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3-07-21 03:42:15 作者:Terabithia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erabith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的性质,以下是一份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义务与目的

本论文次要处理以下几个成绩:1、我国信誉风险计量的现状;2、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誉风险度量模型;3、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特点实证剖析;4、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誉风险的新思绪。

二、调研材料状况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古代信誉风险度量模型失掉了迅速的开展。古代信誉度量模型与传统的信誉度量办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目前国际下流行的信誉剖析度量模型次要有四类,即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和 CSFP信誉风险附加法 (Credit Risk)。 1. 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信誉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是由 J. P. 摩根公司等于 开收回的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实际爲根据,运用 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存款和非买卖资产停止估价和风险计算。CreditMetrics模型依赖于历史数据,属于盯市模型 (MTM)。

2.麦肯锡模型。麦肯锡模型是在 CreditMetrics模型的根底上,对周期性要素停止了处置,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收入等微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经过蒙地卡罗模仿技术 (a structured Monte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仿周期性要素的冲击 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克制了 CreditMetrics模型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陷,可以看作是对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种补充。

3. KMV模型。KMV模型是估量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办法。该模型将存款看作期权,首先应用 Black - 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依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动摇性、到期工夫、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量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动摇性,再依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施行点 (default exercise point),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间隔,最初依据企业的违约间隔与预期违约率 (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次要运用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是一种静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具有盯市模型和违约模型 (DM)的特征。

4. Credit Risk模型。Credit Risk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算办法的信息风险计量模型, 由 CSFP (Credit Suisse FinancialProduct)于 19推出。该模型把信誉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誉价差变化看作是市场风险,在任何时期只思索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情形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Credit Risk是一种违约模型,它疏忽了转移风险。但是,该模型具有其共同的优点:如模型只需求绝对较少的数据,具有简易性的特点;可以失掉债券组合或存款组合的损失概率的闭形解,具有计算上的劣势。

除上所述,国际上使用的信誉风险度量模型还有许多,如神经网络剖析模型、死亡率模型等等。

就我国而言,已逐渐树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办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而我国对商业银行信誉风险计量办法的研讨次要集中在对兴旺国度先进的信誉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和自创上,以此寻求一种合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徐畅在《Credit Metrics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启示》[2006,3]中以为,Credit Metrics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价信誉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实际、VaR(Value at Risk)实际等爲根据 ,以信誉评级爲根底 ,不只可以辨认存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誉风险 ,而且可用于互换等古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辨认。研讨此模型关于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有很强的理想价值。

张红舸和夏佳南在《KMV信誉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顺应性研讨》[2006,11]中提出, KMV模型作爲国际上使用最爲普遍的信誉风险量化技术,早已惹起我国学者对它的关注。他们对我国使用 KMV模型做了少量的实证研讨,以期能找到一种在我国适用的新的信誉风险管理的度量办法。但我国目前对 KMV模型所触及到的各参数的估量办法都没有较好的研讨结论,这势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要寻求一些替代目标停止近似评价。而这种近似的替代最间接的结果就是 KMV模型的输入后果不精确。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 KMV模型停止信誉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姚传娟、李源和夏苏林在《信誉风险度量KMV模型与Credit Risk+模型比拟研讨》[2006]中,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信誉风险管理的实践状况,比拟剖析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的根本原理和参数选择的个性及差别,对两模型各自特点做出客观评价,后果发现运用Credit Risk+模型有利于进步信誉风险度量的准确性,爲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管理提供了无益的'自创。

乔小京和周石鹏在《信誉风险量化模型比拟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启示》[2006,10]中,对信誉组合观念模型即CPV停止了描绘,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将周期性要素归入计量模型之中,将迁移概率与微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且经过模仿微观要素关于模型的冲击来测定迁移概率的跨时演化,这样可以失掉将来每一年的不同的迁移矩阵,在此根底上运用Credit Metrics的办法计算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VaR。可以说这种办法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制了由于假定不同时期的迁移概率是静态的而惹起的一些偏向。 曹道胜和何明升在《商业银行信誉风险模型的比拟级其自创》[2006,10]中,从模型树立的实际根底、模型类型、回收率、现金流折现因子四个维度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信誉风险模型KMV 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 +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停止比拟,在此根底上对各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适用性停止了剖析,爲我国商业银行增强信誉风险管理,开发合适我国国庆的信誉风险模型提供了无益的自创。

同时,在相关研讨进程中随处都表露出了与兴旺国度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信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缺乏。因而,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成绩,自创东方兴旺国度的信誉风险度量和管理经历,我国银行业该当鼎力增强树立信誉风险量化剖析和管理体系所需数据库的建立,树立和完善银行外部的企业信誉评级体系,促进我国专业评价机构的树立,树立弱小的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约束,自创兴旺国度先进的关于信誉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实际知识,结合实践,树立合适我国国情的信誉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三、施行方案

