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形猫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李白的相思人诗句,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李白的相思人诗句,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李白的相思人诗句
李白的相思人诗句
《相逢行》是汉代乐府相和歌辞的清调曲,乃酒宴上娱乐豪富之辞,为赞美君家的富贵而作。此诗作于汉代,但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相逢行
两汉:佚名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译文
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
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
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
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
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
你家有三个弟兄。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
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
驾马所用的马鞍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
进入家门,向左边的池塘望去,只见成对的鸳鸯飞来。
七十二只鸳鸯罗列成行,它们欢乐地在水里游着。
噰噰的声音叫个不停,在东西两侧还有白鹤鸣叫。
老大媳妇正在织罗绮,老二媳妇在织黄紫相间的绢。
老三媳妇没有事情可做,就拿着把琴瑟去堂屋。
老人在屋内安坐后,她便开始调弦准备弹奏美妙的乐曲了。
注释
⑴不知何年少:《玉台新咏》作“如何两少年”。
⑵毂(gū):车轮中心的圆木,辐聚其外,轴贯其中。这里代指车。夹毂:犹“夹车”。这两句是说,两个少年站在车的两旁而问。
⑶置樽酒:指举行酒宴。
⑷作使:犹“役使”。邯郸:汉代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城西南。倡:歌舞伎。赵国女乐,闻名当时。
⑸中庭:庭中,院中。
⑹华灯:雕刻非常精美的灯。
⑺兄弟两三人:兄弟三人。从下文“中子”、“三妇”可证。“两”字无意义。
⑻侍郎: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侍郎三十六人,作文书起草。”秩各四百石。
⑼五日一来归:汉制中朝官每五日有一次例休,称“休沐”。
⑽左顾:回顾。
⑾双鸳鸯:鸳鸯为匹鸟,总是成对并游。双鸳鸯,就是“双双的鸳鸯”,汉乐府诗中常用这种省字法。
⑿噰(yōng)噰:音声相和貌,这里形容众鹤和鸣之声。
⒀流黄:或作“留黄”、“骝黄”,黄间紫色的绢。
⒁丈人:子媳对公婆的尊称。《论衡·气寿篇》说:“尊翁妪为丈人。”但后世的拟作《三妇艳》中,当用“丈人”处亦用“丈夫”、“夫君”、“良人”,另外汉乐府中“丈人”也有“丈夫”之意(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所以具体如何解释,当视演唱时所指对象而定。
⒂调丝:弹奏(瑟),调弦定音以奏乐曲。丝,指瑟上的弦。未央:未尽,这里是尚未调好音。“方未央”或作“未遽央”,“未遽央”与“未央”同义。这句是说弹瑟正在进行。
赏析
此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六句是第一部分。两位驾车的少年(由歌者所扮),在长安的狭窄小路上迎面而遇。路实在太窄了,谁也过不去,于是他俩就干脆停下车,攀起话来了。素不相识,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好谈。于是就面对酒宴上的主人夸起他家的声势显赫和无比豪富来。“君家”即“你的主人家”,“你的'主人家是那么容易让人知道,知道后又是那么难以忘却”——这两句巧妙的恭维话,自然让坐在那里听歌的主人满心欢喜。这一部分可以算是引子,往下十八句,是第二部分。两位少年一唱一和,争着夸说主人家的种种富贵之状。“您家外部是黄金为门,内里是白玉为堂。”一金一玉,其建筑之富丽堂皇可知。“您家中是樽中酒常满,座上客常有,待客时,还有产于邯郸的美丽歌伎供驱遣献歌献舞。此时庭中桂树正在飘香,堂内华灯煌煌,照得通室明亮。”有酒有客,有美女有华灯,其权势地位、荣乐享受可知。以家僮身份出现的少年则说:“我家乃官宦之家,家中兄弟三人,别人不提,就说老二吧,他在朝中做侍郎,每当休沐日回家,一路上好不气派,马笼头全是黄金为饰,道路生光;路旁观者如云,啧啧赞叹,挤满路旁。”有正面写,有侧面写,其显赫之势可知。再说到家情况:进得家门,左顾右盼,只见庭前池中一大群鸳鸯,双双对对排列成行;又闻家中所养白鹤,于东西厢发出噰噰鸣声。它们都在欢迎主人的归来。有禽则有池,其庭院之广大可知。这一段,分四层对这一豪富之家的富贵、气派、享受极意铺排渲染,以见其不同寻常,从而与上文“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的话相照应,以见言之不虚。至此,这位豪富在长安城中的权势、地位是如何,便不言而喻了。“大妇织绮罗”六句是第三部分,写家中三妇所为。“我主人家中三子各有一妇,大妇、中妇长于织作,能织绫罗绸缎。小妇另有所长,一到全家团聚之日,便以鼓瑟来为全家助兴。”“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二句有双重含义,一是承小妇挟瑟说,是转述小妇语:“请公公高堂安坐(当然也包括家中其他成员),听我奏一曲。”这层意思显得亲切风趣,气氛活跃。二是借此语兼而表白歌者自己奏曲献歌的心愿。丈人,从前一层意思说,是称公公,从后一层意思说,是尊称主人。这一段写三妇之所为,以见这一豪富之家的家礼家风和家庭之乐,同时也暗示媳妇们能有如此才能,把家事操持得井井有条,则家中其他人员的才干,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六句,后代诗人多敷衍其诗意,形成了《三妇艳》等一系列新的乐府诗。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对那位主人家的富贵享乐作铺排渲染,写得气氛热烈、生动夸张,笔法犹如汉代大赋,尽管没有佳句妙语,但其气势也足以打动和感染读者。这种玉堂金马的重叠堆积,正是汉代国力强盛的折光反映;而这种层层铺排、极力渲染的笔法,使诗歌充满着力度和厚度,这也正是汉代民族力量浑厚、民族精神旺健的反映,从中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汉代被称为封建社会之“盛世”是信然不诬的。这,就是此诗所具有的社会认识价值。它和《东门行》、《妇病行》等反映贫苦人民生活的乐府诗一样,都是后人了解汉代社会真貌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篇2:相思的诗句李白
