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时间:2023-02-24 04:08:27 作者:哩哩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哩哩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1]

篇2: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核心提示:《清明雨》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答案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 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清明的含意。《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清明雨》阅读答案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2分)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意思对即可) 7. (6分)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2分)(意思对即可)

篇3: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 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 一二: 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 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 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 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 清明雨.不是 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 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 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 春雨贵如油.的 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 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 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 雨环境. 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 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 雨.和材料二中 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 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 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 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 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参考答案】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2分)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意思对即可)

7. (6分)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 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分)(意思对即可)

篇4: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 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啼痕止恨清明雨 一句。(5分)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 啼痕止恨清明雨 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 人在深深处 和 尽日沉烟香一缕 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二:

① 止:犹 只 。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两句。(5分)

2、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1分)

2、(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 啼痕止恨清明雨 ,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 人在深深处 ,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 尽日沉烟香一缕 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注释

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句。

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 红杏枝头春意闹 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

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

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参考译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作者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赏析

《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寒未去 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 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 不卷珠帘 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 红杏枝头花几许? 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 惜春长怕花开早。 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 一朝春尽红颜老 ?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 清明雨 来。说 止恨清明雨 ,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不过另方面, 清明雨 也可说是泛指。因为这雨,如 雨横风狂三月暮 的雨,如 雨打梨花深闭门 的雨。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 止恨 ,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 ,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宿酒醒迟 ,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紧接着一句 恼破春情绪 ,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 又 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赏析二:

《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 欲减罗衣 ,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 不卷珠帘,人深深处。 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 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 寒未去 , 欲减罗衣 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 红杏枝头花几许? 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但从其情绪之强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 止恨清明雨 ,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 风雨 破坏了。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 尽日沉烟香一缕 ,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 尽日 ,即李清照所说 愁永昼 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宿酒醒迟 ,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 沉烟香一缕 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 恼破春情绪 ,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 愁 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 佳人怀人心事。 飞燕又将归信误 ,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 便忘了,天涯芳信 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 小屏风上西江路 ,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 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 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

篇5:《清明》阅读答案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清明》阅读答案

(1)清明节 下雨天 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2)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3)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篇7:清明阅读答案

①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②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又滚出了泪珠】。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③望龙的父亲虽然下了手术台,但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④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清明这天被无常带走了。

⑤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就再少请四个小时假,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⑥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⑦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即,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⑧返回学校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遗憾地留下空白……

【问题】

32、④——⑧段写了清明及其第二天发生的事,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2分)

父亲去世→【 】→【 】→【 】→【 】

33、小说开头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34、根据语境,写出加点语句的含义。(2分)

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又滚出了泪珠。

35、本文艺术地表现了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你认为文中的张老师是怎样一个人?(3分)

36、本文的结尾,有人认为应改为望龙在考场对《奔丧》的文意感同身受,考出了比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你认为能这样改吗?请说说理由。(3分)

篇8:清明阅读答案

32、请假奔丧→安慰望龙→奔丧速回→不懂奔丧

33、渲染了阴冷悲凉的气氛,衬托望龙的父亲得知自己病情后的复杂心情。

34、望龙的父亲为儿子优异的学校感到欣慰,又为自己即将永别儿子而痛苦悲伤。

35、张老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前途,但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漠视人伦亲情的老师。

36、不能这样改。(1)望龙还处在丧父的悲痛之中,焉能考好?(2)试卷上留下空白,意味着学生对待亲情人伦上的空白,对我国畸形的育人观(或“应试教育”)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清明时节雨散文随笔

清明雨记诗歌

碎雨清明散文

清明雨上作文12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清明雨上优美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素材

清明时节雨纷纷中学生作文

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600字精选

观雨阅读答案

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