(一)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发生与开展

1.1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发生

1.1.1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定义

1.1.2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特点

1.2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开展

1.2.1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现状

1.2.2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开展

(二)商业银行信誉风险度量模型研讨

2.1 Credit Metrics模型(信誉度量术模型)

2.2 KMV模型

2.3 Credit Risk+模型(信誉风险附加模型)

2.4 Credit Potfolio View模型(信誉组合观念模型)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度量的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特点

3.1.1企业对银行信誉的过度依赖

3.1.2企业还贷付息认识差,银企关系好转

3.1.3信贷构造单一,存款风险集中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度量的缺乏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度量的新思绪

4.1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防备

4.1.1 培育良好的银行信誉文明

4.1.2增强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的全程静态监控

4.2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量化度量

4.2.1 完善信息零碎的建立,树立信息数据库

4.2.2树立信誉风险评价和定价模型,改良信誉剖析办法和技术

4.3 发明与古代模型相配套的内部条件

四、预期后果

本文以商业银行运转进程中面临的信誉风险爲切入点,剖析我国信誉风险计量的现状,对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誉风险度量模型停止研讨,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誉风险特点停止实证剖析,爲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誉风险提出新的思绪。

剖析国际银行业信誉风险管理的开展情况;研讨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誉风险度量模型;停止商业银行信誉风险度量的实证剖析。

五、进度方案

20XX.12 选题

20XX.1 下达毕业设计义务书

20XX.2 文献调研

20XX.3 论文开题报告与英文翻译

20XX.3-5 论文写作

20XX.5 论文定稿,预备辩论

篇2: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本论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2、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实证分析;4、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新思路。

二、调研资料情况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信用度量模型与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分析度量模型主要有四类,即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和 CSFP信用风险附加法 (Credit Risk)。 1. 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是由 J. P. 摩根公司等于 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依据,运用 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CreditMetrics模型依赖于历史数据,属于盯市模型 (MTM)。

2.麦肯锡模型。麦肯锡模型是在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 (a structured Monte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 ”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克服了 CreditMetrics模型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可以看作是对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种补充。

3. KMV模型。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将贷款看作期权,首先利用 Black - 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 (default exercise point),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主要使用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是一种动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具有盯市模型和违约模型 (DM)的特征。

4. Credit Risk模型。Credit Risk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算方法的信息风险计量模型, 由 CSFP (Credit Suisse FinancialProduct)于 1997年推出。该模型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看作是市场风险,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Credit Risk是一种违约模型,它忽略了转移风险。但是,该模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模型只需要相对较少的数据,具有简易性的特点;能够得到债券组合或贷款组合的损失概率的闭形解,具有计算上的优势。

除上所述,国际上应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有许多,如神经网络分析模型、死亡率模型等等。

就我国而言,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和借鉴上,以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徐畅在《Credit Metrics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启示》[2006,3]中认为,Credit Metrics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VaR(Value at Risk)理论等为依据 ,以信用评级为基础 ,不仅可以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 ,而且可用于互换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研究此模型对于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张红舸和夏佳南在《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2006,11]中提出, KMV模型作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早已引起我国学者对它的关注。他们对我国应用 KMV模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期能找到一种在我国适用的新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度量方法。但我国目前对 KMV模型所涉及到的各参数的估计方法都没有较好的研究结论,这势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要寻求一些替代指标进行近似评估。而这种近似的替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KMV模型的输出结果不准确。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使用 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姚传娟、李源和夏苏林在《信用风险度量KMV模型与Credit Risk+模型比较研究》[2006]中,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的共性及差异,对两模型各自特点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发现运用Credit Risk+模型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性,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乔小京和周石鹏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启示》[2006,10]中,对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即CPV进行了描述,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将周期性因素纳入计量模型之中,将迁移概率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且通过模拟宏观因素对于模型的冲击来测定迁移概率的跨时演变,这样可以得到未来每一年的不同的迁移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Credit Metrics的方法计算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VaR。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由于假定不同时期的迁移概率是静态的而引起的一些偏差。 曹道胜和何明升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级其借鉴》[2006,10]中,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模型类型、回收率、现金流折现因子四个维度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KMV 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 +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合我国国庆的信用风险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在相关研究过程中随处都暴露出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应当大力加强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体系所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促进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建立,建立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加强市场约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三、实施方案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

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1.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1.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1.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2.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2.1 Credit Metrics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

2.2 KMV模型

2.3 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

2.4 Credit Potfolio View模型(信用组合观点模型)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

3.1.1企业对银行信用的过度依赖

3.1.2企业还贷付息意识差,银企关系恶化

3.1.3信贷结构单一,贷款风险集中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不足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思路

4.1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4.1.1 培育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

4.1.2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

4.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

4.2.1 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信息数据库

4.2.2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

4.3 创造与现代模型相配套的外部条件

四、预期结果

本文以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对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提出新的思路。

分析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研究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五、进度计划

20XX.12 选题

20XX.1 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20XX.2 文献调研

20XX.3 论文开题报告与英文翻译

20XX.3-5 论文写作

20XX.5 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篇3:金融 论文 开题报告

金融 论文 开题报告

一、毕业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但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提纲: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成长性,对中国的成长性展开分析

