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时间:2023-06-25 03:35:22 作者:猴果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猴果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安徽历史在古代很少有盛名,古城也比较少。印象中比较出名城市的除了徽州就是宣州了。对于宣城的扬名,李白功不可没。所以,宣城是李白在安徽的重要一站。 于是在天朗气清的周末和好友相约去宣城拜访 “江南诗山”——敬亭山。

敬亭山属免费景区, 原以为敬亭山会游人如织,进山才发现今天的敬亭山上,游人稀少,似乎有些冷清。空山寂寂,不免让我们生发出几许失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徽派风格的石门坊,刻有楚图南的题字和李白,陈毅的诗作。石门坊在兰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壮观夺目。好多人纷纷在此合影留念。穿过石门坊,沿山门主道拾级而上约50米的位置有一尊李白的雕塑,高约4.5米,造型很简捷,但诗人的气质却刻画的非常传神。而雕塑四周却很破旧,落败,仿佛让人想起了诗人漂泊,潦倒,坎坷的一生。

进入山中,感到里面的景致一下子丰富了很多,沿着一条林荫小道向前不远,可以看到一个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山门,上书“江南诗山”四个大字。历经风雨的古昭亭也耸立于此。再向前我们来到了一个竹的世界,在竹海之中我们发现了一尊雕像,走近细看原来是唐朝玉真公主的雕像,而后面就是公主的坟墓。

据介绍,这位玉真公主是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的第十女,从小信奉道教,入道后云游天下,结识了很多文人墨客,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李白能够入朝为官全靠她的大力举荐,李白被贬后,她很郁闷,一直隐居敬亭山,直至香消玉损。(当然这个故事纯属谣传,一个公主怎么和一个无名无位的平民相爱,况且他们两人的年龄也相差太大了吧。)

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来到山顶,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青山,感觉有些失望,一朋友惊讶的问我:“这,这不就是一小土包吗?”

是啊,眼前的敬亭山实在是太平凡了,没有嵯峨峥嵘的奇石怪岩,没有苍翠馥郁的青松古柏,没有柔婉的溪流、清洌的山泉和如霆如雷的飞瀑……她似乎缺乏一座名山应该具备的视觉冲击力。就此而言,敬亭山实在有点不幸。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公元753年,也就是大唐天宝十二年的秋天,迎着清凉的晨风,从黄尘飞扬的古道上走来了一位诗人,衣袂飘飘,须髯飘飘,颇具几分道骨仙风。呵,敬亭有幸,这一天,她迎来了被时人称为“谪仙”、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

李白来了。他来寻访“二谢”的遗踪。恃才傲物的太白,能让他青眼相向的文人墨客真是屈指可数,但是,南朝“二谢”——谢灵运、谢朓却使他心仪一生。

这里,曾是“二谢”相继担任过太守的地方。在这里,谢朓还留下了歌咏敬亭山的诗句:“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李白的心和“二谢”是相通的,难怪李白在官场失意的时候,就要脚穿谢公屐,手持白玉杖,前来与“二谢”进行心灵的对话,领略谢朓描画的诗境了。

都说李白一生潇洒飘逸,其实他活得十分沉重,于是,他竹杖芒鞋,欲将满腔的愤懑付诸山水了。命运多舛,度尽劫波,山山水水,便成了他休憩心灵、释放苦闷的驿站。

秀山佳水,抚慰着李白的心灵,但它们却抚平不了李白心头永远的痛。天涯孤旅,年复一年;世态炎凉,日复一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寄情于美酒和山水,又能怎样呢?所以,他还是踽踽而行,先后七次来到敬亭山中,借青山以排遣心中郁积良久的愁绪。

敬亭山前,坐看云卷云舒,一种诗境的愉悦。

寂寂空山,寂寂旅人,似乎都被这个世界遗忘了。静谧的山,寂寞的人,面面相觑,相对无言……

青山独对诗人,诗人独对青山。静谧,有时是对心灵的最好的抚慰。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诗人沉浸在满山的静谧之中。

