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数星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上下五千年故事节选
昆阳之役,刘秀立下首功,一战成名。可是理智的他并没有邀功请赏,而是马不停蹄地南下攻城,竭力表现对更始帝的忠心。可就在他南下征战之际,他的哥哥刘縯却被更始帝杀害了,原因就是刘縯太过高调,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野心。此刻的刘秀对更始帝自然恨之入骨,可他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隐忍不发,越发低调处事。对于兄长被杀一事,他镇定自若,丝毫没有将悲伤之情表现出来,反而主动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这份忠心甚至让更始帝始料未及,颇感惭愧。所以,刘秀不但没有因为哥哥获罪,反而获得了提升,被封为武信侯。
篇2:上下五千年故事版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篇3:上下五千年故事版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口罗!”
有一次,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bá)涉,汉史才到达滇(diān)国,见到滇王套羌(qiāng)。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zhǎn)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
篇4:上下五千年的短篇故事
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
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
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篇5:上下五千年的短篇故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篇6:上下五千年的短篇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口罗!”
有一次,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bá)涉,汉史才到达滇(diān)国,见到滇王套羌(qiāng)。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zhǎn)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
篇7: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
一天,小戚带着部分战船出海巡逻,碰到了一小股倭寇,小戚把红旗一挥,战船就像一群梭子鱼似的呼呼呼扑了上去,倭寇纷纷败退。小戚奋勇杀上前去。不一会,其他战船渐渐落后了。杀呀杀呀,小戚杀到嵊泗洋面,忽然一阵长筒响,来了大批倭船,把戚家船围住了,小戚中了奸计。
大戚得到消息,一边派人给侯继高送信,一边跳上一只小舢板,飞快地划着木桨木橹,带领一部分戚家军,箭一般赶来。倭寇碰到他,就纷纷落水。
大戚杀进包围圈,跳上小戚的战船。嘿!大戚和小戚真是两条打不烂、杀不败、当当响的汉子,这么多的倭寇,他们一点也不放在眼里。
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箭不能人,盾不能挡,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
倭寇一见硬的不灵,就来软的。他们洋里洋气地朝戚家船打话:“你们,大大地被包围……抵抗,死啦死啦的,……投降,好来西格……”
不管倭寇怎样狂喊,大戚小戚就是手不停地杀,杀,杀!
倭寇见软的也不行,就狗急跳墙,拿出四十九门猪娘炮,轰隆隆,轰隆隆!打了九九八十一炮。戚家船中了炮弹,戚家兄弟也受了重伤,小戚嘴里淌着血水,屹立船头,两眼像电光;大戚咬着嘴唇,捏着利剑,倾听着大海呼啸的声音,一阵震耳的螺号声从海风中传来,侯继高率领的船队从远处疾驶而来。
就在这时,轰——,又一排炮弹飞来,戚家船被打沉了,戚家兄弟举着驱妖剑,呼喊着跳下海去。霎时波涛汹涌,风吼海啸,十丈浪头像开口狮子,吞没了九九八十一只倭寇船。
不久,在一个大雾天,潮急风猛,倭寇又偷偷摸摸来到嵊泗洋面,隐隐约约地看见船舷左侧有无数篷帆影,好像是戚家军朝他们杀来。倭寇慌了,连忙开炮。轰隆隆,轰隆隆!从三更直打到五更,炮弹打尽了,戚家军仍然不动。
天亮了,大雾散去,倭寇往前仔细一瞧,大吃一惊:“啊——”原来他们打了一夜的竟是一块篷礁。篷礁附近还有两座新冒出海面的山头。这时四面螺号齐鸣,篷帆遮天,倭寇要逃也来不及了,侯继高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把倭寇杀得干干净净。
人们传说,那篷礁就是戚家船的化身,那两座高山就是戚家兄弟——嵊泗的大戚岛和小戚岛。
篇8:上下五千年战国故事
