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1-27 03:47:47 作者:bu菈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u菈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前言】

《生禖屏风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吊唁庄恪太子李永之作。前段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含作者的怜悯与追思之意;后段用典,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注释】

⑴细月:一作“碎月”。

⑵濛:也作“蒙”。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篇2: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生禖屏风歌翻译及赏析

《生禖屏风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前言】

《生禖屏风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吊唁庄恪太子李永之作。前段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含作者的怜悯与追思之意;后段用典,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注释】

⑴细月:一作“碎月”。

⑵濛:也作“蒙”。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篇3:《生禖屏风歌》温庭筠

作者:唐·温庭筠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注释】

①生禖:祈求生子之神。相传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娥简吞之而生契,因以玄鸟为媒官,并为立祠,后变媒为禖,以神其事。见《礼记·月令》及郑注。

②昆仑井:《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

③九子堂:画有九子母神之画堂。相传祀九子母神可得子,见《荆楚岁时记》。

④细:全诗校:“一作碎。”

⑤银鸭:鸭形香炉。蓊蒙:盛郁貌。

⑥宜男草:萱草的别名,古时迷信,以为孕妇佩之则生男。见《风土记》。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拓展阅读:《咏春幡》(作者:温庭筠)

咏春幡

作者:唐·温庭筠

闲庭见早梅,花影为谁栽。

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

代郡嘶金勒,梵声悲镜台。

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

【注释】

①春幡:春旗。古俗于立春日悬挂春幡,亦剪彩做成小幡插于头上、挂于树枝。

②栽:全诗校:“一作裁。”作裁是。

③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今年春色早,应是剪刀催。”

④代郡:秦汉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西南。勒:马络头。有嚼口叫勒,无嚼口叫羁。代:全诗校:“一作戊。”

⑤梵声:诵经声。全诗校:“一作河阳。”镜台:《世说新语·假谲》载温峤娶从姑之女,以玉镜台一枚下聘。此镜台为温从刘琨北征所得。又《坛经》载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篇4:温庭筠《生禖屏风歌》

作者:唐·温庭筠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

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

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注释】

①生禖:祈求生子之神。相传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娥简吞之而生契,因以玄鸟为媒官,并为立祠,后变媒为禖,以神其事。见《礼记·月令》及郑注。

②昆仑井:《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

③九子堂:画有九子母神之画堂。相传祀九子母神可得子,见《荆楚岁时记》。

④细:全诗校:“一作碎。”

⑤银鸭:鸭形香炉。蓊蒙:盛郁貌。

⑥宜男草:萱草的别名,古时迷信,以为孕妇佩之则生男。见《风土记》。

【赏析】

温庭筠这首诗的用意,詹安泰先生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至于《生禖屏风歌》,更是以一般太子的典故来反映当时的现实。假如没有庄恪太子事,飞卿一定不会写这样的诗的。《汉书》中有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屏风事,枚皋传有“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的说法,戾太子传也有“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的记载。飞卿正是借旧题来发挥新意的。诗中最后“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句,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的用意:宜男之草竟不及樱桃之子,那就是指皇太子反不及其他诸子的怪事。总之,飞卿为庄恪太子所写的诗,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在温集中,和其他有关系的人物比较起来,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可见这首诗是吊唁庄恪太子的。当与《庄恪太子挽歌词》并读。

诗八句,分作两段。前段四句,细玩诗意,是此诗当写于太子已死多时,所以字面上用的是“玉墀暗”、“井无人”、“壁阴森”以及“碎月”等,都莫不是暗示太子永久已不在这里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暗寓怜悯与追思之意。

“玉墀暗”,白玉的阶级,因长时间没有人走,也没有人来洒扫,落满了灰尘,所以显得黯然无色,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这三个字很富有引伸的意味,说明他过去是经常到东宫走动的。因为太习惯昔日之繁华了,是以这才陡地感到连台阶也较之过去为“暗”了。这“暗”是实情,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仿佛这玉阶也和自己此时的心情一样:“黯然神伤”。这个“暗”,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它既寓有人事变迁的感慨,复寄托着久久不能自已之友谊的伤感。此刻一来,顿感冷落。景与情会,故写下这样富有感情的诗。说他“用字精妙,下语镇纸”,从这里就可以看见。

