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leerm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查理·金斯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查理·金斯利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查理·金斯利的故事
《水孩子》的作者查尔斯·金斯利(也译为查理·金斯莱),生于达特木(英国西南部一荒野的丘陵地)附近的小镇荷恩·维卡里奇,但他的童年时光大多在芬县的巴纳克镇和德文郡的克洛夫莱镇度过,后来到英国皇家学院、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学习的是法律。
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离开剑桥大学后即任牧师。1842年任教区牧师,1869年被任命为切斯特大教堂牧师,最后,1873年,被任命为英国最著名的大教堂西敏寺的牧师。
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兼作家,具体地说,他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历史学家(1860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直至1869年)、博物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和诗人。他生性敏感,工作勤奋,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常针贬时弊,笔力雄健,著有《酵母》、《阿尔顿·洛克》等六、七部长篇小说,剧作《圣者的悲剧》,几部有关历史、社会和环境卫生的著述以及为数不少的诗歌等。
查理·金斯利
金斯利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教育和生活,他最初的两篇小说《**》(1848)和《艾尔顿·格克》(1850)就是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贫穷和社会的邪恶而作的,表现了当时一些主张社会改革者的思想。1852年他又发表了另一部历史小说,这几本书奠定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1855年,金斯利写出了《格劳克期,或海波的奇迹》,虽然这本书以成年人为对象,但同样受到维多利亚时期儿童们的欢迎。第二年他发表了专为儿童而作的讲述希腊神话的《英维》。
后来他应邀回剑桥大学讲授历史,在此期间,他为了反对雇用童工来干清扫烟囱的繁重劳动,也为了摒弃儿童文学中说教的传统,出版了代表作《水孩子》。该书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
金斯利反对当时不合理的儿童教育,并强调劳动的意义,认为人类不劳动就要退化。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水孩子》,经常体现出他的一些社会改良的思想,包括亲近自然的倾向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工人生活状况的关注,对损害儿童身心的儿童教育状况的批评,对死板而浮夸的学风的批评等。
金斯利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对海洋生物有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描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以海洋为题材的小说《向西去啊》(1856),这大概是他最流行的小说;还有他的自然历史学著作《海岸的奇迹》(1856)。正是他这种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对大海的热爱,令他在《水孩子》中对故事背景大海的描述自然而亲切,给读者留下如此生动、美丽而神奇的印象。
篇2:名人故事:查理・金斯利
名人故事:查理・金斯利
简介:查理·金斯利(1819~1875)是19世纪英国作家、诗人,他的童年大半在英国西部沿岸的渔村度过。1843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当了牧师,曾参与发起基督教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后任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他写了多部揭露英国小工场中残酷剥削工人的小说。
《水孩子》的作者查尔斯·金斯利(也译为查理·金斯莱),生于达特木(英国西南部一荒野的丘陵地)附近的小镇荷恩·维卡里奇,但他的童年时光大多在芬县的巴纳克镇和德文郡的克洛夫莱镇度过,后来到英国皇家学院、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学习的是法律。
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离开剑桥大学后即任牧师。1842年任教区牧师,1869年被任命为切斯特大教堂牧师,最后,1873年,被任命为英国最著名的大教堂西敏寺的牧师。
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兼作家,具体地说,他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历史学家(1860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直至1869年)、博物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和诗人。他生性敏感,工作勤奋,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常针贬时弊,笔力雄健,著有《酵母》、《阿尔顿·洛克》等六、七部长篇小说,剧作《圣者的悲剧》,几部有关历史、社会和环境卫生的著述以及为数不少的.诗歌等,
金斯利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教育和生活,他最初的两篇小说《**》(1848)和《艾尔顿·格克》(1850)就是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贫穷和社会的邪恶而作的,表现了当时一些主张社会改革者的思想。1852年他又发表了另一部历史小说,这几本书奠定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1855年,金斯利写出了《格劳克期,或海波的奇迹》,虽然这本书以成年人为对象,但同样受到维多利亚时期儿童们的欢迎。第二年他发表了专为儿童而作的讲述希腊神话的《英维故事》。
