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剌罕简介

时间:2023-02-09 04:08:04 作者:薄荷蜜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薄荷蜜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阿剌罕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阿剌罕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篇1:阿剌罕简介

阿剌罕

阿剌罕(1233—1281),又作阿里罕。元朝将领。蒙古札剌儿氏。也柳干之子。

袭父职,为诸翼蒙古军马都元帅。蒙哥汗九年(1259),随忽必烈围宋鄂州(今武昌)。中统二年(1261),从帝大败叛王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占苏赫巴托省南部),卓有战功。次年,从讨李璮于济南,败之于老仓口,以功进都元帅。至元四年(1267),改上万户,从阿术攻宋。十年(1273),破樊城,降襄阳。次年,随丞相伯颜南下,统军攻郢州,破沙芜堡,取鄂州,收降沿江州郡。十二年(1275),加昭毅大将军、左翼蒙古汉军上万户。旋拜中奉大夫、参知政事。继分军三道取临安,掌右翼,所向皆破。次年,迫宋降。伯颜偕宋君臣北还后,受委掌军,与左丞董文炳追击宋臣张世杰及益王,攻浙东温、台、处及闽中诸郡,平江南。以参知政典行宣慰使。十四年(1277),进行中书省左丞,迁右丞。十八年(1281),拜行中书省左丞相,统蒙古汉军十四万自江南浮海征日本,行至庆元,卒于军。追封曹国公,谥武定,继追封曹南王,改谥忠宣。

篇2:察罕简介

察罕

察罕(?—1255),蒙古国将领。初名益德。唐兀乌密氏。夏国臣曲也怯律之子。

庶出,其母不容于嫡母,配掌羊群者及里木。幼牧羊,武勇过人,懂礼仪。被成吉思汗(元太祖)收为养子。及长,赐蒙古姓,妻以宫人弘吉剌氏。随太祖略云中、桑干,以功为御帐前首千户。从征西域布哈拉、撒马儿罕二城,败花刺子模主札兰丁。从攻西夏,破肃州、甘州,攻灵州,败夏军十万。受命入中兴(今宁夏银川),招谕夏主,晓以祸福。太祖二十二年(1227),太祖死,诸将擒杀夏国主,议图中兴,察罕力谏止之,入城安集遗民。窝阔台(元太宗)即位,从攻河南。太宗七年(1235),随皇子阔出伐宋,为斥候。又从亲王口温不花南伐,取枣阳及光化军。口温不花还,代总全军。十年(1238),任马步军都元帅,取滁、寿、泗诸州。定宗即位(1246),受命拓江淮地。宪宗立(1251),以都元帅兼领尚书省事,赐户二万余。宪宗五年(1255)死,追封河南王,谥武宣。

篇3:哈剌哈孙简介

元成宗铁穆耳朝大臣。蒙古斡罗纳氏。曾祖启昔礼,为王罕的阿都兀赤(aduhui,牧马人)。王罕谋偷袭铁木真(成吉思汗),启昔礼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擢拔为千户,任怯薛。祖博理察、父囊加台,皆有战功。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至元九年(1272),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二十二年,任大宗正。二十八年,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1298),进拜中书左丞相,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七年,进中书右丞相。十一年,成宗卒,皇后伯要真氏与左丞相阿忽台谋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哈剌哈孙守卫宫门,拒绝执行皇后发布的内旨,称病不签署文书;秘密遣使迎接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海山于漠北、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怀州。爱育黎拔力八达先抵大都,探知阿难答等拟于五月三日称帝,便先一日发动政变,逮捕阿难答,杀阿忽台,迎海山至上都,拥立为皇帝,是为武宗。武宗因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至大元年(1308),病逝。

