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志林本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炊烟序曲忆荷塘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炊烟序曲忆荷塘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 炊烟序曲忆荷塘散文
炊烟序曲忆荷塘散文
还记得小时候,临到期末放假,便遥遥地感觉外婆家的炊烟在袅袅地招引着我……
炊烟慢慢随着升腾而淡去,就像时光的季风吹散了记忆的流沙,一切都逐渐地淡然、宁静,而外婆家的炊烟,虽然没有依伴于夕阳的场景,但却悄悄地牵引着我的记忆,像一份隽永的守候,守候着一颗安宁的心。
可否允我,闭上深情的双眸,轻推心灵的'小扉,停住时钟滴答,回到儿时的记忆――阳光洒在了我的心窝里。
那小山上的房子,古老而年轻,坐拥青山,静享四季。
听着竹枝在风中的吱呀,看着竹叶在光隙间打着旋,也不曾在意,竹林风萧萧,落叶又几许?
那荷塘里田田的叶子,簇立于泛着青漪的碧波之上,或绽或含的百荷,优雅地立于叶间空隙,微风送过的清香泛着一丝幽静,不似远处高楼歌声的飘渺,只是唤醒心中的淡然。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潭花对影落,零落的花瓣如小舟般轻盈地飘荡,其中或有丝丝金色的花蕊悠然而随意地躺着,仿又听见谁歌着:我愿化作一阵花落,随风而去,随波飘过。
荷塘间的垂柳,是知了驻足的地方,鸣蝉之际却分外安静;塘侧的芦苇,是一道绿色的屏障,在夕阳的余晖中却也泛起一丝暮色的凄凉,也仿若是别离的忧伤。
……
多少年后,当我再次回到那里,颇有江南草长莺飞的景象,却有一丝荒野的凄凉,青葱的野草林然而立,渐地盖住的老房子的基址,似乎也盖住了遥远的记忆,当我抬头仰望房后的小山,发现儿时眼中的大山其实是一座小丘,然而那熟悉的点点滴滴却立即融入心里,唤醒亲切的记忆。
悠悠然然,不见南山,却感觉到菊花香飘四溢,一种熟悉的安谧,遥记起沉醉于那一片灿烂的金黄。
故乡的明月,是一支清远的歌,让思绪随着空灵的歌声,随着飘渺的月光行向远方。
篇2:荷塘序曲诗歌
荷塘序曲诗歌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荷塘边
静静地看荷塘在晨曦中醒来
蝉声沸,心儿醉
荷叶田田,露珠圆圆
青青垂柳钓漪涟
夏风呢喃与谁言
思念在遥远
我喜欢一个人伫立在荷塘边
静静地看晨曦中惺忪的笑脸
蛙声脆,朝阳醉
风摇绿盘露珠坠
香雾朦胧隔望眼
碧波浮动发出轻轻地喟叹
思念在天边
我喜欢一个人徘徊在荷塘边
静静地看水中的白云蓝天
鸟声碎,蝴蝶醉
清丽脱俗美玉颜
蜻蜓反复巧点赞
右边修竹,左有蔷薇
思念在眼前
我喜欢一个人流连在荷塘边
想她们怎样从淤泥钻出水面
虫声细,朝霞醉
暖风疏影,日照垂柳媚
红粉绿裙多娇艳
忧伤甜蜜意绵绵
思念
篇3:炊烟散文
炊烟散文
行走在柳叶初青,草色方绿的乡间小路,沐浴着似剪犹和的清风细雨,看着那水面淡淡如莹的波光,潜意识里总会使人产生一种情怀,说不清,道不明,有一种希冀,藏在心底,显于山间、田野、绿地,内心里总有那么一抹经久不退的色彩,虽不艳丽,却犹如那寒潭里的波光,熠熠生辉,却永远难以散去。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情韵,更没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才子佳人风情。安静的晨曦里,只闻鸟鸣翠柳,鸡犬之声声起,路边的田野,正在一点一点地青葱、翠绿,风动荷舞的荷塘、寂静的田野,青翠欲滴,清风正催着那抹不和谐的颜色随着冬季飞快的老去。
校园旁的'老树,宛如岁月的老人,若有所待的眺望着山间的小路,摇曳的枝条就像是问候着上学的顽童,启蒙的师长,这情景给清晨的田野、山间的小路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馨香,蓬勃的朝阳。
