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各民族共同慈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苗年节节日常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苗年节节日常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苗年节节日常识
苗年节节日常识
苗族的祖先是中华三祖(炎、黄、蚩尤)之一蚩尤。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
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当然,有一些苗族地区的苗族节日最隆重的不是苗年节,而是他们部落里的节日,比如黔东南雷山县的独南村,这里过的粽粑节(角苟)才是最热闹最隆重的。这个节日正在向国家申请文化遗产。
“苗年”一般持续五至十二天,在这段时间里,串寨喝酒、跳芦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苗年里的“申”日或相近生肖日,寨中还会隆重“起鼓”,盛装男女围着鼓欢跳,名曰“踩鼓”。外寨的男子与寨中姑娘在晚上对歌“游方”,如此数天,至子日或丑日结束。年轻人们又聚拢到下一个过“苗年”的寨子,继续欢乐。“苗年”里,有许多禁忌和礼仪。如杀年猪时已婚妇女不能在场;如除夕日祭祖时用鱼肉、牛肉盛于木皮、牛皮、树叶上,祭师念古歌迎送祖先,曰“掐地下”;如新年早上不扫地、不吹气、不煮生、不倒水出门,以求吉利;如新年凌晨抢放鞭炮,示意开始准备饭菜;抢最早到井边挑水以示勤劳;同姓男女间不能唱情歌等。过苗年的前几天,苗民就杀猪烤酒,着手准备过年。除夕日凌晨交时一过,便开始杀鸡、杀鸭、杀鱼,准备年饭,一些苗寨在凌晨开始祭祖,而一些苗寨到下午才开始祭祖。年饭从天刚亮即开始。在家中畅饮之后,妇女们留在家中接待客人,而成年男子则开始到别家喝酒,数碗则换一家,对寨外的客人,各户会主动邀请吃“串寨饭”。宴中女主人及妯娌等唱歌敬酒,客人以歌作答,酒宴一直持续到半夜甚至次日天亮。
篇2:赫哲年节日常识
赫哲年节日常识
赫哲年,即春节,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节日。
一进腊月,赫哲人就开始准备过节,男子推磨磨面,下江凿冰窟窿钓鱼;妇女忙着做节日享用的臭李子饼、鱼毛、兽肉干等;小孩子跟着大人学剪纸、糊纸灯笼。过节前三、四天,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要杀猪、蒸馒头。年三十各家要吃年饭(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这天晚上还要包饺子。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狍皮衣裤,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拜年。对前来拜年的客人,主人总是盛情招待。村里的老年人爱到民间艺人家里,敬他喝酒,请他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演唱迷人的“依玛堪”。“伊玛堪”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口头说唱文学。用它可以说唱历史故事,也可以即兴抒情。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小姑娘爱玩套花绳、老鹰抓小鸡。年轻妇女喜欢聚到一起玩“摸瞎糊”、“掷骨头”。男孩子和小伙子聚在一起比赛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叉草球比赛时,先由一个人将一个个草球扔出去参加者依次投出鱼叉,谁叉中的草球多,谁便获取胜。草球扔出去后在地上滚动,要叉中它,必须眼明手快,赫哲人从小就开始叉草球,目的正是为了掌握叉鱼这种渔猎技术。
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
赫哲族年节赫哲语称“佛额什克斯”,是旧历年或大年除夕之意。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日,各家磨面、钓鱼、贴窗花、挂灯笼。然后梳妆打扮,换上帽耳、衣领、袖口、裤腿、鞋面上绣有花纹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装束。晚上,设酒饭供祭死去的亲人,俗称送饭:焚化金箔、纸钱,叫做送钱。正月初一凌晨五更时,各家包五更饺子,供祭三世祖先(赫哲语称别布玛发)和诸神画像(赫哲语称五码子),祈求保佑新年吉祥。黎明,各家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然后成群结队互相走访拜年。赫哲族历来以捕鱼狩猎为生,鱼为主食。年节期间,常用杀生鱼、鱼刨花、烤熟的鱼肉条招待宾客。此外,要做“吐火宴”或用叫稠李子的.野果制成的饼子,作为节令食品。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篇3:侗年节日常识
侗年节日常识
侗年,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侗年来历与缅怀祖先、农耕祭祀有关。相传侗族祖先远道而来,原以打猎为主,后学会开荒种田,从事农耕而获丰收,秋后欢庆硕果,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位将军,因被派远征,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族人商议,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
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是日,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祭祀祖先,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
侗族人很早就有了岁时始末的'概念,认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因此,有的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过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际,家家杀猪宰羊庆贺新年。
相传北宋时,辽国举兵侵犯宋朝疆土,包围了宋朝的幽州,八贤王和元帅潘仁美被困在幽州城内,八贤王知道杨老令公(杨业)家是满门英雄,镇守在雄关,他认为“只有请杨家将来当救兵,才能解脱困境。”杨家父子决定出动。可是,潘仁美却公报私仇,决定“偕刀杀人,先令杨七郎(延嗣)在一天内力战幽州四门,不是战死便是连战饿死。四门攻下,七郎打败了敌人,既不战死也不饿死。他又生第二计:假惺惺地对七郎延嗣说:“你保驾有功要保到底,你在这里挡住辽军,使八贤王和我转移回汴京去。我们红旗为号,红旗降了就说明我俩已经离开。”可是,他和八贤王走了,仍叫士兵去看红旗,妄图叫辽军,打死杨七郎。但七郎还是胜利回营。
这时,辽军两次战败,辽主庆天王假意要求和谈,这时,潘仁美暗向宋太宗献计,说“二郎杨延定貌似皇颜,叫他赴“双龙会”。于是,潘仁美令他们于十一月初四一齐出动。杨老令因而想到:这一去不死非伤,父子再想团聚万万不能。于是决定提前在十一月初三过年,这个侗年就是这样来的。
