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

时间:2024-09-07 03:33:31 作者:uuu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uu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

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

哀贤亭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

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

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

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

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

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

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

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爱日

雁生阴沙春,冬息阳海澨。

冥冥取南北,岂以食为累。

咨予愁病躯,朴鄙人所戏。

无人治时难,量力当自弃。

岂知塞上霜,飘然亦何事。

高堂已白发,爱日负明义。

悲风吹平原,秣马聊一愒。

含怀孰与语,仰屋思汉喟。

孟母知身从,莱妻耻人制。

一肉傥易谋,万锺非得计。

安丰张令修芍陂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八公山

淮山但有八公名,鸿宝烧金竟不成。

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八功德水

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

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

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

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跋黄鲁直画

江南黄鹌飞满野,徐熙画此何为者。

百年幅纸无所直,公每玩之常在把。

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

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

吾何为而喜。恶者自恶,

吾何为而怒。去自去耳,

吾何阙而追。来自来耳,

吾何妨而拒。吾岂厌喧而求静,

吾岂好丹而非素。汝谓松死吾无依邪,

吾方舍阴而坐露。

白鸥

江鸥好羽毛,玉雪无尘垢。

灭没波浪间,生涯亦何有。

雄雌屡惊矫,机弋常纷纠。

顾我独无心,相随如得友。

飘然纷华地,此物乖隔久。

白发望东南,春江绿如酒。

白日不照物

白日不照物,浮云在寥廓。

风涛吹黄昏,屋瓦更纷泊。

行观蔡河上,负土私力弱。

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

仍闻决数道,且用宽城郭。

妇子夜号呼,西南漫为壑。

白云

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

西风来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

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当檐边。

时来不道能为雨,直以无心最可怜。

白云然师

白首一山中,形骸槁木同。

苔争庵径路,云补衲穿空。

尘土随车辙,波涛信柂工。

昏昏老南北,应谢此高风。

白紵山

白紵众山顶,江湖所萦带。

浮云卷晴明,可见九州外。

肩舆上寒空,置酒故人会。

峰峦张锦绣,草木吹竽籁。

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

留欢薄日晚,起视飞鸟背。

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坏。

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载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陂麦

陂麦连云惨淡黄,绿阴门巷不多凉。

更无一片桃花在,借问春归有底忙。

悲哉孔子没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後世人。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窗

病与衰期每强扶,鸡壅桔梗亦时须。

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耆域药囊真妄有,轩辕经匮或元无。

北窗枕上春风暖,漫读毗耶数卷书。

北客置酒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槁与鲜。

殷勤勤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

为胡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渐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

刳木为舟数丈余,卧看风月映芙蕖。

清香一阵浑无暑,时有惊榔跃出鱼。

北山道人栽松

阳坡风暖雪初融,度谷遥看积翠重。

磊砢拂天吾所爱,他生来此听楼钟。

北山洊亭

西崦水泠泠,沿冈有洊亭。

自从春草长,遥见只青青。

北山暮归示道人

千山复万山,行路有无间。

花发蜂递绕,果垂猿对攀。

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天黑月未上,儿童初掩关。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箨龙将雨绕山行,注远投深静有声。

云涌浴槽朝自暖,虹垂斋镬午还晴。

铜瓶各满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

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槔零落便苔生。

北望

欲望淮南更白头,杖藜萧飒倚沧洲。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被召作

荣禄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欲寻西掖路,更上北山头。

迸月

迸月川鱼跃,开云岭鸟翻。

径斜荒草恶,台废治花繁。

碧芜

碧芜平野旷,黄菊晚村深。

客倦留甘饮,身闲累苦吟。

汴水

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

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

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

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

别方劭秘校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

别後应相忆,能忘数寄书。

别葛使君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别和甫赴南除

都城落日马萧萧,雨压春风暗柳条。

天际归艎那可望,只将心寄海门潮。

别雷国辅之皖山

侍郎忧国最贤劳,太尉西州第一豪。

家庙比来闻泽厚,公孙今果见才高。

明时尚使龙蛇蛰,壮志空传虎豹韬。

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

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鷁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别灊阁