这情景,也让人们感觉到了朴素的芳华,同时产生无言的心情荡漾,远离迷茫,化解忧伤。看着这满是平常温馨的清晨,使人的眼中也禁不住一阵潮润,更使我透过这朦胧的烟雨,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记忆。
远处的炊烟,正在顶着风雨倔强地升起,随着它渐渐地散去,融入青山,汇入大地,同时也溢向我的心房,汇入生命的血液里。那缕缕升起的炊烟,犹如我生命中的初源,让我思念,令我神往,促我成长。
多年的惰性生活,让我在岁月的蹉跎里丢失了一些本源的东西,也有一些美好的渴望被关在了心底。那迷惘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明显让我感到那些本源的思绪并未远离,那种回归的感觉,会让人们觉得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每一次和亲人的相守、分离都会是那么的亲切、感激,每一天的学习、劳作都可以让人感觉到那么轻松、惬意,每一次的成功、失败仍然那么淡然前行。这些都不禁让我想将你定格在纸笔墨香之中,留存心间,散予大地。
岁月虽然被时光剪成了烟花,只留芳华刹那。凝望处,过去的、现在的正随着那袅袅的炊烟升起、飘飞的丝雨散去,化作满目葱茏,田野翠绿。宛如天似画布,流云作笔,借着那炊烟、丝雨,描绘着今时、今生、永恒的魅力。
这炊烟、青山、丝雨,即将化为一缕缕淡淡的馨香,浓浓的情意,慢慢地沁入了我的心中,永存于心底!是否?它也会融入了你的心间?存于你的生命里?
篇4:秋雨序曲散文
秋雨序曲散文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立秋已经过了好些时日了,天气还是闷闷热热的,暑气丝毫没有退意,老天还是发着倔脾气——滴雨不下。儿时的记忆中,光着脚丫在雨中漫步是我最享受的时光,今年这旱年,更让我盼望着一场雨,能唤起我记忆的雨……
两声惊雷传向人间,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寂静的夜就这样被打碎了,碎了一地。还在梦中的我被隆隆的雷声惊醒了,今夜,惊醒的'不只我一个人,窗外万千个生命也昂起了头颅,准备接受即将来临的雨的洗礼。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好似怕惊醒还在睡梦中的人儿。黑夜渐渐退去,日光却没有如约洒落人间,洒向大地的却是更加大的雨珠,雨打在窗上,没有节奏,没有旋律,但很好听,有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窗外桔红色的房屋上,雨水顺着瓦槽,流下,嗅到残留在空气中的余香。
院子里,巨大的梧桐树泛黄的树叶在秋雨中各自追寻着舞伴;两株杨树也在互相诉说着离情;柳枝借着雨水洗去了满头的尘垢;银杏借着这久违的秋雨努力催熟自己的孩子;角落里的枣树摇曳着树枝给将要成熟的枣儿洗洗秋雨;合欢也在雨中撒落大红色的花儿,给闷沉沉的天气添了些喜庆;地上的花花草草在贪婪的饮着雨水解渴。
撑一把小伞出了院门,顺着黄河大堤走着,一路上迎面扑来的是泥土的气息,黄河水虽小了些,但依然不变的向东奔跑,雨滴落在河水上溅起的水花,远远望去成了一片薄薄的白雾,笼罩着东去的河水……
稼轩的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文学里,“一场秋雨一场寒”,象征愁苦,是凄凉的一种景象。秋天的雨是漂泊的游子在静夜中勾勒乡间小道,是空闺的女子在寒夜里贮倚危楼,是匆匆的过客在叹息后策马扬鞭,是痴痴的伊人在黄沙后浅唱低眸。 秋天的雨是凄寒的,无奈的,无语的诉说着那些古老的传说……
这场雨真正的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只是秋天的心是愁苦的,让人的心中多了些许愁闷,也许只是因为秋天过后便是冬天,可是只要走过冬天,还怕春天不会来吗?