篇4:藏历年节日常识
藏历年节日常识
藏历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西藏便出现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来推算四季的“白玛”老妇历算法。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聚在雅砻亚桑举行庆祝新春的“亚桑节”,根据记载当时藏王布德恭嘉也会到附近神山转悠,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活动,成为藏历年之始。到了13世纪,在萨迦王朝统治年代,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意为国王新年,从此藏历年正式成为了西藏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旧年最后一个月的二十九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在门窗上挂上新的帘布,屋里铺上新的卡垫,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在房梁上用干面粉撒很多白粉点,叫“亚色”,并画上“八宝吉祥”图案。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则要举行“古朵甲”仪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饮食摆在主房的佛龛前作为供品。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画上“卐”符号等图案,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赛”等供品,以供奉灶神。初一早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便起床到附近水源处背回第一桶净水。每家派人到山顶煨桑。与此同时,各家各户的桑炉里都腾起桑烟。主妇们回到家后把煮好的“观颠”送给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起床后大家一起吃“智土”。之后,全家穿上节日盛装到“竹素切玛”前,共同祝贺新年。
初一一大早,“哲噶”会挨家挨户地闯门祝贺新年。上午,大家带上哈达等,到附近寺庙朝拜佛像,并到和自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喇嘛和上师处登门拜年。太阳出来时,每家有两个人带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玛”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时,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初二,开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请客;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脱索”活动,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娱乐时间;十五日下午,有一种特别的锅庄,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结尾。过了下午,每家都会把新年供品卸下来,各自开始准备进入忙碌的工作之中。
篇5:过赶年节日常识
过赶年节日常识
赶年,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因此叫做“过赶年”。传说土家族祖先家里很穷,为逃避财主年关逼债便悄悄提前一天过年。这种说法也有一定根据。
湘西土家族常在大年除夕前一天过年,称过赶年。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
传说是,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剥削、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茅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徙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土家族过赶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也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也长。主要内容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多,要从过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并称这菜为“贺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这说明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有关。
篇6:立春节日常识
立春节日常识
一、立春节气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故名立春。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立春,也喻意春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二、立春三候
1、东风解冻
古人认为,立春后直到春分前刮的是“条风”,条风即东北风。东风一吹,冰封的天地开始解冻。
2、蜇虫始振
冬眠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立春时节,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3、鱼陟负冰
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但水面上还有一些碎冰,感觉鱼游的时候像背着冰块一样。
三、立春民俗
1、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2、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3、踏青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4、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打春。就是鞭打用土做的春牛,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新一轮农业周期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除了黄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四、立春养生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
