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南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蓝喉锥尾鹦鹉产自哪里?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蓝喉锥尾鹦鹉产自哪里?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蓝喉锥尾鹦鹉产自哪里?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喉锥尾鹦鹉(学名:Pyrrhuracruentata)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头部以及颈部为暗棕色,前额、眼睛周围以及耳羽部分为红棕色,颈部两侧为桔黄色;喉咙和胸部上方为蓝色。栖息于森林地区或森林地区的边缘地带。主要以水果、花朵、种子、浆果为食。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水果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巴西。
蓝喉锥尾鹦鹉体长30厘米,体重9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头部后方以及颈部为暗棕色,每片羽毛均有黄棕色的滚边;前额、眼睛周围以及耳羽部分为红棕色,颈部两侧为桔黄色;喉咙和胸部上方为蓝色,下腹部以及背部后方为暗红色;翅膀弯曲的部份为红色,翅膀外侧的主要飞行羽为蓝色,内侧的飞行羽为橄榄色;尾巴上方为橄榄色,内侧为红棕色;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鸟喙为黑灰色,虹膜为黄色。幼鸟的体色较深,头顶的羽毛为黑色并带有点浅红色的滚边,翅膀弯曲的地方只有一点点红色,鸟喙为浅灰色,虹膜深色。
篇2:蓝喉锥尾鹦鹉产自哪里?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喉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森林地区的边缘地带、毗连的开阔乡村地区;会时常前往可可种植园中高大可以提供庇荫的树木休憩活动,偶尔也会造访当地的农耕区。
蓝喉锥尾鹦鹉在繁殖季通常会组成4到10只的小群体,如果在提供食物的树木附近会聚集更多的数量。偏好树荫浓密的高大林木,但是会避开最高的枝叶顶端;在浓密的林间活动时相当难以察觉,因为蓝喉锥尾鹦鹉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但在危险逼近的时候,会静止不动,借着掉落地面的残渣才得以发现它们;曾经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通常在黄昏时候比较容易被发现,因为蓝喉锥尾鹦鹉在黄昏回巢时会发出很刺耳的叫声,此时它们会栖息于光秃秃无庇护的树枝上或是顶端,中午炎热的时候则会安静下来,一边在树荫下乘凉休憩,一边彼此交互用鸟喙理毛联络感情。
主要以水果、花朵、种子、浆果为食。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水果等。
分布于巴西东部,从巴伊亚到里约热内卢。
篇3:蓝喉锥尾鹦鹉如何繁殖?蓝喉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喉锥尾鹦鹉如何繁殖?蓝喉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喉锥尾鹦鹉如何繁殖?
蓝喉锥尾鹦鹉(蓝喉太阳)是Pyrrhura锥尾鹦鹉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一般国内并不常见,因为是一级保育的鹦鹉,被当作宠物鸟的蓝喉锥尾鹦鹉数量并不多,而且一般市场上公鸟通常多于母鸟,手养鸟十分爱玩与调皮;公母无外表上明显的差异,但公鸟羽色较亮。
栖息地一直遭持续的破坏,非法的捕捉卖至国际市场,导致们的数量逐年下滑,除了受华盛顿公约保护外,也受巴西国内的法律保护;蓝喉锥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大西洋气候形态的雨林与森林边缘区,主要都是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群集性,主要都以8-12只左右一起活动或觅食,喜欢群集在高树枝头上,觅食时也多在树上找寻水果、花、浆果、种子等食物,活动时因为羽色的保护色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中午时分大多停止活动,待在成荫的树上休息,傍晚会群聚回到栖息的树上或巢穴,聚集时相当吵杂且引人注意,繁殖季可能在6-10月间,一窝约产2-4颗蛋。
蓝喉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喉锥尾鹦鹉与其它鹦鹉相比它们比较安静,它们不会随意尖叫的,很适合当宠物鸟饲养。鸟类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洗澡,因此定期的为它们提供水浴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在饲养蓝喉锥尾鹦鹉时在生活环境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保持干燥通风。因蓝喉锥尾鹦鹉活动时会产生羽屑,所以鸟笼不要挂在卧室内。
2、做好防寒防暑工作。对蓝喉锥尾鹦鹉最合适的温度是20℃―24℃,温度太高太低都将对蓝喉锥尾鹦鹉带来不利的影响。炎热的夏季要防暑降温,以防中暑。不让阳光直接照射,其他季节适当照射阳光。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风直吹,但不要将鸟笼置于暖气上方或煤炉旁。