秋雨亦有声,只不过那并不是失意的凄诉,而是希望的赞歌……
篇5:春节序曲经典散文
春节序曲经典散文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的母亲教给我一首童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从这首童谣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从很早很早便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每当腊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句童谣时,心中便激动地企盼着过年。当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过,每过一天年便离我们近了一天。不过对“腊八”的兴趣我们也非常高。因为在“腊八”前的好多天,母亲便开始准备过“腊八”熬“腊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工序,因为这个工作不仅好玩,还能有不少“战利品”供我们吃。家中有一块专供母亲砸核桃用的方砖这时她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时候母亲的一只手捏住核桃并不住地转动核桃,以便使核桃皮从不同的部位裂开,这样能剥出比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母亲会非常高兴,因为把这样的核桃仁摆放在“腊八粥”上做装饰是非常好看的。母亲说那整个儿的核桃仁像狮子头,会使“腊八粥”“提气”、“有精神”。我们几个孩子也往往要帮母亲砸核桃,可是由于技术不精,那核桃不少会被我们砸成小碎块,这时母亲便会把它们分给我们兄弟。每当我们得到那些碎核桃时便跑到一边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缠着母亲砸核桃玩了。
后来不知是谁传授了母亲剥核桃仁的好技术,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门有合页的那边,一只手用力拉住门把手往里关门,这样就能一点一点挤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从母亲得到这个核桃加工法后,我家的核桃剥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们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来越低了。
除了准备核桃仁之外,还要准备胡桃、松子、柿子干、桂圆、瓜子仁、龙眼肉、白果、莲子等。只不过在准备这些材料时对我们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为剥它们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当“腊八”的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锅内煮,特别是当放入红枣之后,屋里便会飘起“腊八粥”的芳香。这时母亲便会让我们起床,告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吃“腊八粥”,并跟我们说:“小伙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还让你去放挂鞭!”
“腊八粥”是由几十种米和豆子熬出来的。在上面还放着葡萄干、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等,还会撒上红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们这几个孩子一个一个都会喝得肚子滚圆,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的时候才会“罢喝”。
“腊八”时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为大年初一准备“腊八蒜”。剥蒜往往是母亲交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工作,她让我们把剥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会儿她来验收,看谁剥得干净、剥得多。为了表示自己能干,我和哥哥妹妹便都会努力地剥蒜,争取得到母亲的表扬。在验收时,母亲往往会统统表扬我们,一人给一块糖作为奖励。
“腊八”过后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时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我们常说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点了出来。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事要由家里的男人来主祭,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灶之礼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则是除夕后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没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祭灶的事,让我们了解这个风俗。父亲为了让我们知道祭灶时是如何用关东糖来封灶王的口时,便拿起关东糖来在灶口抹了起来,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糖香。灶虽不祭,可是糖却要吃。每当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父母总会给我们买来关东糖、糖瓜和南糖等给我们吃。看起来还得念灶王爷的好处,要不然我们便没有了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扫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从秋天糊上纸窗到春节时窗纸都已变得有些发黄发旧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换掉。母亲先要用白面打一些糨糊,这时我便会找母亲要糨糊吃。母亲逗我说吃糨糊会变糊涂,我说糊涂就糊涂吧,我就要吃。母亲便会给我一点糨糊,有时还会为我放上一点红糖,这在当时也属于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纸,屋里一下变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时候,母亲还会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里的人们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是却会到豆腐房里买豆腐。那时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宣武门外达智桥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这里买豆腐。母亲买了豆腐后便要把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节期间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里,买肉、杀鸡、蒸馒头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凡是费时、费火的.食品都要在这几天事先做出来。因为过年的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饭。另外,春节时也要到亲朋家去拜年,这样也没时间来做饭了。
春节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衣服。母亲总会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钱的多少为一家人置办上几件新衣服、新鞋。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也要把旧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浆,然后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时穿。俗话说“笑破不笑补”,即使穿上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年,别人也不会笑话。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那时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里,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床的人走后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床头的衣柜中,当洗澡人洗完后便可在这张床上休息、喝茶了)。”理发也是一项费时间的事,那时每一家理发馆都是“人满为患”,要想理就得排长队,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到理发馆去为父亲排上一个号。
除夕终于来临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饭桌前,高兴地品尝着母亲烧制的各种佳肴,在这时一年的艰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欢乐与幸福。我们家不举行祭祖的仪式,只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曾向父母磕过头、鞠过躬。
除夕,我们没有了睡眠的钟点,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整挂的鞭我们舍不得放,因为在一瞬间那几百头鞭便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把它们从鞭上一头一头地拆下来,使鞭变成一个一个的单炮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香一个一个地放,这样可以一放几个小时,过瘾!
