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泥泥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芙蕖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芙蕖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芙蕖阅读答案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①之可人②,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译文】
各种花正在绽放的时候,只有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不当花开的时节而无人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就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有风时就展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仿佛就要滴水下来了,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对主人说没有对不住的.地方了;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莲子,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耸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3)及花之既谢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篇2:《芙蕖》阅读答案
(节选自清·李渔《翁笠偶集·种植部》)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①之可人②,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注释】
①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②可人:合人心意。可:合,宜。
《芙蕖》阅读题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3)及花之既谢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篇3:芙蕖阅读答案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②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③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④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⑤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请备述之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芬:
2.下列每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及其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之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D.乃复蒂下生蓬乃摘而藏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答: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
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
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答:
参考答案:
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2.C
3.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4.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5.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6.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7.“略”。
篇4:《芙蕖》阅读答案
1.(1)详细,完备 (2)借指时候 (3)已经 (4)整年,全年
2.(1)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
(2)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的方面,那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吃后使人齿颊生香。
(3)它有五谷的实际作用而不没有五谷的名声,它兼有百花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种植的`好处有比种荷花大的吗?
3.《芙蕖》的中心内容是说明“芙蕖之可人”。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加以总结。
4.两文相比:
文体——《爱莲说》是散文,《芙蕖》是说明文,也可看作是散文。
题材——二者都以荷(莲)为写作对象,尽管二者角度不同。
写法——二者都是托物言志;不过《芙蕖》比较含蓄,它外在形式是说明,而意在托物言志。
立意——《爱莲说》写超尘脱俗的君子之风;而《芙蕖》则立足贫民,写的是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
篇5:芙蕖阅读答案
芙蕖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①之可人②,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译文】
各种花正在绽放的时候,只有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不当花开的时节而无人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就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有风时就展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仿佛就要滴水下来了,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对主人说没有对不住的地方了;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莲子,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耸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3)及花之既谢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1.(1)详细,完备(2)借指时候(3)已经(4)整年,全年
2.(1)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
(2)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的方面,那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吃后使人齿颊生香。
(3)它有五谷的实际作用而不没有五谷的名声,它兼有百花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种植的好处有比种荷花大的吗?
3.《芙蕖》的中心内容是说明“芙蕖之可人”。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加以总结。
4.两文相比:
文体——《爱莲说》是散文,《芙蕖》是说明文,也可看作是散文。
题材——二者都以荷(莲)为写作对象,尽管二者角度不同。
写法——二者都是托物言志;不过《芙蕖》比较含蓄,它外在形式是说明,而意在托物言志。
立意——《爱莲说》写超尘脱俗的君子之风;而《芙蕖》则立足贫民,写的是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
篇6:芙蕖的阅读题答案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
1.A C 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译文参考: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篇7:一朵芙蕖
水风清扬晚霞明,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似有意慕娉婷。
——题记
真正的志向如同纯美清丽的芙蕖,即使风扬雨落,即使花期已过,明婉的气质不变,高尚的节操更显。所谓此身不死,此心永存,将心比生,便永不辜负。不畏苦难,不易心志,拥有无悔人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行吟在楚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怨指青苍,发出一声声悲怆的问天:“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嗟乎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委屈,不甘,顾影自怜。所有的哀叹化为他江畔潦倒凌乱的脚步,所有的悲痛刻在他饱经风霜憔悴的容颜,可苦难丝毫没有摧毁他的心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悔,他不变;无奈报君无门,回天无力,一次次的徘徊只换回破天的孤雁;纵身一跳,千古长叹,“宁愿枝头抱香死”,他选择以死成愿。“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屈原虽死,但他保住了高尚的志向,保住了最后的尊严,保住了中华民族绵延千古的魂。他无悔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成永恒。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长山远,云山乱,晓山青。桨声烟波里,他独立于一扁舟行天地间。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世人只道他看淡迁贬,去留无意,殊不知断他前程那一纸诏书,这样的打击已是足够,于是躲隐在山水,沉迷于花酒。“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任东风吹破,是千行泪在他心中奔流,变化为无尽的苦愁。“时人未会严陵志,不钓鲈鱼只钓名”,可不论有多少苦难与孤独,他辅君治国的报负不变,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坚韧不拔的心性不变。“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州。”苦难压不倒他,反而让他的志向日益坚定,正是这不变的坚持,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萧萧杨花落满肩,他凝视落花,静立沉思它的气节;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竹杖芒鞋,风雨无碍他的高洁。他是心志坚韧的东坡居士,他是为政爱民的苏子瞻。他怨恨过,也不甘过,但最终他的坚持为他赢得了不悔的人生。
不管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霞满天,茉莉花,总是洁白的。不畏惧苦难的摧残,不理会孤独的侵烦,真正高洁的心志,如月华千古,皎洁如初;如苍林之竹,挺秀直庸;如虢国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倾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一泉碧水,流月宁轻清。“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像魏征那样以死上谏,像李白那样志入肺腑,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像庄子那样曳尾于涂中。真正的猛士勇于直面苦难,真正的心志不会轻易改变。不畏苦难,不易心志,拥有无悔人生。
篇8:闲情偶寄芙蕖阅读答案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dài)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阅读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堕而折其髀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任重而道远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
(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答案:
1.B;解析:(1)“摘而藏之”与B项中的“而”表动作顺接;A项中表“转折”;C项中表转折;D项中表并列。
2.(1)已经
(2)等待
(3)停止
3.(1)用来消暑而暑气都被它退了,用来纳凉而凉气就生成了。
(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爱莲说》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本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篇9:《芙蕖》的教案
《芙蕖》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法特点(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再次,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品味、感悟)。
三、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四、题目解析
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芙蕖,亦作“芙渠”、“扶蓉”。郑玄说:“未开日菡萏,已发目芙蕖。”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五、延伸训练
阅读《爱莲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和《芙蕖》在文体及主题上有何不同?
★ 芙水故事
★ 信息论答案
★ 云雀阅读答案
★ 雷雨阅读答案
芙蕖阅读答案(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