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

时间:2023-02-08 04:11:58 作者:潜水艇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潜水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

郁越是我们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活动课时他不光自己有好多小动作,还总是打扰别人。小朋友们经常告他的状。我多次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但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令我很头疼,也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令他改变。

有一天,班上的吊饰掉了,我就在桌子上放把小椅子才能够得着,我上去站在那里,心里怦怦直跳,生怕会摔下来。我不住地朝下看看椅子有没有放好,低头一看郁越两只小手紧紧使劲地扶着椅子,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想想平时对他那么严厉,可孩子呢?我下来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郁越,你真懂事,老师谢谢你了。”说完在他的脸上亲了一下,以前我从没有这样对他,他有点不好意思转身走了。

从那以后,奇迹出现了。郁越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也能主动写好 ,偶尔还是会犯点小错误,但我表扬他,他立即就会坐好。我看得出他比以前自信多了,也特别愿意和我交流了。由此看来,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对孩子来说真的太珍贵了。

篇2: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畅畅的变化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畅畅的变化

新学期开学了,班里来了个可爱的小胖子——畅畅,个头比同龄孩子高出大半头,身材比同龄孩子大了一圈,白白胖胖,煞是可爱。

家长离开时,有的孩子哇哇大哭,而他只是默默流眼泪,看上去格外让人心疼。我走过去想抱抱他,没想到他开始拳打脚踢,不让我接近,嘴里还发出好像武打片里奇怪的声音。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不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该如何帮助他尽快度过焦虑期?

放学时我和玲玲老师忙着照看孩子们,也没顾上和畅畅的家长交流。放学后我按照报名的地址找到了他的家,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家访。

畅畅的奶奶告诉我,畅畅出生一个月他的爸爸妈妈就远走他乡打工去了,一年也只有春节回来几天。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种地、养羊,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顾不上管他,也不敢放他跑出去玩,怕不安全。畅畅从小就和电视机为伴。奶奶怕孩子影响自己干活,就买来成堆的零食放在畅畅身边,让畅畅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就这样畅畅吃成了小胖墩。奶奶还挺高兴,觉得把畅畅养得胖乎乎的,儿子媳妇也高兴。

而且因为没有人跟他交流,畅畅只有学说动画片里的话,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不让别人碰,不与他人交流。

了解了畅畅的家庭教育背景后,我制定了个别儿童教育计划。希望通过个别教育让畅畅尽快融入集体,健康快乐地成长。

吃点心

通过家访和观察,我发现畅畅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想就以吃为切入点走近畅畅。

第一次发点心时,我每发给一个小朋友点心就会有意识地摸摸小朋友的脑袋,以示亲切。在发点心时我悄悄观察畅畅小朋友,他的小眼睛一直围着我手里的点心转。走到他的面前,我笑眯眯地把点心发给他,并摸了摸他的脑袋。或许是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点心上,这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想这应该是可喜的开始,我有信心让畅畅融入集体,向快乐出发。

再次发点心时,我除了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开始让孩子们学说“谢谢老师”。大部分孩子都能学着说,走到畅畅面前时,他怎么也不肯开口。我就说:“老师给你发点心,你给老师笑一个吧。”畅畅接过点心真的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容。不管是点心的魅力还是我的魅力,畅畅的笑让我觉得很温暖很开心。

玩积木

开学一个星期,孩子们已经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再哭闹了。晨间活动时,大家各自玩着积木,构建着自己的宫殿。突然畅畅走过来拉住我的手,哇啦哇啦说着什么。这可是他第一次主动来找我,尽管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可我知道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诉我,我就跟他一起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他来得比较早,拿了一堆积木在玩,来晚的小朋友从他那堆里拿了几块自己玩,他觉得别人拿了自己的玩具,来找老师告状。遇到问题能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他来说真是天大的进步。我对他伸出大拇指,说:“你很棒,遇到问题知道找老师。”并告诉他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要大家一起玩才更开心。我接着问两个孩子,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三个人玩?孩子们点点头,我和他们一起用积木建高楼。高楼建好了,两个小朋友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畅畅已慢慢敞开了心扉。