在我们玩的时候,母亲又忙了起来,她为我们包“更岁饺子”。吃完“更岁饺子”春节——也就是新年便降临人间了,这时我们盼的便是“压岁钱”和到亲戚家拜年的红包了。
篇6:春节序曲散文
春节序曲散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一直生长在这一块红土地上,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却是一个不恋家的人,我想远走高飞,离开这巷舍横屋纵横交错的败落屋舍。却与她有着不解的缘分,是无情有思吧。当年论文落在了《论客家山歌的特点》上,翻山越岭,采风听曲。接近了这片土地,了解我所生长的地方。客家山歌有着《诗经》的影子,那些装饰音修饰着客家人的生活。而如今,我又阴差阳错的一直经营着一家客家特产淘宝店,在网络向人们传递客家的风情,也和许许多多恋家的外地家乡人回忆童年,诉说着乡情。
临近春节,年味也浓了。最浓的年味我想还是在童年。小孩子是最惦记过年的。过去的好多个冬天和春天我都在这里,在家里过年。百节年为首,当然勤劳热情的客家人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就已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杀猪宰鸡,声声惨烈,人们欢欣鼓舞地晒腊肉,冬天的太阳依旧火热,腊肉已经有了年的味道;洗红薯晒番薯干,蒸糯米酿米酒,每家每户的番薯香酒香,浸润了整个村庄;案板上的米果豆腐,入了油锅蹦跶着跳着“恰恰”,炉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和油锅里的吃食一起演奏着二重奏。好一幅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将一年来的欢喜悲苦,全融入这些吃食上,人们把下一年的祈盼祝福也寄托在了这些吃食上。这些好吃的,除了自己享用待客外,还给左邻右舍,朋友亲戚们捎带。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这些情景已经装入了我记忆的谎言里。如今过年这些吃食,到我们当地的超市就能一应够买全了,只有很少的人家还会自己动手做。也是啊,快捷方便已成为现如今生活的主题了,虽然外表一如既往,却总也找不回原来的味道了。
一般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家里就要开始大扫除,给全家各处统统洗个遍,寓意来年干干净净,健健康康。临近过年,家里的大人都教育小孩子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年前,亲戚家送来一条鱼,养在水盆里,过了一天以后,鱼就奄奄一息了,我着急了叫嚷着,“鱼要死了,鱼要死了……”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生起气责怪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会说话?都快过年了……”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过年的时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炸米果、豆腐,蒸薯干,酿米酒。天边刚翻起了白肚皮,嗅觉就拉起了警报,如浩然之气,如春色长空直入,让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的我无可奈何,只得乖乖的爬起来,帮奶奶妈妈,往灶台口加柴,以换得刚从油锅里,刚从蒸笼里出来的米果、豆腐、糯米蒸番薯,一饱这“春色”。通常人们都是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做米果,炸年豆腐的。这几天家里大人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孩子们只能在灶台旁添柴加薪,以及添一张大嘴了。地里收回来的黄豆要在头天晚上浸泡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要担着浸泡好的黄豆到豆腐磨坊去磨豆腐了。糯米也要在头一天磨成粉,预先通知左邻右舍或者近的亲戚,让他们过来家里帮忙做米果。大伙儿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话,手里也从不停歇,好不热闹。
