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

时间:2024-04-30 03:39:45 作者:szx13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zx13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年轻时看不惯世俗的凡庸无聊,欲隐退山水之间,就打了个比方对他的好朋友王济说自己将“枕石漱流”,但在表达时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

孙楚知道自己口误,幸亏他机敏,就“顺水推舟”,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

孙楚的回答非常巧妙而有学问,虽然出于口误,但用“漱石枕流”却更好地表达了自己不随流俗的意志。

篇2: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明朝时,湖北公安袁姓人家有兄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人。三兄弟自小就跟教书先生学习。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一天,先生把三兄弟叫到面前说:“凭你们现在的学识,考中进士然后谋得一官半职是件不大难的事,老师就是想听听你们是如何看待做官的。”

袁宏道说:“忍!”老先生问:“此话怎讲?”袁宏道说:“做官就要守住自己的人格,要时刻保有不为权贵所动的忍性。”

袁中道说:“能!”老先生问:“此话怎说?”袁中道说:“做官就要体现自己的职能。要有所作为,要做百姓的父母官,替民做主,为民请命。”

袁宗道说:“人!”老先生问:“此话怎么说?”袁宗道说:“做官就是要把百姓放在首位。把上司放在第二,把同僚放在第三,把自已放在最后,干干净净地做人。”

老师听后高兴地说:“世人都说做官坏。不知做官好,你们这样想我就放心了。”

很快喜讯就传回乡里,袁家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并当了官。

然而,几年后,三兄弟都辞官不做,回到了故里。

有一次,三兄弟去拜会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先生。

老先生问袁宏道:“你为什么不做官呢?”袁宏道答:“我是为官不忍啊!”老先生又问:“此话怎讲?”袁宏道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的要狠心搜刮老百姓的血汗,我确实于心不忍,只好辞官不做。”

老先生问袁中道:“你为什么不做官呢?”袁中道答:“我是为民不能啊!”老先生又问:“此话怎说?”袁中道说:“当官的若要为民请命,必然要得罪皇上。我不能为民请命,只好辞官不做。”

老先生问袁宗道:“你为什么不做官呢?”袁宗道答:“我是为官不人啊!”老先生又问:“此话怎么说?”袁宗道说:“当官的对上司要做狗,对同僚要做鬼,对老百姓要装神,我左右不能做人,只好辞官不做。”

老师听后长叹道:“世人都道做官好,不知做官坏,你们回来我就放心了。”

从此。三兄弟不再过问官场之事,一心钻研学问,最后都成了我国杰出的大学问家。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史称“公安三袁”。

篇3:中国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 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篇4: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征伐蜀国,大都督司马懿率左将军张郃带领二十万大军,秘密进伐蜀国,大军直指蜀国剑阁关。而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锐部队都厄守在险要之地。正值部队交替换防,部队要撤离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万兵力。而魏军已经开始排兵布阵,赶上蜀军换防,蜀军参谋人员认为敌军兵多将广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战胜不了魏军的,就纷纷建议停止换防并把换下来的兵力留下来一个月,用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却说:“我带兵打仗统领部队,从来都是以信义为治军根本,那种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信义的事,是古人都痛惜反对的;目前该换防离去的士兵都已经打点好行装准备归程,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在翘首企盼计算着他们的归期,虽然现在面临征战的困境,但是恪守信义却不能因此而废去。”说完就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兵尽快返乡。这样以来,该返乡的士兵都很高兴,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参加战斗;该留下来的更是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士兵们各自互相勉励说:“丞相的恩德,我们拼死都报答不了啊。”战斗开始后,没有一个士兵不奋勇向前,个个以一当十,一举击退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并击杀了魏军大将张郃。

诸葛亮靠信义带兵以信义治理军队,而剑阁抗战的胜利全是由于一个信字,使士兵置生死于度外,奋勇当先,以一当十,自然是战无不胜的。信义是胜利的根本是胜利的保障。治兵如此,治国更是如此。

篇5: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精选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篇6: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大全:鲁仲连和平原君是什么关系平原君赵胜为何要封鲁仲连

平原君以贤明而闻名于众诸侯国,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平原君又以赡养门客出名,传说他的门客三千,识得人才的平原君让三千食客能够各行其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三千贤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闻名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平原君,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赵武灵王,他又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平原君赵胜,遗传了父亲的优良基因,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还是个谦谦有礼的公子,他以赡养门客出名,由此也留下贤明的名声。那么,爱才的平原君赵胜和鲁仲连有什么交集?鲁仲连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可以说李白的这一首《古风》,简短地概括了鲁仲连的一生。鲁仲连正如李白所说,是齐国人。《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但是关于鲁仲连具体哪个地方的人,却没有提及。鲁仲连是战国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