3、注意锻炼鸟的胆量。对蓝喉锥尾鹦鹉不要娇惯,让它常接触生人和噪音,否则一旦有生人或噪音出现会造成鸟儿受惊。繁殖期会造成弃巢、弃卵和不育雏的现象。
4、防止蚊子、苍蝇。蚊子叮咬鸟爪,引起发炎,致使鸟爪脱落。苍蝇叮食饲料,引起饲料腐败。预防方法是鸟房加装纱门纱窗。
5、防止猫、狗、老鼠、黄鼠狼、蛇等动物进入饲养场所伤害蓝喉锥尾鹦鹉。不要将鸟笼置于户外无人照管,以防止灰喜鹊、鹰、隼等捕食蓝喉锥尾鹦鹉。
6、繁殖期不要换笼或改变繁殖笼的摆放方向和位置。雏鸟出壳10天内不要打扫鸟笼。
7、时常保持鸟笼及餐具的清洁和卫生,防止羽蚤、螨虫的滋生。
篇4:蓝冠锥尾鹦鹉的产地 蓝冠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冠锥尾鹦鹉的产地 蓝冠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冠锥尾鹦鹉的产地
蓝冠锥尾鹦鹉是大型的锥尾鹦鹉,也是Aratinga锥尾鹦鹉的一员,体长约35-38cm(14-15迹,分布地区并不集中,散布于南美洲各地,主要范围是从委内瑞拉到阿根廷,依亚种不同分布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蓝冠锥尾鹦鹉外型十分可爱讨喜,个性相当活泼可爱,市面上人工繁殖鸟并不常见,市面上大部分卖的中成鸟多是野生鸟,但是手养鸟适合作宠物鸟,共有约4种亚种。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地区,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森林的边缘地区。偶尔也会到农耕区觅食。他们通常都是小群体活动,偶尔在繁殖季节也会聚集高达好几百只的族群,有时候会和当地的另外一种大型锥尾鹦鹉米特雷锥尾鹦鹉(MitredConure)和白眼锥尾鹦鹉(White-eyedConure)一起集结活动;他们的个性并不十分内向,在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接近观察他们;叫声非常吵杂刺耳,傍晚他们会聚集在一起,然后一同回到栖息的树木附近过夜。
蓝冠锥尾鹦鹉的简介
蓝冠锥尾鹦鹉一般指尖尾锥尾鹦鹉,尖尾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acuticaudata)也称蓝冠鹦哥,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头部为蓝色;眼睛外有一圈白色的裸皮。栖息于开阔的地区,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森林的边缘地区,偶尔也会到农耕区觅食。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种子、浆果、坚果和花朵等。分布于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
蓝冠锥尾鹦鹉体长37cm,体重165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为蓝色;眼睛外有一圈白色的裸皮,翅膀外侧的飞行羽为蓝棕色,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橄榄黄色;尾巴上方为绿色,外侧和内侧皆为红棕色;上鸟喙为肉色并带有一点浅粉红,下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橘色。
篇5:蓝喉金刚鹦鹉
蓝喉金刚鹦鹉(学名:Ara glaucogularis)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蓝喉金刚鹦鹉乍看之下与黄蓝金刚鹦鹉相似,蓝色羽毛部份较呈靛绿色,体型要小一些,但是数量少的`多,有着好奇爱玩耍易近人的个性,野外的蓝喉金刚鹦鹉已濒临绝种。
目录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外形特征蓝喉金刚鹦鹉身长85 cm,翼展90 - 100 cm ,体重 600 - 800 g,寿命80年。是十分罕见的鹦鹉。上体具有引人注目的绿松石色羽毛,下体是亮黄色,喉部的一大片蓝色与脸颊和下体之间的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强劲的黑色鸟喙,眼睛黄色。该鹦鹉有优雅的长尾巴。
分布范围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栖息于棕榈林,草原,森林和潮湿的雨林低地,由于野外数量极少,笼养繁殖便成为保育这些珍贵种类的重要工作,常与黄蓝金刚鹦鹉群集觅食,多为成对或一小群活动,筑巢于枯死的棕榈树洞内。蓝喉金刚鹦鹉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比较起来较为安静,不会随意尖叫,野外的数量早已岌岌可危,估计约只有300只左右,而除了盗捕作为宠物鸟走私、栖息地破坏外,与其它金刚鹦鹉争巢穴的巢穴不足问题也是一大原因。 食物包括蔬果、谷类、种子、核果等等,人工饲养的蓝喉金刚鹦鹉在鸟舍中十分活泼,对新饲主很快能适应,繁殖期外可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饲养在一起,喜爱洗澡,啃咬力强,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鹦鹉。
生长繁殖蓝喉金刚鹦鹉野外繁殖期为11月至3月,人工繁殖困难度并不太大,单对的繁殖较成群繁殖要好,需提供大的笼舍,约于2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间有攻击性,饲主观察巢箱的动作不宜太过频繁,一次约产2-4枚卵,孵化期26天,羽毛长成3个月, 一年可有2-3胎。
篇6:彩绘锥尾鹦鹉的产地 彩绘锥尾鹦鹉的简介
彩绘锥尾鹦鹉的产地 彩绘锥尾鹦鹉的简介
彩绘锥尾鹦鹉的简介