第三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并研究不同时期的投资机会是怎样变化的

第四章,通过选取样本和萃取数据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 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X月X日-X月X日: 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X月X日-X月X日: 收集资料,撰写任务书和文献综述。

3、X月X日-X月X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X月X日-X月X日: 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X月X日-X月X日: 整理资料及相关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初稿,最后完成论文初稿。

6.、X月X日-X月X日: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7、X月X日-X月X日:论文排版打印,论文答辩。

七、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论文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

八、所 在 专 业 审 查 意 见

负责人:

篇4: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至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 刘纪鹏; 刘妍;20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

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 <正>,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

自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 龙子泉;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 2008

股市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一轮的暴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 2011 <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触底反弹,20到20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 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 2009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 , 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 2012,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 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 2008, 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 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 2005,摘要: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 2006,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 , 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 , 任国宏 , 赵惠芳,文献来源: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 , 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 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五章, 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 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 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 - 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 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 5月31日

6、论文答辩阶段:6月1日 6月8日

篇5: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xx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 信贷配给 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献归纳法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4.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三、创新与不足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足和需要改进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权契约融入预付款模式的理论意义,而期权是否可以现实顺利合理开展需要做出进一步讨论。

篇6: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快速增加,逐步 形成国强民富的态势: 根据 2013 年 1 月 18 日国际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 2012 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51932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8% ;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总收入 26959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2.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 ,增速比上年加快 1.2 个百分点。同时,居民金融 消费出现多样化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消费层次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理 财需求,从客观上要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理财日渐成为居民家庭重要 经济活动。由此看出,国内理财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市场前景广阔、风险低、收入稳定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 点,因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这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由于经验不足,在风险管理上很薄弱。个 人理财业务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 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研究, 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对于保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健康 发展和提高银行盈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随着个人理财业务日益被商业银行所重视,多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 务风险的研究不断升温。

在国外,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有超过 70 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技术、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与模型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有关商业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风险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不断完善之中。

夸克・霍和克里斯・罗宾逊(2003)在《个人理财策划》一书中,较为详细地界定和讨论 了个人理财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各类金融风险的识别理论与 方法。 Hendrik・Hakenes(2004)认为个人进行理财活动,必须高度注意风险和风险控制。所谓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资产的分布与相关信息进行总结与汇总;所谓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资 产的组合进行积极的构造与设计;个人开展理财活动,必

须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 在国内,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金融风险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 这 些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现,因此,我国学者们也 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进行各方面的探究。

刘楠(2007)提出了市场准入法律问题与相关的违规风险,跨行业金融工具或产品的违法 违规风险,风险提示不当,不充分的违规风险,不尊重客户知情权引发的风险,银行履行职责 不当或不谨慎引发的风险,宣传和销售理财产品中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等等,指出应从风险理 念、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来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

谭中明、柏志春(2009)揭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各类风险不容小觑,应对策略 一是重视止损与保本机制的运用;而是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四是做好理财 业务市场客户细分工作。 严霖(2010)通过揭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化解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可从支持商业银行理财人才培养和实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中,找到解决问题 的密钥。 刘晓刚(2011)则认为防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要从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加强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思路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郭佳栋、孙英隽(2012)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四类,强 调要从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管制度,完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 方面来化解风险。

刘勋涛、刘阳静文(2013)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进行研究,结合国外银行个人理 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认为可以从银行自身角度和监管部门法律法规角度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 王婷、李闰春(201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声 誉风险,提出要加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控。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们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探究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人民币或外汇 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角度,分析蕴含其中的风险点,如投资产品风险、透支银行信誉风险、产 品的法律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等,来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二是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 财业务同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作比较,总结出外资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先进理念 和模式以及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从何提出适合我国市场发展状况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创新思路

本文将通过搜集最新数据和最新实例,了解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 风险问题,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借鉴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四、论文提纲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 研究现状、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总体框架。 第二部分是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概况。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发展现状及特征和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分析,包括分析所存在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市 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以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是外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包括外国商业银行和香港商业银 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 第五部分是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和参考文献。

五、参考文献

[1]夸克・霍、克里斯・罗宾逊,个人理财策划[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Hendrik・Hakenes,Banks as delegated risk manager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4, vol. 28(10)

[3]刘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十大风险提示[J],银行家,2007, (02)

[4]李晓红、王瑞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 北方经济, 2009, (10)

[5] 谭中明、柏志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其管理策略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09, (06)

[6] 严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0,(07)

[7] 谷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J],时代金融,2010, (03)

[8] 刘晓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08)

[9] 郭佳栋、孙英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2, (11)

[10] 张远、张立勇,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J],金融教育研究,2012, (03)

[11] 刘勋涛、刘阳静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分析[J],经济视角,2013(08)

[12] 王婷、李闰春,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浅析[J],企业家天地, 2013, (03)

[13] 卢燕,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与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11)

[14]李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03)

[15]杨树林,基于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策略分析[J],大众商务,2009, (03)

[16] 王智轶,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国内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2013, (03)

[17]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 (32)

