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成语初三

时间:2023-07-05 03:36:16 作者:nawanawa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nawanaw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中国故事成语初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故事成语初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中国故事成语初三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篇2:中国成语典故故事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解释:“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篇3:中国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地区打杀掳掠,威胁着汉族的统治。

羯族人石勒,原是一个奴隶,后来投奔到前赵刘渊手下任大将。他的势力不断壮大,后来灭掉前赵,建立了后赵,占领了中国北方很多土地,成为少数民族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有一次,在宴请文臣武将的聚会上,石勒乘着酒兴,问大臣徐光:“你看我的功德可与历史上哪位帝王相比呀?”

徐光趁机恭维他说:“陛下的功德超过汉高祖刘邦,至于他以后的帝王,没有一个可比的啊!”

石勒笑笑说:“人哪有不知自己的,你也太夸奖我了。若是遇到汉高祖,我自认不如他厉害,也一定臣服于他,并与他的大将韩信、彭越一样,一心为他效力;若是遇到光武帝刘秀,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比高低,到那时还不知鹿死谁手,政权到底落在谁的手里呢!”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才高八斗的成语故事

【解释】: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张僧繇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最为神奇的,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奇怪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

许多人对此不解,问他道:“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上眼睛呢?是否点眼睛很难?”

张僧繇郑重地回答说:“点睛很容易,但一点上,龙就会破壁乘云飞去。”

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纷纷要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张僧繇一再解释,点了要飞去,但大家执意要他点睛。于是他提起笔来点睛。

他刚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奇迹就出现了,雷电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墙壁破裂。大家定睛看去,两条刚点上眼睛的白龙,已经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两条未曾点睛的白龙,还是留在墙壁上。大家这才信服。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枕戈待旦(刘琨)

[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语出]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正音]  戈;不能读作“ɡě”。 [辨形] 枕;不能写作“忱”或“沈”;待;不能写作“侍”。

[反义]  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例句]  这支英雄舰队;~;日夜守卫在东海前哨。

[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莫须有(秦桧)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篇4:中国成语

中国成语大全

【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

【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一样。形容天气非常炎热。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槁苏⑿选浚菏箍蓍抡吒此眨使中暑者苏醒。形容苦难者得救,重获生机。

【露钞雪纂】:谓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

【暑往寒来】:热天过去了,冷天来到了。形容时光的流逝。亦作“暑来寒往”。

【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沉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后以“暑雨祁寒”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沉李浮瓜】: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浮瓜沉李】: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焦熬投石】:拿非常脆的东西去碰石头。比喻事情一定失败。

【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如履春冰】: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卵与石斗】: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败。

【驱羊攻虎】: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

【投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失败。

【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弱不禁风】:形容人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

【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弱风扶柳】:形容黛玉行动之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

【吹弹可破】:好像吹一吹、弹一弹就会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风雨飘摇】: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岌岌可危】:高山要倾倒的样子。形容局势极其危险。

中国成语

中国成语大全

中国经典成语寓言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 范文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成语经典故事精选:弄巧成拙

成语小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及解释

中国常用的成语典故

中国梦初三作文

中国故事成语初三(合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故事成语初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