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会后悔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伤逝诗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伤逝诗歌,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伤逝诗歌
伤逝诗歌
错过了的风景,
可以回头再看。
错过了的情感,
就只能在心里怀念。
不要让生活的重负,
把自己逼到奔溃的边沿。
无法相见
最好不念。
有些人,有些事,
只适合放在心间。
用带血的舌头舔舐伤口,
期待它有一天可以复原。
时间可以铭记曾经的过往,
心灵才能牢记真挚的情感。
用最斑驳的.思绪,
化解心智的迷乱。
忘记昨天的苦涩,
憧憬未来的甘甜。
把相爱的美好,
谱写成一曲优美的旋律。
有多少沉寂的苦难,
就有多少喧嚣的动感。
有青葱的树木把高山环绕,
就会有夕阳的余晖照耀海滩!
篇2:伤逝2019
压抑的情调总是浅浅地呈现,真的能用算了来再见过去吗?逝去,毫无保留,用真情安慰自几,只有最后默默地挥泪。
青春的萌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而我们总是在抱怨事情的原委,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蠢事情。爱,我不敢奢望,想像一下,也许是不成熟的喜欢,却充满了莫名地感动,它浅藏在了,真的!那是第一次。
生活在校园里,感情的意识被迫成熟了许多,然而它又像刀,显示出它的最锋利,划破了肌肤,我永远铭记,又用泪来填塞。我不后悔,因为我曾认为我拥有过这样的情绪,或许它浪费了时间。当一切沦为悲剧时,感情也变得低调了。
悄悄地,就这样随这记忆的韵符逝走了。舍不得吗?不,只是在感叹!唉!
篇3:伤逝
我知道在雨水漂浮,风卷云舒的天空,你依然在飞翔,看者我慢慢长大,为我推开尘封已久的情感之门,为我树立了一座里程碑,直到脚步已渐渐逼近;
我知道你是守侯我的天使,为我敞开心灵之窗,让我慢慢学会长大,直到折翼之后依旧能展翅飞翔,伸开手,抓住眼前的幸福和成功的机遇,不让时间从我指缝见滑落,生命在枯竭。
我知道这一路的磕磕碰碰是你让我变得坚强,不向命运妥协,不会被黑夜操纵,我的胜利是你的欢乐组构成,我的无奈是你让它变得懦弱,我们如濡以沫,互帮互助。
你告诉我这条道路漫长,要一路走好!
你告诉我要抵住诱惑,不误入歧途!
你告诉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注意!
我明白,我也懂!
只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又何从寻起?
篇4:伤逝
伤逝
那些曾经美丽的花朵枯萎成日记本里安静的讯息,我一读再读,读出的只有生疏与陌离。
――题记
冰散漪澜的季节,碧沼初生的季节,我独伫庭轩,袖抚石阑,望断遥遥碧天迢迢山峦。蓦然回首,恍忽间尘世已远。久远的相隔里你是否换了容颜,是否还会有调皮的喜悦挂满你的柳叶眉梢,是否还有人站在我站过的庭轩,默默地听你的软语呼唤直到泪满双眼。
那是在久远久远之前了吧!久远的时间都模糊了,只是记得石阶上的苔痕涨了又消,消了又涨。那些深碧的饱含水泽的苔痕哟,像我渐渐衍生的青色思念,水泽是我眼里的泪,那一片一片点点碎碎的光辉是你留下的笑容碎影。
我是记得的,记得你的容颜,记得你额前整齐的刘海,记得你俏起的马尾辫如何在雪天起舞。我是记得啊,可是你还记得吗?因为我记得,我所以觉得你未曾离开。四下里寻时却又视你的踪影,只有冷冷寂寂的空气与我相对。你的模样啊,有时竟会那样模糊。如一只鸿影掠过我心的寒塘,如琼瑶消迹于我心的漫野苍苍,如一滴小小的晶亮的晨露消失在初晨绚烂的阳光。
多少次,撑篙寻梦,满载一船星辉。闪烁的波光里有你灿美的容颜浮现,挂在蒿草叶上的露珠里有你的微笑。这便是你留下的印痕了。我痴痴寻了去,向着夜与天的更深处漫翔,扰了水鸟小小的美丽梦境!多少次,午夜梦回,张开双眼,寂静的夜里只有钟表嘀嗒向前,绝然的'走着。望着窗外,也只有月华千里如雪。摸索着点了一根红烛,想着那些古老的诗句,叹着红烛心长焰短的悲哀!
