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只眼睛”

时间:2023-03-21 03:59:13 作者:无非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无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我的“第三只眼睛”,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我的“第三只眼睛”,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

今天天气多云,外面阴森森的,老师带着高兴的笑容来到教室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和七六班的同学在一起听刘老师讲作文。第一节课要听,第二节课要写。”随后,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听作文课的教室。

讲座开始了,老师说要做个小游戏,让一个同学上去配合老师表演,我们班的赵广浩被老师叫到。赵广浩同学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好似很他很害羞,引得我们昂头大笑,他上去后,老师从一个神秘的袋子里拿出了一个粉色的毛巾,老师用毛巾把他的两只眼睛遮住,而赵广浩同学却害羞的扭过头去。因为我们都在下面笑。他停顿了一下,又扭过头来,好像是给自己充满了自信和勇气,老师从神秘的袋子里拿出一个东西,让他用手摸说:“这是什么”赵广浩同学用手捏瓶子,听见了那个东西的声音便说:“是矿泉水瓶”。老师又接着问:“咋知道的”。他说:“用触觉。”老师又说是用什么“手”,他说,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知道“第三只眼睛”可能是手。

接下来,老师又喊了一名同学,老师又用毛巾把她的眼睛蒙上了,又拿了一个矿泉水瓶说:“这是什么?”她用手晃矿泉水瓶听里面的声音,可是她并不知道是什么。下面的同学很着急,甚至后面的同学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很想说出答案,但老师说不能说答案,紧接着老师说:“用手晃不行还能用什么方法。”她站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下面的同学如热锅上的蚂蚁,迫不及待地说:“倒出来。”她半信半疑的照我们说的做了。她拧开瓶盖,一只手打开手掌,接瓶子里的东西,另一只手慢慢将瓶尾托起,东西落在了她的手上。她摸了摸说:“是花生。”老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是用手摸的”,老师又问:“这是好花生还是会坏花生。”她并没有回答。下面的同学又迫不及待的'说:“用嘴尝。”她把花生放在了自己的嘴里,说是好花生。这个游戏环节让我们知道,“第三只眼睛”可能是嘴。

第三个环节开始啦!七六班的男生自告奋勇的上了舞台。台下的人哄堂大笑。紧接着老师又用粉色的毛巾遮住了他的眼睛。老师又从那个神秘的袋子里拿出了一个矿泉水瓶,给了那个男同学。那个男同学毫不犹豫的说:“是矿泉水瓶”老师带着诡异的笑容问:“里面装的是什么?”在老师说的过程中,那个男同学就已经把瓶盖拧开啦。老师问:“这是脏水还是净水?”紧接着他用嘴喝了一口,老师问:“是什么水那个男孩并没有把水咽下去而是把水吐了出来,就说:“是盐水。”这个游戏让我们知道“第三只眼睛”也可能是味觉。

第四个环节开始啦!七六班的男生又站在了讲台上和前三个环节一样老师用毛巾蒙上了那个男生的眼睛。老师又把瓶子给了那个男生。老师问他:“这里面是什么东西?”那个男生摇了摇瓶子说:“水。”我们下面就开始小声议论。老师说:“是什么水?”他用手把瓶盖拧开用鼻子闻了一下说:“酒。”我们下面就很惊讶,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第三只眼睛,也可能是鼻子。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可以知道“第三只眼睛”可能是手,可能是嘴,可能是眼睛,可能是鼻子,可能是身体上任意一个部位。

篇2:我的第三只眼睛作文

我的第三只眼睛作文

我们骑着自行车来到滨河公园。我拿起相机,镜头对准一处处的景色,咦, 真奇怪! 以前看起来很普通的景色,忽然变得美丽了。夕阳羞红了脸,扯下一块薄薄的云雾当面纱,朦胧的身影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一朵朵淡黄色的蜡梅,迎着寒风在绽放。蹒跚学步的小孩,穿着厚厚的棉衣,就像彩色的绒球似的`在草地上滚来滚去……

我问爸爸:“为什么我平时没有发现这么多美景呢?”爸爸笑着说:“相机好比你的第三只眼睛,平时你没有留意观察,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哦,这都是“第三只眼睛”的奇妙作用呀!