[18]熊剑庆,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 (09)

[19]葛海蛟,操作风险管理:荷兰银行的经验与启示[J],银行家,2008, (02)

[20]王学先、杨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法律规制[J],学术界,2009, (04)

[21]朱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12, (04)

[22]梁辰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分析[D],河北大学,2013, (05)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篇7:毕业生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通过对于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系统分析与思考,一方面希望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个人理财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把个人理财提高到银行的一个战略高度来把握;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与策略。

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细分客户市场,不断丰富理财内涵,提升服务质量,银行理财将渐入佳境,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aghion,etal(2017):现在商业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这大大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黄国平(2017):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变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遭遇问题,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商业银行业内部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的不足,加快和促进当前发展模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设计上提供支持,亦依赖于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个人理财市场。

赵春萍(2017):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这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刘明康(2017):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

篇8:金融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本论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

2、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实证分析;

4、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新思路。

二、调研资料情况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信用度量模型与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分析度量模型主要有四类,即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和 CSFP信用风险附加法 (Credit Risk)。

1. CreditMetrics模型。

CreditMetrics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是由 J. P. 摩根公司等于 开发出的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依据,运用 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CreditMetrics模型依赖于历史数据,属于盯市模型 (MTM)。

2.麦肯锡模型。

麦肯锡模型是在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 (a structured Monte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 ”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麦肯锡模型克服了 CreditMetrics模型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可以看作是对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种补充。

3. KMV模型。

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将贷款看作期权,首先利用 Black - 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 (default exercise point),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主要使用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是一种动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具有盯市模型和违约模型 (DM)的特征。

4. Credit Risk模型。

Credit Risk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算方法的信息风险计量模型, 由 CSFP (Credit Suisse FinancialProduct)于 19推出。该模型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看作是市场风险,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Credit Risk是一种违约模型,它忽略了转移风险。但是,该模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模型只需要相对较少的数据,具有简易性的特点;能够得到债券组合或贷款组合的损失概率的闭形解,具有计算上的优势。

除上所述,国际上应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有许多,如神经网络分析模型、死亡率模型等等。

就我国而言,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和借鉴上,以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徐畅在《Credit Metrics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启示》[2006,3]中认为,Credit Metrics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VaR(Value at Risk)理论等为依据 ,以信用评级为基础 ,不仅可以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 ,而且可用于互换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研究此模型对于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张红舸和夏佳南在《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2006,11]中提出, KMV模型作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早已引起我国学者对它的关注。他们对我国应用 KMV模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期能找到一种在我国适用的新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度量方法。但我国目前对 KMV模型所涉及到的各参数的估计方法都没有较好的研究结论,这势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要寻求一些替代指标进行近似评估。而这种近似的替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KMV模型的输出结果不准确。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使用 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姚传娟、李源和夏苏林在《信用风险度量KMV模型与Credit Risk+模型比较研究》[2006]中,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的共性及差异,对两模型各自特点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发现运用Credit Risk+模型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性,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乔小京和周石鹏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启示》[2006,10]中,对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即CPV进行了描述,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将周期性因素纳入计量模型之中,将迁移概率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且通过模拟宏观因素对于模型的冲击来测定迁移概率的跨时演变,这样可以得到未来每一年的不同的迁移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Credit Metrics的方法计算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VaR。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由于假定不同时期的迁移概率是静态的而引起的一些偏差。

曹道胜和何明升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级其借鉴》[2006,10]中,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模型类型、回收率、现金流折现因子四个维度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KMV 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 +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合我国国庆的信用风险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在相关研究过程中随处都暴露出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应当大力加强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体系所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促进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建立,建立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加强市场约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篇9:金融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致力于研究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中间业务,一类是直接通过研究我国非利息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出发进行的。从研究的落脚点来看,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致力于研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一类是专注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王新华,郭永强(2005),通过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认识到:(1)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呈逐步扩大态势;(2)外资银行的外汇中间业务竞争优势明显;(3)外资银行单位中间业务业务量的创利能力较强;(4)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强。周好文、王菁(2008)、赵冠宇(2010)从资产组合理论视角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问题。周好文、王菁(2008)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的下降是净利息收入波动性下降和多样化收益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多样化收益是关键因素。因为净利息收入波动性的下降不显着,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的增幅较大,所以非利息收入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值得高度关注的部分。

赵冠宇(2010)在上一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又更加精确地得出,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非利息业务收入必须占比达到11%以上才能起到发挥收入渠道多元化作用,降低商业银行总风险的目的。娄迎春(2008)实证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太小,所以非利息收入对银行资产和资本盈利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显,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坚持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刘畅(2009)从多元化、范围经济、金融创新等理论角度解释了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动因,并分析了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只有当非利息收入不引发营业成本大幅增加时,非利息收入才会促进银行利润率水平的提高。谭弦(2010)引入衡量银行收入多样化程度的指标DIV和非利息收入占比指标UN,试图发现这两个指标与银行收益状况和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我国现有环境下大力发展多元化收入结构并不合适,还应以提升存贷业务效率为当务之急。魏世杰,倪旎,付忠名(2010),利用Robust标准误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但是投资收入份额则表现出相反的效应。龚蓉(2011)比较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变化及务结构,认识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丰硕利润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但是其高利润仍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最有力工具。段军山、苏国强(2011)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最显着的是银行间国债指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债券价格弹性是-9.28%,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货币供应弹性是6.13%.曹辰(2011)应用非利息业务收益率来衡量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市场份额、外资银行进入、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效率和市场需求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借此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效率的

