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onghongh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希望大家喜欢!
篇1: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zòng)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yán)上插艾(ài)叶,有时还要佩带香囊(náng)、在手腕(wàn)上缠红丝线。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这个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fǔzuǒ)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但是,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cuò)施非常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wū)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王听信了谗(chán)言,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sòng)。
后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秦国又趁机派兵来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mì)罗江自尽了。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们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驾着小船沿江打捞。他们捞哇,捞哇,可捞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捞到他的尸体。万分悲痛之下,他们把船上的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jì)奠他,也祈祷江里的水族吃了这些东西后,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江中的蛟(jiāo)龙,使它无法张口。
过了几天,有人梦见了屈原,发现他的容颜十分消瘦。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议论起来。大家都很奇怪:我们往河里投了那么多食物,怎么屈大人还是那样消瘦呢?一个老渔夫告诉大家:“那些食物都让水中的蛟龙鱼虾给吃了。屈大人怎么会跟它们争吃的呢?”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把米饭用箬(ruò)叶裹起来,外面缠上红丝线,再投到水中,让蛟龙鱼虾以为是菱(líng)角而不去吃,这样屈大人就能吃到了。人们管这种食物叫“粽子”。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时候,人们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动依然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篇2:端午节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篇3:端午节有什么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的含义
含义一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篇4:端午节的由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5:端午节由来及传说
说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诗人屈原,因为我们早已把这天当做是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但大家知道嘛这并非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实际上端午节本应是祭祀大火星的日子,却变成了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也就是从那时候中国文化就开始走向歧途。我们的文化就是在这一代一代人的胡编乱造和臆想中,一点一点偏离了方向,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是华夏民族、为何会有个端午节。
其实端午这一天,本来是一个感恩祭祀的日子,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黍子丰收,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因此在这天,人们会把收获的黍子包在叶子中,包成棱角的形状,也就是现在粽子的雏形,做为贡品,在人类享用之前,先献给大自然享用。
那么古代人们用黍子做成的角黍,在端午这一天究竟祭祀什么呢?据记载是用于祭祀大火星,这颗星就是心宿二,指得是曾经的商星,是商朝时期对商部落来说最重要的一颗星。因为此时的大火星在中天,大火星在中天时,代表着黍子成熟、收获的时节。另外端午也叫中天节,午是地支中的一个,把中天节改成端午也是一个历法变更的过程。
祭祀端午,过中天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目的是感谢自然的风调雨顺,为下一季节的来临做祈祷。那么,屈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个故事吧。
当年的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是悲愤之时便自沉于汨罗江。从网上查询得知,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江的时候,百姓们怕江里的鱼把屈原吃了,就把粽子投在江里。
但是百姓们的手里为何会有现成的粽子?难道是他们听闻屈原投江的时候,回家找糯米、叶子发明的粽子包好蒸熟了再投到江里吗?这么做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老百姓在祭祀大自然时,刚好碰到屈原投江,就把手中现成祭祀大火星的粽子扔到了江里。把感恩大自然,祭祀大火星,变成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所以中国文化在某一时节就走向了一个歧途。
中国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纯自然的文化,从战国就开始不断加入人文的装饰,中国文化也因此逐步脱离自然。夏商周三代之时,人人皆懂天文,那时的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最基本的常识,就像今天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自然科学的教育一样。
人们一直执迷不悟于把屈原当作端午祭祀的对象,就跟认为易经是迷信一样的,让人非常痛心。一方面渴望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却不断地作践中国文化。
楚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的道场,祝融被尊为火神,是远古主持观测大火星的人。端午祭祀屈原,远不如祭祀祝融还更有文化意义。祝融代表的是科学,是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易的应用。
祭祀屈原,还不如好好看看《天问》,看看什么是屈原眼中的文化。
现在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讲讲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的故事,已经成了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装饰物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而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端午时节,是要感恩上天的赐予,感恩大自然的赐予。
★ 端午节历史由来
★ 端午节由来及传说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