篇3: 《我的第三只眼睛》读后感

《我的第三只眼睛》读后感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我的第三只眼睛》。里面有一篇文章《藏在别人心中的魔镜》最令我难忘。里面有一段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所说的一段话。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后来被提拨做宰相,他常常向皇帝直言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依然暴跳如雷。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痛哭流涕,说了上面的这段话。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衣帽是不是穿戴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事做的对不对。

连古人唐太宗都知道要知错就改,我们也要向唐太宗学习。当老师和家长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能把他们当做一面好镜子吗?每个人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就需要别人的提醒,他们就充当了一面镜子的作用。有缺点就要改正,有优点就要发扬。

篇4: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①我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位邻居是设计机器的老教授,我经常到他家里去玩。有一次,我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棵白色的小松树,那树很小,就像我童年的拳头那么大。那树是用一块乳白色的木头加工而成的,用刀从下面往上削,木皮就自然地弯曲翻卷起来,成为树的枝叶。我非常喜欢。看看房间里没有别人,我就悄悄地把小树带回了自己的家。到了晚上,我开始后悔和害怕起来,想把小树送回去,可是小树已经被我的手弄得黑乎乎的了。第二天上午,教授的大女儿忽然来到我家,我害怕地躲进了卫生间。客人走了,母亲把我叫出来,我知道我要倒霉了。母亲却微笑着递给我两样东西,说是人家送给我的礼物,一只上了弦就可以跳跃的铁皮小鸡,还有一本图画书!客人根本没有和母亲提到我偷人家小松树的事情。我松了一口气,不明白人家为什么送我礼物。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教授的用心,我很感动,但这感动迟到了好多年。

②如今想来,他们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

③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块糖,但我的姐姐很有办法,那会儿她是小学生,我只有五岁。大人们不在的时候,她将家里的.白砂糖放到一个大铜勺里在炉火上加热,等糖熔化以后,再将它们倒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淌成云彩一样的形状,趁糖还没有完全凝固,她用刀画上小格子,以便一会儿分着吃。那糖是琥珀色的,不但甜,还有一丝很香的糊味儿。有一次她又在做糖,我为了看清楚她的“工艺过程”,就搬了一个小凳子站了上去。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从凳子上翻倒下来,前额磕在凳子角上,流了很多血。至今,我的两眉之间还有一道小疤。这小疤是我馋嘴的纪念,也是我好奇的纪念,但它也是我今天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

④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因为那是一种财富。

(摘自《儿童文学》第3期)

1.“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围绕“童年的记忆”,作者追忆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后,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第三只眼睛”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授是怎样看待“我”拿走他的小松树这件事的?请你结合文中的情节试着描述一下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说教授“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请你说说教授的“宽容”和“细心”具体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详细了描绘了姐姐制糖的过程,有同学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细致地描绘,你认为呢?把你的观点和理由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羚羊木雕》,假如那篇文章中的“爸爸”就是张之路,他会如何处理孩子把贵重的木雕送给好朋友这件事?请你设想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我”拿走了邻居老教授的白色小松树后,老教授用另一种方式宽容了“我”;(2)“我”看姐姐制糖时,从凳子上摔下来并留下永久的“纪念”。

2.这里的“第三只眼睛”指的是看待孩子时应该具有的体谅之心、宽容之心、呵护之心。(意对即可)

3.示例: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一定是爱上这棵小松树了!是不是家里的玩具太少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呢?干脆,明天再给他送几样玩具去。

4.教授的“宽容”表现在他发现“我”偷偷拿了他的小松树后,却没有怪罪“我”;他的“细心”表现在他觉察到了“我”缺少玩具、喜欢玩具,特意给“我”送来了玩具。

5.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描绘。强烈的好奇心,才导致“我”摔下来并留下了伤疤。因此,细致地描写姐姐制糖的过程,可以表现“我”对制糖过程观察之细致、记忆之深刻,能体现出“我”的好奇心之强烈。