变化

为了让畅畅尽快融入班集体,我抓住一切机会和他交流。晨间接待时面带微笑和畅畅打招呼,晨间活动时在照顾到全班孩子情绪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给畅畅一点时间陪他玩耍,和他聊天。畅畅有了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我和畅畅的爸妈取得联系,建议他们每周都和畅畅视频聊天一到两次,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个月过去了,畅畅的行为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天来园、离园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也能跟小朋友正常玩耍了,不再动不动就出拳出招了。看到畅畅的变化,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反复说:“老师,真是感谢你啊!”

一个学期过去了,畅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现在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了;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能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排队喝水入厕时,还会像小队长一样指挥着大家,小朋友也都愿意听他的,让我省了不少心。

寒假里,畅畅的父母带着他找到我,他像小鸟一样飞奔进我怀里,扬起小脸说:“老师,我想你了。”畅畅的家长说:“老师,谢谢你,让我的畅畅这么快乐。”

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我想这就是幼儿教师的幸福。

篇3:植物的变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植物的变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孩子们的天性都喜欢探索和观察,但缺乏持久性和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

在班级的植物角,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记录表,记录植物的变化。每天早晨来园早的孩子,还可以给大蒜修剪根苗。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发现它们的变化,就可以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于皓轩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蒜苗好像有变化!。”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这时,钱思涵问:“那个绿色的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王诺嘉说:“不像,我见过的蒜苗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蒜头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于皓轩,我让他把蒜苗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每天都带着孩子们来到植物角,鼓励他们给植物浇水等等。后来,蒜苗越长越高,孩子们又多了一个任务——给大蒜修剪叶子。从此,每天都会有几个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大蒜发芽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后来,植物角还增加了小实验——“比比谁发芽的快” ,我们用绿豆和黄豆分别分盘装好,同时泡在水中,看看谁发芽的快。每天,植物角都有很多孩子来观察豆子。看着长得茂盛的豆苗,孩子们的脸上露出暖心的笑容。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要想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参与必不可少。只有老师是位有心人,孩子才能成为有心人。而在过程中,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很必要的。

篇4:变化的水龙头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变化的水龙头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开学初,我根据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设置了若干个娃娃家,同时,在活动室的固定位置放置了一个“宝贝箱”,里面是积木、纸盒、布、瓶子等低结构材料。幼儿如果缺少现成的游戏材料,就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材料来代替。以满足自己游戏的需要。

●“水龙头”的诞生

“老师,我们家有水龙头了!”11月底的一天,天天笑眯眯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往他们“家”走去。一进门,只见“厨房”里摆着一个用管状插塑拼搭而成的“水龙头”——上面安了一根竖管作开关,下面连接一根弯管作出水管,还挺像呢!我故作不解:“你家要水龙头干什么?”他说:“洗菜呀!”只见他“旋转”一下“开关“,把“萝卜”放在“出水口”,做出洗萝卜的动作。我夸道:“你想到可以装个水龙头来洗菜,这个‘水龙头’太像了,你真棒!”

萱萱看见了也到“宝贝箱”里找材料拼搭“水龙头”,可她试了半天也没成功。她来向我求助,我说:“水龙头是天天想出来的,你可以去请教他呀。”在天天的帮助下,萱萱满意地拿着“水龙头”回家了。

分析:在实践中,我发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需依靠游戏材料的支持,例如,他们看到娃娃家里有小衣服,就会想到帮娃娃穿衣服,看到碗和勺子,就会想到喂娃娃吃饭……所以,当幼儿偶然拼搭出~个“水龙头”时,他们就立刻联想到了洗菜、烧水、洗手等。这样,幼儿就把生活中和水龙头相关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游戏内容自然就丰富了。因此,“水龙头”的出现对于娃娃家游戏情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捕捉到这一契机后,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使幼儿变得更加自信,也更乐意去尝试新的玩法。