上下五千年战国故事1:宋襄公“不乘人危”打败仗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襄公就通知各路诸侯,希望大家共同护送公子昭去齐国继位。可是宋襄公毕竟没有齐桓公那样的号召力,除了三个小国带了兵马过来,其他的国家都没有当成一回事。于是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军队打到齐国,帮助公子昭继位,即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国中的强国,如今,齐国的国君靠的是宋国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因此宋国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宋襄公也有一位有野心的君主,他希望自己能够接替齐桓公的位子成为中原的霸主。可是这次他的号召却只有三个小国响应,几个中原大国却没有把他当回事。
宋襄公希望能够借助大国去征服小国,于是派人去联络楚国。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楚国答应和他合作,那么在楚国势力下的小国自然也就臣服了。
宋襄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们,其中公子目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宋国目前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想要成为盟主并不会有什么好处。可是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根本听不到那些反对的声音。他立刻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来宋国开会,共同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两个诸侯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公元前639年,眼看就要到了会盟的日子,宋襄公驾着车去开会。临走时公子目夷劝他多带些人马以防不测,可是宋襄公认为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自己怎么可以带兵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说服不了他,只好空手跟着去。
在商议的过程中,果然发生了争执,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做盟主,顿时争吵不休。
楚国是大国,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宋襄公还想继续争论。楚国的一班随行人员全都脱掉了外衣,露出了里面的铠甲,他们将宋襄公绑了起来。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之后仍然不服气,就连宋国的邻国郑国也跟着楚成王一起反对他,这使得宋襄公更加生气。为了出这口气,宋襄公决定先攻打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急忙向楚国求救。可是楚成王并没有派兵来救援,而是直接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襄公没想到楚国来这么一手,急忙往回赶,最后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峙,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见此,连忙催促宋襄公下令展开攻击。可是宋襄公反而责怪公子目夷:“对方还没有过完河,我们怎么能这时候发起攻击呢?这样太不仁义了。”
正说着,楚国军队已经上岸了,他们正排队摆阵。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催促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又以人家没有排好队伍为由拒绝发起攻击。没多久,楚国士兵已经摆好阵势,只听得战鼓声响,楚军便如洪水般奔涌而至,将宋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这时,宋襄公才急忙指手画脚想要继续抵抗,可惜他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要不是将士拼命保护他离开,他早已经战死沙场了。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都抱怨说他们的国君不会打仗,根本不应该那样打。
宋襄公后来知道了大家背后的议论,但是仍然坚持自己没有做错:“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这是规矩。譬如遇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抓来做俘虏;遇到受伤的人就不能再去伤害他。”
公子目夷十分无奈,他气愤地说:“打仗就是为了战胜敌人,如果怕伤到人那还不如不打呢。如果遇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干脆让人家抓走算了。”
宋襄公受了重伤,再加上心中有气出不来,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楚国是我们的仇人,你一定要报这个仇。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够成为霸主,当你遇难的时候就去向他求助吧!”