在这些美食里,我最喜欢年豆腐了,向来就喜欢吃素。豆腐可是素菜中的佳品。因豆腐的.“腐”和“福、富”相谐音,所以这金黄色的炸豆腐就成为了客家年里极受欢迎的美食了。寓意来年福气多多,富贵多多。年豆腐就是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炸豆腐。一般都是自家栽种的黄豆磨成豆腐,切成不薄不厚的方块,入油锅捞起来就成年豆腐了。不过这火候可不好掌握,所以加柴的人也要有技术。我们家年豆腐好吃全靠了妈妈的厨艺还有我加柴的技术。也许正因为有我的劳动在里面,所以才会觉得这年豆腐尤其的好吃。一块块方方正正,大小一致,金黄色的,看上去香酥无比,让人垂涎欲滴。咬一口下去微妙可口,轻清香腻。炸豆腐表皮呈金黄色,你却不会知道它的内里,咬开里面却是如丝网,和刚磨好的白豆腐一样嫩滑。如客家人,外表坚韧而内心却是柔软热情的。要把豆腐炸成外酥内嫩,全靠了油温和火候,油温过低,时间太长,就会把豆腐炸得老硬难以入口。年豆腐炸好了以后,都要先祭神的,我们才可以动筷子吃,淋了酱汁吃,蘸酱汁吃,也是酿豆腐,赣南小炒鱼的最佳食材。入口微酥,吃到嘴里却是跟雪花一样绵软滑嫩。炸豆腐做好了,除了自己享用外,还会分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在一条巷子里,同一个屋堂有好几户人家呢,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是同一个族姓的,有什么大事都会到族里的祠堂商量帮忙。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客家先民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是群居生活的客家人。现如今这里的人们都陆续搬出去了,只剩下几户留守的老人家。所幸的是我还没有离开,身体好时,我会穿过纵横交错的巷子,看那杂草丛生的墙头,想象经久的年月。世界变化的真快,仿佛所有的情谊都被商品信息所取代,找不到原来的味道。我想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都有着一颗念祖的心。他们在高楼格子里定是会给儿孙们讲起那过去的故事。
到了除夕日,也是最忙的一天了。从凌晨3、4点开始,人们就起来了,到祠堂杀鸡祭祖,爆竹也在此刻陆陆续续的响起,待到天明,爆竹噼啪,村庄的上空到处弥漫着灰白的硝烟,闻着爆竹的味道,我觉得这就是年了。天一亮家里人开始贴对联弄年夜饭,我们也只有当下手的分。捆春筒、锤锤鱼、筛金珠、酿豆腐,忙得不可开交。叮叮咚咚,噼噼啪啪,好一曲打击乐的合奏。在我们这的宴席上必定少不了,客家锤鱼,客家凤眼珍珠,客家酿豆腐,客家春筒,所以在除夕夜就更不能没有他们出场了。备好了酒席,放爆竹开始开动了,吃饭的时候要多摆双碗筷,是请祖宗一起享用年夜饭,要筛酒洒地请祖先。之后我们才可以动筷子。米酒映红了每个人的脸,说着笑着辞旧迎新。
春天了,来年定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妹仔,你屋夸在耐搭?”(姑娘,你家在哪里?)乡音袅袅,流走的是时光,带不走的是这客家情。
篇7:一缕缕炊烟散文
一缕缕炊烟散文
偶然瞥见一缕炊烟,仿佛又看到母亲从弥漫着饭香的厨房里走出来,用松树皮一样的双手,拍打着满身的尘土,理净发间的草渣。然后,母亲便静静地站在院外,若有所思的眺望着村口的那条小路。
暮色冥冥,倦鸟思巢,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学校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我和妹妹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看见在那青树翠蔓、参差披覆的杨树丛中升起的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再远也能嗅到母亲深深的牵挂,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吃饭了噢!”那充满母爱的声音,是一曲优美、深沉的'歌谣,悠悠扬扬回荡在耳旁,格外甜美。
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母亲所做的也仅仅只是饭而已。一天三顿,除了玉米饭粥便是玉米饼子,让人看了就心烦,可赌气之后还是要吃。有时便对母亲撒气,母亲静默无语,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地掉下来。
于是我每天都在幻想:“母亲要是能变戏法,桌子上全是自己想吃的香喷喷的饭菜就好了。”渐渐地,我和妹妹发现,桌上的饭菜日渐丰富起来。可母亲很少动筷子……。
现在,我们过着自己儿时最想要的生活,遗憾的是天天吃不到母亲做的饭菜。偶尔回家一次,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在厨房里忙活半天。饭菜自然丰富极了,母亲脸上却流露出让人难解的讪然。
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很惦记你们,每顿饭都要念叨,这是儿女们喜欢吃的饭菜,不知她们吃了没。在电话的另一头,我的心涩涩的,眼角湿湿的,细细地品味着父母浓浓的爱。
如今父亲走了,只有母亲一人独守那间老屋,多次劝母亲来城里和我们同住,可是母亲以各种理由倔强的推脱,做儿女的深深知道母亲不愿离开老屋是因为有了对父亲的无限牵挂,有了对炊烟的那份不舍的情怀!