受影响情况。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主要从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以及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两个方面拓展研究。De Young and Roland(1999)认为非利息收入实质并不比利息收入更具有稳定性。他们认为由于转换成本、信息成本以及扩展非利息收入的服务所需要的固定成本问题都可能导致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增加。Smith R and Wood G(2003)选取1994-欧盟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利息收入的下降虽然不能完全被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所抵消,但对稳定银行绩效不至于大幅度下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Stiroh (2006)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了在美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并没有表现出其业务的多样化收益。Laetitia等人(2007)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1996-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发现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Calmes等(2009)考察了加拿大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情况,结果发现虽然加拿大银行从事非利息业务的范围和规模在扩大,但并没有显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产生了正面影响。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就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随着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面临程度更深、范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增长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般观点认为,利息收入具有显着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特征,且受坏账风险影响较大。 而非利息收入,如信托服务、结算业务、资产托管等高收益的中间项目相对安全、稳定且利润率更高。在我国,就现阶段而言,商业银行收入的提高主要依靠于利息收入,信贷业务高居主导地位。因此,为了降低营运风险、提高银行业绩、增加收入、提升竞争能力,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非利息收入,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促进银行收入结构转型。非利息收入开始承担起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任。

那么,探讨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发生变化,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又是受何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等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可以揭示和确定影响影响收入结构的因素、方式和程度。其次,它为防范银行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为金融制度等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应用前景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业的开放,银行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存贷利差日益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现状及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收入结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便于相关银行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改变或者提高相关性较高的可变因素来优化自身的收入结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主要选取我国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近年来的最新数据,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具体情况,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因素,并提出观点。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

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

2.1 利息收入的概念及特点

2.2 非利息收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3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架构及特征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转型的影响因素

3.2 实证分析

四、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五、结论

篇10:金融开题报告

三、研究方法、步骤及创新点

本文通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研究我国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的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描述性分析,通过相关数据整合成图表等,对我国收入结构及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现状进行分析。

2.比较分析,对各年份、各类银行之间非利息收入进行比较。

3.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研究对影响我国非利息收入的各个因素与反映收入转型效率指标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二)步骤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整理思路

2.整理阶段:分析资料,为写作做准备

3.写作阶段:对于整理好的资料,运用研究方法的出结论

4.归纳总结,分析修改。

(三)创新点

对于非利息收入,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主要倾向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和风险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结果大多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银行收益率,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国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集中在对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也就是说对收入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上。

本文利用近年最新数据,通过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具体情况,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因素,并提出观点。

四、研究工作进度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XX年X月XX 日 外文翻译

2 20XX年X月XX 日 文献综述

3 20XX年X月XX 日 撰写论文(第一稿)

4 20XX年X月XX 日 撰写论文(第二稿)

5 20XX年X月XX 日 撰写论文(第三稿)

6 20XX年X月XX 日 撰写论文(定 稿)

7 20XX年X月XX 日 整理文档、准备答辩

8 20XX年X月初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J]. CHINA URBAN FINANCE.2005,7:22-23

[2]盛虎、王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5,5:8-15

[3]郑璇。我国商业银行优化收入结构的对策[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彭i。 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周好文、王菁。从资产组合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J].经济经纬,2008,4:155-158

[6]娄迎春。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师,2008,4:240-241

[7]刘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C].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5

[8]赵冠宇。从资产组合理论的角度考察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C].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9]谭弦。银行收入结构与其收益--风险关系[C].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10]魏世杰,倪 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 [J].未来发展2010,2:51-55

[11]赫国胜、徐 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分析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86-92

[12]吴。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及其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 文,2010

[13]李葛。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研究[C].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14]龚荣。金融危机前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变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1,24:60-61

[15]段军山,苏国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11,5

[16]曹辰。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效率的实证研究[C].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17]周开国、李 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 5:57-66

[18]张启迪。中美商业银行同质化与差异化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39-40

[19]De Young, Rand Roland, K. Product Mixand Earnings Volatility at Commercial Banks: Evidence from a Degree of Leverage Model[R].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Research Department,1999: 99-106

[20]Smith R and Wood G. Non-Interest Income and Total Income Stability, Working Paper[D]. Bank of England, 2003.

[21]Stiroh, K. J., 2006. A Portfolio View of Banking with Interest and Noninterest Activities [J]. Jou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6,38:1351-1361.

[22]LEPETIT L. Bank income structure and risk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uropean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7 ,31( 1): 1 - 21 .