篇4:移剌窝斡简介

移剌窝斡起义

金代西北路契丹人的反金斗争,其领导者为移剌窝斡。金灭辽后,对契丹人的防范和镇压十分严酷。正隆五年(1160),金海陵王完颜亮准备南侵宋,派牌印燥合等征发西北路契丹丁壮从军。契丹译史撒八、孛特补等人杀燥合及招讨使完颜沃侧,夺取招讨司兵甲三千幅,举行起义。起义声势浩大,山前山后广大牧民纷起响应。移剌窝斡先参加撒八领导的起义军,为六院节度使。撒八欲率众西走,往依西辽,山前契丹人多不乐从,移剌窝斡与陈家等杀撒八,自为都元帅,拥众东还至临潢府东南新罗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攻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擒总管移室懑,兵至五万。六年十二月,移剌窝斡称帝,建年号天正。此后率军北上攻泰州(今吉林白城市东南),声势大振。复攻济州(今吉林农安),被金军击败,西走至临潢西南霿松河。又攻懿州(今辽宁彰武西)不克,逐破川州(今辽宁北票东北黑子古城),向山西进军,至花道(今内蒙古赤峰东南)与金军相遇,乃转移至袅岭西陷泉(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被金军追及,大败。移剌窝斡率余部转入奚地。后北走沙陀。部下稍合住与神独斡擒之,至金军投降。移剌窝斡被押送中都处死。起义军余部仍坚持斗争,直至大定四年(1164)五月,才被最后镇压下去。

篇5:硕德八剌简介

元英宗硕德八剌

(sidibala,1303~1323)元朝第九代皇帝。蒙古语称格坚皇帝(gegehen qahan)。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长子。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延祐三年(1316),立为皇太子。七年正月仁宗死,即帝位。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诛杀前平章政事萧拜住、杨朵儿只,权倾朝野。硕德八剌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王结、宋本、韩镛等人一时均得擢用;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约晋王也孙铁木儿为援,许以事成后立之为帝。当月五日,硕德八剌、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二十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也孙铁木儿闻讯后称帝,是为泰定帝。

篇6:多隆阿简介

多隆阿

多隆阿(1817.12.20—1864.5.18),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族正白旗人,清朝大将。

18(嘉庆二十二年)12月20日,多隆阿生于齐齐哈尔。满族人以骑射为本。多隆阿从小习武射箭,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16岁就披甲当兵,被选入前锋营。1852年(咸丰二年),升补骁骑校。

1853年5月,太平军发动北伐,所向披靡。清廷急忙调兵遣将,前往迎堵。7月底,多隆阿随内阁学士胜保抵河南怀庆(今沁阳)外围,开始与北伐太平军作战。 9月初,北伐军经山西折入直隶(约今河北),京师为之震动。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率八旗兵出战,多隆阿领黑龙江两起马队转隶其毫下,在直隶、山东“攻剿”北伐军,参加围困连镇、高唐、冯宫屯等战斗。清军全歼北伐太平军,他因功升任协领。

1855年6月,多隆阿率所部“得胜之师”南援湖北,驻防川沙口一带。1856年12月,太平军弃守武汉,清廷论功升任多隆阿为行营翼长。他奉湖广总督官文之命,以所部马队顺长江北岸东下,合湘军杨载福部败太平军于黄州。又随江宁将军都兴阿进占广济,1857年1月初占黄梅,迫使太平军全部退出湖北。

1月底,多隆阿率部向赣北要地小池口一带的太平军发起攻击,以配合李续宾的湘军大队围攻九江。他乘夜色前往小池口附近观察地形,发现太平军正在魏家菜园增筑土垒,当即下令分兵三路向土垒发起攻击。他以步兵为主力,分为前敌和接应两个梯队,对土垒实施正面强攻,又以马队分列步队左右两旁,随时准备抄袭太平军的侧翼。战斗开始后,多部士兵用稻草遮身,迅速接近太平军营垒,填平垒前的堑濠,蜂涌翻爬土墙。马队则纵火放烟,以惊扰太平军。太平军奋勇抵抗达一个时辰,终因力不能支,放弃了土垒阵地。此后,多隆阿又率部连败太平军于小池口附近的段窑,以及湖北黄梅县的枫树坳、独山镇等地,攻毁太平军许多营垒。从此,他不仅受到其上司都兴阿等人的赏识,就是太平军也不敢轻视他。

