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

时间:2023-02-07 03:43:35 作者:金宇彬女朋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金宇彬女朋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

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积极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讨论交流,探究问题。

3.小结全文。              3.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

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

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同学们纷纷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一

生讲黄帝游黟山改名为黄山的故

事;一生讲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

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白鹇的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

篇2: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

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

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

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

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

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

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

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

的境界。

3.一生回答: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

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

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散文诗集。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

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

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

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

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

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

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

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

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

.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

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

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

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

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

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介绍黄山温泉。

2.明确:第一层第4―6段,第二层第7

―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

第15段,第五层第16一17段。

3.明确:“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

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

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

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

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

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

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

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

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

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

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

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

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

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

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

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

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

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

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

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

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

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

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

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

从峰顶俯视。

4.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讨论交流。一生回答:“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

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一生回答:“外在美”

是指它们的美丽的名字是人们外加

上的;“内在美”是指峰石本身是大自

然创造的结晶,是属于内在的。其他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6.听教师讲,结合自己经验加深体会。

7.自由朗诵课文,找出疑难并向老师

请教。

三、归纳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  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

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

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

篇3: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教案)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

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              1.积极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讨论交流,探究问题。

3.小结全文。              3.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

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

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同学们纷纷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一

生讲黄帝游黟山改名为黄山的故

事;一生讲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

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白鹇的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

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

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

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

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

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

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

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

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

的境界。

3.一生回答: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

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

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散文诗集。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

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

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

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

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

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

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

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

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

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

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

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

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

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

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篇4:《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励志语言:别太过于迷信那些以往的经验

科目 语文 课题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1 时间 2013

编号

设计人 张春武 审核人 王海昌 班级 姓名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自主学案 课堂同步导案

一 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⑴瑰宝( ) ⑵万壑( ) ⑶地壳( )⑷千仞( ) ⑸峭壁( ) ⑹澎湃( )( )⑺干曲枝虬( )( ) ⑻屹立( ) ⑼苍穹( )⑽翘首( ) ⑾崛起( ) ⑿皎洁(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峰竞秀(争、比)  万壑藏云(山谷)  望而生畏(惧怕)

B.曲干枝虬(弯曲)  鱼贯而上(连贯)  浮想联翩(鸟飞的样子) C.心往神驰(向往)  心惊胆战(害怕)  若即若离(好像) D.登峰造极(极点)  昂首苍穹(天空)  澜翻絮涌(波浪)

4、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二 讨论展示

1“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引用人们熟悉的`关于黄山的诗句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三 检测小结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4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

四课后作业

1课文选自《  》,作者    原名    文章开头引用了 代地理学家 的诗句:“          ” 1.

2圈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订正。(6分)千峰竞秀  万壑藏云  郁郁匆匆  飞红滴翠 悬涯峭壁  登峰造急  连绵不断  五光十色

3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10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4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张春

篇5: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  1   教时 总第    教时   任教班级

主备人       审核人        教者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板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

解说词

奇峰

古松、

怪石

云海

教后反思

苏建春

篇6: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亮点。

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同时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班长报告学生到校情况。

孩子们,进入初三,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紧张,这堂课,我要带大家开启一段轻松之旅。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山------黄山。

请打开课本,翻到第4课,齐读课题及作者。

二、板块一:一品黄山,仙境寻踪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曾教了大家如何解读写景类文章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第一步的秘诀是哪六个字?(写啥景,抒啥情)

对,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入门秘笈来“一品黄山,仙境寻踪”,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记”了黄山哪些方面的内容?

注:景:地理概貌、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温泉。

情:喜爱、赞美

三、板块二:二品黄山,仙境探秘

在柯蓝先生的笔下,黄山的美景太多,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只好请各小组领取任务卡,“二品黄山,仙境探秘”,请大家根据任务卡要求在浏览、跳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整理相关信息,组合成一段导游词,再派代表展示成果。

活动1:(10分钟左右)

分发任务卡指定内容: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

回顾导游词的相关要求:称呼、问候语;抓住景物特征;语言生动、简练。

小组合作期间老师巡视,作适当点拨。

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PPT播放相关图片及主要特征的关键词。

活动3:老师对学生展示的导游词做点评。

四、板块三: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孩子们,在你们的介绍下,我们领略了黄山的奇险秀美,当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撷取到一些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才算不枉此行,接下来,我们要“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还记得读写景类文章的第二个方法吗?(理线索)那大家讨论一下本文的线索安排与前几篇有什么异同?

由此引出解说词、解说词特点、解说词与写景散文的区别等相关知识点。

此外说说本文还有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

语言美、标题新、开头巧

五、总结

“苍松殷勤迎远客,别情依依送故友”,再美好的旅程都要有结束的时刻,今天我们的黄山之旅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

六、布置作业:

展示学校风光。

柯蓝话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近期,昆明电视台为我校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其中操场和升旗台部分景观还没有完成解说词的定稿,现在就把这个重任交给大家,请仿照本文写作手法,课后完成100字以上的一段解说词。

何清蕊

[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7:《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黄山景色雄奇壮丽的情景,认识黄山独特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习作者观赏名胜的方法,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3、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先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安徽的黄山名扬天下,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这不要紧,我们可以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来神游黄山,这比亲身到黄山游览还免除了劳累或疲劳之苦。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目标(内容见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理解课文写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瑰(guī)宝 壑(hè) 苍穹(qióng)

崛(jué)起 阴晦(huì) 旭(xù)日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壑:山沟。

苍穹: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也说心驰神往。

崛起:(山峰等突起)。

阴晦:阴暗,昏暗。

旭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黄山雄奇瑰丽的全景,反映黄山的形成过程,反映黄山奇峰险峻、怪石灵异、古松挺拔、云海柔幻和日出壮观的奇丽景色,反映黄山独特的'美。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黄山“四绝”是什么?共同探究,大家发言略。

4、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课文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黄山壮丽的景色。本文是电视解说词。电视解说一般都是随着电视镜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不需交代游踪,不需交代时间,省去作者的感受;而游记必须交代游踪,交代时间,还要写出旅游的感受。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符合电视解说的特点。另外,黄山很大,它的景点很多,旅游一天观赏不完,电视风光片却可以一下子看完,且没有旅途劳顿,电视风光片能满足人们一下子饱览黄山的全部景色的愿望。因此,作者挥洒自如,多幅画面组接连缀,配合电视风光片,从各个方面反映黄山的景色,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

课文虽然多角度反映黄山的景色,但也有一定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旅游路线的再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阅读起来并不困难。追问:解说词和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略。

5、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柯蓝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柯蓝(1920一)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者,编辑。全国解放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收入《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他及夫人文秋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永久保存其著作及原稿。

他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推荐。

我国文坛泰斗茅盾先生亲自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惟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

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荣获28项国际大奖。

他的《早霞短笛》散文诗专集,为五十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2.关于黄山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状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张为民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第3课 电脑帮我学数学

《黄山记》教案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

苏教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4课画山绣水(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九年级上教案)

黄山奇石 第一教时

《练习7》教学设计第3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 ),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