后来他应邀回剑桥大学讲授历史,在此期间,他为了反对雇用童工来干清扫烟囱的繁重劳动,也为了摒弃儿童文学中说教的传统,出版了代表作《水孩子》。该书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
金斯利反对当时不合理的儿童教育,并强调劳动的意义,认为人类不劳动就要退化。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水孩子》,经常体现出他的一些社会改良的思想,包括亲近自然的倾向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工人生活状况的关注,对损害儿童身心的儿童教育状况的批评,对死板而浮夸的学风的批评等。
金斯利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对海洋生物有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描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以海洋为题材的小说《向西去啊》(1856),这大概是他最流行的小说;还有他的自然历史学著作《海岸的奇迹》(1856)。正是他这种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对大海的热爱,令他在《水孩子》中对故事背景大海的描述自然而亲切,给读者留下如此生动、美丽而神奇的印象。
篇3:本-金斯利个人资料
本-金斯利
姓名:本-金斯利
英文名:ben kingsley
出生年月:1943年12月31日
出生地:英国约克郡斯奈顿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甘地》、《巴格西》、《辛德勒的名单》
《交火规则》、《性感野兽》
本-金斯利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被好莱坞认可的英国演技派演员之一。他因出色地饰演印度“圣雄”甘地,一跃成为奥斯卡影帝,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尊敬,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具有印度血统的奥斯卡得主。这位小心谨慎而卓有成效的演员,成名主要归功于饰演的领袖、名人等历史性角色,从肖斯塔克维奇到摩西、从犹太幸存者到兰斯基,酷似变色龙的演技已向人们证明了他能胜任任何角色,从而获得了擅演伟人的“保罗-穆尼第二”(paul muni)的美称。
1943年12月31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斯奈顿(snaiton)的本-金斯利,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父亲是旅英的印度裔全科医师,母亲则是一个英裔模特和演员。由于受到母亲的熏陶,自幼爱好戏剧,并发现自己善于模仿动作表情,于是在曼彻斯特开始参加业余戏剧表演。1967年,刚23岁的金斯利首次在伦敦西区的奥德乌奇(aldwych)剧场参加了职业表演。在这以后参加了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皇家宫廷剧团(royal court)和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经常登台表演莎翁名剧。他早期的舞台演出有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舞台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 is dream”,1967)、《理查德三世》(“richard iii”,1970)、《敌人》(“enemies”,1971)和《哈姆雷特》(“hamlet,1975)等等。他尤为喜爱的舞台角色是哈姆雷特,以及莎翁名剧《暴风雪》(”the tempest“)中的精灵阿里尔(ariel)和尼古拉斯-海特纳(nicholas hytner)执导的音乐剧《沃尔普尼》(”volpone“)中的莫斯加(mosca)。即便是以后他参加了许多影视剧的表演,还仍继续在舞台上演出。
美国观众第一次见到本-金斯利是在1971年,当时他随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首次在百老汇演出。1972年,这个瘦弱、紧张的演员首次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影片《急先锋》(”fear is the key“)的拍摄,第二年又参加了迈克-利(mike leigh)的电视片《苦力》(”hard labour“),可惜这两部影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未获得认可,不得以他又重返剧院全心致力于舞台剧的表演。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1982年,英国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就是看中了他具有的舞台表演经验,而且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gandhi“)中的印度”圣雄“莫汉达斯-k-甘地(mohandas k. gandhi)。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被推崇为传记片的经典之作。此片荣获了1983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使这位39岁的演员一夜成名。金斯利也因此获得了1982年第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1983年第40届金球奖和第55届奥斯卡奖双项影帝。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拍摄影片,就实现了许多演员一生追求的梦想。
