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老公是公务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轼的如梦一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轼的如梦一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轼的如梦一生
苏轼的如梦一生
记忆中的苏轼,一直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才子,虽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总是觉得他有些柳永似的女声女气,他的代表《赤壁怀古》,有着李白一般的豪爽大气;而他本人的当官之路,又如李商隐一样坎坷崎岖;他天生有着方仲永一般的天赋聪慧,加上父亲后天的培养指导,终于成就了北宋的一代天骄。
从东坡出生那一刻起,也许冥冥中便注定了他的不凡,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命运。东坡之父苏洵,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文人,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发奋晚,一生中并没有他所渴望的成绩,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好不容易得来的两个儿子身上。好在苏轼苏辙天生才气逼人,苏轼尽管因为欧阳修不必要的谨慎错失科举状元,但却在制科考试上一鸣惊人,得到了制科的最高荣誉。
之后苏家两兄弟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做官生涯,苏轼则开始了漫漫几十载的贬官之路。
任何人的性格都具有两面性,东坡更是如此,他一方面言辞激进从不怕说错话,无论是初做官时的`上司还是娶了十八岁新娘的八十岁的学士,都被东坡写诗调侃过;而他另一方面却悉数继承了文官的胆怯,皇上派人来抓他,他也恐惧无比地认为自己生命就此终了。东坡注定命运多舛,乌台诗案,他侥幸逃过一劫,后却又被贬至小小的黄州。让东坡去黄州,这无疑是屈才了,但东坡倒也释然,不做朝廷命官,反而可在黄州逍遥吟诗。在黄州那些年,算是这位流芳百世的北宋文豪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了吧,无案牍之劳形,也交到了两位甚是投机的朋友,起了“东坡”这样一个田园味浓厚的号,又开始了另一段独特的人生。
初到黄州,东坡先是尝到了当地味美廉价的猪肉,兴致一来,挥笔便是一首打油诗,《猪肉颂》,其中的一句“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还成为了东坡肉的制作古方。与鲁直佛印间的奇闻轶事,嘻笑怒骂,则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段子。东坡在书法、绘画上的天资便是在黄州彻底发掘出来,后人在吟诵他唯美诗句的同时也在感叹他的才华横溢。黄州之后的东坡,愈发的成熟,褪去了年少的锋芒,多了岁月留下的圆润,洗尽了浮躁的铅华,换回了陈酒一般的无穷回味。于是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苏东坡,谅解欧阳修的谨慎,赞扬王安石的思想,少一份锐气,多一份内敛。难怪后人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东坡的词句是变幻的,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愁;有“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与“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的感叹;亦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哀伤;更多的则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潇洒。
晚年在常州的东坡装着一生的潇洒与诗意,平静离去,留下“着力即差”的遗言和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感慨。东坡结束了他烟雨兼程的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已默默沉淀于历史的飓风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篇2: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家庭成员
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王闰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8]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又写朝云悲情:“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 南柯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祇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祇恐使君前世 一作:只恐翰林前世)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辙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3:苏轼的一生的作文
关于苏轼的一生的作文