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篇7:四月八节日常识
四月八节日常识
四月八日,是中国甘肃、贵州、广西、湘西、桂北、广东等地的汉、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的喜悦,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5月27—29日(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永定县陈东乡各村精心装饰了有特色的彩车,准备了表演节目如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科技兴农知识等,举办了一次寓教于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汉族客家民系文化节。福建永定县陈东乡有句民谚:“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可见“四月八”这种民俗活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据悉,“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残忍的统治者进行斗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现在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今天的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增多。
松桃苗族人民举行四月八纪念活动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就是在清代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这一活动的举行的情况下,松桃苗族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总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四月八这一苗族传统节日举行得更为隆重盛大。近年来,松桃苗族人民先后在粑杷坳和大兴举行了湘黔边区苗族四月八联欢纪念活动。同时还在盘信、牛郎、响水洞等地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除了本县的苗族外,还有湘、川等地的苗族,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学者、商人、游客、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大批外国游客前来观赏。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举行。这时正是苗家“正月玩年”的好日子,小伙在寨头大路上设卡摆鼓,男来女邀,女来男邀,对歌赛鼓,情趣横生,热闹非凡。意在烘托新春,让过路客人在“拦路鼓”面前人人分享平等,让懂鼓的和不懂鼓的客人顿足于拦路鼓场,相互闹春玩年,图个愉快吉祥。不少恋人、情人就是在这种场合下相好后结伴成百发夫妻的。
松桃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盛行一百多种。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摸仿动物形态的。
松桃苗族花鼓形式,主要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两面鼓除中间固定一人打鼓点外,其余两头,对打,也可以男女四人双打。
四面鼓又称八音协奏,是松桃苗族花鼓鼓中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表演动作繁杂,难度较大。表演的人有四人的,也有八人的。四人表演,每人打鼓一方,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都必须一致,快慢协调,不时绕鼓换位,繁而不乱。八人表演则每方二人,一时打击鼓面,一时又以两人并肩动作;四方八人的舞步必须彼此对应。四面鼓是由两面鼓衍变而来的。四面鼓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五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松桃苗族花鼓舞,节律明朗欢快,配合缜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新颖。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表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蜚声海内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在海内外的许多次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得到中外观赏者的赞誉。受到过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随省和国家有关艺术团成功地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先后参加了洛阳国际牡丹花会、西南灯会、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演出。近年来,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北京的野山坡民族文化村、深圳中华民族文化村、贵阳红枫湖民族文化村以及广州等地的文化村或旅游圣地或常驻演出或短期表演。在本县接待了大批的中外客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促进松桃县的改革开放和松桃县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篇8:火把节节日常识
火把节节日常识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
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篇9:庙会节日常识
庙会节日常识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朝阳区,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上海市徐汇区,浙江省磐安县,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佛山市,陕西省铜川市申报的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赶茶场、泰山东岳庙会、武当山庙会、火宫殿庙会、佛山祖庙庙会、药王山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 老年节讲话稿
★ 栽葡萄苗小学作文
★ 传统民族工艺苗绣
★ 食品安全常识
★ 中国文学常识参考
★ 常识 作文
★ 商务礼仪常识
苗年节节日常识(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