鲁仲连极其富有谋略,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士人最可贵的品质。鲁仲连是个浪子,他的身上具有游侠的气质,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因而他的生命几乎都是在行走中度过,这一年鲁仲连刚好客游到了赵国,正赶上了秦国和赵国火拼,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君臣上下都很焦急,平原君面对众人的建议也是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鲁仲连出现了,他的出现引起了其他门客的注意,有人便好奇地追问:“很多人来到平原君门下,都是有事求于他,看您的样子不像是有事要求他,您为何还不离家这个是非之地?”鲁仲连回答:“秦国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没有什么礼仪,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国家称帝,所以想要打算帮助赵国。”

魏国将军新垣衍奉魏王之意思,秉持“使事有职”,劝告赵王尊秦昭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赵国此时内外虚空,赵王及平原君实在没了办法,就在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之际,鲁仲连出现了,他提出帝秦的坏处,会使得秦王为所欲为,而使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帝秦却不想办法也是自寻死路,既然这样还不如“蹈东海而死”为国献身,有理有据有节的论述过后,最终他成功劝说新垣衍改变帝秦的观点,共同抗秦。

此番言论之后,众人对鲁仲连刮目相看,他是出于道义来帮助赵国,急人所难,忠肝义胆。他身上有士人最可贵的品质,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平原君想推荐鲁仲连,但是鲁仲连拒绝了平原君三次,平原君又改设宴来款待鲁仲连,并且在大家都喝得微醺的时候,命人向鲁仲连献上了千金,鲁仲连虽然喝醉了,但是仍旧很清醒,他帮助赵国不为名利,也不想做官,他说杰出的士人就是要为天下人排忧解难,他不想做个商人,于是,拒绝了平原君之后就离开了,并且再也不见平原君了。

鲁仲连是清莲,盛开在乱世不染纤尘的莲花,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阵阵清风,离去又为人们留下屡屡清香,高洁的品质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大全:赵奢和平原君是什么关系 赵奢说平原君是怎么回事

平原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平原君赵胜本来可以衣食无忧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他却并没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整日靠着酒精麻痹自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了国家大事上,放在了百姓身上。

据《史记》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太史公将赵胜的身世介绍得很清楚,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历史上出名的帝王,“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一生的心血和对赵国最突出的贡献。而赵胜就是在英名的赵雍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赵胜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出生于帝王之家的赵胜,从小生活优越、富足,但是他却继承了父亲赵雍良好的品德,在赵雍所有的孩子当中,赵胜不是最优秀的,却是最贤明的最爱结交文人雅士的。

说起平原君和赵奢的相遇,可谓不打不相识。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一名名将,和赵胜一样也算是赵国的贵族。众人对赵胜的印象:“奉公守法,认真负责”。他最开始在朝廷担任的是田部吏,这个官职主要是管理税收、财务方面的事宜。赵奢因为秉公执法,从不会徇私枉法,因而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有一次,他的手下去平原君家里收税,平原君因为是贵族出身,身份显赫,他的管事倚仗着自己是权贵,因而拒绝缴纳税收。赵奢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亲自登门造访征税。赵奢来到了平原君的家里,没想到门都没跨进去,就被一伙人拦住了。平原君家的管事不让赵奢进门,也拒绝缴纳税收,管事们一个个盛气凌人的样子。赵奢义正言辞地要求他们交税,即使是贵族也要纳税。如果谁要是再无理取闹,拒绝合作,就不怪他不不客气了。管事们不以为然,最后赵奢真的按照律令处理了这件事,平原君的管事们一共是九个人,都被赵奢杀掉了。