之后,金斯利的名气直升、片约不断,他又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后宫》(”harem“,1985)中的一个阿拉伯权贵塞利姆(selim);约翰-欧文(john irvin)《海龟日记》(”turtle diary“,1985)中的一个”天生失败者“威廉-斯诺(william snow);《证据》(”testimony“,1988年)中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克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电视剧《列车》(”lenin: the train“,1988)中的革命领袖列宁(lenin)等。
1991年,金斯利在奥斯卡金牌导演巴里-莱文森(barry levinson)执导的黑帮英雄片《巴格西》(”bugsy“)中,饰演纽约犯罪银行家迈耶-兰斯基(meyer lansky),与沃伦-贝蒂(warren beatty)一起共同演绎了创建拉斯维加斯赌城的美国黑道枭雄巴格西的生平故事,获得了1992年第49届金球奖及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双料提名。第二年,他在好莱坞票房导演伊凡-赖特曼(ivan reitman)执导的荒诞喜剧片《冒牌总统》(”dave“)中,饰演清正廉洁的美国副总统南斯(nance)。此片充满着黑色幽默,对白宫的官僚政治进行了贬苔,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因此票房成绩不错。
1993年,本-金斯利又参加了一部轰动世界的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 is list“)的拍摄。此片由犹太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金斯利在剧中饰演善良的犹太簿记员伊兹哈克-斯特恩(itzhak stern)。影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商人奥斯卡-辛德勒(oscar schindler)受良心驱使,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真实事件。此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获取了3亿1700万美元的票房,其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达到了难以逾越的地步,获得了1994年第66届奥斯卡奖12项提名,最终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著音乐7项大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又一重要巨作。
这些年来,本-金斯利出演的角色或是沉默寡言、或是穷凶极恶,以至1995年他刚进入澳大利亚导演罗杰-唐纳森(roger donaldson)的科幻动作片《异种》(”species“)演员阵容、知道这次将饰演一个同性恋科学家泽维尔-菲奇(xavier fitch)时,他立即在几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上公开表示了他的观点。90年代后期,金斯利转而热衷于塑造各种折衷的角色,在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原著的爱情喜剧片《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1996)中饰演一个傻瓜费斯特(feste);在讽刺喜剧片《大亨争霸战》(”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1997)中饰演一个传媒界巨头朱利安-梅辛杰(julian messenger);在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的电视片《斯威尼-托德的传说》(”the tale of sweeney todd“)中饰演一个19世纪的野蛮理发师斯威尼-托德。他还以他的单人秀《爱德华-基恩》(”edward kean“,后来曾在有线电视上转播)而征服了百老汇,这部戏剧的导演是他的妻子艾莉森-萨克利夫(alison sutcliffe)。金斯利在他的演艺事业中保持了他一贯追求的多样性特点,并以这种执着进入了新千年。
,金斯利先是在奥斯卡金牌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执导的惊悚片《交火规则》(”rules of engagement“)中,饰演美驻也门大使穆埃因(mourain),与银幕硬汉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和塞缪尔-l-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联袂主演这部票房大片。第二年,他又在乔纳森-格雷泽(jonathan glazer)的黑帮惊悚片《性感野兽》(”sexy beast“)中,饰演一个被操纵、神经质的伦敦黑帮分子唐-洛根(don logan),金斯利创造性地将洛根暴虐脾气和说不完的脏话演绎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位奥斯卡影帝不同于”甘地“的宽广戏路,精湛的演技令人赞叹。此片在英国创下了不俗票房,金斯利也因此而获得了第4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男主角、第1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和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美国广播电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并第3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
20,金斯利在克莱尔-佩普洛(clare peploe)的浪漫喜剧片《爱的胜利》(”the triumph of love“)中饰演赫莫克利特斯(hermocrates)。影片讲述的是利奥尼迪国(leonide)的公主和她的女仆装扮成二个男学者,进入了一个”不知道爱的房间“。那里有她倾慕已久的年轻王子阿吉斯(agis),她不仅要将自己嫁给他,还要将她的王国也交给他。接下来,金斯利还要在魔幻片《不老泉》(”tuck everlasting“)中饰演神秘的耶洛-休特(yellow suit)。这是一部改编自纳塔利-巴比特(natalie babbitt)获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迷失在森林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家庭。她是返回原来的生活、还是留下?