我是无法在这个世间寻你的身影,能做的也只有在这里远远的凭吊。有时,气恼了,困惑着你是否真的存于这个人世,还是那些只是虚华的浮梦。独行于人群,觉得你会在人群的某个角落躲着,微笑着盯着我,像孩童时代玩过的游戏。你摘下的被我夹在日记本里的花朵枯萎了,变黄了,幽香殆尽。那些被我记录的心情如今被泪水浸润;那些不堪复读的往昔情节离散成一地碎了的春天光影。我寂然在把日记一页一页撕下,纸张在火里向我传达最后的讯息,飞入苍穹的灰色纸张幻成彩色的蝶。飞吧,让这一切都随你而去,只有在这一刻我疲惫的心才可以短暂休憩,我才可以静静的躺下来,自由呼吸。
一个人,踩着暮色里如潮退却的阳光却流浪。我看见迎面走来的女孩,穿着高跟鞋,扎着马尾辫,双手插进上衣口袋。她也许就是你吧!
我继续向前,转向这城市楼宇间的缝隙,唇间流淌你温暖的名字!
后记:
让心情沉淀成平行线间的蓝色轨迹,是一种无望的努力!我本想让MP作为《伤逝》的读者,可是,它有太多太多的情节是我用泪水写成的。想起雨梦的话,她说:七月,好好考试,告诉我成绩,我终究要结束的!
我想去看一场电影。昨天梦到学校的客车了。我想我大概离校太久了吧,看完电影回学校吧。我告诉我自己:我是七月安蓝。
谨以此文献给在北京的蓝。
――《十二月行笔・十二日》
篇5:伤逝读后感
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
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斗士,所以这篇《伤逝》确实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鲁迅先生。 这篇短篇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涓生的手记。
题记写得是: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爱了,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而出身富裕之家的子君,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结婚了。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变成了涓生心里的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
夫养活的附属品。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似乎是一个上演过很多次的故事。 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爱情需要“物化”,没有生活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是一个更加愿意相信浪漫而不是实际的一方。在这里也不能简单的责骂涓生,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终究已经过了“有情饮水饱”的阶段。关键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篇6:《伤逝》读书笔记
从小说的名字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篇以悲剧结尾的文章。“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心,让人联想到遗憾、悔恨,给人一种悲哀、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涓生手记”的方式叙述了在“五四”这个黑暗的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走到一起,最终因社会的压力与生活的残酷而走向分离的爱情故事。
读完《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位时代女性,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难的,是与时代不相容的。但她对爱情坚决,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她与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为家庭琐事而忙碌,为小事而争吵。慢慢的,她由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而这时她与涓生的感情也慢慢变淡,慢慢变质,最终走向毁灭。而子君最终被抛弃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虽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勇敢的,对爱情执著,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与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当他与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子君却“大无畏”。到最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惨淡,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不敢面对。最残忍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逝去了,而当涓生再怀念过去的美好的日子的时候,一切已经都无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时光只能一直“伤逝”下去。二人悲惨的结局,让人不免伤怀。因此,我们对待爱情时,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责任。
