个人的想法,追求形式的新奇。

25.虚张声势,前后重复,别无新词, 26.D

27.钱伯庸和李蟠两人求学的背景都是人们不愿拜师学习,表现不同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广泛地学习,而钱伯庸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

[参考译文]

如今的人写文章,好像与人相见,作揖鞠躬之际,道阔别,致谢意,问寒问暖之类的话都了个遍,等到端起茶杯对面向坐时,却又无话可说了,要说的话,不过反反复复是把前面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又像是俗人唱曲,把可以一句唱完的唱成了几句,可以用一个字来唱的用几个字来唱,不死不活地,希望延长演出时间;等到他应该着重唱的地方,却又像读书一样草草带过。唉!这就是所谓的“流行的模式”。如今,作揖不这样,人们就一定感到奇怪;唱曲不这样,就没有人拍手赞赏的声音。写文章追求时尚,也是这样。这其中的病因在于没有师友传授,在理学上块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钱伯庸,他在家时,师从水部官员岳之初。钱到金陵,拿着岳之和的推荐信来拜见我。我看他这个人,没有被当下的俗套沾染,他难道不是想在这里找到老师,急切地学到理学的人吗?我有愧于自己的浅薄粗俗,回答伯庸的问题不足以使他满意。伯庸回去以后,试着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询问自己的老师之初。之初的为人,没有流行的那一套,他奸论丈章也是如此。

[说明]本文作文曹学佺,明万历年间人。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智伯索地文言文翻译

赵延寿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

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

《新唐书·赵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襄子饮酒》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

赵新《米》阅读答案

伐檀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