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UE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春江花月夜》-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春江花月夜》-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春江花月夜》-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唐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经典翻译之作《春江花月夜》英文版
A Moonlit Night On The Spring River
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
And 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
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You cannot tell her beams from hoar frost in the air,
Nor from white sand upon Farewell Beach below.
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A lonely wheel 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Ah,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t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
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
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Away, away is sailing a single cloud white;
On Farewell Beach pine away maples green.
Where is the wanderer sailing his boat tonight?
Who, pining away, on the moonlit rails would learn?
Alas! The moon is lingering over the tower;
It should have seen the dressing table of the fair.
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and light comes in her bower;
She washes but can't wash away the moonbeams there.
She sees the moon, but her beloved is out of sight;
She'd follow it to shine on her beloved one's face.
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can letter-sending fish leap out of their place.
Last night he dreamed that falling flowers would not stay.
Alas! He can't go home, although half spring has gone.
The running water bearing spring will pass away;
The moon declining over the pool will sink anon.
The moon declining sinks into a heavy mist;
It's a long way between southern rivers and eastern seas.
How many can go home by moonlight who are missed?
The sinking moon sheds yearning o'er riverside trees.
篇2:童丽春江花月夜歌曲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那么歌曲是否也同样唯美呢?
篇3:我与哆啦A梦的故事写作:伴我“童”行
这部电影,我想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不得不说,哆啦A梦占据了我整个童年的大半时间。
曾经幻想着也拥有哆啦A梦,拥有那些神奇的道具,可以到处旅行,可以时光倒流,可以吃记忆面包,可以变大变小,还可以用竹蜻蜓翱翔在那湛蓝的天空,也曾幻想自己是大雄,受了委屈总有人安慰,能拿着神奇道具狠狠教训胖虎小夫。
简单来说,没有什么新剧情,只是捡了几段故事重新编排了一下,放到一半,看着大雄为了远离静香吃下了一整瓶药时,我的内心在抽搐,仅仅因为大雄对静香的那份懵懂的爱意,看到最后,泪水真的止不住了,看着未来的大雄对睡着的哆啦A梦轻轻一笑,对小时候的大雄说:“我想,我还是不见了,那是你年轻时的伙伴!”我心底的防线开始崩溃。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动画片,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在黑暗中抹泪的人来说,这吊起了多少人的心弦,勾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听说哆啦A梦要走了,大雄直面胖虎,被打得不成样子,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失去了庇护,直面了软弱,最终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变得坚强而勇敢。
有多少人,在你成长路上一路相伴,给你带来欢笑的力量,又在你成长的路上,渐渐消失……
大雄可以通过时光机回到过去,再见哆啦A梦,可那些记忆里的可爱人儿,也终究只剩下了回忆,stand by me,我的童年。
本文作者:李昭纬(微信公众号:沈老师作文课)
篇4:里约残奥会杨丽婉夺冠背后血与泪的故事
坐在轮椅上领奖时,她在心中默默地说:“爸爸妈妈,我终于让国旗在奥运赛场升起了!”这句没有喊出的呼声,在她心里深深埋藏了16年。
人生如赛场
在这16年里,她经历了一场多么曲折艰难的比赛,曾经在起跑时领先,接着被意外绊倒,一连串的厄运将她逼到退赛的边缘……
在最艰难的时刻,父亲的白发,母亲的泪水,亲人、朋友、教练、队友的不离不弃,重新燃烧起她的斗志,在这场比赛中顽强坚持下去,用沉甸甸的金牌回应命运的挑衅。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她细细讲述着人生比赛的每个片段,淡定从容,开朗自信,一如她在残奥会赛场。
13岁,她带着篮球跑动,阳光、轻风环绕在周围。
18岁,幸运与厄运同时降临。那一年,她成为省排球队的主力,那一年,意外落下的杠铃压碎了她的胸椎和梦想。正处于运动生涯巅峰的她,被医生预言“下半辈子,只能躺在床上”。
吃饭、翻身、洗澡、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忙的她,为了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拼命进行康复训练。但残酷的命运再次推了她一把,在训练中又一次的重重摔倒,彻底断绝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站起来的希望断绝,不意味着生活的希望熄灭!
