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阅读

时间:2023-03-07 03:39:21 作者:豆子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豆子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歌鉴赏之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歌鉴赏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诗歌鉴赏之阅读

文本阅读的条件和方法: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等。此外,还要了解古典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特征:.高度含蓄凝练

(一) 倒装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有时必须对正常语序作出调整,这就形成了倒装句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倒装句式,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练习:

阅读下面诗句,分析其倒装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二) 省略

省略现象是诗家语重要特点。为了语言的简练和思想内容的集中有时候也因为格律上的限制,古典诗词在造句上有大量的采取了省略的方法

这种省略跟文言散文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词的省略有时候可以把一句话省略为一个词。但是这在散文里不允许的。但是在诗词里 因为有了平仄或者说格律的限制,字数的精炼 ,所以在写时候是要省略掉的 。

(1)省名物。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这里“诸葛”我们一看会知道是诸葛亮的省略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刘不用问,我们也知道是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省略了什么呢? 日照香炉是什么意思?是说香炉峰,这里省略掉的就是地理的名称了。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糁:小米粒)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这里省略了花,原来的意思是东风花落如糁。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这句省略了一个名词是雨,说如今不是催花雨,

(2)动词的省略

这种省略在诗词里是最常见的。以造成诗句的形象化,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

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省略一些表示存在的一类的动词,因为这种动词只表示以种关系,读者是容易明白的

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省略了“有”,海外徒闻更有九州 。

“不知今夕何夕”,一样的省略了“是” ,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了,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这里省略了“享”,共是说明享的状况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里省略了“看”,回首看,烟波十四桥 。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平生和塞北江南之间少了什么呢? 就是走遍了,或者游遍了平生走遍了塞北和江南。回来的时候以是华发,和苍老了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浊酒一杯想起了家在万里之外,既然家万里,那么一杯浊酒,自然是会想起万里之家不能到了。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一般的说这样的句子,动词的省略,只要分析下句中词与词的关系就可以大致的补出来。 (3)在诗词里还有省略名词句的

什么是名词句呢?诗句中把名词之间的关系省略得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草、风、岸,樯、夜、舟之间的关系全部省略,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补出:岸边的细草被微风吹着,在夜里只见有孤独的桅杆的小船 。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的中心词是树,可以理解为,落叶是他乡的树,也可以理解为,他乡的树落叶了 ,而下一句里,寒灯 独夜人,则是两码事了 ,他们之间没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因而可以认为,昏暗寒灯照着孤零零的人。

(4)省略意象或意境

贾岛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诗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三)炼字、炼意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那些“一字传神”的字,既可以是实词(如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虚词(如副词)。有的出现在题目上,有的出现在诗句中。例如:

(1)(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 “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炼动词的名句:

①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拟人化的“弄”字令人想象出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影摇动,花枝招展,化静为动,化美为媚的妙境。

②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使静谧中富有生气,点染出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境界。

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意为吹绿,准确、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春天江岸披绿的蓬勃生机。

④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一“下”一“上”,不仅让人领悟到词人怨愁的动感,而且从“上”到“下”中还可领会到词人的独居生活的寂寞和万千愁绪。令人遐思。

⑤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坼,裂,划分。浮,漂浮,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令人心胸豁达。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中的“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等,不胜枚举。

(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 缺”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5)炼形容词的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笔直,写出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笔直升腾的劲拔、坚毅之类,“圆”写出落日浑圆的景象,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入例如作者的孤寂情绪,情寓景中。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闹”,浓盛,凸现了红杏开满了枝头,争奇斗艳的盎然春意。

③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低矮,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限,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透露出压抑之情,“近”写出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孤日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显出孤寂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6)(全国各地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

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本曲开头两句诗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

(7)炼数词的名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其它值得注意的词

这些词虽未刻意打造,但抓住了它们也能快熟掌握诗歌大意。

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已,已经。犹,还。这两句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觉。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流水时光,两位憔悴的老人重逢,点染出时代沧桑。

再如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篇2:诗歌鉴赏之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 “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篇3: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甲文:《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毛主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1.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22.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23.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1.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2.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3. 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篇4:《蜂》诗歌阅读鉴赏

《蜂》诗歌阅读鉴赏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②被占③。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④?

