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rom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被吐槽,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被吐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被吐槽
“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是社科院副院长蔡P的最新说法。蔡P指出,工资过快的上涨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作为进步的一种机制,我们看到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可是另一方面,如果过快的话,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工资无限制上涨。
站在用人单位的一面,蔡P的说法很吃香;但站在普通员工的角度,却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现在的工资发放和增长现状,一乱二杂三无标准,工资高的高上了天,工资低的生活难保,员工获得报酬和用人单位确定工资,都是凭良心,也根本谈不上工资过快上涨,蔡P的说法当然难以得人心。
蔡P关于工资上涨的说法,应该是在经济大背景下的结论。笔者搜索的一个说法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日本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从1950~1980年,日本用了30年时间让百姓的工资收入追上美国;当日本和美国工资收入持平的时候,日本人有了和美国人一样的购买力,国家不用担心消费低迷。而从1978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工资水平却不能与美国、日本相比。扣除国内实际购买力高的因素,国内实际工资水平也达不到美国的20%。在制造业,我国劳动力价格甚至比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该数据来源有点早,但对工资上涨情况仍有一定的理性和说服力。
近几年来,我们的工资的确上涨较快,但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保持在7%以上,员工工资上涨的标准不定,工资上涨的比例不定,严重制约了工资上涨的幅度。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说明不了什么,企业高管的年薪在数百万元,无疑将三四万元的员工年薪拉高了许多。这样的工资现状和无规则的工资调整标准,都掩盖了太多并不乐观的员工生活窘态。蔡P不是普通员工,当然不了解普通员工的工资及生活,站着说话不腰疼,网友们也不可能对“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的说法有好感。
显然,由于职工工资上涨幅度和水平,因行业、企业和岗位、职位的不同,有的特殊行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上涨稳定,幅度也较大,但剔除一些特殊行业、特殊企业以及特殊岗位人员的工资,普通中小企业员工的工资或许根本不涨。即使工资在上涨,但也跑不过物价上涨,大多数群众消费水平始终徘徊在低工资水平上,员工对工资上涨的幅度不满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现在谈员工工资过快上涨,为时过早,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更没有依据支撑。依笔者看,对员工工资需要做一个调研,摸清员工工资的真实水平,探讨工资上涨的依据,再结合国际上的工资水平,以相应的工资法予以明确,可能更容易解决不同层面关于工资问题的纷争。专家们面对工资上涨提出新的观点,不应该想当然,要有说服力,有数据支撑,否则,不替公众说话,会让职工很受伤,也会有损专家的声誉与形象。
篇2: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的逻辑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日前表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它能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过快上涨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我们看到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工资过快上涨,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他的这番话被各大网站精炼成一个颇有看点的标题“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瞬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显然大部分网友领悟不到蔡副院长的专业逻辑,“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句话深深地让他们受伤害了,网友们纷纷表示哭着哭着就笑了,因为他们的切身体验实在是痛彻心扉。网友@疯人愿说:“我的工资和十年前一样,物价特别是房价不知涨了多少倍(我们本地至少涨了八倍),再不涨工资,怎么生活啊?”几句抱怨准确地描摹出民众的生活经历,“工资过快上涨”这事儿实在跟你跟我跟大部分普通人没关系啊。
对网友们的情绪感同身受的评论员不在少数。蔡辉在《北京晨报》撰文发问,《百姓工资“过快上涨”了吗》?他罗列了多项数据,以确凿的事实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到,中国GDP年均增速基本在8%左右,通胀率也在8%左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国年均工资增速基本相当,并不过快”。他问道:“过去3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占比持续下降,从67%一度降到35%左右,明明是大家越来越不敢花钱,为何在有些人眼中,却成了“工资上涨太快”?”