清凉的风,拂去了心头的痛;苍翠的山,幻化成梦中的人。幻化成眼前这默默无言、脉脉含情的敬亭山没有厌倦我,离开我,抛弃我啊……唉!人生哪,人生变幻无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虽无情,青山有情,李白被沉寂的青山感动了。他轻启双唇,吟就了这样的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此,敬亭山就在唐诗的菁华中定格,并且穿越时空,叩击着后人的心弦,召唤着行色匆匆的旅人——

白香山来了,杜牧之来了,欧阳修来了,苏东坡来了,文天祥来了……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这里就积淀起深沉的幽思,洋溢起浓烈的诗情,终于蕴积成了一座厚重的“江南诗山”。当然,现代的社会节奏太快,无论快餐食品,还是快餐文化都充斥在我们身边,甚至连旅游也变成快节奏了,如今的我们看风景似乎再走一个程序,在导游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些景点,拍个照,然后赶往下一个地点。往往一天下来,累得死去活来,回去后只剩下无数的图片和炫耀的谈资。殊不知旅游是个放松心情体味生活的过程。

于是对朋友说,还是先放下抱怨吧,咱们同学几个能一起爬山游玩本身就是一个无价的经历,更何况,敬亭山最大特色就是静寂中放松心境,感受内心的宁静嘛。在厚重的“江南诗山”,让我们也气定心闲地相看一回吧。

篇2: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安徽师范大学 孟楠的日志 《跟着李白游安徽之秋浦河》

秋浦河,因“溪流澄碧长秋”而得美名。

秋浦河,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而得诗名。

皖南山水醉诗人。其间留下赞美诗篇最多的是李白,而李白赞美最多的地方,无疑是秋浦河。他先后五次畅游秋浦河,留下十多首脍炙人口的《秋浦歌》。

悠悠秋浦河,源于祁门,流经石台,由贵池注入长江,形成百里画廊。而我们走的仅仅是石台境内的一小段。

青山如黛,河柳依依。葱郁的老树滨河而立,或俯临于水,或亭亭玉立。山溪小河时有汇入。由于前几天的大雨,河水涨了不少。

坐在竹筏上,静静地看着暮色里河边村庄升起的炊烟,和氤氲青山上的一轮半月。一线小桥平架两岸,碧水到此哗哗歌唱,岸上人家,白墙黑瓦隐隐流香。我看岸边,老树,树根盘抓虬长,生命张扬;树冠如伞覆盖,清绿罩梦。

其实,李白在秋浦河时心情并不好,在这组《秋浦歌》里多有反映。“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看诗意的芦花飞絮都强打精神,可见他情绪十分低落。“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猿声也能催白发?怕真正的原因是思念故乡了吧。

秋浦河的记忆属于月亮,它的月亮是史上最清瘦的月亮。较之瘦西湖的月亮绝不逊色。“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水中的月在微波里碎成一面晕黄的毛玻璃。爱怜的掬水在手里,月便映在手心。明月在手,水漏月缺,这也许就是月的阴晴圆缺。

人生也真是如此吧,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已入衰年,只能空叹事业未成功名未就了。要不然李白窥见斑白的双鬓怎么会惊天动地的长叹呢。

其实李白不能说是功名未就。他拥有家产,虽然不能说是富甲但也绝比杜甫好上百倍,他也做过翰林学士,名扬于天下。虽然他随时可以放浪形骸超然物外,但不能忘乎所以。他的忧愁应该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这些他已拥有。他该是为天下为苍生而忧,也许这才是他白发三千丈的真正原因。

那一晚,半月依然卧在,清风吹来,又碎成一团。

篇3: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安徽师范大学 孟楠的日志 《跟着李白游安徽之采石矶》

采石矶,旧称牛渚矶,位于马鞍山西南翠螺山临江处。乍提之,并不是十分出名。但采石矶名列长江三大矶之首,(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传说中诗仙李白醉酒捞月、乘鲸飞天之处,便是这采石矶了。似乎采石矶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着不解之缘。

他与当涂似乎更有缘分。李白自25岁第一次到当涂开始,直到63岁终老当涂,38年间先后七次来到当涂。南朝大诗人谢朓也曾筑宅当涂青山,常来次居住吟咏。

李白一生仰慕谢朓风范,同样眷恋姑孰山水。他多次来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留下了50余首诗文。其中《青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广为人们传诵。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穷愁潦倒,投奔其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最后客死当涂,骨埋青山。采石矶更加山依依,碧水廖廓,让人感受“青山外,远烟碧”的美妙意境。