当幼儿来向我求助时,我鼓励幼儿去请教同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幼儿的交往,另一方面,让幼儿做小老师去教同伴,教的一方会感到很自豪,学的一方也会更容易接受。

“宝贝箱”的设置给了幼儿一个自己根据游戏需要寻找合适的游戏材料的机会,为游戏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水龙头”的变化

在前一天游戏结束后的交流分享中,我请天天介绍了他的发明,包括他把“水龙头”安在了哪里,要怎么使用,有了水龙头可以做些什么,等等。之后,我请孩子们回家看看家里的水龙头是什么样子的,和天天设计的是否一样。第二天娃娃家游戏开始前,孩子们进行了交流,有的说:“我家的水龙头一抬把手,水就出来了。”有的说:“我家的水龙头压一下水就出来了。”还有的说:“妈妈带我去饭店吃饭,洗手时我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水就出来了!”

游戏开始了,天天依旧拼搭了一个与之前一样的“水龙头”来用。其他几个娃娃家的幼儿大多效仿天天的做法。“妈妈”乐乐在“宝贝箱”那儿忙乎了一会儿,也拼搭出一个“水龙头”交给“爸爸”阳阳,不过她搭的和天天的不一样。阳阳拿着看了半天,问:“这怎么用呢?”“你按这儿,水就从那儿(指着弯头处)出来了。”我问:“你是怎么想到发明这样的水龙头的?”乐乐答:“妈妈带我去肯德基洗手时我看到水就是这样按出来的。”

“你也去搭个‘水龙头’,我洗菜要用。”在另一个娃娃家,“妈妈”娇娇对“爸爸”杰杰说。杰杰爽快地接受了任务,一会儿就搭好了。娇娇高兴地接过来往柜子上一摆,却发现“水龙头”立不住。杰杰也试着摆了几次,同样立不住。他拿起“水龙头”翻来翻去地看,自言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呀?”他来向我求助,我并不马上解答,而是反问:“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娇娇建议道:“你重搭一个吧。”我说:“这个‘水龙头’挺好的,立不住可能是因为有点头重脚轻,要不你试试稍微改动一下!”杰杰开始尝试。只见他拆拆装装,又找来小零件支撑,忙了好一会儿。“快看,快看,‘水龙头’不会倒下来了!”娇娇也兴奋地说:“我们赶快来洗菜吧!菜要放在哪里洗呢?对了.去找个东西当洗菜盆吧!”

过了几天,“妈妈”佳佳在拼搭“水龙头”时又加入了新的创意,她兴奋地拿给“爸爸”贝贝看。贝贝问:“这个‘水龙头’怎么用呀?”“转动上面的开关,水就会出来了。”佳佳说着就用一只手去转动加装在竖管上头充当开关的T形管,可她一转,整个“水龙头”就跟着移动了,于是她只好用另一只手固定住“水管”,并吩咐道:“快,我放水,你来接水吧!”

分析:天天之前的经验分享具有启发作用,而我的提问又提示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发现,为幼儿经验的迁移提供了基础。尽管在后面几天的`游戏中大多数幼儿还是以模仿天天的设计为主,但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这种不断的重复其实为他们的创新打下了基础。果然,在不断的摆弄中,幼儿开始尝试变换材料组合方式,继而出现了新的创意。游戏中出现“水龙头”后,游戏情节立刻就丰富了许多,幼儿洗手、洗菜、洗衣服、烧水……于是,根据游戏的需要,水盆、抹布、衣架等物品也陆续添加到游戏中,幼儿都玩得十分投入。

对待幼儿遇到的问题,教师要依靠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判断,发现和捕捉其中的教育价值。当小班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我选择了提问和等待,不急于把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鼓励幼儿结合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解决,我只在必要时作一些提示。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会在全面观察之后让幼儿在游戏交流环节共同探讨。

●多功能“水龙头”的产生

在12月份的一次健康领域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到了洗手的重要性,知道了为什么要用洗手液以及如何将手洗干净。