“又见炊烟升起……”一曲古老的歌却流淌着神圣的爱。每每哼起这首歌,似乎看见故乡袅袅的炊烟,悠悠地在自家屋顶上升起,一种勾人心魂的情愫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篇8:又见炊烟散文
又见炊烟【散文】
前几天一早去老家看望大哥大嫂,越过几条小河,穿过层层麦浪,走进绿荫掩映的村庄,远远望见大哥家屋顶的烟囱上一缕炊烟轻展飘起,如丝如雾,美了那抹朝阳,温馨了醉美村庄。
这是一幅久违的如画美景。儿时乡村的美景如梦般晃动在眼前,小河湾湾,流水潺潺,炊烟袅袅,还有那牧童短笛,鸟语虫鸣,常常勾起我深深的眷恋和回忆。
我家住在射阳河边上,射阳河的美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果你站在高处俯视大地,你会看到射阳河水如一泓清泉般静静的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少女明亮的眼波,凝视着鱼米水乡肥沃的田野秀色。每当清晨的第一抹朝光从黄海上空冉冉升起时,满河红晕,泛着点点银光,而当夕阳西下时,一抹晚霞远挂天际,撒网的渔翁,断续的号子,绘就一幅天然的渔舟唱晚的水墨画卷。夜幕降临时,射阳河水更是灯光浆影,柔情依依,悠悠流水熔化了人们白天的疲劳,荡漾着河畔两岸温馨的故事,叙说着古老的如水般动人的美丽传说。
我喜欢射阳河,更喜欢射阳河的水。村上的`孩子们早在六七岁时就到射阳河里去游泳了,到了八九岁时大都已经练就一身的好水性,再深再宽的河也无所畏惧,常常游过一里多宽的射阳河对岸芦苇滩里去摸河螺,掏鸟蛋。当天气乍暧还凉时,孩子们就已耐不住性子,午饭后,放学了,或是晚间纳凉时,屋后的小沟小港是最好的去处,带着满身的汗水一个猛子扎下去,钻进水肚里,游泳、戏水、摸虾,那份舒畅和惬意常常令人难忘。
我爱家乡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如波涛,如山峰。我喜欢在宁静的夜晚站在乡间的田野上抬头仰望星空,乡村夜晚的星空十分明朗,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发光。一轮明月如一艘小船穿梭在云层里,忽隐忽现,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长河里。
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底的鱼虾追逐打闹,河面的鸭子水鸟成群结队吱吱嘎嘎,口干舌燥的人们随便走到哪条河边,掬一捧河水放到嘴里,清洌甘甜,透心爽凉。
家乡的空气是清新的,像是被洗涮过一般,没有一点混浊,阳光下看不到一丝尘埃,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觉到身心被洗涤了一般,若是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带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沁入心脾,让人神清气爽。蓝天白云下,湾湾的小河,金色的田野,还有那远处村庄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勾勒一幅恬静醉美的乡村画卷。
然而多年后再回老家农村看看,由于人们忙碌于生产生活,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河水变浊了,天空变浑了,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味道,鸭子再也不敢下水,白天看不见云彩,夜晚望不到蓝蓝星空,从那时起,似乎再也没看过家乡屋顶上飘展的袅袅炊烟,乡间那水清天蓝的醉美场景一度成为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一个记忆。
大哥告诉我,过去人们不重视环境卫生,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河水全脏了,连衣服都不能洗,那么大的一条河,不知道上游排的什么东西,不少鱼都死了。大嫂说,各家各户经济条件好了,草锅灶都改成了燃气灶,烧茶做饭大都不用柴草,买一罐气要烧几个月,收割时田间的秸杆没处放,就在田头一把火点着烧了,到处是火,处处冒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日子没法过了。