5月,陈玉成率大队太平军由皖北入鄂,占领黄梅等地,以图阻遏湘军东进,巩固皖北根据地。5月中旬,多隆阿率马队在黄梅渡河桥与太平军激战,毁坏太平军营垒多座。6月3日,太平军对十里铺等地清军发起猛攻。多隆阿急往应援。这一带到处都是水田,不便骑兵驰骋。太平军分派一部,选择要道路口,集中枪炮进行射击,毙伤多军甚众,使之不能与十里铺清军会合。至11日,多隆阿为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约同鲍超前往大河铺偷营,以便牵动十里铺的太平军部队。他先派兵埋伏在要隘道口,再选敢死队数百人,抡大斧,持火球,对太平军营垒发起突然攻击,一天之间,连破太平军营垒?座。

7月中旬,陈玉成率部自黄梅、广济西进蕲州,多隆阿等拚死抵抗。8月20日,多军合鲍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黄腊山,甘家畈等地,踏平太平军营垒48座,迫使太平军又一次退出湖北。

赣北鄂东几次作战的胜利,使多隆阿在清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因功以副都统记名,并奉命收编总兵王国才的步队1700余人,使自己所统马步各营共达4000余人。

1858年5月,李续宾的湘军大队攻陷九江,湖北巡抚胡林翼等拟订东征计划,准备乘胜东援安徽。8月,多隆阿奉命率部自宿松东进,从16日开始,即与太平军战于太湖县城。双方相持月余,至9月22日,多隆阿在与鲍超,李续宾等人经过精心策划后分道出战。他换旗易帜,令部下埋伏设奇,派少数老弱士兵故意装睡,以吸引太平军来攻。太平军不知是计,打开营门出战,多军又佯装败退。待太平军进入其埋伏圈,伏兵突起,一下子就冲乱了太平军的阵脚。多隆阿骑马挥刀,亲自督阵,不多时便将太平军建在太湖县城外面的4座营垒攻破。太平军于当晚撤出太湖。

1858年10月,清军分兵二路:李续宾北指庐州(今合肥),多隆阿合鲍超在都兴阿的统率下进围安庆。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门户,它紧靠长江北岸。多隆阿等陆师在杨载福部水师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进行围攻,先将城外太平军营垒攻毁,断其粮道,逼太平军出城迎战。11月中旬,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皖北三河镇全歼李续宾部湘军,继克舒城、桐城,安庆退路受到威胁。都兴阿、多隆阿等恐遭太平军抄袭,急忙撤安庆之围,西返宿松。

多、鲍两军回到宿松,立足未稳,陈玉成、李秀成便率太平军衔尾而至。在太平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多部许多将弁丧失斗志,主张弃城他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对畏葸退却者严惩不贷。12月1日,太平军大队来攻。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敌,另以骑兵从太平军大阵中穿驰而过,绕至太平军的侧后,将其粮草火药以及其他辎重焚毁。太平军返顾后路,多隆阿乘机下令主力发起猛攻,给太平军造成很大伤亡。接著又与鲍超军连败太平军于花凉亭。在湘军三河镇之战大败之后,多、鲍两军能够连胜太平军,起到了稳定清军人心的作用。多隆阿也因此名声大噪,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先后上奏清廷,为他请功求赏。

1859年2月初,多军合鲍超部军再次抵达太湖城外,开始用洋枪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利用太湖县城四面环河的条件,依水设防,不轻易出战,使多隆阿等滞留了半年之久。这年秋后,形势发生变化,清军和太平军为争夺安庆,准备在皖北展开激战。曾国藩亲自驻扎宿松指挥清军战事,分兵四路。太平军则由陈玉成拥重兵数万屯潜山,援太湖,与清军相持。这时,荆州将军都兴阿以病离开军营,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以福州副都统的身分节制鲍超和湖北粮道唐义训、候选道蒋凝学等部湘军19营,总兵力达1万余人。多隆阿调整了进攻太湖的军事部署。他决计集中力量首先攻击由潜山进扎到地灵港、罗山冲,小池驿一带的太平军援军。