彩绘锥尾鹦鹉(学名:Pyrrhurapicta)共有9种亚种,依照不同亚种身长分别为20至22厘米。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上方弯曲的部分有一条细窄的暗棕红色;眼睛周围以及脸颊为红棕色,脸颊下方带有蓝色;前额、头顶为蓝色;头部后方以及颈部为暗棕色;主要栖息于森林、森林的边缘地带、和连接开阔乡村的地区;通常在600米左右的高度活动;以水果、浆果、坚果、花朵、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偶尔也会吃水塘表面的水藻。分布于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等地。
彩绘锥尾鹦鹉依不同亚种体长20-22厘米,体重54-7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上方弯曲的部分有一条细窄的暗棕红色;眼睛周围以及脸颊为红棕色,脸颊下方带有蓝色;前额、头顶为蓝色;头部后方以及颈部为暗棕色;耳羽为棕白色;颈部两侧、喉咙以及胸部上方为棕灰色,往下渐渐变为绿色,胸部的每片羽毛均带有白色到暗黄色不等的滚边,前胸的羽毛看起来为荷叶状;颈部弯曲的地方有蓝色分布;下腹部、背部下方以及尾巴上方的覆羽为红棕色。翅膀弯曲的地方为红色;翅膀的主要覆羽以及外侧的飞行羽为蓝色;尾巴上方为绿底并带有红棕色;眼睛外围有一圈暗灰色,裸皮白色,鸟喙为暗灰色,虹膜为棕色。
彩绘锥尾鹦鹉的产地
彩绘锥尾鹦鹉分布在中美洲的巴拿马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圭亚那到秘鲁的东部,还有苏利南、盖亚那、哥伦比亚、厄瓜多、亚马逊盆地等地区。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中,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偶尔在树上觅食时或取食土块时会聚集较大的族群,有时会与金翅鹦哥(Golden-wingedParakeet)或珍珠锥尾鹦鹉(PearlyConure)聚集在一起,时常至水源地饮水、沐浴,还会吃水边富含矿物质的土壤,除了哥伦比亚及巴拿马的亚种族群在当地还不算少外,许多其它的亚种数量已经很少了,有的甚至有滨临绝种的危机,但在鹦鹉养殖里奇亚种的分辨与注重并不明确。
彩绘锥尾鹦鹉在繁殖季通常会组成5到12只的小群体,偶尔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数量于觅食的树林间以及泥土河岸;会和当地另外一种小型的鹦鹉金翅斑鹦哥以及同一属中的珍珠锥尾鹦鹉一起集结行动;偏好在浓密、高大的树林间活动,个性很好动,并不会一直停留在同一个枝干上休息,时常更换休息的枝头;平时非常明显易见,因为它们相当吵杂;但当其静止不动的时候,在林间则相当难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对鸟会紧密的一起行动,追逐嬉戏;喜欢玩水的彩绘锥尾鹦鹉会定期前往水源处洗澡嬉戏,也会固定前往雨林区蕴含丰富矿物质的泥土河岸进食泥土补充矿物质,在泥土河岸觅食的时候会相当谨慎小心,其他的时候则并不会那样警戒;如果受到惊吓会整群飞起并且伴随刺耳不满的大叫声;在飞行的时候相当吵杂,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彩绘锥尾鹦鹉主要以水果、浆果、坚果、花朵、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偶尔也会吃水塘表面的水藻。
篇7:太阳锥尾鹦鹉的简介 太阳锥尾鹦鹉的产地
太阳锥尾鹦鹉的简介 太阳锥尾鹦鹉的产地
太阳锥尾鹦鹉的简介
太阳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solstitiali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鹦鹉羽毛鸟体大部分为金黄色,头顶、脸颊两侧、下腹部、和背部下方都带有点桔色的色调。主要栖息于干旱,半落叶阔叶林和树木繁茂的热带稀树草原。食物为种子、浆果、水果、坚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巴西和圭亚那。
太阳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干旱,半落叶阔叶林和树木繁茂的热带稀树草原,可以上升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居住在各地的亚马逊河季节性淹没的瓦尔泽亚森林。在野外通常都是集4到12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候也会聚集30只左右的族群在果树以及灌木丛间活动。
太阳锥尾鹦鹉的产地
太阳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干旱,半落叶阔叶林和树木繁茂的热带稀树草原,可以上升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居住在各地的亚马逊河季节性淹没的瓦尔泽亚森林。在野外通常都是集4到12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候也会聚集30只左右的族群在果树以及灌木丛间活动。
分布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以及委内瑞拉东南部。
太阳锥尾鹦鹉的羽色亮丽,但是在干燥的灌木丛林间活动并不是显而易见,但是在飞行或是光秃秃的树枝上休憩的时候,其亮丽的羽色就很容易被察觉了。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鸣叫,非常吵杂,老远就可以听的见,也因此很容易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有时候吃东西的时候会发出类似母鸡般的咯咯叫声。
