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颁奖词

时间:2023-03-19 03:55:17 作者:幼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幼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信陵君颁奖词,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信陵君颁奖词,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信陵君简介

信陵君

中文名称: 信陵君

又 名: 号信陵君 魏无忌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243

相关事件: 窃符救赵

相关人物: 孟尝君平原君 春申君

生平简介

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篇2:信陵君祠对联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

篇3:唐雎说信陵君

先秦佚名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注释

唐雎: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说:游说之意。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

破:打败,打垮。

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卒然:“卒”通“猝”,突然。

谨:郑重。

受教:接受教诲。

创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

评析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写作特点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

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篇4:信陵君救赵论

明代 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救他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救他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比得上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在魏王卧室里替魏公子盗窃兵符,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上谏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乡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然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权,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注释

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

岌(jí)岌:极端危险。

平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夫人为信陵君之姐。当秦兵围赵时,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亲关系来打动其心。

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

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当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时,他向信陵君提出窃符之计。

曷若:何如,倘若。

“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穰(ránɡ)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将军、相国,握有秦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⑨虞卿:赵孝成王时相国。他和魏国的魏齐曾为早年间的好友,其后魏齐遇难出奔,他为了帮助魏齐,竟弃官与之一起出走。赘旒(zhuì liú):旒,同“瘤”,多余的东西。

履霜之渐:《易经·坤》:“履霜坚冰至。”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

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翚(huī)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创作背景

阅读本文时,应该联系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唐顺之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间,这正是一个“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的`年代。君主大权旁落,宦官、奸臣交替把持朝政,因而作者为之痛心疾首而又不敢直抒己见,在文章中以“借题发挥”的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愤怒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赏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篇5: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目的要求

一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

二  了解本文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一  学习要点首先是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侯嬴,必须认识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以侯嬴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下士,以侯生在紧急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  学习难点是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信陵君窃魏王兵符,然后“矫魏王令”“椎杀晋鄙”夺取兵权,有人认为是“目无君主”,只是为了个人姻亲而不是从赵魏利益出发。对这个问题,要分析战国末期六国的形势,认识救赵既是救魏也是救六国,从而认识信陵君这一行为的正确性。

三  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也可能难以理解。侯嬴为什么要自杀?要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认识侯嬴是要以死报知己,并用这种行动激励朱亥小心在意务必成功,并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抗秦救赵的决心。

.写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作者简介

《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民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继任父职,为太史令,能够有机会读尽史官所藏图书,为他后来写《史记》作了充分准备。后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籍《太史公书》,即后称《史记》的.写作工作。这部著作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深远影响。其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儒学颇有相异之处。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特别擅长从正面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主题思想

课文记述信陵君礼遇隐士侯生,屠者朱亥的事迹,和依靠他们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和“能急人之困”的品德,同时表现出侯生等的智慧、勇敢和为知己献身效命的精神。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写作特点

以情缀文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  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  选出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

A(xī)    俾倪(pìnì)     同“睥睨”,斜着眼睛看使辙交驰(zhé)  车行之轨

B 北乡自刭(xiàng)   同“向”    馁虎(něi)饿都督诸路军马  宋代行政建制名称。

C(huòzè)   大笑大呼,指此威势   勒兵(lè)整顿、治理  矫杀(jiǎo)  假托王命

De矢 (lán)  箭筒和弓箭      缙绅  代指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  留军壁邺  驻扎

2  注释加点的多义词

3  下列加黑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公子往,数请之

②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而余

篇6:《信陵君窃符救赵》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 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ブ战》)

【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篇7:《唐雎说信陵君》文言文翻译

先秦:佚名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注释

①唐雎: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②说:shui(第四声),游说之意。

③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

④破:打败,打垮。

⑤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⑥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⑦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⑧卒然:“卒”通“猝”,突然。

⑨谨:郑重。

⑩受教:接受教诲。

篇8: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典故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篇9: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2003-01-02 10:51:14)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结交侯嬴的情形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想一想,从中表现了信陵君的什么精神?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宁陵县西北。

〔魏安(xī)王异母弟也〕是魏国安王同父不同母的弟弟。安王,名圉(yǔ)。,也写作“僖”。

〔薨(hōng)〕诸侯死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仁而下士〕心肠仁爱而且能够谦逊地对待士人。士,有才能的人。