1860年1月中旬,多隆阿指挥各军向潜山境内太平军发起攻击,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大战于地灵港附近。一个月以后,两军再次激战于罗山冲和小池驿。这时太平军兵力本占优势,又是凭山据垒,以守为战。多隆阿于2月16日黎明时分齐集各营,摆列大阵。列阵完毕,便派小部队诱罗山冲太平军出战。太平军分路出垒迎战,多军一呼而进,前遏尾抄,左右横冲。多隆阿白率马队从中路冲入太平军阵中,左击右突。太平军阵脚大乱,官兵死伤数千人,余众退入垒中。第二天,多隆阿率部乘胜对小池驿、罗山冲等处太平军营垒同时发动攻击。他分兵三路,东路攻小池驿,西路攻罗山冲,中路居中策应。东西两路又各分兵三支,分别从左,右两翼发起冲击,另有马队一支为后应。太平军的防守重心在罗山冲、陈玉成亲自督阵指挥。双方麈战数时,罗山冲制高点为多军所占,太平军力渐不支,牵动全局,几十座营垒全部被毁,损失惨重。2月17日,多军等占领太湖。

1860年夏,曾国荃部湘军进入集贤关,围困安庆。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率部进向桐城,对桐城围而不攻,准备攻打赴援安庆的太平军。9月以后,太平天国为解救安庆危局,发动第二次西征,分兵五路,夹江西上。其中陈玉成率军数万出天京,经定远、寿州、舒城,于11月中旬进至桐城西南的挂车河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安庆。12月初,安徽按察使李续宜率万人来援。多隆阿与李续宜商定,多军从挂车河向南攻,李续宜率军从新安渡向北攻,对陈玉成部太平军南北夹击。多隆阿将所部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担任正面攻击和左、右翼侧击。每路都选数营精兵打头阵,别留一两营组成第二梯队为后继。另外,还以骑兵分队或抄太平军后路,或居中策应。双方激战两个时辰,太平军官兵伤亡数千人。配合太平军作战的捻军旗主孙葵心不幸阵亡。陈玉成只得率太平军余部北走庐江休整。

1861年5月初,安庆会战拉开帷幕。陈玉成从湖北战场率大队太平军进援,驻军集贤关与菱湖之间,逼近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干王洪仁歼、章王林绍璋等也统太平军2万余人,自桐城南援安庆,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30余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多隆阿率部前出高河铺,阻止两支太平军援军会师。多隆阿熟知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他先在太平军的退路上设下伏兵,又用木板堵积河水,而以大队主力正面迎战。5月2日,多军分四路向练潭、横山铺一带的太平军猛扑。太平军营垒不坚,旋被攻破。驻新安渡的太平军1万余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3营步兵迎面接战,以5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夹击。太平军前后受敌,伤亡甚众。洪仁歼等下令由马踏石渡河北撤。正当半渡之际,多军在上游开启河闸,河水徒涨,多军伏兵亦起,太平军被淹诐击,又遭重大损失。

5月6日,多军又在新安渡再次击败洪仁歼、林绍璋等部太平军。这次多隆阿于新安渡北岸在太平军的进攻方向上先设伏兵,布下口袋阵。太平军来攻时,多隆阿以疲弱之卒佯败引其前,以劲悍之兵尾击驱其后,迫太平军入其伏阵。太平军前阻河水,其它三面皆受清兵攻击,几乎陷于绝地,虽奋勇突出包围,但伤亡很大,撤回天林庄。不久又撤至桐城东面的孔城镇。