孤身枯坐,会议往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哦意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生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实际上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而开的活路;我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颓唐的多······
----------题记
鲁迅主张:“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虽然生在民国,但依然被封建礼教所压迫和束缚着,他们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爱子君,仗着她逃出寂静和空虚,他们作为热血青年,不顾胞叔和鲶鱼须为代表的反对,毅然的真爱,子君就是涓生的缪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们期望着爱情的美轮美奂,共同去打造爱情的丰碑,他们相信彼此的坚守,他们坚信着爱情的无坚不摧。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愿意通过爱情把自己的心灵和肉体,不自己的一切一切献给涓生。她只知道,花瓣的美丽,也许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总要有花萼的承托。理想是伟大的,然岁月也是无情的,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向往总须有物质的供给,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对爱情的大无畏,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胆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没有瓜藤,瓜怎么可能长大,在爱情面前,涓生做的那么激进。明心地知道,爱情必须时时的更新,生长,创造,然他们却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宁和幸福。
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遗憾和心寒,那样的时代,不管是谁的生活,都是一场苦难。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篇7:伤逝经典抒情散文
伤逝经典抒情散文
【奶奶】
听父亲说:奶奶出生大户人家。但我见到奶奶时,她已经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大户人家后代的气质、风度,生活的磨难已经将她改变成一位典型的农村老太婆。
土改时,因为有祖上遗留下来的比较多的田产,爷爷奶奶被评为“地主”,按当时流行的语言,爷爷是“地主”,奶奶则是“地主婆”。爷爷没有熬过59年全民族的大饥饿,奶奶虽然熬了过来,但她不得不将以前爷爷承受的那个名号接过手来,成了集“地主”、“地主婆”一身的人。
那时,电影里、书里总有所谓“地主婆”的形象:穿得十分妖艳花哨,头发亮亮的贴在脑上,要么什么事也不做,要么就是嗑瓜籽、扎鞋底什么的,总是咬牙切齿地拧丫头,恶狠狠地用发簪或针扎丫头……因为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幼小的思维里反反复复地强化,我自然就对“地主”也罢,“地主婆”也罢有了很深的仇恨。但也非常奇怪,我的仇恨却总是无法针对奶奶。奶奶在我心目中总是那样慈祥,那样节俭,那样勤劳……一点与什么“地主”、“地主婆”也对不上号。
从我懂事开始,我就不时跟着父母回老家探望年迈的奶奶。每到这时,我总是十分兴奋:因为只要到了奶奶家,奶奶总要想方设法给我弄些好吃的东西。虽然爷爷死后奶奶一直住在么爹家里,她既不能当家,也不可能拿出什么特别好的东西,而且家里确实也没的什么好东西;但奶奶却总能想出办法给我一些惊喜。其实,那惊喜每次都是一样,也就是小小的一碗被叫着“藕粉”的东西,那“藕粉”由奶奶在刮土豆时从泡土豆的水里一天一天地积存起来。我一到家,奶奶便急颠颠地拿来舀水的锑瓢放在煤火上,从碗柜的深处取出她好久才积攒起来的一小包土豆粉用水调匀,倒入瓢中,加上一丁点糖或者当时广为使用的糖精,用餐匙慢慢地搅。只那么几分钟,我面前就摆上了小小的一碗百吃不厌的“藕粉”,奶奶看着我既饿劳又小心啧啧有声地吮吸,布满皱纹的脸上显露出来的表情只能是被常称为慈祥的那种了……