2005年,27岁的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再次“站”到了运动场上,挑战自己并不熟悉的田径比赛。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巴西世界轮椅运动会、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她一步一步迈向了奥运会。
34岁,在伦敦残奥会上,她再次证明自己是体育赛场和生活里的强者。
本期调查带您走近这位不断书写人生奇迹的女子,和她一起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感悟生命的顽强不息!
人生赛道起跑时,她曾有先天优势——
13岁,高个子女孩带着篮球奔跑
在石狮市曾坑社区厝头新村,整条街都喜气洋洋,不用打听,我们顺着密密麻麻的彩带、横幅和拱门,就找到杨丽婉家。
这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一楼和二楼是二十几年前建的旧式石头房,高高的石头门槛,室内光线有些昏暗,没有装修。第三层是前几年杨丽婉的父母为了行动不便的她,四处筹钱加盖的。
1978年,杨丽婉出生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唯一不普通的是她父母的身高。她的父亲杨华权,身高1.86米,母亲张秀烨也有1.73米,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显然都遗传到了他们的高度。从小杨丽婉的身高就远超同龄人,小学毕业时,年仅13岁的她,身高已有1.70米。
父母各自的家族历来不缺“高人”,练习体育的先天条件很好。但是对于世代都在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这样的身高,并不特别意味着什么。体育,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因此,当杨丽婉的启蒙教练王示,偶然发现她,建议跟着他练篮球时,杨华权和妻子犹豫了——打球能打出好前途吗?他们规划孩子的未来时,还是希望他们能读好书,将来考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身体条件这么好,不练体育,太可惜了。”惜才的王示不放弃,一再说服杨父。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他们同意了,“当时想了想,不管她球打得怎么样,以后能不能出人头地,让教练训一训,变乖点也好。”杨华权笑着说,丽婉的性格从小很像男孩子,调皮捣蛋,经常跟同学打架,也不认真读书,他们没少操心。
就这样,13岁的杨丽婉开始跟着王示练习篮球,踏上了体育之路。
赛道转弯,她曾看到另一片风景——
18岁,青春在排球场上绚丽绽放
石狮市的群众体育运动兴盛,特别是篮球,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杨丽婉跟着王示练习了一年多,期间,他经常安排她参加各类比赛,锻炼实战经验。
在一次比赛中,省体工队的何教练慧眼识珠,发现了杨丽婉,将她推荐到省体工队。
张秀烨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把女儿送到省体工队的情景,“把她扔下,根本不敢回头看她,连宿舍都没去,就直接走了。”女儿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家,她心里非常舍不得。她担心万一女儿哭了,自己会心一软把她带走。
“篮球、排球、自行车和足球队,你想去哪个队都可以。”由于身体条件好,省体工队有四个队都抢着要她。选哪个队好呢?对练习篮球出身的杨丽婉来说,本应顺理成章地选择篮球。但她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排球,“那个时候,中国女排、福建女排的成绩很好,很威风的,呵呵。”
因为这个如今看来有些稚气的原因,年幼的杨丽婉踏上了排球之路。她并不知道,未来等待她的,竟是一条异常坎坷崎岖的路。二十年后,坐在轮椅上的她,想起那时的决定,不免有些感叹:“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排球……”
和篮球相比,排球对技术的细腻程度、力量和速度的要求都要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半路出家的她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最开始的半年,她要将很多原来打篮球养成的习惯硬改过来,练得非常辛苦,经常边练边哭。
第一次离开家的她,非常想家,非常想家人,“当时天天练,天天哭,哭了一年多才不哭。”那个时代,没有电话,她就一周写一封信回家,跟爸爸妈妈说想家。