在几天后的娃娃家游戏中,杰杰花了很多工夫拼搭了一个造型复杂的“水龙头”。我惊讶地上前问道:“咦,你家的‘水龙头’很特别呀!”他带着神秘的笑容说:“这个‘水龙头’是带洗手液的。”说完用手指了指黄色的管子:“这里会有洗手液出来。”“是清水和洗手液一起出来吗?”我不解地问。“不,上面的水管里出来的是清水,摸一下这个黄色管子,手上就会有洗手液了。”“哦!原来是这样,这个‘水龙头’可高级了!”我由衷地夸奖他。

结合关于冬季的主题活动,孩子们获得了许多关于“冬天如何使自己暖和起来”的经验。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也引导幼儿围绕“天冷了怎么照顾宝宝”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一天.我发现佳佳拼搭了一个有红色和绿色双开关的“水龙头”,她告诉我:“这个‘水龙头’可以放出冷水和热水。”“用哪个开关可以放出热水呢?”她指了指红色的那个。“为什么你设计了这样一个既能出冷水又能出热水的‘水龙头’呢?”佳佳说:“天冷了,用热水洗手就不冷了!”说着她开始演示怎样洗手。这时,一旁的南南提醒道:“要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为什么?”“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就不会被烫着了,我在家洗澡时,妈妈都是先放冷水再放热水的。”

分析:当我看到娃娃家围绕“水龙头”开展的游戏停滞不前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下一步可以怎么做,而是相信他们,给他们时间,等待他们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关经验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迁移。因此,当认识到洗手要用洗手液,冬天可用热水洗手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经验通过游戏行为反映出来了。今后随着经验的丰富,他们还可能产生更多精彩的创意。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适宜的鼓励和支持,为幼儿的想象、创造创造条件。

小班幼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水龙头”发展出了很多游戏内容,在赞叹幼儿想象力的同时,我们觉得这和丰富的游戏材料、适宜的游戏场景、宽松的游戏氛围以及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分不开的。游戏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观察以及与幼儿对话给予幼儿适时的指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并引导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促进班级幼儿的共同发展。

篇5: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蛋糕店”的变化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蛋糕店”的变化

“蛋糕店”的变化

“蛋糕店”是小班孩子比较热衷的角色游戏。游戏初期,我们提供了一些仿真的成品蛋糕,孩子们一时很感兴趣,但兴趣过后也就不再热爱。的确,逼真材料能够吸引小年龄孩子的注意,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这样的材料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游戏的发展。所以,我们考虑增加低结构材料,促进孩子结合角色和情节发展的需要自主寻找替代材料,以激发他们的游戏愿望和兴趣,丰富游戏情节。于是,我们投放了橡皮泥、手工纸、蛋糕盒等,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情况。

一天,“蛋糕店”看似生意很好,有很多“客人”,“老板”也很忙碌。但是走近后听到“顾客”在抱怨:“蛋糕都没有了啊。”“老板,我要的蛋糕怎么还没做好啊?”有些“顾客”看到货架上空空的,就直接走了。此时,“老板”萱萱拿着橡皮泥搓圆压扁做蛋糕底,又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小圆在蛋糕上面做装饰。面对“客人”的询问及抱怨,她一概不理不睬,一心投入在自己的制作中。

见此情景,我没有干涉,只是以顾客的身份进行试探性介入:“老板,你能不能找别的方法,使蛋糕做快点呢?”萱萱给了我很好的回应,她去建构区找了些纽扣,放在了“蛋糕”胚子上。我意识到并非萱萱的角色意识不强,也不是萱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提供的`材料不适宜。橡皮泥等低结构材料需要萱萱长时间专注于制作蛋糕的过程,导致她无暇与伙伴交流。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蛋糕店”里的材料再一次做了调整,增加一些仿真的蛋糕,减少橡皮泥的数量,提供颜色丰富的丝瓜海绵,并把它们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还提供了一些仿真水果。