从采石矶上居高临下,南望天门山,北望绝壁连峰,稍有风来,滚滚长江便是“涛似连山喷雪来”,异常壮观。诚如余秋雨所述“采石矶的魅力在于它扼要亚洲第一大河的咽喉,对万里长江做了一个文化总结”。果然,一流的大河,一流的山水,遇到一流的诗人,不仅给了他无数次放大豪迈的吟唱,竟也成了他水中捉月的天堂。

李白一生行游万里,诗词歌赋如浩瀚汪洋,流畅下来的虽然仅有千首,但足以让我们欣喜若狂,受益匪浅!诚如人们赞美的那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选择首先先去三台阁。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O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

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内就我一个游人,风很大,我一直登上最高点,管理人员不时提醒我注意安全。那天天气晴朗,在三台阁上可以饱览马鞍山市容和长江两岸山峰及美景。

而后来到李白的衣冠冢,经过三元洞。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砚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其得名有二: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幽绝俗,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提名,为官一方,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筑楼,改名三官洞。

现在洞内有这两种说法的雕塑,主要是为游客服务和满足游人的`好奇心!出三元洞不远就是李白投江的雕塑,现代建筑,也算是对古人的怀念吧!

沿路往下是然犀亭、江边石刻和常遇春的大脚印,看到悬崖面的滔滔江水,欣赏古代文人墨客的雕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到达峨嵋亭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这里保留了历代文人墨客怀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词歌赋,苍劲的笔锋;流畅文字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从江边左转不远路过广济寺就到了李白纪念馆。里面有李白的画像和诗作。且馆内有后园,飞阁流瀑别有风致。

传说,诗人是醉酒而落入江中,采石矶就是他灵魂升天的地方,而今从李白祠到太白楼,从捉月台到醉月亭从行吟桥到衣冠冢,沿着山道不断发现诗人的名字和气息。遥想当年,他是否闻到林间草木那蒸腾着的浓烈的腐熟的或清新的混合?仿佛不是酒意在暗自发酵,也许不是酒,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时那诗意的诱惑……。

徽州之天下无山——黄山

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东华大学 卢意的日志 《徽州之天下无山——黄山》

我要怎么把我的溢美之词堆给黄山,而不显得言过其实?想来想去我想到两种:一是引用古人说过的;二是推荐没感受过黄山的去体会一次。

并非夸张,在徐霞客“登黄山而天下无山,观止矣”的盛赞之下,必定是有理由的。原本我还不信,心想“都这么多个百年过去了,一半

的中国人都玩儿过的山,还能剩下什么好景色?想必是徐霞客那会儿交通太不便,没看过几个美景就是了。”

然后我被黄山来了个下马威。

那时是第一年国家给清明节放假,我和朋友合计着翘两天课,趁大部队没学生这种便利而可以提早赶去景点时痛痛快快看看景儿,省得人一多,就算景色不变,心情也被糟蹋了。

所以在还可以被称得上是“淡季”的当儿,我赶到了黄山跟前儿的汤口镇,吃了好吃的毛豆腐,然后顺便就在店里砍了价,住上了10块钱一晚上的旅馆,因为那时没放假,什么人都没有,10块钱我自己住一个四人间,独自享受空调、热水和电视,相当之爽。

第二天早上和朋友汇合之后,狠狠的往书包里塞满了矿泉水和充饥的食物,春游爬山去了。

由于空气中微有水汽,天显得阴沉沉的,一整天走着都跟在具有死金、暗潮气息的公园爬山似的,期间多次往两侧树林里窥探,朋友盛赞,“即使是死亡金属的封面,也足以胜任”。

一路慢遛快遛,在傍晚时分赶到了光明顶之类的地方。

清明时分正是雨纷纷的时节,一天赶路都是雾蒙蒙的,时不时太阳矜持的露半张脸,结果山头上的夕阳是没有了,走运的是,同一帮站在那里痴痴望默默等的人一起,终于在最后一刻等到了风吹雾散,云海翻涌。