乍一看,宋襄公确实很迂腐,可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从他的身上也看到了东方的“骑士精神”。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历史阶段,而宋襄公本人更是出身贵族,从小接受的就是贵族教育。所以想让他不讲仁义,那是非常困难的。对他来说,战争中取胜固然重要,可是赢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上下五千年战国故事2:晋文公重耳富不忘贫成就霸业
当初,晋献公为了讨好年轻的妃子,立了小儿子奚齐为太子,并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唯恐自己也遭到不测,于是分别逃到了别的国家,夷吾早已跑到梁国,重耳跑到蒲城。
晋献公听说他们两个跑了,就以为他们是和申生是一伙的,于是派了刺客去刺杀他们。追赶重耳的刺客勃鞮一直追到蒲城,差一点就要了重耳的性命。幸好他只砍下了重耳的一只袖子。
重耳跑到狄国,就在那边暂时住了下来。当时普国有才能的人大多数都跟随重耳逃了出来。其中便有狐毛、狐偃、赵衰、魏犨、狐射姑、颠颉等人。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可是后来都被臣子杀害了。接着秦穆公帮助夷吾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后来跟秦国失和,大肆屠杀反对他的人,非常不得民心。于是有很多人就希望公子重耳能够回国做国君。而晋惠公也担心重耳回来,就打发勃鞮再去行刺重耳。
狐毛、狐偃接到父亲狐突的书信,得知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的消息,于是赶忙去通知重耳,大家一块商量要逃到哪里去。狐偃建议大家逃往齐国,因为齐桓公还是霸主。
第二天,重耳吩咐奴仆头须赶紧收拾行李,打算天一黑就动身。可是还没等到晚上,他们便接到新的消息:刺客提前一天出发了。重耳听到这个消息转身就跑,也没有通知别人。后来跟着他的人陆陆续续地都集合了,可是却偏偏少了一个头须。大家的行李盘缠都在他那里,后来大家才得知,头须带着东西逃走了。他这么一走,弄得本来就狼狈不堪的众人更加艰难了。
这帮人想要去齐国,中间要经过卫国。卫文公当初建造国都的时候,晋国没有帮忙,而且重耳还是一个落难的公子,因此便没想要招待他们那一干人,并且吩咐守城的差役不要放外人进城。
重耳气得火冒三丈,无奈之下只得绕了一圈子过去。他们没有了盘缠,走了一路早就饿了。他们来到一个叫做五鹿的地方,看见几个农人在地头吃饭。看见他们大口的吃饭,大家更加觉得饥饿难耐。
重耳让狐偃去跟他们要点儿,那些人却笑着说:“看你们的打扮一定是达官贵人,还用向我们百姓要吃的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就拿不起锄头,那就别想活了。”
其中一个人开玩笑地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就给你们一点吧!”只见他拿起一块土块递了过去。
当时魏犨就发火了,嚷嚷着要揍他们。重耳也很生气,嘴上不说,心里已经默许了魏犨的做法。这时狐偃连忙拦住魏犨,接过那块土疙瘩来,并安慰重耳道:“粮食得来容易,土地可不容易。现在百姓主动将土地送给了您,这不正代表一种吉兆吗?”
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他们一干人等就这么有一顿没一顿地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待他们十分热情,给重耳送了不少车子和房子,并妥善安置了他的随从人员。可是没多久齐桓公就死了。齐国顿时发生内乱,于是他们只好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待他们也不错,重耳他们都非常感激。可是宋襄公刚打了败仗,腿上受了伤,过了很长时间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私下里,臣子公孙固对狐偃说:“你们要是愿意留在宋国,我们自然很欢迎。可要是指望我们帮助公子到晋国即位,恐怕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狐偃表示理解,第二天,他们便离开了宋国。
他们到了郑国,可是郑国的国君却以为重耳已经在外流浪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于是根本不理睬他。重耳他们又气又恨,可是又不能发泄出来,于是只能忍气吞声地向前走,过了几天就到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对此重耳十分感激,两个人很快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似的说:“将来哪天公子要是回了国,怎样报答我呀?”
重耳回答道:“金银财宝对于楚国来说不算什么,我实在想不出怎么来报答大王的恩情。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的话,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远离战争。如果很不幸发生了战争,那么我就退兵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
楚成王身边的将军成得臣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他偷偷地劝告楚成王:“重耳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将来一定是个祸端,不如趁现在杀了他。”
上下五千年战国故事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霸主。吴国和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越国国王勾践继位。吴国趁越国在办丧事的时候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这个地方发动了一场大战,抱着必胜信心的阖闾没想到打了败仗,自己又中了箭伤,再加上了年纪也不小了,回到吴国没几天就去世了。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阖闾临死时,一再嘱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记下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并且叫人经常提醒他。每当他经过宫门的时候,宫人们便冲着他喊:“夫差,你忘了你父亲的仇了吗?”