材料调整后,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蛋糕店”里的仿真蛋糕卖完后,“老板”听听拿了些三角形和圆形的丝瓜海绵,把它们摆在盘子里。多彩的丝瓜海绵立刻引起了“顾客”的关注,一位“顾客”指着橙色的丝瓜海绵问:“老板,这个是什么蛋糕?”听昕想了想说:“这个是橙子口味的水果蛋糕。”“我要一块。”“老板,我也要一块。”很快地,大家看到“蛋糕店”里推出了新产品,都要来试一试,而听昕还在精益求精,完善自己的产品。她在三角形的丝瓜海绵旁边用橡皮泥搓小圆作简单的装饰,并在上面摆上两颗仿真樱桃,“蛋糕”很快就做好了。面对越来越多的“顾客”,听听也能轻松面对。她还会询问“顾客”的意见:“你想要在蛋糕上搭配什么水果?”……

从材料调整前后幼儿的游戏情况可以看出,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材料能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反之,则起到阻碍的作用。今天听听很好地利用了丝瓜海绵这一材料,她只需进行简单的搭配组合就能完成“蛋糕”的制作,使“蛋糕店”的买卖游戏火热地进行着。新产品的快速推出也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唤起了幼儿更多的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越来越丰富了。这也引发了我对游戏材料投放的更多思考。角色游戏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情景化环境、形象性材料的诱导有关。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然后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及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动态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从而让幼儿玩出自己的想法、玩出有益的经验、玩出丰富的想象。实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篇6: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积木区的变化

最新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积木区的变化

升入中班,看到积木区的小朋友还是在平铺、围拢,缺少架高等更高水平的作品,我有点急了。

鉴于有主题的搭建利于幼儿深入地探究,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搭建水平,我就和孩子们商量积木区搭建的主题,最终大家决定搭建小区,还一起搜集了小区的图片照片等。接下来,我就满怀期待地等着孩子们的精彩创作。

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自己搭建自己的,很快就把积木堆在一起,然后开始和同伴聊天或无所事事。

难道是孩子们不够好吗?肯定不是。

我开始反思:搭建小区是我和孩子们讨论的结果,为什么他们实际表现得却不是那么热衷?这个主题真的是他们的兴趣吗?讨论的过程真的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吗?我突然组织的一个讨论真的能够准确找到孩子的兴趣吗?限定唯一的主题能够符合全班幼儿的需要吗?……

一系列的追问让我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我要放手,观察孩子,相信孩子,欣赏孩子。我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视角和做法,让幼儿自由搭建,从中去捕捉幼儿真正的兴趣。

当我放手后,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致。有想搭建黑猫警长警署的,有想搭建爱莎城堡的,有想搭建寺庙的,还有想搭建火箭基地的……主题的开放给了幼儿更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为了满足所有孩子的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将自己想搭建的建筑物的照片带到幼儿园,制作成图册欣赏,还亲自制作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感受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的过程。欣赏和制作丰富了幼儿对各种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形状、装饰的感知。

另一方面,我们增加了制定短期计划的活动。每天离园前,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和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商量第二天的游戏内容,并进行简单记录。(幼儿在选区卡上盖上自己的名字印章,再和同伴商量搭建内容,简单描画,教师帮着记录。)第二天游戏前,我会和积木区的小朋友共同回顾计划,然后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

现在,孩子们在积木区搭建的主题非常丰富。孩子们都在忙碌着,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还兴趣盎然。我想正是因为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还给孩子们按自己想法做事的权利,他们才能够表现出如此积极投入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不断出现,让我惊喜连连。皮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皮皮很少选择积木区,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她兴致勃勃地来到积木区,要搭建一个爱莎城堡(最近她很喜欢和大家分享电影《冰雪奇缘》的故事,爱莎是电影的女主人公)。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快搭建完城堡,看了看说:“爱莎城堡有一个高高的楼梯。”

于是,她又开始尝试开始搭建楼梯,先用长方体积木错落着搭高,倒了;再用手扶着搭,稍一松手,又倒了,就再试,她边试边说:“还挺难!”后来,她尝试让楼梯从里面延伸出来,但发现城堡里面没有足够的空间。最终,她在仔细观察了积木之后,选用了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她高兴地让我看,她的爱莎城堡有了楼梯。她不断地装饰自己的爱莎城堡,和别人介绍她搭建的作品,充满自信与自豪。