奶奶是办饭做菜的能手,她总能将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做得十分精致、可口。她将刚从自留地里摘回的嫩辣椒剁碎,和着豆瓣浆吃,吃起来满口清香,特别开胃,是下饭的好菜。她将父亲称回的一小块肉分成几份,一部分填入挖掉瓤的小南瓜中,蒸着吃;一部分和上面,炸着吃;还有一丁点肥肉,与榨菜一起炒着吃。她做的咸菜花样多,味道好,远近闻名。她将一小条姜丝裹在一小片萝卜里,用线串成一串串的,放入豆瓣浆中;半年后拿出来给我们吃时,既有点咸,又有点辣,还有点香,父亲说:这可以叫“山珍”了……现在很多时候,只要饭菜不可口,我就会想起奶奶做的那些好吃的菜,一想起来,就有点垂涎不断……
我懂事时,奶奶已经很老了,她已经不能做什么重活了,但她总是默默地在家里走来走去地忙着她自己的小活,一刻也不停息。家里的一日三餐由她操办,一家大小的衣服由她清洗,自家喂的猪也基本上由她照管,有时还不得不到自留地里去松地、锄草、点种、收获。只要有空,她就端出布篮,套上顶针,为我们扎袜底,做布鞋,每年,她都会为我们一家大小一人扎一双袜底,做一双布鞋。那袜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那布鞋穿着既松软舒适,又结实耐用,比现在那些动辄几百元一双的皮鞋穿着要舒服得多……
慈祥,节俭,勤劳的奶奶逝世时,我正在外地读书,我也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
奶奶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但我却没有给奶奶多少幸福,甚至连她想早点抱孙孙的愿望也没能满足。
我想:奶奶肯定是带着遗憾走的。所以,每次回老家给奶奶上坟时,我总要小儿子和我一起十分虔诚地在奶奶的坟前焚一柱香、磕上几个头。我想用这传统的风俗来弥补自己对奶奶未能尽的孝,让她享受没能见到的孙子的顶礼膜拜……
【二爸】
二爸去世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总觉得他还在我的身边。
他的音容笑貌,他那布满皱纹充满艰辛的脸,特别是他被病魔折磨得皮包骨瘦弱的身躯,老是时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至我记事以来,我总觉得二爸与我十分亲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子在外工作,住在很远的农村的二爸时不时到我们家里来,只在他一来,总是要和父亲摆谈很晚。不管是夏天在学校的院坝里,还是冬日在堂屋的柴火旁,我总是躺在父亲或二爸的膝上,听他们拉家常。虽然往往是没听多久就睡着了,但总是不愿进屋上床。好多次,我醒来时都发现自己躺在二爸的怀里。那时,只要二爸一来,我们几兄弟总是争着和二爸一起睡,二爸总是亲昵地拍着我们的小脑袋说:“好,好,都和我睡。”
虽然成份不好,但由于老家农村的条件较好和二爸的精打细算,二爸家里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还过得去。虽然肯定有许多我无法经历也无法理解的艰辛折磨着二爸,使他的面容显得比父亲还要苍老,但二爸是乐观的。他总能将生产队分配的不多的粮食打紧安排以度春荒;他总能将一小块自留地(从集体土地划出给各家各户种植蔬菜的土地)经营得活色生香常有时令蔬菜;他总能在过春节时宰杀一头全村最壮肉膘最厚的大肥猪……
但现在记忆中保存最多的是二爸改革开放后所做的一切。
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给二爸这样的能人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先是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精耕细作,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然后是走出农村,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四处闯荡。
在我读中师时,二爸在县城的一个建筑队里做灰工,只要我遇到想买的书而手里没钱时总跑去找二爸,二爸也总或从他的衣兜里掏出一两元皱巴巴的钞票或找包工头借支一两元钱给我。那时,我总是觉得二爸真好,但一点也没有考虑二爸还得养家糊口。不过,我对二爸的感激却是从那时就存在心里的:我算计着自己毕业后一月四十多元的工资,列出了许多的开支计划,其中一项就是每月给二爸五元。虽然这个计划从来就没落实过,但可以看出二爸在我心里的重要地位。
后来,二爸办过养鸡场,经营过机制砖厂,将自己在农村的泥瓦房改建成了砖房;再后来,二爸又四出做“席梦思”床垫、沙发;再后来,二爸离开农村搬到乡场上开了一个小家俱厂;再后来,二爸又将那个乡场上的小家俱厂留给我的堂弟,只身一人到县城筹建一个规模大一些的家俱厂。
和二爸接触最多的就是在他到县城开家俱厂这段时间。
那时,我已经调到县城工作。二爸的家俱厂也顺利地办了起来,渐渐也有了生意,规模也渐渐扩大了。但二爸却一日比一日劳累,一天比一天消瘦,走路没有以前精神了,声音没有以前洪亮了,做事没有以前迅速了,背也渐渐驼了,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咳嗽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就是这样,二爸还拖着他疲惫的身体经管着为我装修了住房,做了全套的家俱。为了让他的侄孙、侄孙女,我的儿子、侄女到他厂里时能打上乒乓球,他还专门做了一个乒乓球台。我每周星期天基本上都要带着小儿子到二爸的厂里去看一看,目睹着二爸身体的变化却没有在意。他一直坚持着,病了在街上的小药店弄点药,稍好点又东跑西跑经营他的.家俱厂。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下了,才不得不外出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无法接受:二爸得了癌症。