本-金斯利由于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亮的形象,取得了非凡业绩,20新年前夕,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他骑士勋章。这一年,在第36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他还荣获了杰出贡献奖,已58岁但童心未泯的本-金斯利竟高兴地在舞台上拿了一个大顶,这位奥斯卡影帝的独特个性可见一斑。2002年3月19日,金斯利在白金汉宫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头衔。
获奖纪录:
2002年因《性感野兽》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2年因《性感野兽》获美国广播电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
2001年因《性感野兽》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
2001年因《性感野兽》获第13届欧洲电影最佳男演员奖
2001年因《性感野兽》获第4届英国独立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1992年因《巴格西》获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巴格西》获第49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3年因《甘地》获第5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83年因《甘地》获第40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剧情类)
1983年因《甘地》获第40届金球奖本届最佳新星(男)
1983年因《甘地》获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男演员奖
1983年因《甘地》获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最有前途新人
1982年因《甘地》获第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
2002年《不老泉》(”tuck everlasting“)
2002年《爱的胜利》(”the triumph of love“)
2001年《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2001年《性感野兽》(”sexy beast“)
20《交火规则》(”rules of engagement“)
2000年《外星人的使命》(”what planet are you from?“)
《鬼屋》(”spooky house“)
19《爱丽丝漫游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
1999年《忏悔》(”the confession“)
19《临别狂想曲》(”parting shots“)
1998年《斯威尼-托德的传说》(”the tale of sweeney todd“)
《照片中的精灵》(”photographing fairies“)
19《魔鬼谍报员》(”the assignment“)
1997年《大亨争霸战》(”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9《摩西》(”moses“)
1995年《异种》(”species“)
1994年《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
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 is list“)
1993年《王者之旅》(”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1993年《冒牌总统》(”dave“)
1992年《通天神偷》(”sneakers“)
1991年《巴格西》(”bugsy“)
1990年《孩子们》(”the children“)
1990年《第五只猴子》(”the fifth monkey“)
1989年《越空追击》(”slipstream“)
1988年《列车》(”lenin: the train“)
1988年《帕斯卡尔岛》(”pascali is island“)
1988年《证据》(”testimony“)
1988年《秘房神探》(”without a clue“)
1987年《莫里斯》(”maurice“)
1985年《赛拉斯-马勒》(”silas marner: the weaver of raveloe“)
1985年《后宫》(”harem“)
1985年《海龟日记》(”turtle diary“)
1983年《背叛者》(”betrayal“)
1982年《甘地》(”gandhi“)
1973年《苦力》(”hard labour“)
1972年《急先锋》(”fear is the key“)
篇4:哲理故事:查理卓别林笑对人生
哲理故事:查理卓别林笑对人生
哲理故事:查理卓别林笑对人生
19世纪末,英国伦敦,诞生了一个不幸的男孩。出生后一年,父母离婚,他跟了母亲。然而母亲在他6岁时精神失常被收入精神病院,他也被收入孤儿院。他自小当过药店的徒工、旅馆的服务生、书店的伙计、玻璃厂的零工,印刷厂的学徒。他的童年饱尝都市里的苦难,没有一个正常儿童应有的快乐,但他后来却发现了对付苦难的有效方法,他掌握了笑的秘密和诀窍。于是他就把他的笑拍成电影,他的每一部影片均在世界范围内拥有3亿观众。他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他就是查理?卓别林。
【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病痛、苦难、挫折等是人生的不幸,但如果我们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并用积极的行动去战胜它,它就会变成人生宝贵的财富。卓别林用笑的秘密和诀窍对付人生的苦难,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篇5:推理故事:查理与走私犯
推理故事
某国正在缉拿一伙在逃的走私犯。
一天,保安处的查理来到黑塔旅馆。他发现这旅馆老板家的朋友们正是被通缉的那伙坏蛋。由于这些人不知道查理的真正身份,就没有注意他。为了抓住这伙家伙,查理决定用电话通知保安处。机智的查理假装在和女友通电话:“亲爱的琼,您好!我是查理,昨晚不舒服,不能陪你去酒吧,现在好些了,全亏黑塔旅馆老板上次送的药。亲爱的,不要和目标生气,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请你原谅我的失约,我们不是很快就要结婚了吗?今晚赶来你家时再道歉!亲爱的,再见!”
那些家伙听了查理这番情话大笑起来。可是10分钟后,保安处的警员们因为这个电话,突然出现在黑塔旅馆,将走私犯全部捉住了。
你知道查理在打电话时,做了什么手脚吗?
>
>
>
答案:
查理有时捂紧话筒,有时松开手。这样,保安处就收到了查理如下“间歇式”的情报:“我是查理……现在……黑塔旅馆……和目标……在一起……请……快……赶来……”
篇6: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长篇故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长篇故事
查理撞开前门冲进屋去,大声嚷着:“妈妈!妈妈!妈妈!”
巴克特太太正在老人们的房间里,侍候他们喝充当晚的汤。
“妈妈!”查理高声叫道,一阵风似地冲进房间朝他们奔去。“瞧!我得到它了!瞧!妈妈、瞧啊!最后那张金参观券!它是我的啦!我在街上捡到一些钱我就买了两块巧克力。第二块里就有这张金参观券,一大堆人围住我要看这张参观券,是那位店主帮我跑出来,我就一直跑回家我回来啦!这就是第五张金参观券,妈妈,我找到它啦!”