许多人问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为好?在我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最为畅快惬意的,如一坛美酒,馥郁香醇。换言之:人只要拥有苏东坡般的性情,一生便可怡然自醉。
提及苏轼,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才华。的确,这位二十岁出头就考中进士的当朝的“神奇小子”,后来成了他那个时代文坛绝对的领军人物,就连后来对他颇有不满的大文豪司马光也会感叹:苏轼这样的人才,不知还要过几百年才能再出一个。然而,苏轼有的,不仅仅是文才。宋神宗一次与大臣论及苏轼,群臣说他像李白,宋神宗不满意地摇摇头说,他有的绝不仅仅是太白之才。神宗的评价是中肯的。如果仅负文才,那么苏轼将湮没于古往今来的文人堆中,他的人生也将无太大的品味价值,然而他的人生是那么美:其中不仅有文才,还有胸怀,有穷忠,有爱民,有宽于待人的大度与朴素和近于常人的可爱情趣。
也许由于太过锋芒毕露,也许上天给他旷古之才的同时注定又要夺走他的一些东西: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迁谪”二字伴他始终,是他难得有几年安顿、宁静的日子。但他偏偏是这样一个“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穷忠臣子:遭贬谪调出京邑,他一如既往的忠于职守,造福百姓,而且他人生中真正的收获:文学上和政绩上的,大多都是他在外地所得:被贬徐州,他与百姓共同抗洪灾,又调集人力兴修水利,立了一大功;被贬黄州,他的文才与“赤壁”相碰撞,诞生了千古绝唱“三赤壁”;被贬杭州,修整西湖筑苏堤,解决当地的水患与百姓的生计;被贬琼州,他写出《易传》、《书传》、《论语传》这人生中的三大巨著……如此,对那个年少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的他而言似乎有些反讽,但好在他是那样达观、不介怀,真正地收获了人生。无独有偶,泰戈尔也说过一句可以作为苏轼的反面注解的话:当一个人为错过太阳而痛哭时,他也将错过星星了。可惜,古往今来太多有才华的人过于计较得失,他们都注定只能在瞻前顾后、顾影自怜中蹉跎自己的一生,任一腔热血与满腹才华如弃置的良田长满野草,兀自荒芜了。
苏轼性格乐观大气,胸襟宽广,即使得势,对待曾迫害自己兄弟二人的政敌都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豪爽的他还爱喝酒,在被贬时犹爱交朋结友、游山玩水,留下不少趣闻轶事,使他在民间人气颇高:
苏轼在朋友家如在己家,心有所想,脱口而出:在老刘家吃了一种很酥脆的饼,觉得很好吃,问及它的名字,老刘忙着做饼,随口说没名字,苏轼立刻随口说道:“就叫它‘为甚酥’ 吧。”还有一次,在朋友家喝酒,觉得酸,也不管主人的'脸色,脱口而道:“你这酒是不是做醋错放了水啊?就叫它‘错著水’吧。”后来更是作出一句“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戏谑之,性情之活泼可爱,如一大孩子。
苏轼的一生,除了诗词喝酒,更多的是困境,还有困境中的亲情。他那遇事不鸣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吃了不少苦:早年为官锋芒毕露的他,就已因此在“乌台诗案”中让人整得够惨,但这个乐观、耿直到无可救药的人在复归京师后又口出狂言:他看不惯大臣程颐的满口道德文章,斥之为虚伪造作,还在司马光的追悼会上当众取笑他,让程颐和他的党羽们当众下不了台,为自己留下一大祸患。
苏轼的锋芒毕露让身边家眷也尽受累,贬谪途中的舟车劳顿、迁徙辗转令几位至亲夭亡,这自然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但悲伤过后,他又继续与健在的亲人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其情之笃,实属感人。那首赠给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不仅寄予了苏轼对弟弟的深厚情感,也抚平了古往今来无数离人的心愁。
乘过风,有顺风、逆风甚至邪风、恶风,东坡一概笑立风中;踏过浪,登过浪尖沉过水底,苏轼还是那样超然洒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为他写的祭文很好的注解了他的一生:“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
篇4:用诗句写出苏轼一生
用诗句写出苏轼一生
1、碧纱窗下水沈烟。——苏轼《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苏轼《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苏轼《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扩展:
进京应试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然后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然后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然后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1061年),然后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然后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然后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然后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篇5:概括苏轼一生的古诗
自题金山画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自题金山画像的赏析,欢迎借鉴!