别提当时多兴奋了。站在几乎算是腾空的、自崖边伸出的小台子上,还一只脚踩着山石,见浓厚的云朵自脚下散出,直向天穹尽头铺去,只有山尖可以在云海中冒出头,好像是蓬莱仙境——“海上有仙山,名曰蓬莱”。仿佛是我腾云驾雾一般,踩在飘浮的棉花般的云层之上,活在不是凡间的境地之中,可以俯视红尘,洋洋得意,飘飘欲仙。

我觉得那时候我特别的HIGH,脑子里飘过“说不定这是真的,我可以踩着云,不会掉下去,厚厚的云会托着我的”这样的想法,我凝视着环绕在嶙峋山石间的云海,差点就想跨过栏杆去试一试。

黄山的云海让人相信仿佛自己是可以在云上行走,过另一种神仙生活的。

云海始终聚集不散,只是时不时的变得稀薄,像是被弹薄的棉絮,还有丝丝缕缕拉扯着,分不开。它们或高或低,像马昂首又复低下头千军万马不停息的向前奔腾,翻滚着,让人凭胸生出豪气。

看完云海,一问酒店,被预定的连个加床都没了,只好睡帐篷。碰巧那天下雨,洇湿了半个帐篷,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自那一夜之后腿脚就染上了老风湿。

然后一大早被吵醒,就只好揣上东西,去等日出。

足足等了三四个小时,直到已经能感觉到太阳的光是从我们可以微扬着脸的角度,透过层层迷雾撒过来,我终于沮丧的放弃。

然后我们奔波在西海大峡谷那令人无语的上了下、下了上的路上。贵在景色好啊!而且真佩服在山上凿洞、建栈道的工人,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施工的,一条条悬在光滑岩壁上的或是石头、或是木头的细窄栈道,就像是古文蜀道一样。

我和朋友一致认为特别像《仙剑奇侠传1》里蜀山的栈道,所幸现实中的没有偶尔缺一块板子什么的,而且也不是用绳子连接的,走着安全多了。重要的是,如果万一掉下去,没有“重新开始游戏”这个选项。

但是从高处俯瞰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很有成就感,也感到了自己很渺小,似乎是自然替你端正了一下你的位置——别再整天自以为是啦,看看脚下,走到这么高不容易,并且临着深渊,一步走错就万劫不复了。

山,这种万年形成又万年不动的事物,实在让人敬佩。块块石头都是时间的证明,米米的高度都是自然的变化。我敬老祖宗的境界,天人合一,变与不变俱是一体,人容万物,万物含人。

第二天是假日,等我们再返回山顶时,早已人山人海,于是决定临时改道,从后山下去作为结束了。一路上,我一直叨叨“‘黄山归来不看岳’原来竟不是如有虚名”,直到把朋友说烦。

黄山,屹立如此之久,盛誉如此广,似是玉皇大帝的盆景,有神仙之手打理,百年如一日的精致和磅礴,它沉稳并不曾移改,用相似却变化万千的景致引诱世人,从古至今。

多少人踏上了它的顶端却被它征服。

一生痴绝处,归梦到徽州

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 东华大学 卢意的日志 《一生痴绝处,归梦到徽州》

黄山下来之后,去的黟县。其实并不完全能说是我饱览了整个徽州——其实这个词更多的反而是一种地域概念,而非真的划定界线,只能说我去过徽州了,见到了它的一部分,我管中窥豹的猜想一整个儿的它有多好看。

西递迎头泼面的给了我们一场傍晚的雨,叫我们浸入“风微烟淡雨萧然”的江南气氛。因为西递一日游结束了的游客,更是在雨泼没多时便消失的无影无踪,高大的牌坊和民居稳如泰山的依旧立在雨中,像是获得胜利了一样,低调的趾高气昂着。

我们淋着雨穿街走巷,看到了洇湿的白墙黑瓦,油绿的叶子捧着雨珠,猫躲在敞开的门内向外张望着。整个村子安静得听得到另一头的狗吠。又不只是安静,还有炊烟在雨中湿乎乎的味道。我们像国产单机RPG里操纵的人物一样,按照地图,几乎把每个房间都进了一遍,虽然不是为了宝箱。