陈玉成因无法与援军会师,于5月19日亲自率数千人绕道赴桐城,与洪仁牙、林绍璋等会商进军事宜。多隆阿闻讯,即派兵追击,使负责断后的黄金爱部太平军伤亡千余人。24日,陈玉成合林绍璋、洪仁牙、黄文金等部2万余人,分三路从挂车河、新安镇、青草塥往攻多军大营。多隆阿事先侦知此情,决心“乘其布置未定,先发制人”。他当即派出马队多起,于阵地外围设伏,又将所部主力分为五队,以前三队分迎三路太平军,另派两队为预备队,未等太平军布好阵势即发起攻击。正当双方接战处于相持状态时,多隆阿预伏的骑兵突然横杀而出,冲乱了太平军的大阵。多军主力乘势猛攻,太平军又被打得大败,陈玉成等北退桐城。

多隆阿在安庆会战中指挥部队连续数次击败太平军,完成了阻援的任务,给太平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挫伤了太平军的锐气,有效地保障了围城湘军的作战。9月5日,湘军曾国荃部终于攻破安庆城。多隆阿名声益噪,胡林翼说他“谋勇兼全”,“兵略精审”,清廷迭升他为正红旗蒙古都统和荆州将军。

在此之后,多隆阿率部乘势于9月?日攻占桐城,11日占宿松,不久又占舒城。与此同时,又分遣一部连下湖北黄梅、广济、黄州等州县。1862年(同治元年)2月后,他与钦差大臣袁甲三合军逼攻庐州城,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多次激战,最后于5月13日占领该城。陈玉成率余部数千人北走寿州,两天后即被练匪苗沛霖所诱擒。太平军在皖北的根据地丧失殆尽。

在攻占庐州后,曾国藩让多隆阿引兵进攻江苏浦江、浦口和九况洲,配合曾国荃会攻金陵。但他因在安庆之战中出力最大,而赏赐却在曾国荃之下,不愿再与贪婪跋扈的曾国荃协同作战。5月30日,他奉上谕离开江淮战场,选带所部迅速入陕。当时,陕西境内主要有三支起义武装:陈得才所率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正在逼近西安,云南李、蓝起义军在蓝大顺等率领下也经四川进入陕西,陕西回民起义军将胜保所率的清军打得难于招架。多隆阿奉命之后,率部从皖北英山、霍山进入湖北麻城,经武昌转上襄阳,9月初抵达陕西商南。

9月中旬,多隆阿先与由陕西东下准备进援庐州的陈得才部太平军战于鄂、陕、豫三省交界的柳林沟、荆子关等地。太平军被击败,退回陕西。12月6日,多隆阿在潼关接奉上谕,以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并接统原督办大臣胜保所部各营,共计有兵勇2万余人。他审察全局,认为陕西起义军连年战胜,气势正旺,清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作战指导上,他决计稳扎稳打,由东而西步步进逼,力求每战必胜。他还特别注意对起义军实行打与“拉”相结合,以分化瓦解起义军的队伍。此外,针对入陕作战粮饷缺乏的情况,他专门派出一部分兵力搜运粮草。

1863年1月中旬,多隆阿率部开始与陕西回民起义军作战。20日,解同州城之围,残杀回民军近千人,随即从同州向洛水以南的王阁村和羌白镇发起攻击,于3月19日占领了回民军的这两个重要据点。5月19日又攻破仓头镇。

回民起义军经此数败,损失惨重,遂从陕西东部地区向西转移,集中于泾阳、新陵、咸阳一带。9月初,多隆阿到达西安,大肆施展“招抚”伎俩,派人到回民起义军中诱降。个别回民军首领变节投敌。10月初,多军向回民军发动进攻。13日,攻占高陵县城。随后,分派陕西提督雷正绾和总兵曹克忠各率一军共同扼守咸阳,截断回民军西退之路,他则亲统主力从高陵渡泾水进逼苏家沟回民军据点。起义军严阵以待,拚命抵御。多隆阿利用马队从旁横冲穿插,将回民军分割击败。多军连占苏家沟和渭城两地。回民军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经醴泉(今礼泉)、乾州西退邯州(今彬县),不久转入甘肃东部地区。12月24日,多隆阿奉清廷上谕任西安将军。

