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

时间:2023-03-10 04:02:00 作者:Leeqw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eeq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

作品介绍

《渡河到清河作》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67首。这首诗是王维居济州期间所作。诗中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深沉、壮观、气势磅礴,抒思乡之情,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原文

篇2:《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

作者:唐·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注释

[1] 河:指黄河。清河:唐贝州治所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济州属河南道,贝州属河北道,由济州治所渡河西北行,即可至清河。

[2]“积水”句:谓河水广大,与天棚接。

[3] “天波”二句:谓河上水天开豁处,忽现人烟稠密的郡城。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4]城市:即指清河。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5]宛然:隐约貌。

[6] “回瞻”二句:谓回望故乡,只见水波浩淼,与天相连。淼[miao秒]漫,水盛貌。

赏析

诗中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深沉、壮观、气势磅礴。先是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3: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译文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注释

河:指黄河。清河:唐贝州治所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济州属河南道,贝州属河北道,由济州治所渡河西北行,即可至清河。

大河:即黄河。

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城市:即指清河。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犹回望。唐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维居济州(治今山东济宁)期间,是王维渡黄河到清河县城的途中所写,属于王维前期的作品。

篇4:渡河到清河作的翻译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的翻译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前言】

《渡河到清河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作于王维居济州期间,诗中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深沉、壮观、气势磅礴,抒发了思乡之情,发人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把山水写得崔嵬峥嵘,黛色葱郁,气势廓大,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的明朗风格。

【注释】

⑴河:指黄河。清河:唐贝州治所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济州属河南道,贝州属河北道,由济州治所渡河西北行,即可至清河。

⑵大河:即黄河。《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⑶“积水”句:谓河水广大,与天相接。积水,指积聚的水。《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

⑷“天波”二句:谓水天一色,初无所见,远处忽现人烟稠密的郡城,仿佛水天相接出拆开一个口子。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⑸城市:即指清河。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⑹宛然:真切貌,清晰貌。《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⑺回瞻:犹回望。唐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 乐游苑 。”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⑻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翻译】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篇5:渡河到清河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注释

河:指黄河。清河:唐贝州治所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济州属河南道,贝州属河北道,由济州治所渡河西北行,即可至清河。

大河:即黄河。

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城市:即指清河。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犹回望。唐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噼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篇6:渡河到清河作,渡河到清河作王维,渡河到清河作的意思,渡河到清河作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渡河到清河作王维,渡河到清河作的意思,渡河到清河作赏析 -诗词大全

渡河到清河作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泛舟大河里。

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

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

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

淼漫连云霞。

篇7:《马上作》诗歌鉴赏

《马上作》诗歌鉴赏

《马上作》原文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作者简介

戚继光 (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今山东蓬莱县)指挥佥事;旋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倭有功,升任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戍要略》、《止止堂集》。

《马上作》简介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篇8:《新年作》诗歌鉴赏

《新年作》诗歌鉴赏

《新年作》

作者: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解】:

1、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2、已似句: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韵译】:

新年中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急切,

独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泪?

年纪已经老大了却依旧寄人篱下,

春天脚步多么轻快比我更早回归。

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

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

我象西汉的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

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有还乡机会?!

【评析】:

诗人曾被贬南巴尉,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篇9: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

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试题】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I卷)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在滁州做太守时,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他不但诗、词、文都擅长,还有史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他的《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以诗话的方式论诗之作。

【译文】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鉴赏】

《梦中作》这首诗写的是“梦境”。梦境的特征是恍惚迷离,无须明确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但作为诗,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立意、情感和审美的特征。欧阳修的这首诗还是做到了的。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四句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正是“梦中作”的特点。

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在这首诗中,既有景色的凄清与绚丽,又有情感的悲伤和喜悦;既有空间的无由转移,又有时间的莫名变幻……然而在每一个情境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美。从奇怪的梦境之中,流露出思念亲人的情怀。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欧阳公表现的梦,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诗歌鉴赏

《新年作》唐诗鉴赏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歌鉴赏

经典诗歌鉴赏:夜莺

行路难其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蝶恋花-诗歌鉴赏

《绝句》诗歌鉴赏

临江仙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五四青年节诗歌

《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渡河到清河作》诗歌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