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各地习俗

时间:2023-03-19 03:54:25 作者:失语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失语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夏至各地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夏至各地习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夏至各地习俗

夏至各地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和伏日习俗花样多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篇2:夏至各地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15种夏至美食推荐

1、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2、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5、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8、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9、粽子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10、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1、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12、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3、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14、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山东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夏至气候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篇3:夏至各地有哪些习俗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篇4:夏至各地习俗大盘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在我国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下面我们来看看夏至各地有哪些习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老北京夏至最爱炸酱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食狗祛邪补身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篇5:2021夏至各地民间习俗

夏至各地的习俗

1、北京: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2、江苏无锡: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3、岭南地区: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4、浙江绍兴: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

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5、山东: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7、其它地区的夏至食俗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夏至分哪三候?

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初候,鹿角解【 音骇】。

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後,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二候,蜩【 音调】始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

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螿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螿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於盛阳感阴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夏至的风俗活动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篇6:夏至节气各地传统民间习俗

夏至节气各地传统民间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美食推荐

1、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2、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5、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8、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9、粽子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10、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1、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12、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3、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14、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夏至气候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篇7:夏至各地不同的饮食习俗

1、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5、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8、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9、粽子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10、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1、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12、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3、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4、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1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夏至各地不同的饮食习俗]

篇8:2019大暑各地习俗,大暑习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各地习俗: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篇9:2019大暑各地习俗,大暑习俗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篇10:2019大暑各地习俗,大暑习俗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篇11:各地习俗作文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夏至各地民间习俗

小寒各地习俗

各地立冬习俗大盘点

中秋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立秋各地习俗介绍

各地七夕节习俗大盘点

中国各地重阳节习俗

江南各地立夏习俗

二十四节气:白露各地习俗

夏至节气习俗起源

夏至各地习俗(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夏至各地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