[23]Calmes and Ying Liu Financ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banking income:A Canada-U.S.comparison [J].Journal of Intemational Finaneial Markets Volume19 Issuel February2009:128 -139

篇11:金融开题报告

一、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之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之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 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 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 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篇12:金融开题报告

问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

经过30多年改革开发,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XX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能源利用率过低等缺陷日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巾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经济进入技术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贡献成分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保持清 醒的意识,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脆弱,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仍旧是其显著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作用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制约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金融支 |1持,是改善和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幵科学、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相较于传统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长周期性等是高科技产业的显著特征。

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一家科技企业是无法成功的从一开始的项目培育过渡到产品成形阶段,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如果项目没有充足的资金链供应,项目的研发进度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最终的产品即使能走上市场,也会因为丧失了原先的优势而使市场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单一的、缺乏层次的资本市场受其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融资需求。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使其与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保持同步,就成为了支持科技产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选题来源于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巾金融与科技密切结合的反思和深入探索,选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 I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文章希望通过对前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完善。(2)进一步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目前存在问题。文章希望能够利用金融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并以金融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经验作对比的方法,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3)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给出建议。文章首先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与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暴露出的问题,从比较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日本、德国等_家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综合考察与介紹,力求能够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战略,提出实现该战略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创新建议。

研究意义

高新技术产品的成长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木质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高新技术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凭借金融市场1?身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来增强技术产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最终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彳严然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成为可能。

(1)有利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金融与高新技术产协调发展。

(2)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

(4)对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

第二章,木韋主要论述了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有关理论。介绍一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和金融支持概念的界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并总结了这些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冶示。

第三章是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支持的概况介绍。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并对其现阶段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障碍进行梳理,这些研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指引。

第四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对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本章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在前面四章内容的铺垫下,本章通过整合对策研究与归纳演绎的方法为我国中国高新技术金融支持体系如何进行优化提供若干对策。

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

研究方法

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辅助金融学论文开题报告(3篇)金融学论文开题报告(3篇)。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和进行正确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釆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问 I题。实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 是什么 的问题,即考察这一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而不回答这样的状况是好是坏。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过程巾,需要调查统计各种数据的实际数值并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 I持体系的客观认识。

规范分析则是研究这一现象 应该是怎么样的 ,也就足说要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好坏做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调整相关金融支持安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什么是 好 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来决定怎么调整、安排相关的政策措施。

篇13:金融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经济学中蛛网模型的数学解析

研究意义及内容:

一、(1)研究意义:

蛛网模型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时机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模型是动态经济分析中的经典模型。它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情况,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模型。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销售量)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长,完全符合蛛网模型考察的商品的必备条件。由于生产周期长,农户本期的生产决策依据往往是前期的市场价格,这就形成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现象。本文的研究的就是通过对传统蛛网模型进行数学解析。

(2)应用价值:蛛网模型在解释农产品波动、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波动等现象时具有一定的价值。蛛网模型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较广的动态经济模型。从蛛网模型的经济学定义出发,对其定义、分类进行数学解析。

二、(1)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蛛网模型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对传统蛛网模型的实际应用。例如,[4]王楠等从蛛网模型的经济学定义出发,对其定义、分类进行数学解析,用一阶差分方程建模,讨论均衡点趋于稳定的条件,运用该模型分析农产品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市场。[5]吴光宇通过差分方程建模,讨论蛛网模型稳定的条件,揭示了产量和价格波动性的数学机理。[7]么海涛构建了二阶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的蛛网数学模型,在理论上对蛛网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在实践中有助于生产者更加理性的生产,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2)我的见解:蛛网模型理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较广的动态经济模型,它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产品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不同关系,将波动情况分成三种类型: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和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蛛网模型(Cobweb model)的产生极其背景

1、产生及背景

1930年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尼古拉斯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蛛网模型理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较广的动态经济模型,它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定义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又称蛛网模型,是利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影响的动态分析,它是用于市场均衡状态分析的一种理论模型.

二、蛛网模型的数学解析

1、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1)收敛型蛛网

第一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点。相应的蛛网称为“收敛型蛛网”。

(2)发散性蛛网

第二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最后会偏离原来的均衡点,相应的蛛网称为“发散型蛛网”。

(3)封闭型蛛网

第三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当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市场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按照同一幅度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既不偏离,也不趋向均衡点,相应的蛛网称为“封闭型蛛网”。

三、总结

(1)收敛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因为需求弹性大,表明价格变化相对较小,进而由价格引起的供给变化则更小,再进而由供给引起的价格变化则更更小……

(2)发散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3)稳定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主要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模拟法、数学建模法

研究进度计划:

1、20xx年11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2、20xx月11月----12月: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

3、20xx年12月----20xx年01月:完成论文初稿;

4、20xx年01月----02月:完成论文第二稿;

5、20xx年02月----03月:完成论文第三稿;

6、20xx年03月----04月:完成论文第四稿;

7、20xx年04月----05月: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33~64

[2] 赵英军.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1-44

[3]姜启源.数学建模(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1-205

[4]王楠,冯涛.蛛网模型的数学解析与实践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0,(1):1-3

