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时间:2023-03-09 03:41:28 作者:iSummerTia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SummerT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这两句是说,终日在这宽敞高大的书斋里,没有事作,独自一人在芭蕉叶上题写诗句。诗围绕着“闲”字写,这两句即反映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闲适的意境,读来如见其人。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阅读训练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篇2: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赏析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赏析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篇3:闲居寄诸弟,闲居寄诸弟韦应物,闲居寄诸弟的意思,闲居寄诸弟赏析

闲居寄诸弟,闲居寄诸弟韦应物,闲居寄诸弟的意思,闲居寄诸弟赏析 -诗词大全

闲居寄诸弟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篇4:韦应物《闲居寄诸弟》阅读训练及赏析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阅读训练及赏析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阅读训练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拓展

郡斋感秋,寄诸弟

韦应物

首夏辞旧国,穷秋卧滁城。

方如昨日别,忽觉徂岁惊。

高阁收烟雾,池水晚澄清。

户牖已凄爽,晨夜感深情。

昔游郎署间,是月天气晴。

授衣还西郊,晓露田中行。

采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倾。

簪组聊挂壁,焉知有世荣。

一旦居远郡,山川间音形。

大道庶无累,及兹念已盈。

拼音版

jùn zhāi gǎn qiū , jì zhū dì

shǒu xià cí jiù guó , qióng qiū wò chú chéng 。

fāng rú zuó rì bié , hū jué cú suì jīng 。

gāo gé shōu yān wù , chí shuǐ wǎn chéng qīng 。

hù yǒu yǐ qī shuǎng , chén yè gǎn shēn qíng 。

xī yóu láng shǔ jiān , shì yuè tiān qì qíng 。

shòu yī huán xī jiāo , xiǎo lù tián zhōng xíng 。

cǎi jú tóu jiǔ zhōng , kūn dì zì tóng qīng 。

zān zǔ liáo guà bì , yān zhī yǒu shì róng 。

yī dàn jū yuǎn jùn , shān chuān jiān yīn xíng 。

dà dào shù wú léi , jí zī niàn yǐ yíng 。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篇5: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及《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及《新秋夜寄诸弟》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翻译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注释:

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

②人瘼:人民的疾苦。

③无将:不要。

篇6:韦应物《闲居寄诸弟》阅读训练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阅读训练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阅读训练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篇7: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赏析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①。

高梧一叶下,空斋②归思多。

方用③忧人瘼④,况自抱微痾⑥。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⑦。

【注释】

①星河:银河。

②空斋:萧条的居室。

③用:因为。

④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

⑤微疴:小病。

⑥颜鬓:容颜,鬓发。

⑦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赏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篇8: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赏析

1.“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参考答案

1、“共”字更好。(1分)“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2分)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2分)

2、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2分)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4分)

1.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构思巧妙。“高梧”对“空斋”,写出环境的空寂和作者的孤独;“一叶下”对“归思多”,表面是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实则是因空斋中作者的思念才使他注意了节候的变化。(3分)

②手法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一叶下”与“归思多”对比,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2分)

2.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1分)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2分)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3分)

参考译文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篇9: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篇10: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

杜陵是韦应物的故乡,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因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而得名 。当时诗人离开京城长安(今西安市)在外宦游,适逢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满溢手足之情的'七绝——“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在这家家户户都禁绝烟火的节日里,空荡荡的旅斋更显得孤凄冷清,叫人如何能够安坐?还是出去看看吧!漫无目的地来到江边,江风拂面,竟然觉得比屋内还暖和一些。独坐岸石,杨柳枝头的流莺飞来飞去,还不时呼朋引伴地鸣叫着。清脆如歌的啼唤,为何竟如此令人怅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无限的愁绪;看一眼带露的红花,消不了心中无尽的孤凄;远在京师的弟弟,我想念你们啊!此时此刻,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该是草色青青了吧……”

诗人首句写景,突出一个“冷”字:“雨中”是天气之冷;“禁火”是节令之冷;“空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层层叠加地写足了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 次句还是写景,关键在一个“独”字:“江上”是春潮涌动的春江;“流莺”是自由翻飞、悦耳欢啼的黄莺,与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满生机,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独看独听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怅。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的“想诸弟”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第三句直抒胸臆,既点题,又说明了前两句诗人倍感冷寂孤独的原因,还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的想象中的情景。一边喝酒,一边赏花,不是游春时的闲适畅饮,而是孤寂难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泪眼观花花不语”,无可奈何的自宽自慰之中,流露出无尽的落寞与惆怅。结句运用联想,又是写景,诗人宕开诗笔,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于景,更烘托出诗人到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与“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句句相承,首尾呼应,一气流转,浑然成章。虽只是写身边景、眼前事、心中想,但运笔空灵,含蓄深婉,极尽烘托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谐意境里,“手足情深”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千古之下,依然令人共鸣、感慨、以及羡慕、遗憾。时下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手足之情”已属稀罕,“手足情深”就更是奢望了,更何况,“寒食”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早已被人们冷落不过了。“把酒看花想手足”的哀婉意境,怕是只能在古人的诗句中去寻觅了……

篇11: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赏析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译文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

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及《新秋夜寄诸弟》

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及赏析

寄裴处士,寄裴处士韦应物,寄裴处士的意思,寄裴处士赏析

唐诗《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注释

闲居寄苗发,闲居寄苗发司空曙,闲居寄苗发的意思,闲居寄苗发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东郊》韦应物赏析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诗歌赏析

寄李儋元锡,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意思,寄李儋元锡赏析

县内闲居赠温公,县内闲居赠温公韦应物,县内闲居赠温公的意思,县内闲居赠温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