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後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别灊皖二山

乡垒新恩借旧朱,欲辞灊皖更踌蹰。

攒峰列岫应讥我,饱食穷年报礼虚。

别孙莘老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匆匆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别皖口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别谢师宰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於云。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丙申八月作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北风阁雨去不下,惊沙苍茫乱昏晓。

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乾万物。

谁令昨夜雨霶沱,北风萧萧寒到骨。

病起

稚金敷新凉,老火灺残浊。

桃枝暖淟涊,散发曦晓捉。

烦痾脱然愈,静若遗身觉。

移榻欹独眠,欣佳恐难数。

病起过宝觉

执手乍欣怅,霜毛应更新。

依然旧童子,却想梦前身。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南窗榻,翛然五六旬。

已闻邻杏好,故挽一枝春。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无心起,春风闭寂寥。

鸟声谁唤汝,屋角故相撩。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雁

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泊姚江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泊姚江

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

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一水衣巾翦翠绡,九峰环佩刻青瑶。

生才故有山川气,卜筑兼无市井嚣。

三叶素风门阀在,十年陈迹履綦销。

归荣早晚重携手,莫负幽人久见招。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仓颉

仓颉造书,不诘自明。

於乎多言,只误後生。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

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

欲营垣屋随穿斸,尚叹尘沙隔献酬。

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

曹参

束发河山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

华堂不著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草端无华滋

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

草堂

草堂今寂寞,往事翳山椒。

蕙帐空留鹤,萝衣终换貂。

生皆堕天秩,隐或寄公朝。

叠颖何劳怒,东风汝自摇。

草堂一上人

一公持一钵,想复度遥岑。

地瘦无黄犊,春来草更深。

长干释普济坐化

投老唯公最故人,相寻长恨隔城闉。

百年俯依随薪尽,画手空传净戒身。

长干寺

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

羇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

长垣北

揽辔长垣北,貂寒不自持。

霜风急鼓吹,烟月暗旌旗。

骑火流星点,墙桑亚戟枝。

柴荆掩春梦,谁见我行时。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

朝日一曝背

朝日一曝背,欣然忘夜寒。

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

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

寤彼栖栖者,遗世良独难。

嘲白发

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嘲叔孙通

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

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车螯

海於天地间,万物无不容。

车螯亦其一,埋没沙水中。

独取常苦易,卫生乏明聪。

机缄谁使然,含蓄略相同。

坐欲肠胃得,要令汤火攻。

置之先生盘,噉客为一空。

蛮夏怪四坐,不论壳之功。

狼籍堆左右,弃置任儿童。

何当强收拾,持问大医工。

车螯二首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噉,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车螯二首

车螯肉之羽,恃壳保厥身。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墂。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滣。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车载板二首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好音而睍睆。

壤壤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挽。

车载板二首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

世传鵩似鴞,而此与鴞似。

唯能预人死,以此有名字。

疑即贾长沙,当时所遭值。

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

粗闻方外语,便释形骸累。

吾衰久捐书,放浪无复事。

尚自不见我,安知汝为异。

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

胡为太多知,不默而见忌。

楚人既憎汝,弹射将汝利。

且长随我游,吾不汝羹胾。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年高汉贾谊,官过楚荀卿。

望古君无憾,论今我未平。

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

空复文章在,流传世上名。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人间三十六,追逐孔鸾飞。

似欲来为瑞,如何去不归。

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

空复平生友,西华岂易依。

陈君式大夫恭轩

恭轩静对北堂深,新斸檀栾一亩阴。

膝下往来前日事,眼中封植去年心。

每怀樽斝沾余沥,独喜弦歌有嗣音。

肯构会须门阀大,世资何用满籯金。

陈桥

走马黄昏渡河水,夜争归路春风里。

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

杨柳初回陌上尘,烟脂洗出杏花匀。

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陈师道宰乌程县

尝闻太丘长,德不负公卿。

墟暮今千载,昆云亦一城。

本怀深闭蓄,余论略施行。

故自有仁政,能传家世声。

晨兴望南山

晨兴望南山,不见南山根。

草树露颠顶,樛枝空复繁。

铜瓶取井水,已至尚余温。

天风一吹拂,的皪成璵璠。

成字说後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

据梧枝策事如毛,久苦诸君共此劳。

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呈陈和叔

毁车为屋仅容身,三岁相要薄主人。

昼寓椁砖常至夜,冬沿沟彴复寻春。

南陔不洎公归里,苍墓垂成我丧亲。

後会纵多无此乐,山林投老一伤神。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生草覆莓苔,一径墙阴斸雪开。