6.示例:因为张之路有着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我想,他一定能用体谅之心来看待孩子,会以宽容之心来原谅孩子的过失,并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类似的事情。

篇5:《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①我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位邻居是设计机器的老教授,我经常到他家里去玩。有一次,我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棵白色的小松树,那树很小,就像我童年的拳头那么大。那树是用一块乳白色的木头加工而成的,用刀从下面往上削,木皮就自然地弯曲翻卷起来,成为树的枝叶。我非常喜欢。看看房间里没有别人,我就悄悄地把小树带回了自己的家。到了晚上,我开始后悔和害怕起来,想把小树送回去,可是小树已经被我的手弄得黑乎乎的了。第二天上午,教授的大女儿忽然来到我家,我害怕地躲进了卫生间。客人走了,母亲把我叫出来,我知道我要倒霉了。母亲却微笑着递给我两样东西,说是人家送给我的礼物,一只上了弦就可以跳跃的铁皮小鸡,还有一本图画书!客人根本没有和母亲提到我偷人家小松树的事情。我松了一口气,不明白人家为什么送我礼物。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教授的用心,我很感动,但这感动迟到了好多年。

②如今想来,他们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

③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块糖,但我的姐姐很有办法,那会儿她是小学生,我只有五岁。大人们不在的时候,她将家里的白砂糖放到一个大铜勺里在炉火上加热,等糖熔化以后,再将它们倒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淌成云彩一样的形状,趁糖还没有完全凝固,她用刀画上小格子,以便一会儿分着吃。那糖是琥珀色的,不但甜,还有一丝很香的糊味儿。有一次她又在做糖,我为了看清楚她的“工艺过程”,就搬了一个小凳子站了上去。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从凳子上翻倒下来,前额磕在凳子角上,流了很多血。至今,我的两眉之间还有一道小疤。这小疤是我馋嘴的纪念,也是我好奇的纪念,但它也是我今天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

④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因为那是一种财富。

(摘自《儿童文学》20第3期)

1.“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围绕“童年的记忆”,作者追忆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后,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第三只眼睛”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授是怎样看待“我”拿走他的小松树这件事的?请你结合文中的情节试着描述一下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说教授“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请你说说教授的“宽容”和“细心”具体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详细了描绘了姐姐制糖的过程,有同学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细致地描绘,你认为呢?把你的观点和理由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羚羊木雕》,假如那篇文章中的“爸爸”就是张之路,他会如何处理孩子把贵重的木雕送给好朋友这件事?请你设想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1)“我”拿走了邻居老教授的.白色小松树后,老教授用另一种方式宽容了“我”;(2)“我”看姐姐制糖时,从凳子上摔下来并留下永久的“纪念”。

2.这里的“第三只眼睛”指的是看待孩子时应该具有的体谅之心、宽容之心、呵护之心。(意对即可)

3.示例: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一定是爱上这棵小松树了!是不是家里的玩具太少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呢?干脆,明天再给他送几样玩具去。

4.教授的“宽容”表现在他发现“我”偷偷拿了他的小松树后,却没有怪罪“我”;他的“细心”表现在他觉察到了“我”缺少玩具、喜欢玩具,特意给“我”送来了玩具。

5.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描绘。强烈的好奇心,才导致“我”摔下来并留下了伤疤。因此,细致地描写姐姐制糖的过程,可以表现“我”对制糖过程观察之细致、记忆之深刻,能体现出“我”的好奇心之强烈。

6.示例:因为张之路有着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我想,他一定能用体谅之心来看待孩子,会以宽容之心来原谅孩子的过失,并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类似的事情。

篇6:将“第三只眼睛”进行到底!