完美的第二天又雨过天晴,暖洋洋的阳光一路照着我们,空气也经洗刷而变得格外清新,于是我们就租了自行车,晃晃悠悠的骑行在油菜花儿间的小路上。

我们前进的速度那真是要多慢有多慢,抱着“今天看不完,大不了明儿不走,还继续看”的想法,像幼儿园春游一样好奇的左右张望。懒洋洋的感觉真是舒服极了。我还因为有一阵儿觉得太爽了,骑车都不想,一屁股坐在路上晒太阳、看黄澄澄遍地的油菜花儿们,歇了半天儿。

这就是我坐在路边儿歇的时候,朋友的耍帅照。趁他没注意拍的,所以看起来挺自然?

后来我们俩仰起头沐浴着阳光,还比谁骑上坡骑得快。很奇怪的是,那种灿烂的阳光,像一层层薄薄的金箔等比数列的降下来,刚好够把油菜花晒得金灿灿的,明黄得透亮,却并不刺眼。

阳光大好,自然大好,晒着太阳吃着一块钱一根儿的冰棍儿等着去宏村的汽车,然后开始宏村儿部分的春游。

宏村我们住了三四天,本来想住在面对南湖的地方,结果住满了,于是住在面对月沼的一家里,100块钱的住宿费心疼死我了。胜在确实地理位置好,可以直接看到月沼的只有这家,于是我和朋友小风吹着、小酒喝着,听着窗棂上的风铃,从二楼往下看着月沼夕阳。甚爽,甚爽。

这地方到处都是美术生在写生。我们轻松,只是闲人,拿着很烂的相机,操着很烂的技术,不管不顾、没头没脑的在村子里乱遛,就冲着心情好。康德的话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带有功能性和功利性的行为,往往丧失美的可能性。

我试图践行这句话,不知是为了让自己更“美”,还是为了眼前的夕阳。我看着夕阳从巷子那头向山线隐没,村子里渐渐有了炒菜烧肉的味道,老头儿要回家去了吧,走得那么慢是不是因为不那么想听见老太太的唠叨呢?我在心里也回了家。此心安处即吾乡。苏轼当时应该被震住了吧,应该也有共鸣。

村子旁边有一个小店,卖水果酒,老板是的面善的小伙子。水果酒从大缸里打出来,用竹筒子装好,然后按上塞子。有好几种酒,我特别喜欢喝他家的杨梅酒,带着清甜的酒味儿。在宏村时,我每天早上起来骑着车去买一竹筒子杨梅酒回来,充当做提手的麻绳子挂在车把上,一路摇摇晃晃的骑回来,然后倒在小小的竹酒杯里喝。

骑车去看周边。都不远,消食儿着就到了。我记得有卢村木雕楼之类的。唉,旅行计划和手札之类的都放在上海了,现在手边儿没有当时的记录。

第三天是工作日,也就是说清明假结束了,游人们哗啦啦的散了,剩下一些闲人和美术生们。我们就又从月沼搬到看中的直面南湖的那家店去,价格也便宜了一半。

天气也赚了个个儿,从一开始的风和日丽,到又开始哗啦啦的大雨,我和朋友刚出门去转,又奔了回来,默默的蹲着、坐着在门檐儿下,或者庭堂里头,看着雨从天井里落下来,落进方方的天井石板缝。看从天井里落进屋的雨,一切不止是水澹澹兮生烟,那一小片天空像是收集了最漂亮的云和最清澈的雨,统统挥金如土的洒进来。

不得不说,我爱死天井了,尤其是下雨时分的。它完完全全足以把人当时心里能装的忧愁全部勾出来。我在堂里百无聊赖,没有电视、电脑、mp4,呆呆的坐在板凳儿上看着哭泣的天空出神,恨不能连着背“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天气好大家一起出来晒,有晒咸菜的,有晒风干肉的,有晒人的……比如我。

这趟不紧不慢,看起来更像是度假的伪徽州、实黟县之旅,结束在宏村。第二天打包上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西递和宏村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我猜一是因为避开了人多时的假期,二是遇上了雨。