王吉囊衣新徙舍,杖藜从此为君来。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庳屋茨生草,三亩荒园种晚蔬。

永日终无一杯酒,可能留得故人车。

呈柳子玉同年

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

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

尘沙浂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

篇2: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

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

春风

作者: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树,始觉看花是去年。

春风王安石注音:

yī mǎ chūn fēng běi shǒu yàn ,què yí shēn dé jiù shān chuān 。

yáng fú shù wài cāng jiāng shuǐ ,chén zhǎng yuán tóu yě huǒ yān 。

rì jiè nèn huáng chū zhe liǔ ,yǔ cuī xīn lǜ shāo guī tián 。

huí tóu bú jiàn xīn yí shù ,shǐ jiào kàn huā shì qù nián 。

春风王安石阅读答案:

1)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不知道你要的题目.和我写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表骂我

翻译:无

春风王安石字词解释:

①北首,向北。

②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③原,原野。

④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春风王安石赏析:

这首诗写于出使辽国途中,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原属祖国的山川之深厚感情,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首联破题,一○六○年春天,诗人踏上原属于祖国领土的辽国土地,却似乎感到魄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的感觉。李壁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经理(收复)燕山之意,已见此句。”这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得”和“旧”两个字看出,“得”是得到,“旧”是“旧有”的省略,即原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时已经在诗人思想上形成。“且复穹庐(辽国)拜,会向藁街逢(敌国终将被灭)”,“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诗人一边纵马前行,一边这样想。

颔、颈两联写景,刻画细腻精致。颔联写远景:透过一片树林,只见阳光洒在江面上,“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田野上烧荒冒起的烟尘正冉冉升起,在天空中蔓延开来。从句式上来看,这一联和“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多情应笑我”一样是倒装。正常的句式应是“树外阳浮沧江水,原头野火烟尘涨”,这是为了对仗而倒装。颈联写近景: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绽出了新芽,“漠漠轻黄惹嫩条”,“一枝还引万枝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滋润下,田野也披上了新装,更显得“碧芜平野旷”。

在对“旧山川”一番描绘后,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颇有回味。他似乎在提醒本人,现在脚踏的还是异国的土地,尽管看似家乡,但毕竟不是家乡呵!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篇3:《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体裁:七言绝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知识】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注释】

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②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④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缘 :因为。

⑥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篇4: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

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阅读练习

一、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 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

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篇5:王安石的诗鉴赏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篇6:王安石的诗鉴赏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篇7: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篇8:《杂诗》诗歌鉴赏

《杂诗》诗歌鉴赏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解读

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练习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B、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C、“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D、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B、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C、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D、这首诗歌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4、“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急切 )心情。(2分)

5、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思乡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借物抒情或融情于物 )。 (2分)

篇9: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

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王安石诗赏析】

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他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有补于世”,同时也要“以雕绘语句为清新”。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这首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借景抒情,寄意深沉,可谓言简意赅,豪壮洒脱。“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说,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千寻”,极言塔高,古代以八尺为“寻”。这两句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作者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是为了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说,不怕浮云层层遮蔽视野,是因为我登高望远、心胸开阔。“缘”,因为。这两句是借景抒情,阐发哲理。“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表现了诗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尤其是后两句诗,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

诗歌秋怀诗鉴赏

诗歌鉴赏

《杜甫诗》鉴赏

鉴赏木兰诗

送别诗鉴赏

王安石《明妃曲》鉴赏

诗(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特点

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斟酌春天的诗

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