处于激烈竞争大潮中的营销员囿于形势所迫,必须睁大了“两只慧眼”看世界,看商界,看自己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想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后再做定夺,

但营销员往往忽视了一个重大的的问题,那就是在看清楚世界的同时,如何看清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自己!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一名营销员只做手电筒,照亮了别人,却模糊了自己;只看清了别人的长短优劣,而不能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那就很难很难找到自己的差距,做出清醒的判断。只有营销员能用“第三只眼睛睛”看世界,也就是说能够站在对面看自己,象医生一样,用“望闻问切”的宏观思路审视自己,解剖自己,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让自己永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客户――“第三只眼睛睛”看自己。

大家都在认为并努力实践着“客户是上帝”的经营宗旨,而营销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找到客户的需要,并满足它,然后才能得到上帝的认可和接受。而营销人员的“第三只眼睛”看的就是自己的工作是否满足了客户的这种需要,把自己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作为检验一名营销人员是否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李是一家快速消费品的营销员,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按照他妻子的说法“杀牛用斩鸡刀――不配套”。但在做了一年以后,他不但成绩优秀,客户的认可率从第三个月开始,就在公司20名营销员队伍中名列第一,特别是经销商和终端客户,还有一些忠诚的消费者,对他印象非常好,支持也就特别大,相辅相成地销量自然提升非常快。

年终总结,他的经理和同事们就强烈要求小李做经验交流,小李推辞不过,只好总结:“其实没什么,我就是通过客户看自己,客户的意见就是我的差距。”再让他谈具体的,他索性从抽屉里拿出几本装订细致的本子。经理接过来看,是〈客户意见反馈表〉,由远自近翻过来,经理发现,小李所负责的客户在这些表格上留下的内容越来越多;到半年时,又越来越少;而到年底时,则基本上是一些激励的话了。

除了客户的反馈意见外,经理终于发现了小李〈客户意见反馈表〉的奥秘之所在:原来,小李的这份表格分上下两联,上联是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下联是小李的修正方法、时间计划及实施结果等,上下两联互相对照,一目了然,个中原因自有评说,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李是把客户当做自己的“第三只眼睛”,以督促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为客户做好每一件事情,结果自然得偿所愿啊!

经验:客户就是营销员的一面镜子,他们会将我们的长短优劣暴露无疑;通过这面镜子,我们自然就会毫不松懈,赢得上帝。

同行――“第三只眼睛”看自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特点,行业内部的竞争值得营销员参考;而山与山之间不同的风景,也值得营销员借鉴。比如洗化与电器,日用品与服装,媒体与超市,食用油与奶业等等各行业之间,聪明的营销员如果互相站在对方端详自己,就会发现不同的一面,不仅会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还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

同行这“第三只眼睛”的凝视,让不少的营销员受益匪浅。

小孙是负责超市的营销员。众所周知,终端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品牌为了攻城掠地,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大家都绞尽脑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促销活动更是此起彼浮,充斥了超市的角角落落,更充斥了消费者的眼球。所以,为了一个促销活动不仅能够迅速推动销量,同时还要有纵深的宣传价值,各营销员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创意从哪里来呢?摆花架子、走形式的促销活动无疑就是失败的,实际上做了还不如不做。自己没得到实惠不说,有可能还让别人看了笑话,一不留神就掉进了没有促销就不卖货,促销时间越长、销量越低的“怪圈”。

有的营销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小孙却悠哉悠哉地在看别人搞促销,一点也不着急,大有一副“坐山观虎斗”的闲心。同事问他:“有方案了吗?”他会说:“没呢,正琢磨,先看完了再说吧!”同事很无奈地摇摇头,他却是依然故我,将不同的促销活动一路看下去。

而与同事沟通每一个档期的促销活动时,小孙总是第一个说出想法,而且凡是他提出来的,上司一概通过,效果也非同凡响。原因在哪呢?

原来,小孙这个人善于观察,他站在同行促销活动的角度来考虑三个问题:

1、这个促销活动值得借鉴的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如果让我来做的话,怎么样让它更圆满?

3、把它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实不实用?如果实用的话,必须做哪些改造?