她在体工队天天哭,她妈妈也天天在家里哭,但是又不敢去看她。每到周末,她爸爸都会跑福州看她,带着妈妈炖的鸡汤鸭汤,“晚上十二点的车,坐五六个小时,天亮才到福州。”看着她吃完,马上搭早班车回家。
在汗水和泪水中锻炼了三年多,她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好,技术也愈加全面。18岁那年,她从省排球二队被选拔到了一队,成为省女排的主力,司职主攻。
正在人生赛道飞奔的她被厄运重重地推倒——
同样是18岁,百斤杠铃将一切压碎
天天训练,到处打比赛,浑身是伤……18岁的她,过着跟同龄人很不一样的生活。关于未来,她没有想太多,“打得好,可以出人头地;打不好,过两年就退役,找份工作或上大学去。”
1996年6月13日下午,她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她正全力备战全运会,她一个人在器械室进行力量训练,教练和队友们就在隔壁的场上训练。
50公斤的杠铃,这个重量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举起,落下,这是她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杠铃掉落,压住了她,她瞬间失去了知觉。从巨大的疼痛中醒过来后,她被紧急送往医院。
胸椎粉碎性骨折,断了3节,半滑脱一节,必须立即手术,要在脊椎内放置2根用于固定的哈丝棒。医生用钢钻在她脊椎上钻8个孔,再用螺丝锁上筷子粗的哈丝棒,由于神经严重受损,手术时不能打麻药。
手术从傍晚6点,一直持续到次日1点多。手术开始后,她不断痛苦地喊叫着,三重门外的队友听着,哭了。“叫到后面,声音都没了。”那种痛不欲生的痛苦,至今她仍心有余悸。
“伤得太重,下半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手术后,医生遗憾地告诉教练和她的`家人。
“一下子晕了,全身都软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华权夫妇霎时觉得天昏地暗,女儿还这么年轻,怎么可以这样?
杨丽婉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动也不能动,别人帮她翻个身,她就冒出一身汗,衣服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尽管大家都不敢把实情告诉她,但身为运动员,她心里隐约知道,情况很不妙。
巨大变故曾让她在赛道上徘徊——
沮丧、压抑、痛苦,填满了那时的生活
出院后,她继续住在体工队。爸爸、妈妈、妹妹、弟弟、队友和体工队的工作人员,轮流照顾她,身边一刻都离不开人。
体工队的医生,每天去帮她打吊瓶、做治疗。有一次,他悄悄交代她的父母,把宿舍里的剪刀、刀子等利器都收起来,“这个转折太大了,正值事业巅峰,任谁都受不了。”
情况如此严重,虽然天性乐观的杨丽婉比别人想象的更坚强,但生活的巨大变故,还是让她陷入沮丧中。
小便,这是人与生俱来、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每天都要有几次。但对受伤之后的杨丽婉来说,却是非常艰难的事。头几个月,没有插导尿管,她就无法小便。后来,她的父母四处寻医问药,经过治疗,终于可以不用插导尿管了。但前两年,她都无法控制大小便,要像婴儿一样用尿布。大小便失禁的问题,一直困扰了她好几年。
很多原来对她来说很简单的事,受伤后几乎做不到,这让她很难适应,“如果我当时没选择体育,就不会这样了吧?”“如果我没受伤,会怎么样?”……她做了很多的假设,可是,她也清楚,人生没有假设。
“瘫就瘫了,大不了一直躺着。可是,对大家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事,我却要家人帮忙,真的很对不起他们。”杨丽婉说,那段时间,她非常沮丧、压抑、痛苦。
平时她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外表看似坚强,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受伤后,脆弱、敏感被触发了。
又一次摔倒,在被逼到退赛边缘的时刻——
父亲的白发重新唤起了她的坚强
尽管一动也不能动地躺在床上,但倔强的她,一直坚信,自己能够站起来。她积极地配合治疗、做康复训练。
忍着剧痛,坐起来,倒下去,再坐起来;拄着双拐站起来,倒下去,再站起来……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锥心的痛苦,但为了重新站到赛场上,她咬着牙,不让自己放弃。
在她的努力下,康复渐渐地有了进展。2002年的一天,她正在做康复训练时,摔了一跤,体内的哈丝棒摔断了。但她浑然不知,仍忍着剧痛训练,三个月后,断裂的哈丝棒几乎顶到心脏,她当时一个人在洗手间里,差点死掉。
手术,又是痛苦的手术,她再次被送上手术台。先将损坏的哈丝棒取出来,再取两根肋骨,补到断裂的脊椎上;等身体恢复了,重新装上哈丝棒和钢片。由于摔倒时,她把尾椎骨也摔断了,接连开了四次刀,前前后后,总共缝了七次。