据大哥讲,近来县里动员千家万户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家乡的每条河都疏浚了一遍,脏水杂物全部清走了,现在的河里看到鱼儿游了。村民们觉悟也高了,不再往河里乱抛乱倒,好多人家恢复了草锅灶,收割时田间的秸杆合不得烧掉,除了还田外,全部收回来烧茶煮饭,说还是草烧的饭香。
儿时的那条小河依然清亮澈底,如一面明镜,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闪一闪,像是点缀着一颗颗星星。几只小鸭在水面上晃动着,一缕炊烟在屋顶冉冉升起,我感觉似乎回到了童年时光。
篇9:炊烟何处散文
炊烟何处散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因为有了炊烟而生机盎然。千百年来,炊烟就像一枝枝温暖而高蹈的毛笔,将农人们的心事、思念和憧憬,不知疲倦地书写在广阔的天空和厚实的土地上。
在乡村,家家户户烧火做饭,都离不开一种叫做“地锅”的灶膛。这种灶膛大部分都是用土坯垒成的,外形方方正正,一口大铁锅结结实实地坐在顶端。与“地锅”相搭配的,还有一根不算很高的烟囱,和一只木头做的风箱。小时候爱帮母亲烧火做饭,特别是冬天,坐在“地锅”前面,既明亮又暖和。拉起风箱,“呼啦,呼啦”,火苗就冒了起来,忽闪忽闪地蹿出了灶膛,像一条可爱的巨蟒不停地吐着红红的信子。
烧火用的一般都是庄稼的`秸秆和树叶。这些东西是最不经烧的,刚放进去,一股浓烟冒上去以后,就没有了力气。特别是干燥的麦秸,更是如此,于是人们把脾气暴躁的人俗称为“麦秸火脾气”,有点儿“外强中干”的味道。那些结实的木头,是烧火的最佳材料,不仅火势稳定,而且很持久,也没有多少废烟,不呛人。结实的木头并不好找,到了冬天,人们就争相到大树上砍枯干的树枝。有时候这些树枝并没有真的干透,放到灶膛里不仅不会立即着火,而且浓烟滚滚,呛得人泪流满面。
之所以喜欢地锅,除了它做出来的饭菜味道醇正以外,就是捎带着烘烤玉米、红薯。在灶膛的边上,放进去玉米、红薯后,用小火慢慢烘烤,如果火势太猛,就会变得焦糊,没办法吃了。有时候,光靠烘烤还不够,等饭菜做熟后,再将那些余烬覆盖到玉米、红薯上,闷上一段时间,它们就熟透了。别看这些烤出来的东西沾满了黑色的灰尘,绝对原汁原味,又香又美。不过,吃过后一定记得洗手洗脸,可不要弄成了“包青天”。
灶膛是农人们非常尊崇的地方,也是最能牵动流浪在外的人们的地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以前,外出的人们都会如约般赶回家里,为的是告诉那张贴在厨房的“灶神”,自己还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祈愿中,供上又黏又甜的“祭灶糖”,了却又一年的心事。有的地方把这一天唤作“小年”,记得鲁迅先生在《祝福》中详细描述过那些场景,热闹的气氛可见一斑。其实很多地方,就是从这一天,在灶膛前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生活一直向前,朝着我们期望的美好而马不停蹄。在这场现代化的进程中,煤炭、液化气、电器也接二连三地涌进了古老的乡村,使人们渐渐忘却了曾经燃烧柴草的“地锅”。那些炙手可热的树枝和庄稼秸秆,也成了乡村的累赘,被胡乱堆在路边和墙角,任由腐烂。那些袅袅的炊烟,也再难觅踪影了。
少了炊烟的乡村,显得是那么沉默,那么百无聊赖,像一个个寂寞的客旅,忧郁地穿梭在岁月当中。
篇10:炊烟的散文
炊烟的散文
已经有十年没有爬过房顶了。站在屋脊上,一下子被眼前的情节弄疼了心扉。午后的北风风势开始减弱,夕阳的脸庞上都是红晕,好像有点疲倦,许是奔跑了一天,累了吧!然而她并没有立刻要走的意思,掏出身体里最后的火,她或许是想让家家户户的日子更红火一点儿吧!身体烧的红彤彤的,心事是透明的,几缕淡淡的忧伤随着风吹的方向慢慢散开,散着散着就绕到一缕炊烟跟前,炊烟小心翼翼的把自己融进去,向东南方向盘过来,这时候庄子上炊烟多了起来,两家,五家,十家,二十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那一缕不紧不慢的烟升冉,再邀了其他家的烟,他们挽着手,轻轻轻轻地盘过烟囱,草垛,树梢……低低的飞翔,顺着风一路向东,跑着跑着就钻进了或许哪一家的草垛子里,你再也找不见了。留给你的永远是猜测,疑惑和怀念。谁又能够不怀念呢?
