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露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篇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篇3: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篇4: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
篇5: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篇6: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
荀子劝学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孟的礼学仁政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与孟子截然相反的“人性恶”论点,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或许是其“人性恶”论点过于鲜明而被人众所熟知的缘故,后世普通读者对荀子有关“法”的论述知之不多,甚至认为荀子继承和发扬孔孟礼学仁政思想有余,没有走出“礼”调整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的“樊篱”,对法律在规范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的作用重视不够。
在法学专家学者们看来,荀子是“礼法”并重的大家。作为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代表,荀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的礼学思想过程中,固然强调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但也更加注重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规范中的平衡作用。由于深受管子学派的影响,又吸收了大量法家思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礼学思想更多地包容了法治思想。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尽管荀子强调“礼”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但其礼学思想,却既有“法”的刚性,又包含“法”的内容。
社会规范的调整,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道德靠自觉,法律则依靠强制力。道德的施行因为没有强制力作后盾,难免有失灵的时候。从这种意义上说,当道德调整社会规范失灵之后,唯有依靠法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以“礼”作为“人道之极”(《荀子·礼论》),更强调“礼”也即是道德应该具有“法”的刚性。这可从荀子有关利益边界规定、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张中窥见一斑。“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知之……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在荀子看来,利益的规定也好,社会财富的分配也罢,必须严格执行贵贱、长幼、智愚等“礼”的相关等级制度,唯有如此,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形成。显然,荀子主张依靠“礼”的等级制度来规范个人利益和社会财富分配,并由此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正是强调了这些制度的刚性作用,绝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的自觉和自律。由此可见,荀子所强调的“礼”,已超越了一般的道德规范,明显具有“法”的刚性。他所主张的“礼”,已经被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
强调“礼”的法律刚性,并不是肯定“礼”与“法”可以等同。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的“礼”,不是单纯的道德意识,它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本质上是道德规范,主要依靠“不成文”的习惯规范人的行为。而欲达规范人行为之目的,则须充分发挥“礼”的法律刚性作用。基于这种考量,荀子更多地强调“礼”应该包含法的内容。
一方面,荀子认为《礼经》是法的纲领和准则,法应根据“礼”的要求制定并以维护礼为目的,故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之说。由此观之,荀子强调“礼”是“法”的最高准则,“法”乃“礼”的衍生,在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时,“礼”居于核心地位,但需要对其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关系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由于过分强调“礼”对“法”的统领作用,后世读者遂误解荀子重“礼”轻“法”,也就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荀子认为,“法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礼”与“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手段,只是二者的作用不同而已,并指出“法”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法”的执行必须要靠人。在《荀子·君道》中,荀子曾这样论述“礼”与“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各自不同功能,并特别突出人在执行法制中的重要作用:“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意思是说,即使有能够使国家安定的人,但也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法”本身并不能自己运行,必须依赖于人的自觉遵守和强制执行。“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君子”是实行法制的根本。“法”从其产生来看,是“君子”制定的;从其作用发挥来看,离不开礼仪。不难看出,荀子是把“法”定位于“礼”的补充。尽管“法”是“礼”的补充,但其作用“礼”却不可替代,在治理国家中,“礼”与“法”同等重要,只不过“法”之作用的发挥,须依靠人予以不折不扣地执行。正是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在主张“隆礼”的同时,还必须“重法”,只有“礼”“法”并重,才能达到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关系的良好预期。“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这种“推崇礼仪、尊重贤人就能够统一天下,重视法制爱护百姓就能够称霸于诸侯”的理念,就是“礼”“法”并重的直接表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荀子虽重视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规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但也重视“法”的作用,认为二者互为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荀子的“礼法”思想,既与儒家注重追求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平衡作用思想一脉相承,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吻合。荀子的“礼法”思想产生于礼制崩坏的战国时期,礼制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日渐衰微,荀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孔孟礼学仁政思想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礼法”并重的思想学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汉代武帝推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治国策略后,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将封建伦理道德与法制相提并论,以此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尽管荀子的“礼法”思想有其故有的局限性,但对于如何平衡道德和法制在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行为中的作用,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篇7: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有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应当奉行无目的论。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 分别赠言
★ 分别诗歌
★ 分班分别作文
★ 不会分别作文
★ 小学毕业分别赠言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