平原君听说自己九个管事都被杀掉了,心里既气愤又好奇,究竟是谁有那么大的胆子,竟敢杀他府上的人。一听说是赵奢,平原君便扬言不会让赵奢有好果子吃。周围人都让赵奢要么选择道歉,要么就逃命,但是赵奢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对,他决定去平原君的府上找他评评理。平原君见他来了,满肚子牢骚发作:“我还没有找你理论,你反倒是来找我了。”赵奢解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着想,身为皇室贵族,应该起着表率的作用,如果连您都拒绝纳税的话,那么大家都不肯缴纳税收,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的利益损害了,您的利益也就损害了,如果国家上下一条心,团结起来,赵国自然就会强盛起来,您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平原君自知理亏但是还是不依不挠地问道:“收我的税,杀我的人,为什么不请示下我?”赵奢镇定回答:“这是我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我觉得无须向您请示。”平原君听完赵奢的话以后,思考一番觉得有道理,便对赵奢一改往前的态度,对赵奢秉公执法的态度很赞赏,将他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赵奢便成为了国家管理财务税收的一个能手。赵国的税收工作在他的管理下变得井井有条。这便是赵奢和平原君之间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大全:平原君赵胜有哪些故事平原君赵胜拥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平原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那时候的四大公子有点类似于如今的什么四大天王、四大天后什么的,在战国时期是人尽皆知的名人,他以贤明而闻 名战国,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世人对他的评论也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平原君叫做赵胜,他的出身很显贵,他的父亲是赵武灵王,他的哥哥是赵惠文王。好在平原君虽然也是纨绔子弟,但是这位贵公子在吃喝玩乐之 时,还有心思惦记着赵国的国事。任职赵国相国几十年,以以善于养士而闻名。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是中国历史上很出名的故事,而毛遂这个故事的主人翁跟平原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初毛遂还是平原君赵胜众多门客下的一个小小的食客,默默无闻,让他能够出头的事情是,发生在赵孝成王九年,秦赵两国之间的恩怨。这一年,秦国军队围困住了赵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在情 急之下求助于楚国,这时候默默无闻的毛遂则大胆推荐自己,要一同前往。其实,毛遂的自荐方法没有多么高明,仅仅是比别人多了几分勇敢,他 说“如果把我放在布囊中,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哪里会是仅仅露出锥尖啊?”自信和勇敢是毛遂自荐成功的关键。就冲着毛遂的勇气,赵胜答应了 毛遂的请求,而毛遂的确不辱使命。

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论合纵久而不决,就在双方僵持不下,大家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时,毛遂能够按剑主动上前,可见毛遂的气度和勇气, 随后又以出色的辩才到楚王面前痛陈利害、据理力争,使赵楚两国合纵成功,让楚王同意出兵援救赵国。毛遂无疑是很幸运,但是又不仅仅是凭他 的运气,机会是给有准备的,毛遂的成功来自于他的自信和勇气。

赵胜杀妾

赵胜的门客数不清,他的妻妾跟门客一样也是多得数不清,他为了食客宁愿舍弃自己的妻妾。据说,赵胜的一个妻妾在自家门口看到了一个跛脚的 人前去打水,不禁大笑。其实,跛脚也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侍妾笑是因为这位跛脚的人打水的姿势实在是太好笑了。跛脚的人看到了侍妾,知道 她是平原君府上的人,第二天他找到了平原君,向他诉说了昨天发生的事,他觉得侍妾嘲笑跛脚人的做法实在是不妥,而且他觉得受到了侮辱,要平原君杀掉侍妾给自己赔不是。平原君没有把跛脚人的话听进去,相反他觉得很荒谬,他怎么会因为侍妾的一笑而杀掉爱妾。于是,过了一年,平原君赵胜门客少了很多,赵胜迷惑不解,为什么门客都是离开自己。后来,有人告诉他,是因为当初他没有杀掉侍妾,让大家都以为平原君是个重 色之人,因此很多人失望地离开了。平原君恍然大悟,他这才把那位侍妾给杀了,这样做以后,他门下的食客又多了起来。

由此可见,与一般的皇族子弟比较起来,赵胜除了爱才、惜才之外,他还有一颗一心要拯救赵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之心,虽然很多时候他做得不够 好,虽然有时候也很虚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篇7: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孟尝君叫什么名字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 孟尝君是什么人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等成语的出现,都是关于孟尝君的故事,他能够位列战国四君子之列,除了有一定的学识外,定还要一定的品德加身,因此,孟尝君的出现不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精彩剪影,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尝君的名字叫做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孟尝君是庶出,他继承父亲田婴薛公之封号于薛地,因此又叫他孟尝君。天下的公子都喜欢养士,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礼贤下士不重身份地位,很有识人的胸襟和眼光,汉高祖刘邦每每经过大梁,都会对信陵君顶礼膜拜,可见信陵君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同样跻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及信陵君,但他的故事依旧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孟尝君与信陵君一样,喜好结交贤士,他豪爽、重义气,“天下之士无不倾之”,因而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投靠他,最盛时他的门下达到了三千。当时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这些被养起来的士人,都是为贵族公子服务的,相当于贵族的私人顾问。据说,孟尝君是个对食客很慷慨的人,史书上记载他为了赡养食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为了能够养活食客,丝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并且对门客也一视同仁。