整个探索的过程都是源于皮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是对冰雪奇缘的喜爱带动了她参与积木区的游戏。是搭建爱莎城堡的愿望驱使她不断发展自己的计划,不断挑战,并且克服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看到积木区层出不穷的像皮皮搭建爱莎城堡的故事,我庆幸自己的放手,让孩子们得以自由地想和做,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回想最初面对幼儿的作品时,我更多关注的是技能,而没有去倾听和理解孩子们的想法。积木区的变化让我对学习故事中的“哇时刻”有了新的理解:当教师找不到班里的“哇时刻”时,也许是因为成人的限制阻碍了幼儿精彩学习的发生;也许是因为成人没有转换视角,读不懂幼儿的精彩学习。

我们不能为了技能而忽略孩子的想法,不能为了目标而单方主导幼儿的活动。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试着站在儿童的身后,发现儿童的兴趣,支持儿童实现想法,让儿童的学习自然、快乐、主动地发生。

篇7:教育随笔

怎样看待学生,这是教师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老师怎么看待学生,将影响着老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你把某个学生看得一无是处,认为他只有缺点而没有优点,你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用挑剔的目光注视他,甚至用有色眼光去对待他,你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在我们的传统中,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更多是是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的,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往往忽略他的优点,我们也总是把他进行错误的归因,用挑剔的眼光来对待。比如,人家有心有意的去做好事,去帮助他人,这本来是很值得称赞的。可是,我们有的人却总是喜欢往坏处想,说认为人家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在老师、在同学面前留个好印象等等,好人都被我们给看扁了,这是极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态度。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样一个人,如果我们老是用怀疑的眼光,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他在我们眼中就可能真的会一文不值。一些学生,就是在我们这种眼光的看待下,成了差生,成了失败者,成了害群之马。我们的教育要求是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包括所有人,包括所有的孩子。我们就是要以所有这些接受我们教育的孩子为本,要把他们一个个都培养成人,培养成材,这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欣赏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欣赏学生的优点。首先我们要肯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那种看不到别人优点的人,这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其次,欣赏学生的进步。人不论干任何一件事,只要付出了努力,都会有收获。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应当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只不过这种收获,这种进步有大和小的差别而已,也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我们常常都是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并把他们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去与那些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比,与班上,乃至全校前几名的学生比,这样比的结果,那些进步幅度小的同学,自然就抬不起头,就失去了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只是进步大小不同罢了。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对于每一个富有灵气、生动活泼的成长中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方面还有很多。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我们换个眼光来看人,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我们既要做到教书,更要做到育人!

篇8:教育随笔

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她学习成绩平平,也没有精湛的才艺特长。记得有一年过春节,班里很多孩子到我家做客,饭后当别的孩子高谈阔论时,她却一声不响地收拾桌椅、餐具、打扫卫生等琐事。还记得有一次班会我让每个孩子谈自己的理想,其他孩子都说将来要做钢琴家、演员、董事长、电视主持人等,她却说将来要做幼儿园老师。之后,我和女孩的父母提及此事,他们觉得有些尴尬。

可是班里有两个男生起了争执,大家都无法劝解时,这个女孩却用猜硬币的方法解决了争端。去旅游的路上堵车,车上的孩子们开始烦躁,也正是这个女孩用一个个笑话,让大家安静了下来。下车时,很多学生都感激的拥抱了她。

每次考试,女孩的成绩都是中等。不过,有一次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出了一个题目“你最欣赏班上那位同学?”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了这个女孩的名字。语文老师感叹道:“你们班的这个女孩,虽说成绩一般,可是做人实在很成功!”

许多人认为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在舞台上展示精湛的技艺才是成功,其实这是狭义上的成功。日常生活中,成功应该有更多的意义,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对每个人来说,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才有希望走向成功。其实,一切成功可归结为和谐。即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如果我们的学校能人人和谐相处,那么求实的明天会更好!