昆仑井,不必泥求,以为一下从长安跑到了新疆、西藏。只不过是说太子宫中的水井而已。诗人为了使诗写得美,往往用高大、华美的东西来修饰。井是经常要汲水的,正因为东宫没有了人,所以长久也没有人到井边来汲水了,显得那井上辘轳的铁索也因失去了手的温泽而变冷了。这“冷”又是从感情中选炼出来的字眼。温庭筠几乎也扯进太子事件中而掉了脑袋的。他在事后还说过:“寒心畏厚诬”,则这“冷”的感觉亦即“寒心”,故实在不能当一般的修辞轻轻放过。他是以太子和自己的巨大的悲痛以及种种压力凝结而成的。更妙的是,他在这里说的是“玉墀暗接昆仑井”,着一“暗接”,使人想到的不仅是玉阶生尘,从玉阶到水井的路上,也长满了野草蒿蓬,茂盛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因而显得是和玉阶“暗接”了起来。常为人所践踏的路尚如此,则整个宫中其他之荒凉就更为可见。七个字,满目的苍凉,无限的感慨,不言而自见。太子之宫尚如此,给人的是一种衰败的不祥之兆,不能不感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心。这一联是东宫的外景。

“九子堂”是太子的住地。堂绘有九子母,“九子母”女神名,传说能祐人生子。《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画九子母。”是以九子堂即是画有九子母的太子宫。九子母原为九子魔母,即佛经中的鬼子母,传说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后经独觉佛点化,成为祐人生子之女神。然而壁画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因为太子不在了,堂内无烛(古时深殿,白日亦燃烛),帷幕又闲张而无人挂起,蛛网尘封,阒然无人,这都给人产生一种阴森的感觉。堂内物品甚多,然而独于此画才突出其阴森,这当然有点明太子住地之意。但诗人不是无所谓而发的,温庭筠与太子李永有极其深厚的友谊,太子永因其母也就是文宗的德妃失宠,晚年被新得意的贤妃杨氏暗害而死。继而是太子永暴死。则这里在飞卿心理上产生阴森的,恐怕还正是壁画上的食人子的九子魔母,更有宫廷内的血腥斗争的恐怖这一层在内。而温庭筠也是因与太子亲近而受到株连、压制的。要不是杨妃很快也被杀,文宗的弟弟武宗继位,温庭筠的世交李德裕执政,恐怕连温庭筠的`性命也是难保的了。这就是他一旦见到九子母的壁画时,不能不在心理上感受到蒙在这母子头上的、这因荒凉而产生的、出于政治原因的阴森之恐怖。

他在太子堂前留连得太久了,出得门来,已是月上西墙,阶前的花影,在闲适的苏东坡看来,竟是如水荇空明,十分超然自适,虽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凄美”。然而在温庭筠的眼里,这时月下花影,却是破碎的构不成美的意象。影随心生,说明他人出来了,而心情还没有从刚才阴森的意境中出来。所以这里的“细月”,一作“碎月”,也不要看成是一般的形容,而是他对于故人、家、国以及个人身世的混合的感觉。是凄凉而破碎的心理写照。

这四句诗,无一不带感情,使人读来也如同身临其境。没有真挚的爱是写不出这血泪的文字的。刘熙载说得好。他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至此也就可以完了。然而诗人仿佛从刚才沉痛的心境中醒觉了似的。忽地想到了太子的生,“天上梦归”借用了汉刘邦与薄姬的故事,《汉书》载:“薄姬曰:‘昨夜梦苍龙据妾胸。’上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生文帝。”“绣屏银鸭香蓊濛,天上梦归花绕丛”,写太子的生是在那样的一个温柔乡中,是天赐的宁馨儿,然而,曾几何时,其母被废,宜男花翻为后宫的贱草而被任意践踏了。只是可惜,文宗毕竟不是樱桃树,可以有成熟的“千子”任凭鸟们啄食,没了儿子,最后只好让位于五弟;虽非得已,毕竟还是孽由己作。贤明的太子死了,既然贤能不能得其位,甚至不能保全首领而让这些坏蛋如此猖獗下去,那么《后庭花》的歌声,也将会从这里兴起导致亡国的。最后这一段,看似与前段不相衔接,实际是为太子添上了光彩的一笔。从时间上说,是倒插入的,从思维来说,却正是逻辑的发展。前段是果,后段是因。现在许多电影,正是袭用了这种“闪回”的手法而使人最后完成思想的认识。