但由于种种的矛盾的演变,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无贵贱一与文等”的原则,变成了“上等出有车,中等食有鱼,下等食以草具”,或许是这与食客的自身能力有关,也有可能在最开始,食客没有多少的时候,孟尝君能够满足几乎食客所有的要求,而在后面投靠的食客越来越多,因此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就有所改变了,孟尝君对门客的方式的转变才有了后来的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门客什么类型都有,孟尝君是庶出,因为自己出身原因,孟尝君才会能够和食客打成一片,在他的门下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高雅之士。孟尝君能够屈尊,不在乎身份和食客一起同食共饮,在贵公子里实在是相当难得的品行。孟尝君曾经设宴,款待客人夜食,在吃饭的过程中,客人看到了一个人端着自己的饭碗背对着烛火吃饭,客人很生气,以为那个人的伙食比自己的好些,生气得就要放下碗筷离去,但是孟尝君在此时,却把自己的饭端到了客人的面前。客人见到孟尝君这样的举动,很是感动,同时又感到很惭愧,于是就自刎而亡。

因为这件事,让天下的士人都归附孟尝君,而孟尝君来者不拒,都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麾下,并且善待他们,每个食客都把孟尝君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孟尝君虽然好客、好爽,具有过人的领导能力,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他曾因为相貌丑陋被赵国人嘲笑而杀了一个县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后还背叛了齐国,这当然不可取的。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信陵君魏无忌有哪些故事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魏无忌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国自周天子失势后,丢失已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他是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但是他却从不拿自己的身份说事,作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战国因为有了信陵君而变得异常的精彩,而魏国也因为信陵君的存在而使得魏国暂时得以保全自身。

信陵君魏无忌,出生于皇族,他的父亲是魏国的一国之君,出身显赫的魏无忌自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不仅如此还擅长弹琴鼓瑟,棋艺也不赖,无论在学识还是在品德上来讲,信陵君是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于是投靠在他门下的人十分多,达到了三千人,可见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三千人可比魏国的军队管用多了,很多诸侯国因为忌惮魏无忌的号召能力,因此不敢对魏国轻举妄动。

发生在信陵君身上的故事有很多,最出名的当属信陵君窃符救赵。魏无忌得以扬名战国,不朽于后世,全得益于他窃符救赵。按理说,魏无忌作为魏国人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国家的事情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多管闲事帮助赵国窃符。其实,窃符救赵也是维护魏国利益的一种表现,他是将国家的大事凌驾于私事之上。

窃符救赵这个故事的主人肯定是魏无忌,但是还有另外几个人也与此事息息相关,若没有他们,信陵君不会成功救赵。侯嬴、朱亥、如姬是这个故事的另外三个重要人物。侯嬴他的出身不好,只是一个看门的人,而朱亥只是个屠夫,这两人又是怎么和魏无忌相识的?我们都知道,魏无忌是个礼贤下士之人,他听说侯嬴是个能人,虽然他是个小小的看门人,但是信陵君为了一赌真人,便亲自去见这个侯嬴,而侯赢见到了信陵君也不客气,随即就坐上了他的马车,坐在他身边,侯赢见信陵君脸上也没有愠色,便劳烦公子驱车去集市,他要找一个叫朱亥的屠夫。

魏无忌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驾车前往集市,侯赢见到了他的朋友,并看到了魏无忌在他俩交谈的过程中很恭敬地等在一边。而信陵君身边的侍从有些焦急了,因为在另一边,还有一大堆的将军、大臣、皇室贵族等着信陵君开席,信陵君没有催促侯赢,选择了在一边静静等候,这种修养没几个人能做到。

随后他将侯赢带回了府上,不嫌他出身低微,将他介绍给各位贵宾,侯赢此时才向众人夸奖公子无忌是个高尚之人,真正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这次宴会之后,侯赢又将朱亥推荐给了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几次拜访朱亥无果。再来说说另一个女子如姬。如姬是魏王的一个妃子,因为早年信陵君帮过她,因此对魏无忌很是感激。信陵君还有个姐姐嫁到了赵国,成为了平原君的妻子,赵国受到了秦军的围攻,情急之下,信陵君的姐姐便写信向弟弟求救,魏王得到消息后也想马上出兵,秦国发话要是赵国敢支援,就立马掉头先攻打魏国,魏王一害怕就迟迟不敢发兵。

眼看局势越来越危急,这是门客侯赢便说,利用如姬把魏王的兵符给偷出来,如姬深得魏王的宠爱一定能成功偷来兵符。信陵君按计划实施计策,果然如姬成功获得兵符。但是他认为就算得到了兵符,晋鄙作为一个老将也绝不会听令于他,侯赢便让魏无忌去见朱亥,并对他说当公子行军至晋鄙军中那天,他将向着北面自刎。公子无忌就和朱亥来到了晋鄙军中,侯赢得知后果然自刎,而朱亥也将不肯交出兵权的晋鄙也打死了。公子无忌成功获取了兵权,发兵救赵。