巴克特太太目瞪口呆地站着。四位老人正坐在床上,小心地不让膝上的汤盆弄翻,听到这话,他们的汤匙啪地掉进盆里,―个个靠在枕头上呆往了。
大约有十秒钟光景,房间里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没人敢吭一声或动一下,生怕破坏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
随后,乔爷爷非常轻缓地问道:“查理,你不是在骗我们吧?你这是在开个小玩笑吧?”
“是真的!”查理叫道,冲到床边,亮出那张大大的漂亮的金参观券让他瞧。
乔爷爷的身子前倾,好看得更清楚些,他的鼻子几乎触到了那张参观券。其余的人瞧着他,看他会怎么说。
―朵美妙的笑花在乔爷爷的脸上一点一点地绽开。他抬起头,直瞪瞪地看着查理。他的脸颊重又变得生气勃勃,两眼睁得大大的,闪耀着快乐的光,就在眼睛正中,也就是黑瞳人里,慢慢闪烁起―道极其兴奋的光亮。老人深深吸了口气。突然间,他什么也没说,身体里似乎爆发出一股活力,他张开两臂,高喊着:“好哇……!”与此同时,他那瘦长的身躯猛一下从床上跳起来,他的那盆汤全扣在了约瑟芬奶奶的脸上,这位九十六岁半的老人令人不可思议地一跃,跳到了地板上。他已经在床上足足躺了二十年,可此刻他就穿着睡衣裤得意洋洋地跳起舞来。
“嗳嗨,好哇,好哇!”他喊叫着,“为查理欢呼三声,嗨!嗨!万岁!”
这时,房门打开了,巴克特先生走了进来,看上去他又冷又累,整整一天他都在街上铲雪。
“怎么啦!”他大声问道,“出什么事啦?”
他们马上把一切告诉了他。
“我不相信!”他说,“这是不可能的。”
“让他看那张参观券,查理!”乔爷爷喊道,他仍然穿着他的条纹睡衣裤在地板上跳着,那副模样活象个伊斯兰苦修士。“让你爸爸见识见识世界上第五张也是最后一张金参观券!”
“让我瞧瞧,查理,”巴克特先生说,疲乏地倒在一把椅子里,伸出手来.查理拿着那张宝贵的凭证走上前去。
这张金参观券是纯金的,是把金子锤得几乎跟一张纸那么薄制成的,看上去漂亮极了。一面用某种聪明的方法印上了乌黑的字母,那是一张邀请书――出自旺卡的手笔。
“大声念出来,”乔爷爷说,他终于又爬上了床。“让我们都好好听听上面说了些什么。”
巴克特先生把那张可爱的金参观券凑近眼前,他的手微微颤抖着,看起来这件事占据了他整个身心。他深深呼吸了几下,然后清清嗓子说道:“好吧,我来念。听着:
“祝贺你,发现威利・旺卡先生的这张金参观券的幸运儿!热烈地握你的.手!为你准备好了宝藏!等着你的是许多令人惊叹的美妙的东西!我正式邀请你――你和其他几位有幸发现我的金参观券的人――作为我的客人到我的工厂作一天客。我,威利・旺卡,将亲自陪同你们游览整个工厂,让你们参观一切,然后,到分手的时候,将有一列卡车送你们回家。我向你们保证,这些卡车上装载着足以让你和你全家享用多年的美味糖果。以后随便什么时候,如果你吃完了那些糖果,你只需来到我的工厂,出示这张金参观券,我将十分高兴地按你的要求送你糖果,把你的食品橱装得满满的,这样,你就能终生享用美味糖果。然而,这并不是你这天参观中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我为你,以及所有我衷心热爱的金参观券的持有者准备了另一些让人吃惊的东西,那是更奇妙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那神奇美妙的东西令人神魂颠倒、愉快。着迷、惊讶,会让你迷惑不解,难以想象。即使在你所做的最离奇荒诞的梦中,你也不可能想象到竟会有这种东西!等着看个明白吧!现在记住如下指示:参观日期定于二月一日。就在这二天,而不是任何其他日子,你必须在上午十点钟准时到达厂门口。别迟到!可以带上一至两名家人来照顾你,让你别淘气。再有一点――千万别忘了带上这张参观券,否则你将被拒之门外。
“二月一日!”巴克特太太叫起来,“就是明天呀!今天是一月的最后一天,我记得很清楚!”