篇9:教育随笔

孩子们,在古老的英格兰流传着“一颗钉子毁灭一个帝国”的故事,为了告诫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歌谣,代代相传了数百年。它歌咏的是一段真实却又无情的王室争权杖的历史。

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锣鼓铿锵。查理三世气宇轩昂,手挥长剑,一马当先,主动出击,千军万马是紧随其后,而对方是节节败退,不远处是一片辽阔泛着寒光的沼泽地。

胜利女神的微笑已经偏向了查理三世,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身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处于败势的亨利伯爵乘势大举反攻,在阵前生取查理首级,不仅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且从此将英格兰置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铁钉,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谁能料到,那只少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失前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呢?历史无情,缺失了一枚铁钉,丢失了一个国家。

我曾对大家说过:绊倒千里马的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的青草结成的环。伏尔泰也说过: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古人不是也说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吗?可是,你们在学习中却常常在自己的“千里之堤”上挖掘一个又一个“蚁穴”,比如:在老师讲课时,你发发呆,跑跑神,画个小人,传个小纸条,或者给别人做个鬼脸等等,却忘了老师告诉过大家,“课堂是根”的道理,正因这些小动作使本应优秀的你成为平庸,与尖子生失之交臂!还有在写作业中不审清题,马马虎虎完成作业。有错题不及时订正,不写错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作业是魂!”如此下来,不难推断出你们的“千里之堤”最终会因为这一个个“蚁穴”而在考试中垮塌?

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此,希望大家认真做事,真正明白什么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篇10:教育随笔

自从孩子们上了大班之后,由于年龄的关系,变得好动了很多。看,刚让他们小便、喝水后,自由活动一会儿,有几个小男孩就在一起跑闹了起来。“啪、啪、啪”我连拍了三下手,孩子们的脚步慢下了许多,我只好大声嚷道:“停下,别跑,小心摔倒!”在我的要求下,他们停住了脚步。可没过多久,又有几个孩子跑动了起来。每次的大声要求都只是缓解暂,而讲道理时,孩子们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可过后还照样跑闹,用什么方法来约束他们呢?

自由活动时,又有孩子在嬉闹。“请你跟我这样做……”我边拍手边做出拍肩、手腕花等动作,有的孩子听到少儿频道中出现的语言,立刻说:“我就跟你这样做……”并且也做出相同的动作。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进来,等我看全班的孩子都加入进来后,我做出了一个小声的动作,然后轻轻地做到小椅子上去,孩子们也立刻悄悄地来到了座位上,与旁边的孩子悄悄交谈起来。

以后,如果出现孩子们大声喧哗、跑闹的情景,我就采用“请你跟我这样做……”这种方法,他们会立刻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各位老师,你们也不放试一试。

篇11:教育随笔

“起立,转身,我们要出发了。”我正喊着口令让孩子们排队。孩子们听到我的口令有几个孩子就涌到我的面前,挤着抢当排头,有时椅子倒了也顾不得扶好。你挤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挤我!”这样的告状声。所以每天做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个环节。

柔柔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发现我每次让孩子排队都是从座位上让孩子起身然后依次排队的,所以她每次都很快先将自己的小椅子排在最前面,有时被别的孩子抢先了她还在那哭着鼻子喊“这个位子是我的,老师他抢我的位置。”我问:“是他先放好椅子的啊,为什么你一定要坐在第一个那?”“我要排第一。”

那你不能总坐在最前面一直排第一个吧,别的小朋友也要轮流坐的啊!也要轮流排第一的嘛”她哭着总不答应。嘴里一直嚷着:“我要排第一,我要排第一,我是排第一的嘛。”