多隆阿在将陕西回民军基本镇压下去之后,又策划向甘肃进军。但是,蓝大顺等率领的李、蓝起义部队这时还占领著陕西盩厔(今周至),多隆阿为了解除西征时的后顾之忧,又亲率马步10营向整屋发起攻击。

盩厔在西安以西约200里处,城墙高厚,蓝大顺等率起义军在城内屯粮积薪,严密设防。多军利用地道以地雷轰城,同时发起强攻,皆未成功。多隆阿见部下死伤累累而城不能克,心急如焚。1864年3月30日,他亲自击鼓督阵,再次强攻,头部被起义军鸟枪击中。次日城破,蓝大顺等退向陕南。而多隆阿因伤重也于5月18日丧命。

多隆阿从1853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和李、蓝起义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总的看来,他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他率部作战,一是靠勇,每战都能亲自督阵,甚至自己带头冲锋。除勇以外,他也讲究用智谋,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办法他都曾成功地使用过。在布阵指挥方面,比较注意正面迎敌和侧翼包抄,善于使用机动兵力,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将其投入战斗。此外,他也很注意马步协同作战,利用骑兵进行奔袭,穿插,也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篇7:阿巴泰简介

阿巴泰

阿巴泰(1589—1646),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

初授台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同费英东等征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梭二路。后金天命八年(1623),同德格类征扎鲁特部,追斩昂安,十年,与三贝勒莽古尔泰援科尔沁部拒察哈尔林丹汗,解克勒珠尔根城围。十一年,太宗皇太极即位,封贝勒。以未能受封和硕贝勒,怀怨。天聪元年(1627)五月,太宗征锦州,受命守都城。二年,与岳托征明,毁锦州、杏山、高桥三城。三年,从太宗征明,同贝勒阿济格率左翼军克龙井关、汉儿庄,败山海关援军,下遵化,趋通州,与岳托败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与莽古尔泰攻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援兵于广渠门外。五年(1631),初设六部,受命掌工部事。从太宗围大凌河,袭锦州援军。七年,同阿济格略山海关。八年,从太宗攻宣府,与阿济格克灵邱。清崇德元年(1636),晋多罗饶余贝勒。驻防噶海城。三年,奉命监筑都尔弼城,治盛京至辽河大路。五年,同睿亲王多尔衮督义州屯田。败明杏山、松山兵。六年,围攻锦州,败明总督洪承畴援兵十三万于松山。七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克杏山。以奉命大将军征明,破蓟州等州县,执明鲁王朱以海等诸王。顾治元年(1644),晋多罗饶余郡王。三年三月卒,十年,追谥敏。

篇8:阿敏简介

阿敏

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次子。

其父子兄弟因谋叛太祖,兄阿尔通阿、弟扎萨克图被杀,父囚禁而死。他获宥,养于太祖处。初封贝勒,多有战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太祖长于褚英攻取乌拉宜罕山城。四十一年(1613),从太祖灭乌拉部。四十三年,太祖创建八旗制度时,任镶蓝旗旗主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俗称二贝勒,参予国政。四年;破明兵于萨尔浒山、尚间崖及栋鄂路,旋参加灭叶赫部之战。六年,从太祖攻克沈阳、辽阳。十一月入朝鲜袭毛文龙所部。十一年(1626),先后征喀尔喀巴林部。及扎鲁特部。天聪元年(1627),与贝勒岳托等征朝鲜,连陷定州、安州、平壤,朝鲜王被迫请和,订“江都之盟”。后从太宗征明锦州、宁远。四年,入山海关,克水平、滦州、迁安等地。翌年,明将孙承宗率兵反击,监军道张春等围田滦州,他怯不增援,反杀降人逃出关外。六月,清太宗定其十六条罪状,囚禁。祟德五年(1640)十一月,卒于狱。

哈剌哈孙简介

阿尔德罗蒂简介

《宋史·王罕传》阅读答案

简介模板免费

《阿咪》读后感

阿狸语录

邓世昌简介

曹雪芹简介

勾践简介

刘义庆简介

阿剌罕简介(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阿剌罕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