“天啊!”巴克特先生说,“我想你没错!”
“你正赶上时候!”乔爷爷大声说,“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了。你必须立即开始作准备!把脸洗干净,梳梳头发,洗净手上的污垢,刷净牙齿,擤清鼻子,剪去指甲,擦亮鞋子,熨挺衬衫,千万别忘了,把裤子上的泥污都弄干净!孩子,一定得准备妥当!你必须作好一切准备迎接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日子!”
“爷爷,你别太激动了,”巴克特太太说,“也别把可怜的查理搞得惊慌失措。我们大家都不必慌里慌张的。好了,先决定第一件事吧――谁陪查理去参观那家工厂?”
“我!”乔爷爷喊道,又一次从床上跳起来,“让我带他去!我会照顾他的!让我去吧!”
巴克特太太朝这位老人微笑着,然后转身对丈夫说,“你呢,亲爱的?你不认为应当你去吗?”
“唔……”巴克特先生想了一会,然后说道,“不……我倒吃不准是否该我去。”
“可你必须去!”
“不,这事儿可没什么必须可言,亲爱的,”巴克特先生亲切地说,“跟你说吧,我很想去。这事可真让人激动。可话说回来……我相信我们当中最有资格去的应该是乔爷爷。在这件事上他看来比我们大家了解得更多。当然,他如果觉得自己的身体可以……”
“嗳,太好啦!”乔爷爷大叫起来,紧紧抓住了查理的手在房间里跳起舞来。
“他看上去确实再好也没有了,”巴克特太太笑着说,“不错……或许你身体确实很好。或许该是乔爷爷陪他去。至于我嘛,当然去不了,我不能把这三位老人一整天扔在床上不管。”
“赞美上帝!”乔爷爷叫道,“赞美上帝!”
正在这时,有人敲响了前门,巴克特先生跑去开门,一大批新闻记者和摄影师蜂拥而入。他们是寻迹追访第五张金参观券的发现者来了。他们都想采访到整个故事好在晨报的头版登载出来。一连好几小时,小屋里人声鼎沸,闹得不可开交,巴克特先生好不容易才摆脱他们的纠缠,让查理去睡觉,这时一定差不多是半夜了。
篇7:《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英语故事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英语故事
Roald Dahl's beloved book,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celebrates its 50th birthday this year—and yesterday, The Guardian has posted a fun treat for its fans: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chapter from an early draft of the book. ”The Vanilla Fudge Room“ was discovered among Dahl's papers after he died; according to The Guardian, it was ”deemed too wild, subversive and insufficiently moral for the tender minds of British children.“
”The Vanilla Fudge Room“ would have been chapter five, and in it, Charlie—accompanied by his mother, not his grandfather—and a few other kids head with Wonka to the Vanilla Fudge Room, where ”there was an actual mountain, a colossal jagged mountain as high as a five-storey building, and the whole thing was made of pale-brown, creamy, vanilla fudge.“ Naturally, two disobedient children get into some trouble after deciding—against Wonka's wishes—to ride the wagons the workers were using to transport fudge:
The remaining eight children, together with their mothers and fathers, were ushered out into the long white corridor once again.
”I wonder how Augustus Pottle and Miranda Grope are feeling now?“ Charlie Bucket asked his mother.
”Not too cocky, I shouldn't think“ Mrs Bucket answered. ”Here – hold on to my hand, will you, darling. That's right. Hold on tight and try not to let go. And don't you go doing anything silly in here, either, you understand, or you might get sucked up into one of those dreadful pipes yourself, or something even worse maybe. Who knows?“
Little Charlie took a tighter hold of Mrs Bucket's hand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long corridor. Soon they came to a door on which it said:
THE VANILLA FUDGE ROOM
”Hey, this is where Augustus Pottle went to, isn't it?“ Charlie Bucket said.
”No“, Mr Wonka told him. ”Augustus Pottle is in Chocolate Fudge. This is Vanilla. Come inside, everybody, and take a peek.“
They went into another cavernous room, and here again a really splendid sight met their eyes.