确诊后,二爸一直和癌症做着十分顽强的斗争,先是动了手术,然后接受放疗、化疗,病情稍微稳定后回到了厂里。这时,二爸已经不能经营自己的厂了,他将厂子交给我的堂妹经营,自己出点主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安排着自己的后事。
我目睹了二爸病情的逐步恶化,他先是无力做事,然后是站不了多久,再后来是基本上不能站立,再后来就只能成天坐在躺椅上,最后无可奈何地卧床。在这段时间里,我更是只要有空就到二爸那里去,陪着他说说话,即使不说话也默默地看看他。到最后二爸卧床的日子里,我依然经常去,但我不忍心看痛苦不堪的二爸,我不知道能再对二爸说点什么,我只是坐在二爸的屋外,痛苦地听着他的咳嗽,他的哮喘,他的呻吟,感受着他的痛苦和自己的无奈,感受着病魔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二爸一定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一天一天地离他远去,在他逝世前几天,他坚持着要通知在外地的父亲回来。那天,我和父亲一起去看二爸。此时的二爸已经处于时而迷糊时而清醒的状态,他迷糊时,我们就黙黙地陪着已经皮包骨的二爸;他清醒时,我们就听他时断时续地述说。与病魔的搏斗已经耗尽了二爸的精力,他每说一句话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但只要一清醒他就不停地说着,那痛苦中的顽强,那顽强中的痛苦,令人欲哭无泪。
二爸逝世的时候我正在单位上班,一听到堂妹在电话里的哭声我就急忙赶去。我赶到时,二爸已经被家人从病床移到他卧床前经常坐的躺椅上,我摸了摸二爸的手,冰凉冰凉的,我知道:我的二爸已经抛下我永远离开我了。
我一直无法接受二爸离开我这个事实,当二爸瘦弱不堪的身躯已经化为一捧骨灰后,当二爸的骨灰被掩埋后,当我站在二爸的坟头时,我仍然觉得二爸还在。就是现在,我只要一到二爸以前开家俱厂的地方,我就总觉得二爸还在那厂里忙碌着。
但二爸真的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每年春节,我都会带着孩子到二爸的坟头去看一看。这时,二爸总会出现在我的回忆我的幻想中,微笑着,咳嗽着……
【么爹】
矮矮壮壮的么爹突然去世,使我痛感人生的无奈和悲哀、生命的脆弱和短促。
从发现有病到卧床仅三个月时间,从卧床到不醒人事仅五天时间,从不醒人事到去世仅不到十二个小时,么爹就那么急匆匆地走了。
我印象中的么爹是那种典型的憨厚老实农民。
我很小的时候,祖母就住在么爹家,每年假期回老家探望祖母时,我都住在么爹家。那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成份很不好的么爹竟然得到了一个人人都眼红的差事——到大队的煤矿里挖煤。在么爹家玩耍的日子,我总是盼着他能回来。因为只要么爹一回家,他总能从他的衣兜里掏出令我惊喜的东西——一支圆珠笔、一块小橡皮擦什么的。现在想进来,当时他被大队派到矿上也许就是因为他老实。
也许因为憨厚老实,所以么爹总显得有点“笨”,家里的大小事情他都拿不出主意,缺乏一个男人应有的男子汉气派。他总是十分驯服地听从么妈的安排,从不唱反调,是当地有名的“气管炎”(妻管严)。
我成年后,与么爹的接触少了。
因为大队的矿停办了,他只好回到家里种粮食。他没有手艺,没有想法,没有胆量,不敢冒险,只好认认真真地、小心翼翼耕种那点“包产地”,虽然能吃饱肚子,但家境并不太好,也没能发家致富。
后来,二爸也搬进了城,么爹一家人在老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父亲觉得老实的么爹呆在那里一方面可能受人欺负,另一方面也没什么出路,东劝西劝地将他劝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并将我们原来的房子送给他住。么爹在这里也不能做什么,先是倒点菜卖,然后是帮别人搬运东西,好好歹歹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多多少少能存点钱。
再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听说到一个大都市去检查,听说检查结果是癌症……对一个没有公费医疗,不多的收入刚够糊口,没什么积蓄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么爹没法住院,也住不起院。从大都市回来,带着在那里买的一些药,在家里说得好听是静养,说得残酷些是在等——在等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与死神的约会。
在这期间,我曾经两次去探望么爹。第一次去时精神还可以,但我没办法和他摆谈什么,也不能真正地安慰他,我们相对无言地坐了一会,我便推说有事走了。第二次去时,他已经卧床,我同样没有办法面对他的痛苦,他也只简单地问了我一下就沉沉睡着了;我看着他那浮肿的脸庞,听着他在梦中时不时发出的一声呻吟,体会着他生命之灯将灭的悲哀,欲哭无泪。
第二次探望没两天,么爹就去世了。