那些年,大大小小的手术,她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1996年到2005年,她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动手术、治疗。痛和苦,她都不怕,但由于伤势过重,她再次站起来的希望被彻底扑灭。
没有手术和治疗的时候,家人就把她接回家。本来家底就不宽裕的家庭,迫于生计,只能轮流留下一个人照顾她。由于行动不便,加之很压抑,她几乎足不出户,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冲父母发脾气。
“你受伤的那几天,你爸爸一个人坐在后门的门槛上流泪,头发一下子白了很多。”有一天,邻居跟她说。沉浸在悲伤沮丧中的杨丽婉突然领悟了,哭泣和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家人肯定比我更难过,如果我再不坚强、开心点,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无论怎么样,也要让日子过得更快乐一些,这样身边的人才会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想开了之后,久违的笑容,再次出现在她的脸上,那个爱说爱笑、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又回来了!
不再彷徨,她勇敢地选择继续拼搏——
27岁,她“站”在田径赛场上
2004年,残联在省内选拔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大家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杨丽婉身上,“她的身体条件好,原来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应该可以取得好成绩。”
随后,石狮市、泉州市、福建省和中国残联的有关人士,多次到她家里做思想工作,反复动员。“女儿只剩下两只手能动了,怎么能再去?”张秀烨哽咽着问,她坚决反对女儿重回赛场。
“一直闷在家里不好,多出去走走,即使没取得成绩,多认识些朋友,生活充实点也好。”身边的朋友、医生,也都来劝她。杨丽婉听完,有些心动了,但顾虑仍不少,大小便问题,就是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难题。“其他残疾人运动员都行,我为什么不行?去试一试,不行再回来。”她跟爸爸妈妈说。
“田螺死也一个壳,活也一个壳。你去试试吧。”杨华权叹了口气,用这句闽南俗语鼓励女儿。
2005年3月,她正式回到训练场。从那时起,就一直带着她训练的泉州市体工队田径高级教练陈宗基说,当时,她看起来很瘦,苍白单薄,而且,她选择的铅球、标枪、铁饼,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还得从头开始学,大家都担心她能不能撑得住。
毫不夸张地说,残疾人运动比健全人难一百倍。一训练,她身上的钢板就会疼,疼得呼吸不了,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有时,陈宗基教练都看不下去了,让她歇一歇,但坚强的杨丽婉想,既然决定出来了,就要尽力,不留下遗憾。
陈教练说,为了备战第八届全运会,运动量越来越大,一个早晨杨丽婉要投铅球、铁饼、标枪各100次,高强度的运动量,很容易触发她的旧伤,她经常疼得几天都吃不下。但她仍没有放弃,非常积极地训练。
她的坚韧和付出,很快有了回报。由于她的身体底子好,很快在田径项目中脱颖而出。几年来,她的运动成绩不断攀升,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夺得冠军,并夺得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标枪和铅球金牌、巴西世界轮椅运动会两枚银牌、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铅球第一名。
家人是任何比赛中都不可缺少的动力——
全家人托起沉甸甸的金牌
杨家三楼,客厅里摆满了祝贺的花篮、牌匾,杨华权望着这些,心中感慨万千,如果可以选择,这些他统统不要,只要女儿能健健康康地生活。尽管才64岁,满头的白发却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苍老。
这些年,杨丽婉的身边24小时都得有人在,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长期得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她。担心她长褥疮,每两个小时就要帮她翻一次身;吃饭得端给她,洗澡、大小便得帮她;情况好一点时,还得扶着她起来,进行康复训练。一听说哪里的医生有助于她缓解她的伤痛,家人就带着她去求医。