太阳锥尾鹦鹉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特别是仙人掌的果实)、花朵、坚果为食。
篇8:蓝冠锥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蓝冠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冠锥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蓝冠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冠锥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蓝冠鹦哥是大型的锥尾鹦鹉,也是Aratinga锥尾鹦鹉的一员,外型十分可爱讨喜,市面上人工繁殖鸟并不常见,市面上大部分卖的中成鸟多是野生鸟,但是手养鸟适合作宠物鸟,个性相当活泼可爱;共有约5种亚种,分布地区并不集中,散布于南美洲各地。
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鹦哥、白眼鹦哥聚集,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
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蓝冠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冠锥尾鹦鹉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白眼锥尾鹦鹉聚集,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为蓝色;眼睛外有一圈白色的裸皮,翅膀外侧的飞行羽为蓝棕色,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橄榄黄色;尾巴上方为绿色,外侧和内侧皆为红棕色;上鸟喙为肉色并带有一点浅粉红,下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橘色。
蓝冠锥尾鹦鹉若要繁殖,绝对得避免买到愈来愈多的野生锥尾鹦鹉,野生鸟与繁殖鸟价差往往有数倍之遥,使用巢箱的深度要够深,并置于较阴暗的角落,以天然中空木头作巢效果会更好,对饲主巢箱的检查很敏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饮食等生活条件来繁殖不会很困难,每只蓝冠锥尾鹦鹉平均约产3颗卵,偶尔4颗,孵化期约24天,羽毛长成45天。
篇9:红面具锥尾鹦鹉简介 红面具锥尾鹦鹉的生存环境
红面具锥尾鹦鹉的简介
红面具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erythrogeny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周围、脸颊以及翅膀弯曲的部分和大腿都带有红色的羽毛分布。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半开阔的林区、棘丛灌木平原地区、树木茂盛的乾燥地区。主要食物为水果、种子、浆果、坚果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叫声,是相当吵杂的鹦鹉。分布于厄瓜多西部和秘鲁。
红面具锥尾鹦鹉体长33厘米,体重165-20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些黄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周围、脸颊以及翅膀弯曲的部分和大腿都带有红色的羽毛分布;翅膀内侧的飞行羽以及尾羽为橄榄黄色,眼睛周围有白色的裸皮,鸟喙为肉色,虹膜为桔红色。
篇10:红面具锥尾鹦鹉简介 红面具锥尾鹦鹉的生存环境
红面具锥尾鹦鹉喜群居,尤其是繁殖期外的时间,通常成对活动,有时会组成6到10只不等的小族群行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叫声,是相当吵杂的鹦鹉。在野外的食物为水果、种子、浆果、坚果等。
生长在干燥、潮湿的森林、潮湿的长绿树林、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米皆有其踪迹,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下,更喜欢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
分布于厄瓜多西部以及秘鲁的西北部。
在野外的繁殖大多于春季开始,在厄瓜多西南部的族群约于1-3月的雨季时繁殖。筑巢在树洞或白蚁窝中,也有纪录在悬崖岩洞中筑巢,一次通常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间为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0天。性成熟约3岁左右。
人工豢养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容易繁殖,繁殖期从5月开始,可以提供30*30*50厘米的厚木巢箱。成对分开饲养繁殖效果较好,繁殖期将外在干扰减至最低,如幼鸟孵出时须每日准备充足的食物供亲鸟喂食,尤其是软性食物;一次约产3-4枚卵,通常3枚,孵化期约23-25天,羽毛长成约50天。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尤其在有人接近时,适应环境后会与大部分的锥尾鹦鹉一样变的强壮。
★ 锥的成语
★ 《红尾鸽》观后感
★ 观察鹦鹉作文
★ 喉舒宁片说明书
★ 尾号轮换新通告
蓝喉锥尾鹦鹉产自哪里?蓝喉锥尾鹦鹉的简介(推荐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