暮春雨让这些白墙黑瓦的民居染上了古旧而氤氲的气息,湿乎乎的空气中仿佛有“带你回最朴实的徽州”的味道——或许是发酵毛豆腐的味道,潮潮的小木椅上坐着的别着脚、不耐烦的小孩子,草木被雨水淋得颜色深重而味道辛香,翠绿的菜叶子上有雨珠子晃来晃去,泥土经过雨水浸润散发出自然清新的湿腥气。

而雨停了,从天井里抬头看到一小片墨蓝色星空,夕阳穿过巷子、老人的头发落在水塘被风吹起的皱面上,大白鹅、鸭子、猫、狗、鸟儿围着半个村子跑,杨梅酒又在竹筒子里晃荡了,这一切都让人心驰荡漾。

一生痴绝处,归梦到徽州。

篇4: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 ,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

篇5:“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具有“原生态”的特征,也是所有书法的源头。篆书的基本特点是因形立意,如马、羊、象等字。我们建议娃娃学书法从篆书开始,是因为篆书具有图形文字的特征,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再加上表意性强,便于联想,所以非常符合娃娃们的天性,能够吸引他们去探究汉字的来历,进而达到学前启蒙的目的。

【讲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仙”,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认汉字】

李,形声字。

《说文》:李,果也,从木,子声。古时李字的本义是李花白、李果甜的“李”。

甲骨文里,目前尚未发现有“李”字,战国时代“陈簠”里的“李”字是左“子”右“木”。“战国印”时上“木”下“子”便已固定下来。

①② 战国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白:纯粹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白”是一颗白米的形状,中间一横表示上的丝疵。

今天的.“白”字已不像白米了,“白”是霜雪一般的颜色。既然像霜雪,自然便引申出“明亮”(如“白天”“东方既白”)、“纯洁”等意思。

① 甲骨文。② 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学书法】

横弯的写法:

(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受启迪】

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有下面几点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借鉴:

1、李白学习和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少年时代的他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喜爱运动,好剑术;

2、李白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养分。他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3、李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文敢于揭露现实,抨击时政。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篇6:浅谈诗仙李白

浅谈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5岁时随父迁居到今四川。他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李白周岁生日那天,家人在他面前摆放了许多东西,如毛笔、书本、戒指、铜钱等,看他用手云抓哪一样。结果,李白抓的是一本《诗经》。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心想儿子日后说不定能成为诗人。所以在为儿子取名时,李白的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总想取个雅致一些的,这样一拖好几年,李白还没有正式的名字。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院中游玩,父亲要以《春》为题作七绝,他先想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铊先来。”接着他要求妻子和儿子各续一句。妻接上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想,父亲咏了迎春花,母亲咏了杏花,红的、黄的都有了,就来个白色吧!于是,他接了句:“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便为7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幼年的李白很贪玩,读书没有恒心,经常逃学,到处游玩。他最喜欢到附近的.小河边云捉蜻蜓、抓鱼吓,老师和父母的管教,对他丝毫不起作用。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小河边,看见一个老妈妈正蹲在河边,手里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来磨云。李白觉得很奇怪,便上前问道:“老妈妈,你在干什么?”

“我在磨针。”老妈妈回答说。

“这么粗的铁杵怎能磨成针呢?”李白很吃惊。

老妈妈认真地说:“铁杵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有恒心、有决心,天天磨,还怕磨不成针吗?”

李白听了,智慧的闸门顿然开启。他悟出了什么,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了,总是抓紧时间刻苦读书。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把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篇7:诗仙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1]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2]

生平经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地有争议,一说为郭沫若近代提出的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另一自古以来说法为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李白幼年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3]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4]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远游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5]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

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朝廷迁都金陵,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6]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姑苏城怀旧,咏诗多方游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献赋

李白西来的主要目的是献赋,其次是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也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翰林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这些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他直抒胸臆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就在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

会友

“李杜”遇面

诗仙李白作文550字

揭秘诗仙李白入赘豪门的原因

李白游巴蜀

游安徽小溪作文500字

诗仙情作文

安徽导游词

安徽高考状元

安徽卷范文

安徽高考作文202

月亮怎么跟着我呢作文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