寻着那炊烟的踪迹,我细细探寻,多年前的一幅幅如画的往事挂在眼前,清晰如昨日。回忆的长线把思绪扯到了从前……二叔家的三个儿子,个个气力茂壮,和我差不多的年龄就高出我半头,二婶生的娇气,妈妈是不怕吃苦的.大嫂,大娘。每年冬天她早早做完了我们姐妹三人过年的新鞋之后,总不忘记给二叔家的哪个小子也捎带着做上一双。那时候的烟囱都是爬到房脊上揭。二叔家的老大人厚实,心眼好,也是攀爬的高手,每次揭开自己家的烟囱盖都不忘把我家的也捎带揭开。他家和我家斜对着门,他家的炊烟每天都等着我家的,两家的烟一冒出来就缠到了一块,不分你我,亲密的跟一家似的。
有一年秋天,妈妈让我到菜地里择菜,我身体瘦弱,经不起磕磕绊绊,田梗上到处是青豆秧,走到二婶家菜田边上,一不留神一个跟头栽倒在她家地里。还好土地酥软我没有受伤。就是把二婶家田梗上的几株青豆秧折坏了,二婶心眼窄,为了不让她说话,我尽力把青豆秧弄好。当我提着菜篮子赶回家时,不知道怎么了,妈妈竟然和二婶骂架,二婶口齿伶俐,说起话来就像麻雀一样,唧唧喳喳让人岔不上嘴。不知道原情我只能站在一边听,二婶一口一声“吃不起的”,妈妈也许是气愤,一把从我手里把篮子夺过,把菜散在巷子口,嘴里说着“你看看,你看看,哪个是你家的我成十倍的给你陪上……” “ 谁养的人谁还不知道了,这个大丫头的脾气又不是那几个,别人的东西根本就不犯眼馋……”可怜的豆荚,香菜被无辜的抛在地上的一刻,我明白了她们吵架的原因,原来二婶在骂我,刚才我摔倒的一幕被二婶看见了,她以为我偷了她家的菜。二婶家的菜地里没有香菜,豆荚又不是扁的。明显菜篮子里没有脏证,她的口气也不再那么硬,就这样一场不大不小的**散了,可是妈妈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灰色,她不允许我们在去二婶家玩,也不让我们再和二婶打招呼。同样二婶也不让她家的小子再来我家,再帮我揭烟囱盖。我不这样想,住在一个巷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又是一个家族,晚辈见了长辈不打招呼那算什么呀!我每次见到二婶二叔依然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自己主动问上一声,二婶也不好意思不说话,二叔更不用说啥。可是我,每次都要遭到妈妈的白眼和训斥“没出息的东西!再啥皮能往人身上搭,贼皮都给你搭上了,你咋还是个没记性上……”我也不说什么,由了妈妈。人有分歧但是烟没有,只要是两家一烧炕,烟就缠在一起了,那种亲密根本就分不清哪是哪家的。爸爸在外扛工,妈妈带我们有很多的不方便。这不,我在一次揭烟囱盖时不小心崴了脚,红肿的脚踝钻心的疼,好几天不能上学去。二婶听到了,就拿她家的珍贵的藏品二锅头来给我洗。自然我家揭烟囱盖的任务又交给二婶家的老大了。两家的大人和好如初。我也暗地里高兴多亏了这脚,高兴着高兴着脚就好了。
如今,庄子上的家户越来越少,剩下的炊烟也不再浓密,也越来越稀疏了,可是,只要有一家的烟囱里冒着烟,第二家的烟就会跟上,就会缠在一起,就会约好了向着东方奔赴,或许这样的奔赴和夕阳一样,为的是酝酿下一个黎明更好的来临吧!夕阳越来越斜,天边都是燃烧过后的灰云,和烟囱里缕缕炊烟的心情一样,有回忆,有忧伤,更多的是挽着手奔赴!为更好的明天奔赴!多美……我的记忆被妈妈的呼唤惊醒……
★ 春节序曲散文
★ 炊烟袅绕散文
★ 春天的序曲散文
★ 荷塘幽思散文
★ 又见炊烟随笔散文
★ 遥远的炊烟散文
★ 又见炊烟的散文
★ 忆崂山散文
★ 拾忆散文
炊烟序曲忆荷塘散文(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