[5]吴光宇.基于数学模型的蛛网理论解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33(2):1-3

[6] YAO Hai-tao . Mathematical study on the Cobweb model[J].《Jornal of Bjng Nformaon N & Hnology Nvry》,2011-02:1

[7]么海涛.蛛网模型的数学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1,26(2):1-3

[8]李伯德.蛛网模型极其数学机理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5):1-3

1.2017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6

4.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数学与应用数学开题报告

6.数学市级课题开题报告

7.数学市课题开题报告

8.2016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9.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0.关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4:成本核算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成本核算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文摘要: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决策,提高经济效益。鉴于我国企业在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物流成本没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科目,物流成本核算不完整、不全面,核算模式不清,核算方法不规范等。本文从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和核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核算模式方面,试图在不改变现行财务制度的条件下,对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比较与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方面,包括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物流成本的核算思路、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物流成本信息报告、物流成本计算和间接物流成本的分配。最后,从政府应完善物流成本核算规范和企业应加强自身核算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英文摘要:

Modern logistics, as a way of organization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widely used b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formatted a new industr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Logistics industry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e initial stage in China.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ly means to manage the logistics, and also the evaluation scale of Evaluating the enterprise logistics. The cost accounting of business logistics is...

目录:内容提要 4-8

第一章 绪论 8-19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8-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0-17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4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4-16

1.2.3 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国家标准综述 16-17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7-19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7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8

1.3.3 研究思路 18-19

第二章 物流成本概念的界定 19-26

2.1 物流成本的内涵 19-21

2.2 物流成本的特征 21-22

2.3 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22-26

2.3.1 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22

2.3.2 企业物流成本的分类 22-26

第三章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 26-31

3.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26-27

3.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27-28

3.3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28-31

第四章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31-49

4.1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31-35

4.1.1 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期间 31

4.1.2 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空间 31-33

4.1.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选取 33-35

4.2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思路 35-36

4.2.1 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思路 35-36

4.2.2 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思路 36

4.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36-41

4.3.1 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 36-37

4.3.2 物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举例 37-41

4.4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 41-44

4.5 企业物流成本计算 44

4.5.1 显性物流成本计算 44

4.5.2 隐性物流成本计算 44

4.6 企业间接物流成本的分配 44-49

4.6.1 作业成本法概述 45-46

4.6.2 运用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物流成本 46-49

第五章 加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对策 49-52

第六章 结束语 52-54

6.1 主要研究成果 52

6.2 存在问题 52-54

参考文献 54-57 (责任编辑:1011)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及方法研究 57-59

ABSTRACT 59-61

致谢 62-63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创造价值与增值的过程,企业从物料采购开始,通过生产活动,价值逐渐向市场移动。企业物流服务正是把产品配送到用户手中的一系列活动。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其中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为进行物流成本分析和控制提供原始资料与数据。

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在实践中由于历史及客观原因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内部对于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完整的核算。企业不同,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也不同,企业内部计算物流成本的标准又时常改变,这使企业不能切实掌握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 本文从阐述物流成本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等理论问题入手,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和计算方法,设计了不同类别形式下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表格,编制出企业物流成本汇总表。

在物流成本核算的几种方法中,就中国大多数企业现有情况来看运用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是较好的选择,论文重点对此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以一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为例,详细设计在此种方法下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全部流程,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15:网球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网球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体育运动。本文探讨了网球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办法,通过对连云港市网球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发现网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为网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是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球运动已经风靡全世界,在国内已经越来越被国内人民所接受,越来越受欢迎,同时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老百姓也想参加到网球运动中来,感受比赛中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的比赛环境。练习者一般为青少年,他们的兴趣所导致的,觉得网球是一项发展前景很好的运动。成年人练习网球,能够缓解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锻炼身体,使自己更健康,让自己生活的更有动力。为适应练习者的要求,中小城市的运动场所所应极力适应练习者的要求,作出适当改变。政府也应建造更多更好的`球场,为老百姓谋福利,也为了网球,这项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研究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对象:

网球

内容:

中小城市的概念  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发现网球在中小城市中的发展的问题 网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前景 对网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

思路:

以连云港的网球发展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数据采集,分析问题,发现网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分析、总结后,更好的发扬我们网球事业,打下良好基础,让我们的网球能够在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更好。

方法:

典型案例法 文献资料法 数据统计法 逻辑分析法

四、研究计划(以周为单位)

序号     主要工作内容                                              起止日期                 备注

1          选题                                                           20XX.11—12

2          完善计划,开展研究                                   20XX.1

3          查找资料,统计结果                                   20XX.1—2

4          分析,拟定初稿                                          20XX.1—2

5          进行全面整理,定稿                                   20XX.2—3

6          提交论文指导老师审阅修改,正式论文        20XX.3—4

7          正式答辩                                                    20XX.4

五、预期结果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的结果)