邓海建也以文章标题《“工资过快上涨”是个伪命题》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工资是否增长不是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应该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考察,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写道:“增长还得考虑几个背景― 比如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历史欠账。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地曾一度暂缓调整最低工资。那么,这几年工资上涨,不过是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普惠之意。如果算上飞涨的房价等生存成本,夸张点说,工资增长的利好,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网友和评论员们的驳斥有理有据,他们的立足点是现实生活中的自身利益,却忽略了专家往往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整体利益作出考量,他的结论以专业的学术理论为支撑,诞生于特定的时空语境下,并非是只为雷人的胡言乱语。
不少评论员承认,从学术角度来考察,蔡副院长的逻辑其实是经济学最简单明晰的链条。像《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在文章《“涨工资过快有害”之争中的谬误》中分析的那样,在经济学常识中,工资增长应该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制约,“假如工资涨幅快过生产率涨幅,那么将导致成本提升并推动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吞没工资上涨所带来的全民福利。即使是合理的工资上涨,也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现状恰恰佐证了专家的观点,“近年来由于国内人工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移到境外工资水平更低的地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工资上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
另一位评论员吴江也观察到国内部分产业因人力成本上升而转移的现象。他在发表于《焦作日报》的评论《别误读了“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中,详细地为读者剖析了产业的形成和转移,“逐利的资本总是有寻求更低的成本的冲动,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假如产业本身无法实现更新换代,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其结果不是逐渐走向衰落,便是不得不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国内经济之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快速发展,也曾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而这一优势说白了其实就是低工资”。在他看来,专家“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的言论是个必要的提醒,在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的背景下,考量成本敏感型产业的转移问题,并非是杞人忧天。
专家的逻辑在理论语境下站得住脚,却并非没有瑕疵。
蔡副院长理论上的宏大叙事,本质其实是在留恋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多年以来,我国号称世界工厂,核心优势便是低廉的人力成本,而企业走的是低成本、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的道路,企业利润非常微薄,劳动力成本的些许上涨就有可能将利润吞食得干干净净。如今时过境迁,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注定会越来越昂贵,幻想人为继续压低人力成本,显然是一相情愿的螳臂当车。
正如《钱江晚报》评论员董碧辉所说,“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说,建立在低廉劳动力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基本已走到了尽头,需要建立的是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新的经济模式”。在《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了吗》一文中,他断定,企业需要的是升级和转型,因为人力成本上涨就存活不下去的企业,注定会退出市场舞台。甚至认为通过工资上涨把一些低端产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去是一件好事,可以促使资源集中在更优质的市场主体上。
比董碧辉态度更坚决的是财经评论人延雪平。他发表于《新京报》的评论《工资才是经济增长真动力》直截了当地反驳了专家的结论。他认为,“经济要增长,工资必先涨”,如果商品生产无限扩张,工资却被长期挤压,会酿成“生产相对过剩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而这正是“经典作家笔下的经济危机”。当下中国经济的现实正是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工资快速增长,所以在他看来“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完全是不经之谈。
李晓亮在《北京青年报》刊载的《“工资上涨伤害论”:貌似专业,实则冷血》上也为专家而痛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思企业和经济重创新调结构的升级转型,不在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上减税让利,为企业减负,为民众让利,反而盯着民众本就可怜的工资发言,这不惹人骂才怪!”这就是“工资上涨过快伤及经济”论调为何不得民心的主要现实语境。
篇3: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引争议
在缺乏完整的可操作技术模型的前提下,简单通过常识和案例得出“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的结论,显得既无多少建设性,又缺少对于现实的观照感。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近日表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它能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过快上涨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我们看到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工资过快上涨,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工资无限制上涨。
这一席话在网上激发了许多网友的参与感,斥责反驳成了一边倒的声音。这场争议指向的不仅是“工资过快上涨”的认识问题,还折射出网络形态中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不对称性和耗散性,这让一个本可成为严肃讨论的话题变得滑稽和充满谬误。
从工资上涨过快的利弊角度看,蔡P的观点并非无据。工资涨幅并非没有限定,常识是,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制约。假如工资涨幅快过生产率涨幅,那么将导致成本提升并推动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吞没工资上涨所带来的全民福利。即使是合理的工资上涨,也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近年来由于国内人工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移到境外工资水平更低的地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工资上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
但是,“工资上涨过快”的标准是什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应当依据什么指标衡量,上涨过快或过慢,并无一定之规。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或许是一个衡量标准,但如何将差异性极大并总是在变动中的劳动生产率设定为工资增长的参照系数,谁有权决定企业的工资水平而不危及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一系列问题仍然待解。在缺乏完整的可操作技术模型的前提下,简单通过常识和案例得出“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的结论,显得既无多少建设性,又缺少对于现实的观照感。
而现实中情况是,一方面,不乏工资增幅低于财政增幅、低于GDP增幅的实例,在CPI涨幅较快的年份,工资增幅低于CPI增幅还导致普通职工收入缩水;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就业市场通常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因此工方相对于资方总是处于弱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平衡性制度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贯彻。这进一步限制了普通职工工资的合理上涨。合理上涨都困难,何来上涨过快?就此而言,多数网友的驳斥是出于切身感受。
当然,学者习惯于从宏观层面的整体利益考虑问题,而多数网友总是基于自身利益,这扩大了双方的认知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不可弥合。表面上说的都是工资问题,但实际上不在一个范畴。
此外,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能够认知的范围内截取和评价信息,这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耗散。而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任何不慎都会让这种耗散加速。比如,人们会注意到“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但忽视蔡P所说的“通过稳定农民工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继续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而获得全要素生产率”的解决办法。
这对于话语制造者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各方来说都是一次提醒。学者、特别是官方学者,需要考虑其身份背景可能引发的对政策的误读,而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需要平衡完整传播信息,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工资过快上涨伤害经济”之争中不乏谬误,这反映出信息时代展开讨论的难度。如何降低难度,让理性讨论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对这件事,对其他公共话题都有启示意义。
★ 儿童节吐槽句子
★ 美文:春晚大吐槽
★ 会吐的感冒作文
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被吐槽(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