〔士无贤不肖〕无论才能高的或是差的士。

〔归之〕归附他。

〔致〕招来。

〔不敢加兵谋魏〕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大梁夷门监者〕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夷门,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大梁,现在河南省开封市。

〔往请〕去问候。

〔欲厚遗之〕想多送他一些礼物。

〔置酒〕摆酒席。

〔从车骑,虚左〕带着车马,空着自己车上左边的座位。从,(车骑)随从,这里是使动用法。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

〔摄〕整理。

〔直上载公子上坐〕一直登上公子的车,坐在上位。坐,通“座”。

〔观公子〕看公子的态度。

〔执辔〕拉着马缰驾车。

〔市屠中〕肉市里。

〔愿枉车骑过之〕希望委屈您的车马,去访他。过,访问。

〔俾倪(pìnì)〕同“睥睨”,斜着眼睛看(表示旁若无人的高傲态度)。

〔故久立〕故意停留多时。

〔微察〕暗暗地观察。

〔宗室〕和国王同一个祖宗的贵族。

〔乃谢客就车〕才辞别客人(朱亥),坐上车子。谢,告别。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酣〕饮酒尽兴。

〔为寿侯生前〕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

〔抱关者〕守门人。

〔不宜有所过〕不宜再访问谁。

〔故过之〕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

〔就〕成就,动词。

〔长者〕有德行的人。

〔邯郸〕赵国都城。

〔平原君〕原名赵胜。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三任赵相。相传有食客三千人。

〔壁〕驻扎。

〔让〕责备。

〔说王万端〕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

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得之于王〕从魏王那里得到帮助。

〔欲以客往赴秦军〕想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赴,舍身投入。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把自己要同秦军拼命的情况都告诉他。具,备、全。所以,表示原因。状,情况。

〔辞决〕辞别。决,通“诀”,离别。

〔勉之矣〕好好努力吧。

〔备矣〕够周到了。

〔莫不闻〕无人不知。莫,指代词,没有人。

〔曾无一言半辞〕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

〔失〕过失,错误。

〔曰〕这里还是侯生说。

〔无他端〕没有别的办法。

〔馁(něi)虎〕饿虎。

〔何功之有哉〕有什么用处呢?功,功用、用处。

〔尚安事客〕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

〔遇〕待。

〔屏(bǐng)人间语〕叫旁人走开,悄悄地说。屏,使人退。

〔兵符〕调动军队所用的符,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作虎形,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必要时对证。

〔卧内〕卧室。

〔如姬最幸〕如姬(魏王的妃子)最受宠爱。

〔力能窃之〕(她)有能力偷到。

〔如姬资之三年〕意思是如姬想为父亲报仇的念头存在心里已三年了。资,蓄积。

〔为公子泣〕对公子哭泣。

〔进〕献。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如姬愿意替公子出死力,这没有什么可说的。

〔顾〕只是。

〔诚〕副词,果真。

〔夺晋鄙军〕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

〔却〕打退。

〔五霸之伐也〕五霸一般的功业。伐,功业。

〔以便〕以求便利于。

〔即〕假使。

〔复请之〕(晋鄙)再向国王请示。

〔俱〕一同去。

〔唶(huòzè)宿将〕很有威势的老将。唶,本来是大笑大呼的意思。〔市井鼓刀屠者〕在市上宰杀牲畜的屠夫。鼓刀,动刀宰杀。

〔亲数(shuò)存之〕屡次亲自来慰问我。存,看问。

〔效命之秋〕出死力的时候。

〔数〕计算。

〔北乡自刭〕面向北方自杀。乡,通“向”。

〔屯〕驻扎。

〔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你单车(匹马)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

〔欲无听〕打算不听从。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勒兵〕检阅军队。

〔归养〕回家奉养父母。

〔解去〕解围而去。

〔存赵〕保存了赵国。

〔负(lán)矢〕背着箭筒和弓箭。,盛箭的器具,形状像竹筒。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这是隆重的礼节。

〔矫〕假托国王命令。 

练习

一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  找出课文中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各自言行的句子,说说两人的性格特点,并略作评价。

三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乃谢客就车

独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邪

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吾攻赵,旦暮且下

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无  士无贤不肖

独子无兄弟,归养

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

遂救邯郸,存赵

篇10:语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语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 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 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原文及赏析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范文君济南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

西夏王陵导游词

关于沈阳清福陵导游词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

陵游记的作文

君空 语录

信陵君颁奖词(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信陵君颁奖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