见此,我拉过柔柔说:“柔柔很棒的,老师今天让你当组长让你来管理小朋友排队好吧,哪个小朋友不好好排队你帮老师让他们排好队好吗?”柔柔这才高兴地点了点头。

现在的孩子对于“第一”会这样的敏感可能是每个家长或者老师经常给孩子灌输的词语,使得孩子们总认为第一才是最优秀的,于是争着站这个位置。

想不到,在这小小的“排队”里还有这么多的内涵,看来孩子的小脑袋中还真藏着不少秘密在等着我们来发现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第一”。那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主动放弃这样诱人的位置而互相谦让的排队呢?我们怎么让大家不争不抢呢?在活动中我试想几点:

1、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站第一;

2、可以轮流站第一;

3、遇到不讲理的孩子,教师可以用转移的方法,鼓励他帮老师一起管理小朋友。

通过一段时间对孩子们的培养,孩子们再也不你挤我我挤你了,知道只要表现好谁都有机会站在第一,也很快就站好队了。

篇12:教育随笔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让学生想学、主动学,我在班上采用了“表扬信”发放制度。

在每一课的生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读准音并记清形,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先会认的同学试读、带读,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尤其是差生会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生字。在每一课学习完生字以后,同桌相互检查认识情况,会认的学生到老师处盖一个鼓励印章,比如:“你真棒,继续努力!”“学科状元!”等。当学生的印章盖满十个以后再到老师处领取一张表扬信,并且三张表扬信可以兑换一份奖品。

从这个奖励制度实施以后,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识字差生变少了,像我班最大的学困生吴雨鑫、舒雯都能在一节课里学完所有的生字。

其次,老师的鼓励语言也是最关键的。比如,我在教学生字,有的学生容易把生字读音读错,特别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总是搞混淆。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我立马对全班同学说:“哇,刚才我听到有的同学在读含有后鼻音、翘舌这些字词时,声音特别好听,而且发音特别准呢!我还想听,你们愿意好好地读给我听吗?”我这一句平淡的鼓励语言立刻激起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所有学生马上就认真起来,并刻意去注意每个字的音,在我抽选班上的那几个学困生来认生字时都读得非常准。

篇13:教育随笔

每当自己面对一些不该的事情。我都很有感触,在事情中,让我想起了这么一段话,作为一名老师,要有“多学务实、端正优质服务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把好的东西利用起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保育水平。

以往,我每次遇到事情,心里面总是很急,缺少耐性,不知应该如何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通过不断学习,慢慢使我懂得如何与孩子更好地进行交流。

记得我刚到中班时,孩子们对我的印象,就像是电视中“小精灵遇上格格巫”般的眼神在看着我。我告诉自己要慢慢来,相信自己会很快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每天早晨,当我接过孩子时,都会问孩子家长今天孩子的情况。以便能更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然后再跟孩子交流时,从一些小的事情上让孩子接受你;比如:关心孩子的细节,小手冷不冷,早饭吃了什么……刚开始孩子只是看着我不讲话,慢慢的,孩子们主动来到我身边讲起在家的那些事情……

现在,孩子们来到学校,总是给我讲一些他们在家做的事情,我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今天,冉冉说、早上我自己穿的衣服、洋洋说我帮妈妈打扫卫生了、威威说,老师我给爷爷奶奶捶背来,我是中班的小朋友,我不哭鼻子了,我长大了。学了诗歌《别说我小》,孩子们知道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今天威威又哭着来到教室,说不想上幼儿园,要跟妈妈在一起,平日里,威威是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我想借这机会跟威威妈妈多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在得知威威是留守儿童,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常常上夜班。回家时,孩子都睡着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平日里也都是老人接送孩子,当妈妈有时间送孩子时反而威威是又哭又闹。孩子是因为父母常不在身边,造成孩子平时不爱讲话,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耍,缺少自信心等一些性格,做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工作顾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更要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同时我也感到对这样的孩子关心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对这样的留守儿童更多温暖与爱,要随时洞察孩子的的心理,随时随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指导,用亲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亲情与关爱,让他们在阳光和雨露中快乐成长。

小淘气作文600字

小淘气大闹天宫作文

随笔我的变化100

关于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家里的小淘气作文

水果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

物理教育随笔范文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随笔:小淘气的变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