然后小孙就“放下同行,开动机器”,很快促销活动雏形基本形成;然后,他再与同事仔细分析,寻求完美。

经验:有人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容易成功”。而作为营销员,站在成功经验上的有机整合是最有说服力的,也不失为一种捷径。同行的“第三只眼睛”,看见的是自己的工作与同行成功经验的契合点。

篇7:《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文/张之路

①我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位邻居是设计机器的老教授,我经常到他家里去玩。有一次,我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棵白色的小松树,那树很小,就像我童年的拳头那么大。那树是用一块乳白色的木头加工而成的,用刀从下面往上削,木皮就自然地弯曲翻卷起来,成为树的枝叶。我非常喜欢。看看房间里没有别人,我就悄悄地把小树带回了自己的家。到了晚上,我开始后悔和害怕起来,想把小树送回去,可是小树已经被我的手弄得黑乎乎的了。第二天上午,教授的大女儿忽然来到我家,我害怕地躲进了卫生间。客人走了,母亲把我叫出来,我知道我要倒霉了。母亲却微笑着递给我两样东西,说是人家送给我的礼物,一只上了弦就可以跳跃的铁皮小鸡,还有一本图画书!客人根本没有和母亲提到我偷人家小松树的事情。我松了一口气,不明白人家为什么送我礼物。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教授的用心,我很感动,但这感动迟到了好多年。

②如今想来,他们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

③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块糖,但我的姐姐很有办法,那会儿她是小学生,我只有五岁。大人们不在的时候,她将家里的白砂糖放到一个大铜勺里在炉火上加热,等糖熔化以后,再将它们倒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淌成云彩一样的形状,趁糖还没有完全凝固,她用刀画上小格子,以便一会儿分着吃。那糖是琥珀色的,不但甜,还有一丝很香的糊味儿。有一次她又在做糖,我为了看清楚她的“工艺过程”,就搬了一个小凳子站了上去。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从凳子上翻倒下来,前额磕在凳子角上,流了很多血。至今,我的两眉之间还有一道小疤。这小疤是我馋嘴的纪念,也是我好奇的纪念,但它也是我今天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

④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因为那是一种财富。

(摘自《儿童文学》第3期)

篇8:《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1.“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围绕“童年的记忆”,作者追忆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后,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第三只眼睛”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授是怎样看待“我”拿走他的小松树这件事的?请你结合文中的情节试着描述一下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说教授“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请你说说教授的“宽容”和“细心”具体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详细了描绘了姐姐制糖的过程,有同学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细致地描绘,你认为呢?把你的观点和理由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羚羊木雕》,假如那篇文章中的“爸爸”就是张之路,他会如何处理孩子把贵重的木雕送给好朋友这件事?请你设想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1.(1)“我”拿走了邻居老教授的白色小松树后,老教授用另一种方式宽容了“我”;(2)“我”看姐姐制糖时,从凳子上摔下来并留下永久的“纪念”。

2.这里的“第三只眼睛”指的是看待孩子时应该具有的体谅之心、宽容之心、呵护之心。(意对即可)

3.示例: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一定是爱上这棵小松树了!是不是家里的玩具太少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呢?干脆,明天再给他送几样玩具去。

4.教授的“宽容”表现在他发现“我”偷偷拿了他的小松树后,却没有怪罪“我”;他的“细心”表现在他觉察到了“我”缺少玩具、喜欢玩具,特意给“我”送来了玩具。

5.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描绘。强烈的好奇心,才导致“我”摔下来并留下了伤疤。因此,细致地描写姐姐制糖的过程,可以表现“我”对制糖过程观察之细致、记忆之深刻,能体现出“我”的好奇心之强烈。

6.示例:因为张之路有着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我想,他一定能用体谅之心来看待孩子,会以宽容之心来原谅孩子的过失,并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类似的事情。

我用眼睛看世界

描写眼睛的作文:我的眼睛

我的眼睛作文400字

眼睛_作文

我成功背后的那双眼睛

我的老师作文300字:老师的眼睛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

眼睛350字作文

眼睛近视调查报告

爱护眼睛童话故事

我的“第三只眼睛”(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的“第三只眼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