In the centre of the room there was an actual mountain, a colossal jagged mountain as high as a five-storey building, and the whole thing was made of pale-brown, creamy, vanilla fudge. All the way up the sides of the mountain, hundreds of men were working away with picks and drills, hacking great hunks of fudge out of the mountainside; and some of them, those that were high up in dangerous places, were roped together for safety.
As the huge hunks of fudge were pried loose, they went tumbling and bouncing down the mountain, and when they reached the bottom they were picked up by cranes with grab-buckets, and the cranes dumped the fudge into open waggons – into an endless moving line of waggons (rather like smallish railway waggons) which carried the stuff away to the far end of the room and then through a hole in the wall.
”It's all fudge!“ Mr Wonka said grandly.
”Can we climb up to the top?“ The children shouted, jumping up and down.
”Yes, if you are careful,“ Mr Wonka said. ”Go up on that side over there where the men aren't working, then the big hunks won't come tumbling down on top of you.“
So the children had a wonderful time scrambling up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and scrambling down again, and all the way there and back they kept picking up lumps of fudge and guzzling them.
”Now I'm going to have ride on one of those waggons,“ said a rather bumptious little boy called Wilbur Rice.
”So am I!“ Shouted another boy called Tommy Troutbeck.
”No, please don't do that.“ Mr Wonka said. ”Those things are dangerous. You might get run over.“
”You'd better not, Wilbur, darling,“ Mrs Rice (Wilbur's mother) said.
”Don't you do it either, Tommy,“ Mrs Troutbeck (Tommy's mother) told him. ”The man here says it's dangerous.“
”Nuts!“ Exclaimed Tommy Troutbeck. ”Nuts to you!“
”Crazy old Wonka!“ shouted Wilbur Rice, and the two boys ran forward and jumped on to one of the waggons as it went by. Then they climbed up and sat right on the top of its load of fudge.
”Heigh-ho everybody!“ shouted Wilbur Rice.
”First stop Chicago!“ shouted Tommy Troutbeck, waving his arms.
”He's wrong about that,“ Mr Willy Wonka said quietly. ”The first stop is most certainly not Chicago.“
”He's quite a lad, our Wilbur“, Mr Rice (Wilbur's father) said proudly. ”He's always up to his little tricks.“
”Wilbur!“ shouted Mrs Rice, as the waggon went shooting across the room. ”Come off there at once! Do you hear me!“
”You too Tommy!“ shouted Mrs Troutbeck. ”Come on, off you get! There's no knowing where that thing's headed for!“
”Wilbur!“ Shouted Mrs Rice. ”Will you get off that … that … my goodness! It's gone through a hole in the wall!“
”Don't say I didn't warn them,“ Mr Wonka declared. ”Your children are not particularly obedient, are they?“
”But where has it gone?“ Both mothers cried at the same time. ”What's through that hole?“
”That hole,“ said Mr Wonka, ”leads directly to what we call The Pounding And Cutting Room. In there, the rough fudge gets tipped out of the waggons into the mouth of a huge machine. The machine then pounds it against the floor until it is all nice and smooth and thin. After that, a whole lot of knives come down and go chop chop chop, cutting it up into neat little squares, ready for the shops.“
”How dare you!“ screamed Mrs Rice. ”I refuse to allow our Wilbur to be cut up into neat little squares.“
”That goes for Tommy, too!“ cried Mrs Troutbeck. ”No boy of mine is going to be put into a shop window as vanilla fudge! We've spent too much on his education already!“
”Quite right,“ said Mr Troutbeck. ”We didn't bring Tommy in here just to feed your rotten fudge machine! We brought him here for your fudge machine to feed him! You've got it the wrong way round a bit, haven't you, Mr Wonka?“
”I'll say he has!“ said Mrs Troutbeck.
”Now, now,“ murmured Mr Willy Wonka soothingly. ”Now, now, now. Calm down, everybody, please. If the four parents concerned will kindly go along with this assistant of mine here, they will be taken directly to (the) room where their boys are waiting. You see, we have a large wire strainer in there which is used specially for catching children before they fall into the machine. It always catches them. At least it always has up to now.“
”I wonder,“ said Mrs Troutbeck.
”So do I,“ said Mrs Rice.
And high up on the mountainside, one of the workers lifted up his voice, and sang:
”Eight little children – such charming little chicks. But two of them said 'Nuts to you,' and then there were six.\"
★ 查理九世读后感
查理·金斯利的故事(推荐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