最初杨家盖的两层石头房,都有高高的门槛,而且洗手间、厕所都不完备,帮杨丽婉洗一次澡、扶她上一次厕所,都得好几个人。为了方便她的生活,几年前,家人四处筹钱,勉强盖了第三层楼。但上下楼成了很大的问题,小她4岁的弟弟杨国乐,成了她的腿,每次出门,都要弟弟背上背下。为了姐姐,杨国乐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附近找了份工作,他不敢离家太远,怕姐姐要出门不方便。她洗澡、上厕所时,从来都不锁门,防止摔倒时,家人没办法去扶她。
2005年,杨丽婉重返赛场后,她的妈妈和弟弟,就寸步不离地跟在她的身边,照顾她,陪着她训练、比赛。“我弟弟那么大的人了,还要帮我处理大小便,一想到这个,就觉得非常心疼。”谈起家人,爽朗的杨丽婉,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陈宗基说,这些年,杨丽婉和她的家人都很不容易,这次她在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大家都为他们开心。
“我的个性很要强,家人从没放弃我,他们哪怕有一丝一毫不耐烦,我都不可能活到今天,更不会有现在的成绩。”家人的不离不弃,是她拼搏的不懈动力。
认识的不认识的,亲密战友一起为她加油——
“在最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给我那么多帮助”
除了家人,杨丽婉身边一直有许多人在默默帮助她,体工队、残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医生、队友、朋友,他们也没有放弃她。
杨家的一楼,租给了晋江罗山的一对老夫妻何文塔、吴芋。他们搬进来半年后,杨丽婉就受伤了,“我们之前见过她一次,那么健康活泼的孩子,伤成这样,太可怜了。”夫妻俩非常照顾她,除了生活起居,也帮她做康复训练。虽然非亲非故,在杨丽婉受伤的前9年,他们就像她的亲人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时家里实在没人,杨丽婉有事喊一声,邻居无论是谁,无论事先她的父母有没有交代过,听见了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过来帮忙。她一个电话,朋友、同学甚至弟弟妹妹的同学、朋友,也都二话不说赶过来帮忙。
这一切,杨丽婉都铭记在心。近年来,随着她成绩越来越好,比赛取得奖金后,她经常会买些小礼物送给邻居们,“钱不多,就是一份心意,感谢他们在我最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我那么多的帮助和鼓励。”
从伦敦回来后,慕名前来看望她的人非常多,无论认不认识,无论来了多少人,她非常大方,想合影、想看金牌、参加座谈,都没问题。一天下来,笑得脸都僵硬了。
漫长的人生赛场中,笑对未来——
34岁,期待缘分带来幸福“金牌”
眼前的杨丽婉,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简单的运动服,说话很坦诚,无论记者问什么,都知无不言。言谈间,她不时开怀大笑,曾经经历过的千般苦难,在她的口中,好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作为运动员,34岁的她已不再年轻,关于未来的打算,她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管成绩怎么样,一定会继续下去。
作为父母的女儿,34岁的她,许多同学、同龄人都已成家,孩子都很大了,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组成自己的家庭?“你问的是我的个人问题吗?”杨丽婉大方地说,她的队友们一大部分都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家人当然也希望她能获得幸福。
她跟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曾经有人追求过她,但最后,她退缩了,“设身处地地想想,让一个健全人照顾我一辈子,真的太为难人家了。我已经连累这么多人了,不想再连累别人了。”
送我们出来时,杨丽婉说,一切交给缘分吧,如果缘分到了,碰到合适的,会认真考虑,“当时让我重新出来比赛,我也没信心,后来事实证明,我能做得到,也许,缘分来了我会试一试。”
虽然坐在轮椅上,但在记者的眼中,她比许多站着的人,看起来更高更强。
★ 古筝教学计划
★ 春江花月夜 赏析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诗歌
★ 春江花月夜 教案
★ 丽成语
★ 古筝450字作文
★ 我爱古筝_
《春江花月夜》-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精选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