随着全民健身越来越深入民心,对人们健康有益的运动也越来越受欢迎,通过研 究发现网球在中小城市发展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希望再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推广,网球运动能够成为广大人们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篇16:物流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我国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物流业逐渐被行内业界的学者认为是“物流是企业挖掘利润的最后一块处女地”、“第三利润源泉”等能为企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虽有“起步晚、发展快、后劲足”,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心,主要停留在正向物流方面,而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技术含量都比较低,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新兴的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够像正向物流那样蓬勃发展,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新途径,反而还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壮大,国家不仅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还倡导以绿色消费,发展绿色工业等趋势作为发展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逆向物流,发展逆向物流,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新方向。所以,发展逆向物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世界的资源利用来说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现状来说,在物流行业不断壮大的同时,逆向物流逐渐成为发展的新方向。为了能使新兴的逆向物流可以更好的发展,行业的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探讨。

从逆向物流的组织形式上,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柳健在供应链的逆向物流一文中,指出逆向物流组织形式的建立,应该从市场机制,网络结构,等级控制结构(企业模式)这三方面出发,提倡逆向物流不应采取市场交易机制,而是采用企业或网络模式,再通过他对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得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及网络关系可以创造某些无法复制的无形资产,从而提出逆向物流最佳的组织模式是,网络结构(集成供应链)结构。

从发展逆向物流的战略意义上,长沙理工大学的刘涛,胡列格,在回收逆向物流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发展回收逆向物流具有,有利于资源节约,有利于环境保护,组织实施回收逆向物流,变废为宝有利于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性意义。

从逆向物流中的策略方面,许金波,朱霞在回收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文章中得出的,举出我国的应对策略有政府引导、社会推动、企业联动、源头控制。

从影响逆向物流发展原因的探讨上,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国弘,赵涛,在逆向物流发展障碍的技术本质及其策略研究中得出,逆向物流发展出现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难以满足目前逆向物流发展的技术需求。这些不足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而缺乏进入动力,进而导致“市场失效”,使逆向物流的发展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从退货逆向物流方面上,吴容,龙子泉,李琪在论零售企业的退货管理对策指出,造成退货逆向物流的原因有,货物运输方面的问题、订单输入出错、顾客退货、时间问题、供需问题等方面。退货逆向物流对策的确定,要以解决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基础。

有部分的学者还探讨了企业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如在网络优化方面,徐莉,刘彩霞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体系构建的3种选择:基于原有物流体系而增加逆向路径、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网络、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

对于国外现状来说,物流行业在发达国家的起步早,发展的时间也比较长,对于物流,与逆向物流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不仅是从理论上研究,而且还通过企业实践中得出技术发展策略。

从逆向物流的成因上,早在1992年,由stock所提出的,逆向物流就是基于减缓环境、能源危机而逐渐形成的。

从逆向物流的定义上,美国逆向物流专家rogers博士等人认为,逆向物流主要包括:

①由于损坏、季节性、再储存、残次品、召回或者过度库存等原因而形成的回流商品;

②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

③修复、改制或翻新的产品;

④处理废弃的机器或设备;

⑤处理危险的物品;

⑥恢复产品的价值。

从逆向物流的技术上,fleischman等人认为,逆向物流需要提高容量和设备的灵活性以及额外的安全库存,来应对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国外对于硬技术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大量废弃物的回收技术水平有限,软技术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控制模型。

从技术发展策略上,20xx年2月欧盟通过,出台了生产商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器具的环保“双指令”(weee,rohs指令案),该指令对电子器具产品的材料、零部件和设计工艺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目前,通用汽车、西尔斯、3m等众多知名公司已相继引入逆向物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柯达公司通过逆向物流系统已回收一次性照相机达3.1亿台:日本索尼联合三菱、日立、富士通等15家公司共同建立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家电再循环系统[4]。

创新思路:

结合目前学者们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在归纳学者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提出综合逆向物流模式,即:在回收逆向物流的基础上增加退货逆向物流。

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逆向物流定义

(一)物流的概念

(二)逆向物流的内涵

1.回收逆向物流的涵义

2.退货逆向物流的定义

(三)阐述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关系

三、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一)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1.回收逆向物流现状阐述

2.退货逆向物流现状叙述

(二)物流与逆向物流发展状况比较

四、我国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回收逆向物流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1.××××

2.×××××

(二)退货逆向物流实施中问题的阐释

1.×××××

2.×××××

五、实施逆向物流的新对策

(一)回收逆向物流

1.从企业流程中提出对策

2.完善国家的政策与法规促进回收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退货逆向物流

1.从企业角度提出对策

2.行业角度

3.完善国家政策与法规

进度安排:

20xx.10.14-20xx.10.24学生选题(可自拟)

20xx.10.25-20xx.11.4系部安排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xx.11.7-20xx.12.5撰写开题报告

20xx.12.5-20xx.12.9开题报告会

20xx.12.10-20xx.2.20撰写论文初稿

20xx.2.20以前提交初稿

20xx.2.20-20xx.5.7修改论文

20xx.3.12-20xx.3.16中期检查

20xx.5.7以前提交论文终稿(电子版和纸质版)

20xx.5.19-20xx.5.20答辩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和论文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格式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动画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化学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整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