拓展阅读:温庭筠【诗九首】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篇5: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绝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前言】

《屏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为画有周昉一幅仕女图的屏风的题咏之作。

【翻译】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鉴赏】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为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无比新鲜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篇6:九歌原文及翻译

九歌原文及翻译

楚辞·九歌

作者:刘向

东皇太一

【原文】

吉日兮辰良,

东皇太一穆将愉兮上皇①。

抚长剑兮玉珥②,

缪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将把兮琼芳③。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④。

扬枹兮拊鼓,

疏缓节兮安歌⑤,

陈竽瑟兮浩倡⑥。

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⑦。

五音纷兮繁会⑧,

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

①辰良:即良辰的倒文。穆:肃穆恭敬的样子。

②抚:抚摸。珥:耳饰,此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又称剑镡、剑鼻子。

③瑶:美玉名,这里形容坐席质地精美。一说“瑶”,“营”的假借字,香草名。“营席”,用营草编织的坐席。玉瑱(zhèn):压席的玉器。瑱:通“镇”。盍(hé):发语词。将:举。把:持。将把:指摆设的动作。琼:美玉名。琼芳:形容花色鲜美如玉。

④肴蒸:祭祀用的肉。藉:衬垫。奠:祭奠。“桂酒”、“椒浆”,指浸泡香料的美酒。

⑤枹(fú):鼓槌。拊:击。节:音乐的节拍。安歌:安详地歌唱。

⑥陈:列。竽:笙类吹奏乐器,有三十六簧。瑟:琴类弹奏乐器,有二十五弦。

⑦灵:楚辞中“灵”或指神,或指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这里指女巫。偃蹇(yǎn jiǎn):舞貌,谓舞姿袅娜。姣服:美丽的衣服。芳菲菲:香气浓郁。

⑧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繁会:音调繁多,交响合奏。

【译文】

吉祥的日子,良好的时光,

恭恭敬敬娱乐天神东皇。

手抚着镶玉的长剑剑柄,

身上的佩玉和鸣响叮当。

精美的瑶席玉瑱压四方,

摆设好祭品鲜花散芳香。

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

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

举鼓槌敲得鼓声咚咚响,

疏节奏缓拍节声调安详,

又吹竽又鼓瑟放声歌唱。

巫女舞姿美服装更漂亮,

芬芳的香气溢满大厅堂。

宫商角徵羽五音齐合奏,

衷心祝神君快乐又健康。

【赏析】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是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即上帝的乐歌。“皇”是天神的尊称,楚人立神祠于东方,故称东皇。“太一”,是说神道广大无边。《庄子·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圉,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全诗分三节,首写选择吉日良辰,怀着恭敬的心情祭祀天神;次写祭祀场面,着重写祭品的丰盛,歌舞的欢快;最后写对天神的祝愿。全诗对于东皇太一的形象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只是着力渲染了祭神的热烈场面,从而表达出对天神的虔诚和尊敬。

篇7:明日歌原文及翻译

明代:钱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篇8:明日歌原文及翻译

译文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注释

①复:又。

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等待。

④蹉跎(cuō tuó):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⑤若:一作“苦”,有些版本为“世人苦被明日累。”

⑥累(lěi):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

⑦请君:请诸位。

篇9:明日歌原文及翻译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 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一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天的事,今日毕。”

《明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说服力强。

熟读生思原文及翻译

麦秀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荆轲歌渡易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贾生原文和翻译及赏析的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大漠歌的原文

《石鼓歌》原文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禖屏风歌》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