尽管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还是请了假最后一次去看么爹。我在么爹的灵前守了整整一个晚上,我在心里暗暗告诉么爹:我守着你,你安心地睡吧。
篇8:伤逝赏析
我一贯认为,阅读一部作品,赏析一部小说,既要有总的把握,也要有细的分析,既要有置于当时年代的解读,也要有新的探寻。鲁迅先生的作品历来都是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因此总有些过度解读的意味。有句话说得好:作品诞生的时候起,作者就已经死了。先生如今去世已有八十余年,现在我对先生的作品做一次粗浅的赏析,难免要有别样的想法。若有过度解读的成分,实在不是我的本意,不过是自己最初的一些见解而已。
《伤逝》由其主题来讲并不难把握。男女主角怀抱着对未来的遐想出走,却被现实残酷的压迫最终走向败路;女主为爱出走,最终因为无爱而离开,而死亡。小说中,子君说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直白的表露,着实像是为当时女性的一种呐喊;而联系起女主的结局,却要使得我们思考,这种呐喊到底是叫人死,还是叫人自在的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先生于一九二三年所作的一篇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
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稿中谈到娜拉出走后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不为路的路,即饿死。这与《伤逝》中,男女主在面临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最终的惨淡结局倒有相照应的一面。先生在稿中还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都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这又似乎呼应了《伤逝》多次提及的“虚伪的重担”。小说里还谈及:“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了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这里的《诺拉》和《海的女人》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表示男女主在不同时间与地点谈及同样话题,女主不同表现。但另一方面也能作为一个佐证。为我的观点做一个作证,即《伤逝》是《娜拉走后怎样?》的继续与思考。
从小说结构较为细致的一面讲,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说道“如果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里一方面设置一个悬念,尔后层层剥开,另一方面与结尾“向着新的生路跨过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相互呼应,在悔恨与悲哀的同时,朝着新的生路前行。若于当时的实际而言,实在也算得上是一种进步,是一种人性的自然体现。小说多次谈到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也随着女主的到来有了新生以及再次的悲凉,这是明显不过的暗喻了。这与女主眼中“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的变化,是同样的一种暗合。只是在小说结尾时,女主眼中再次发出“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象征着的,与其他处明显是不同的,是已经发生变化了的。
小说结构中,最为值得一提的,便是对于女主的死的留白。先生并没有谈及女主到底是为何死的。只是通过一个次要人物道出了女主死的事实,与小说前头“我想到她的死”确有呼应。那么女主的死究竟是怎样的?又是为何死呢?先生最终也没有片言的解释。只能由着读者自行遐想了。这又让人想起上述演讲稿中娜拉的结局,但显然女主的死与娜拉的结局是不符的,这或许是先生所想出的另一条路也说不定,毕竟女主临走前,眼中再次有了莫名的“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小说中一些其他意象,描写,是大多研究者历来所重视了,在此就不详细讨论了。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要注意到男女主角的名字,即史涓生与子君。我不知先生在设计男女主名字是否另有用意,因时间缘故也没有去查询过相关的资料。因此由这人名的所解读出来的或许就是我的过度解读了。“涓”字有选择之意。史涓生似乎是在说明这男主在经历了这次的磨难后选择了新生,由死中,选择的新生。小说结尾“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一种新生,有着对未来的期盼。而女主取为“子君”,有“你”的意思,像是要人们思考着,假如“你”是子君,你又会怎么做呢?同时子君离开后,“你”又为何要死去呢?
★ 伤逝赏析
★ 伤逝读后感
★ 四季诗歌
★ 天桥诗歌
★ 赠别诗歌
★ 诗歌分类
★ 军训诗歌
伤逝诗歌(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