相思的诗句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 李白《长相思·其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春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李白《春思》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 李白《长相思·其一》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李白《春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 李白《关山月》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 李白《长相思·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长相思·其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 李白《长相思·其二》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李白《太原早秋》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 李白《折荷有赠》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 李白《秋思》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 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 李白《秋思》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 李白《秋思》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 李白《千里思》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 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 李白《千里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 李白《长相思·其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静夜思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篇3:李白诗句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赏析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李白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李白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李白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李白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李白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篇4:李白诗句长相思
日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断肠 一作:肠断)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
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
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
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
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
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篇5:李白诗句长相思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篇6: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篇7:长相思 李白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一],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平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席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浅浅读来,《长相思》固是一首真挚隽永的爱情诗,但我无意陷落于此小儿女情态中。此诗写于李白去朝之后,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在此缠绵婉转?细细揣摩诗中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更深的涵义。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美人”的意象从《诗经》发端,自屈原起,中国文人无一不入过此“牢笼”。“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呈现出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基本特征,使生活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中国文人的政治追求和爱情追求呈现出互通模式”[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把《长相思》作单纯的情诗解读是只看见了其“质”,我们有必要追求一下诗中的“文”。李白生活的唐代时代还没有把市井俗情当作描写的主体对象,无论是环境背景还是文人心态,恋阙的解释是都更合理些。
★ 李白长相思
★ 长相思 李白
★ 100个相思诗句
★ 白居易长相思诗句
★ 长相思的诗句
★ 秋天相思的诗句
★ 伤感相思的诗句
★ 长相思的诗句的
李白的相思人诗句(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