夫差便流着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令伍子胥和伯嚭操练兵马,为攻打越国做准备。
两年后,夫差亲自率军攻打越国。范蠡看吴国来势汹汹,便劝说越王勾践:“夫差这次是准备充分后才来报仇的,如果与其交战,恐怕会损失惨重,不如我们严守都城,不要迎战。”
勾践根本不采纳范蠡的建议,竟也气势汹汹地领兵迎战。两国军队在大湖一带开展,越军大败。越王带领五千残兵逃往会稽,结果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彻底没了主意,后悔当初没听范蠡的话。此时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勾践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文种去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将越王勾践投降讲和的意愿传达给了吴王,夫差本来想答应,可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文种回去后知道此事并没有那么容易,他暗中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于是就偷偷地送给了他一些珠宝美女,请他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点好话。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个伯嚭果然没少下力气,使劲劝说吴王。最终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勾践的投降,不过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勾践必须亲自到吴国。文种将吴王的意思告诉了勾践,无奈之下,勾践将国事托付给了文种,带着夫人和范蠡来到了吴国。
虽然夫差饶了勾践一命,可是心中仍然有一股怨气。他让夫差夫妇住在阖闾坟前的一间石屋里,让勾践给他喂马,范蠡作为奴仆供他使唤。夫差每次出门,勾践就给他牵马。就这样,夫差过了两年仆人的生活,夫差终于相信勾践是真心归降,于是便放他们一干人等回了越国。
勾践一回到越国,便发誓一雪国耻。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了一个苦胆,每次饭前都舔一舔,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耻辱。他还把席子撤去,躺在柴草上休息,他希望通过艰苦的环境让自己不要消磨了志气。
勾践为了让越国能够快速地富强起来,他亲自耕种,并叫夫人自己织布,以此来鼓励百姓生产。当年和吴国一战,越国失去了大量的人口,人丁稀少。因此他制定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令文种管理国家大事,令范蠡负责训练兵马。他体恤百姓疾苦,经常救济贫苦的百姓,因此深得人心。越国的百姓都巴不得越国快点强盛起来,不要再受别的国家的欺负。
几年后,夫差率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并要求勾践也领兵前去助威。勾践见时机一到,遂率领三千精兵攻入吴国,杀了吴国的太子,生擒了夫差。夫差非常懊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导致了吴国灭亡的结果。
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篇9:小学生上下五千年故事
在孔子的弟子中,除了曾参是有名的孝子,还有闵损,也就是闵子骞,也是极为孝顺的一位。
他年幼的时候,母亲不幸早逝,父亲又给他娶了个继母,继母陆续给他生了两个弟弟,或许是因为闵子骞不是她亲生的,居然心生妒恨、偏私之情。
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继母为亲生儿子裁剪冬衣时,就以厚厚保暖的棉花,细细地装填缝制,而给闵子骞的冬衣,就随便塞一些野地的芦花,棉花和芦花制作的衣服,外人一看:嚯,三个兄弟都穿得厚墩墩的,都很暖和吧。其实,芦花一点也不保暖,所以闵子骞经常冻得发抖。
有一天,父亲外出,叫闵子骞替他驾车,冷风嗖嗖地吹过来,他就忍不住发抖,手脚都不听使唤,那马绳还怎么能握得住,一时不慎,只听“当啷”一声,马绳掉在了地上,闵子骞吓得脸顿时变色,全身瑟缩发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父亲以为他做事不认真,非常生气,“子骞,你连马车都驾不好,我......”父亲举起鞭子就来抽打他。
哪曾想,几下就把他的衣服打破了,里面的芦花露了出来,父亲一时愣在那里,随机明白了一切,顿时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地回家,就要把继母给休掉,“你作为母亲,却如此对待儿子,我怎么能容你!”继母大惊失色,悔不当初,闵子骞看到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急忙跪在父亲面前,苦苦相劝:“父亲,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忍受饥寒,可是,若是把她休了,两个弟弟也要遭罪,请求父亲就把她留下吧!”
父亲听了这一席话,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子骞,难得你有如此孝心德行,我把她留下便是。”然后,有对继母说:“你可知错?若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绝不留你。”而继母也深感闵子骞懂事明理,自觉惭愧,从此她痛改前非,将闵子骞视如己出,疼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啊!
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