【注释】

①山尖:山峰。②尽:都。③占:占其所有。④甜:醇香的蜂蜜

【译文】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辛苦忙碌?又是为谁在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阅读练习一:

(1)诗中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不论、无限、尽)

(2)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语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成蜜 采得百花)

(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4)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答案: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阅读练习二:

1.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词是,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2分) 2.作者借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蜜采得百花

2.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的诗,或咏史,寄寓自己的深沉慨叹;或讽刺现实,语言精练警辟。这首咏物之作《蜂》也与诗人的总的诗风相一致。蕴含了自己的深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一开篇,诗人就说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蜜蜂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山尖与平地,每一处有花的地方,都被他们占据了,此时此刻,它们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甚至令人嫉妒。没想到,诗人至此笔锋一转,道出了一个人所不能言而又十分常见的话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的意思急转:原来蜜蜂看似风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多么无奈!它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结果是酿成了甘甜的蜂蜜,最终自己却所得甚少。诗人的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蜂》这首诗,语言浅显,然而意味却深长。通过蜜蜂采花酿蜜这种极其自然的现象,隐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读后,很令人深思。

篇5: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释:①横管:即笛子。②程俱:宋代史学家、文学家。③金谷:即金谷园,位于洛阳,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人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

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浮云遮住遥望故土的视线是实写,梦魂渡过冰冷江水归乡是虚写。

B. 颔联意为“一声笛声清脆高扬,打破沉寂,直冲霄汉,响彻疏林,振落了那些连秋风也不曾吹落的树叶”。

C.颈联用“断肠声”和“万古情”写出了笛声的悲壮。

D.尾联借助“金谷园”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其爱妾的沉痛怀念之情。

8.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颔联用夸张的手法艺术的'渲染了笛声之高亢激昂。

B.颈联借笛声倾吐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的愤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 诗中由秋夜闻笛而生发诗人的故国之思,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

D.这首诗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风格高亢激昂。

答案解析:

7. D 8. D

篇6:诗歌鉴赏之炼句学案

诗歌鉴赏之炼句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考点解析

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而言在外。诗句在文中有文本义、语境义、引申义、言外义、艺术义、情感义。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花谢花落的时节,说明了相逢的季节,;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又暗喻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局面。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以景衬情,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鉴赏诗歌语句,必须联系上下文,知人论世,整体观照,从而赏析出诗句的义、理。

三、提问方式

(一)XX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二)结合全诗,赏析XX句的妙处

(三)XX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能否把XX句换成XX句?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

四、课堂示例

1、江阴浮远堂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1戴复古为南宋后期诗人。 2江阴:今属江苏。 3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

答: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与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一个苦字写出了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又不能不望的矛盾心理;这种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这一联写了大雁把诗人的愁思带走了,山峦为诗人衔来了好月色;引和衔前后映衬,最富表现力的写出了诗人愁去喜来的情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3、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的勾画出了作者默默呆坐的状态,用灯前自然引出了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影伴身情景交融,显得形影相吊,营造了一份孤独凄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情。

五、答题步骤

PS:虽然以上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手法、情感这三大鉴赏向度。

六、高考链接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注释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七、课外练习

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2、20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台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重。(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1、2012年辽宁卷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2012年福建卷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篇7:《梦微之》诗歌鉴赏

《梦微之》诗歌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往今来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伤怀!公元 8,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 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真是相见恨晚!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篇8:看诗歌鉴赏之“炼字”

看诗歌鉴赏之“炼字”

香菱学诗,先在林黛玉老师的指导下读《王摩诘全集》。当她第一次向老师汇报读诗心得时,特别钦佩:“‘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原诗是这样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苍翠:青绿色。

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

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这两个字确实妙:“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着眼点在落日上,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上”字不仅写出了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与诗人的隐逸之情相交融。

她真是聪慧,一下子就抓住了王维那首诗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之一就是“炼字”。炼字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以切情、切境、切题为前提,对词语(特别是动词性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以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练、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贾岛的“僧推(敲)月下门”的“推(敲)”等,就是炼字的典型。

篇9:诗歌鉴赏之七步诗

诗歌鉴赏之七步诗

诗歌鉴赏之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希望提供的古诗诗歌鉴赏,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诗歌鉴赏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鉴赏

经典诗歌鉴赏:夜莺

行路难其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蝶恋花-诗歌鉴赏

《绝句》诗歌鉴赏

临江仙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五四青年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阅读(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歌鉴赏之阅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