自题金山画像
作者: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
《红楼梦》里,曹雪芹评价李纨心如槁木,这首诗里,苏轼评价自己心如槁木,但此槁木,非彼槁木。
苏轼卒于11八月,享年七十四岁,而这首诗作于1101年三月。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苏轼已经是风烛残年,他清楚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首诗,也可以说是苏轼给自己的一生下了定论。
前两句,是苏轼当时状态的真实写照。
苏轼年轻时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哲宗即位后又被起用,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病逝。
这段生平看似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阶段。
少年得志。
新党掌权时,苏轼反对变法。
新党倒台后,苏轼反对尽废新法。
苏轼是个才子,也好像有点傻,是个“轴”人,轴的人,都坚守自己的底线。
所以苏轼不容于新旧两党,一生处在不断被贬的漂泊流离中。
可以说,当他被贬惠州的时候,对于北归,对于政治,已经基本心灰意冷了,所以才会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句子,来宽慰自己。
所以,说自己心如槁木,也是贴切的。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如果只有前两句,这首诗也不会成为如此的名篇。
苏轼就是能在悲怆中翻出豪情,找到旷达。在别人看来,是苏轼一生痛处的贬谪所在,却是苏轼暮年回首往事时,最骄傲的功业。这略带自嘲的自我解脱,铸成了苏轼文学上的功业。
人们对于苦难,通常会有独特的感情,学生军训的时候,往往对训练感到厌烦,而每当回忆的时候,又都把这当做人生的财富。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所担心的,是我配不上我所经受的苦难 没错,正是颠沛流离的苦难本身,成就了苏东坡。
记得我们以前讲过刘禹锡的诗,刘禹锡被贬,后回到京城,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被贬,若干年后又回京城,刘禹锡并没有学乖,而是写下“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其实中国文人的风骨都是相似的,有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界所改变。
[概括苏轼一生的古诗]
篇6: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看不尽的人生,读不尽的历史。一首诗词一人生。慢慢品来,自有心绪万千。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
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创作赏析
苏辙比苏东坡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东坡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 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东坡是第一人。这首诗是在狱中所写,子由是苏辙的字。 当苏辙听到苏东坡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二人本就是手足至亲。 苏东坡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作赏析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东坡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东坡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东坡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东坡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赏析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创作赏析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东坡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东坡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东坡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东坡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创作赏析
绍圣三年(1096)苏东坡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创作赏析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东坡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创作赏析
1101年三月,苏东坡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东坡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作此诗时,是苏东坡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这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篇7:未来如梦
未来如梦
看不见的未来
一片渺茫
努力活的更好
尤其是现在
把握住机会
汲取世界给你的一切
曾经现在未来
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尹杰
上一篇:茶
下一篇:淡写流年 相关推荐 点亮我心中的那盏灯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友谊,爱一般的香气 一路走来,感谢有你演讲稿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作文600字 这次,我没有放弃 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600字 人生路上温暖多作文800字 最好的我们 老师的另一面作文700字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600字_12篇 《法官妈妈》观后感700字 篇8:如梦诗歌
如梦诗歌
淡淡的云,
轻轻的雾,
朦胧的心,
青青的紫气,
蓝蓝的魂魄,
我不是刚刚醒来,
你看不清我的面容,
可我能穿透你的心,
看清你斜阳下的影,
以及影子里的内容,
别怕----知道你也不怕,
我从来都不伤害谁,
也没有那份心思,
到是你们总斜斜的看我,
以傲慢绅士的姿态晃来晃去,
掩着我的身躯,
劫掠我的雨露和光明
敬你的尊贵,所以嗔怒而不言。
但是,
你的高洁靓丽与我无关,
你的智慧通达与我无关,
你的高大威猛与我无关,
或许是对我的历练,
上天让我站在你旁边,
你用异样的'眼睛一遍一遍把我浏览,
让我浑身不自在,
我只想干自己想干的事,
从来也没想与你争什么妖媚,
我所有的荣耀都是世人给的无需辩解。
你看,
星光大道那一节一节升高的排序,
预告了我在蹿升你在原地不动,
胜负已成定局,
花钱拉票只能暂顾一时,
浪得虚名,
无济于事的,
遮盖别人也抬高不了自己,
这是宿命,
为人须世世修行,
我头上的那些光环不是争的不是抢的,
更不是卑鄙来的,
是往世今生修来的,
所以,不得雨露时我仍坚持深度虔修,
生命终止,接力轮回。
注定,
你的时代已在远去,
旧的,缺乏灵动和普世思想,
新的自然就会产生,
你想保有格局,
极尽手段,
只能维系一时撑不了一世,
终究要败落,
卖萌也无用,
我必会大放光辉,
谁也阻挡不了的,
所以,我,
淡淡的,
轻轻的,
朦胧的,
青青的,
蓝蓝的,
沁人心脾的一笑,
就已胜过花开富贵的牡丹,
问曰:你不是叫石竹吗,
我答:如梦。
★ 青春如梦
★ 繁花如梦诗歌
★ 音乐如梦作文
★ 前尘如梦散文
★ 生死如梦随笔
★ 理想如梦作文
★ 浮华如梦美文
★ 血色如梦的诗歌
苏轼的如梦一生(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