窃符救赵的举动可以说把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拖了二十年,虽说公子无忌用的手段不算光彩,但是他的举动确实可以说里力挽狂澜,保住了魏国和赵国的利益。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平原君赵胜最后怎么死的

“君子”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帝王之子,后来孔夫子为君子赋予了更多的意思,他将“德”加之于君子,于是君子便德行,君子寡欲、君子不齿、君子博学等等,从此,君子的内涵便深刻起来,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他算不算是个君子?当然,不然何以被人们称为君子。

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与他的身份同样显赫的是他过人的品格,他以贤明闻名,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因此他门下的门客很多,人才济济。他的一生也不可不谓精彩,毛遂自荐、赵奢说平原君、赵胜杀妾等故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来对赵胜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司马贞评价赵胜:“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而同为司马家族的另一位史学家司马迁则认为:“虽为翩翩公子,但是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一个小小的地方而差点使得赵国邯郸几近灭亡。

平原君作为贵族出身,当然有能力赡养很多门客,同样地他也有能力养一群女人,这些女人当中,有平原君的妻子其余的都是他的宠妾。故事就是从他的爱妾身上发生的。爱妾有一天闲来无事,倚在门边偶然看见了平原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走路的姿势很搞笑,原来这个人是个跛子,他打水的样子,一瘸一拐的很是引人发笑,结果这位侍妾就高兴地大笑起来。跛脚的士人看见了,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便找到平原君讨要说法。

平原君看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跛子前来诉说自己的遭受侍妾嘲笑的遭遇,心里也觉得很好笑,更可笑的是,这位跛脚的人居然提出了要平原君杀掉他的爱妾要求,他每天这么忙可没有功夫搭理这位跛脚的士人,对跛脚士人的建议也不置可否。没想到,过了一年后,平原君发现自己的门客走掉了很多,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掉粉掉得很厉害,他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并没有亏待这些门客啊。终于,后来有人告诉他,是因为他为了一个女人,可以忍受他的门客被羞辱,觉得平原君是个重色之人,于是大家都纷纷离开他。平原君恍然大悟,立刻回去就把那个嘲笑他门客的侍妾给杀了。这样做以后,果然,短短的时间内,平原君的门客又多了起来。

平原君这一辈子,做过的决定很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比如平原君接受上党这个地方,触及秦国的利益,差点使得赵国亡国。赵国和秦国其实是连横的关系,而之前秦赵关系其实挺不错的,赵国接手上党其实是破坏了赵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连横秦国,对付齐国。但是赵国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对于这种外交关系的转变准备却不充分,而且还在到底是和秦国连横,还是与其他国家合纵之间摇摆不定。所以说平原君接受上党是昏招,既没有准备计划,也没有补救措施。接受了上党以后甚至还准备和秦国议和,重拾连横之路,赵国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左右摇摆的态度,招致了合纵国和秦国的不满。从而也导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一个盟友都没有。

在对秦国最有利的情况下和秦国进行决战,已经很不明智了,平原君还接受了上党,更是显得不明智、不负责任。秦军攻取韩国,上党地区势在必得。而赵国在这种时候接手上党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军怎么能够善罢甘休?平原君贪图小利而引火烧身,导致秦军如猛虎般围困住了赵国,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差点就让赵国覆灭了,难怪司马迁会说他“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太史公所言极是。

公元前251年,赵平原君病卒,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具体是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比起战国其他的几个君子,孟尝君“绝嗣无后”,信陵君为避祸“病酒而卒”,春申君身首异处,平原君的结局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篇8: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精选

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的那年,徐州牧刘备,受到袁术、吕布的夹攻,失败了,来投奔曹操。

刘备是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原来是西汉皇室的后代。他从小死了父亲,家境很贫苦,跟他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过日子。后来,靠同族人的帮助,才拜老师读了一点书。可是他不大爱读书,却喜欢结交豪杰。有两个贩马的大商人经过涿郡,见了刘备,很器重他,就出钱帮助他招兵买马。

当时,有两个壮士到涿郡应募,一个名叫关羽,一个名叫张飞。刘备见关羽、张飞两人武艺高强,又跟他志同道合,就待他们特别亲切。日子一久,三个人的感情真比亲兄弟还密切。因此,民间传说他们三个人曾经结拜为把兄弟。

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曹操和刘备一起去攻打吕布,消灭了吕布的割据势力。回到许都,曹操请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并且非常尊重刘备,进进出出,都要刘备陪他在一起。

中国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上下五千年故事概括

中国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的精选

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精选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有感700字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