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3-05-27 03:39:46 作者:炎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炎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精选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6、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7、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8、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9、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0、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11、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12、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13、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4、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15、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篇2: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据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伯牙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后来,伯牙遇到了一个能听懂高深音乐的人。他就是钟子期。一次,伯牙向钟子期弹起了这首曲子。钟子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当弹完一个段落后,钟子期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伯牙没有答话,继续弹下去。琴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演奏停止后余音袅袅。钟子期深情地说:“真妙啊,我仿佛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啊!”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分别时两人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但到了那一天,钟子期却爽约了。几经打听,伯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在不久前去世了。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小编解读

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篇3: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羹污朝衣

刘宽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后汉书·刘宽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即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面色严厉,言辞急迫。他的夫人对此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发怒。

一天早上,正当刘宽整理好衣冠装束,准备上朝时,夫人暗中命侍婢捧一碗肉汤走近他,并且假装不小心将汤碗打翻,弄脏了刘宽的朝服。

大家都以为这下刘宽肯定要发火,哪知他依然神色不变,还和气地问丫环说:“热汤烫着你的手了吗?”

刘宽的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竟然到了如此程度。他为官从政也以宽恕为主,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小编解读

弘一法师谈处世之道时,有一条——“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意思是做人忌讳刻薄讨巧,圣贤大都宽容厚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刘宽的行为已经接近圣贤了。

下人犯错时不仅没有喝斥怒骂,还好言相慰,除了说明主人公生性宽厚以外,也与他的修养有关。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在消费场所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甚至动辄训斥谩骂。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恰巧说明了其修养缺失,品性低劣。

篇4: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王莽谦恭未篡时

西汉时期,朝廷重用外戚。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子弟几乎人人官居高位,个个骄奢淫逸。唯独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生活俭朴,待人谦和礼让,朝野上下广为称赞。后来,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一片称颂声中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他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两岁的刘婴做儿皇帝,自己当起摄政王。这还嫌不够,最后干脆篡位,做了十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却正好相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辅佐十三岁的侄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虽然他尽职尽责为成王着想,但是满天下都是流言蜚语,说他欲取而代之。不过周公旦对流言泰然处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后就把权力都了交回去。

为此,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小编解读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真伪,一件事的对错,得经过相当时间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下结论。如果只凭短期观察或者直观印象就对人和事下定论,容易造成误会甚至犯下错误。

篇5: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火烧乌巢和张松献图_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一天,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yōu)来投奔自己,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尽力为他出谋划策。他建议曹军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

当时的益州牧刘璋管理着川蜀一带,一次他听说有人要来攻打自己,束手无策。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想说服曹操前来救援。张松原准备把西川(现在的成都)地图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

张松在归川的路上,受到了刘备的热情款待,他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就将西川地图献给了他,为其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大功。

在这件事上,曹操因为自己的傲慢无礼遭受了重大损失。

小编解读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同样是曹操,谦和待人就能赢得他人倾力相助,从而成就大事;傲慢无礼就会让人背心离德,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篇6: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尝一尝。”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

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后人常用“顾恺之吃甘蔗”形容先苦后甜、从坏到好的过程。

小编解读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吃葡萄理论:一串葡萄,有人先挑最大最好的吃,有人先吃最小最差的。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第一种人乐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葡萄都是所剩葡萄中最好的;而第二种人悲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是最差的。还有另一种结论却恰恰相反,理由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聪明的你怎么看?

篇7:著名历史故事典故

著名的历史小故事——《妒妇津》

山东临清(一说临西县,在河北邢台仓上村南)有一条河,有个可以撑船运输旅客渡河的渡口。

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个嫉妒心强的女子在这里投河自尽,故称“妒妇津”。

《酉阳杂俎》记载:“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

晋朝大始年间(疑为泰始,公元266年—274年),有个叫刘伯玉(传说中称是临西县令)的人,他的妻子段光明生性好妒。

刘伯玉喜欢看书,有一天阅读三国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书中描写一个美丽的女子——洛神宓妃:“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刘伯玉读到此处,赞不绝口,忍不住对妻子说:“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

刘伯玉的老婆段光明回答说:“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

——夫君为何赞美水神宓妃,而轻视我?我这就去死,何愁做不成水神!

当天夜间,段光明就投水自尽了。

七天之后,刘伯玉梦到妻子给他托梦说:“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

刘伯玉醒来之后,依然心有余悸,惊魂不定,此后一直到死,不敢渡河。

自从段光明投河之后,有女子渡河,如果长得美丽,就会激怒水神段光明,河水骤然“**暴发”,弄得女子衣裤破损,化的妆也花了。

若女子长得丑陋不堪,河水就会风平浪静,女子渡河若没有风浪,就会被人嘲笑长得磕碜。

因此,一些不自信的女子很忌讳过这条河,渡河的时候,先自毁容颜,以避免被人嘲笑。

当地人传出一首歌谣:“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傍,好丑自彰。”

意思是,想要说个漂亮的媳妇,就让她去水旁站立,是美是丑,立马就会显现出来。

历史典故:毛遂自荐「精选」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典故」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

天女散花历史典故

大公无私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外国典故

历史典故:日近长安远

草木皆兵历史典故

著名的历史成语故事

天涯海角的历史典故

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