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气节故事

时间:2023-08-04 03:40:13 作者:zipx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ip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春分的气节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春分的气节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春分的气节故事

春分的气节故事

春分日农民将余下水稻、黄豆等种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此俗现乡间犹存。古代各县城有赶“春分会”习俗凡所需竹、木、铁、棕制品等春耕物资均可购置齐备,实为物资易会。

春社是春分节气中最大祭祀活动。周朝时候春社便是最重要的天祭典活动。当时选春分后“甲”日祭春社,汉以后五行观念盛行,由于五行中“戊”属土,是改订春分后戊日为祭春社日,并一直延用至今。古代天天用五种颜色泥土和五谷向土地神献,祭民间只以一杯土来祭土地,原始土地崇拜并没有土地神偶像,甚至一杯土也是露天而放;清代将土地崇拜设城隍庙内共立有两牌位左边为稷右边为社;古代天将不同颜色泥土分给诸候让们自己分别立社,这一天便成为全国一种向土地神献祭日。

旧时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举行词堂祭祖仪式俗称春祭、秋祭宗祠内主要收藏先世遗像、族谱等每年春分、秋分二节都要行春秋两祭届期都要事先扫除庭院、清理祭具、采办三牲、香烛、供品,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起焚香点烛、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毕全宗族还要设宴欢聚以联络感情。旧社会女私塾毕业、中举等都要祠堂张榜以荣宗耀祖;有族外经商致富回乡来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内败坏族规严重还要开祠堂当众惩罚。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俗传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花朝”一词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民间花朝节具体日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按即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谓:“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土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西湖游览志》则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花朝节有“张花神灯”活动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半透明油纸“淡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除此之外天习俗尚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很可能由各地地理、气侯情况不同所以有地区以二月二日为花朝有的以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为花朝总之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节据说唐代就已经有宋代流传较广明、清时期花朝就不如宋代时那么热闹虽也有赏花、饮酒之类的活动但多限文墨客民间此时期也仍有踏春、饮酒等活动但多与上已节、寒食节、清明节有关与花朝节渐疏今天洛阳花会、虞城花会等各种大型综合文化活动已取代古代的花朝节古代的民俗已被赋予新的内容。

小结:其实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而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发生的故事往往会比较有容易让人记住。

篇2:春分气节的作文

丁巳日。赤道上,立竿无影,是春分。

一夜之间,玄鸟归来,惊雷阵阵。

也对。几日来,常有群鸟绕着中山楼旋转。那些大鸟,拖着长长的尾翼,划过云朵,越过山峦。

温州山多。惊蛰后,满山遍是绿色,街中绿化带里,木笔花,也打开了瓣。它总是向着太阳。它知道吗?春天来了。

我反应迟钝,春天于我,也不过就是一个“warm”。真正感觉到时,其实已是芒种之后了。在过去,我丢失了12个春天了。真羡慕锦绣路上的木笔花。它总是在春分的时光里开放,也总能在春天留下了些什么。

我留下了一支风筝。

学校旁,常有人放风筝。风筝颜色艳丽,大紫大红的,总说红色与绿色相斥,极端暖色与极端冷色水火不容。可为什么风筝的浓艳与青山的新淡相衬就那么美呢?春天的色彩,真是人类无法明白的。

我喜欢放风筝,风筝也为春分代言。古时,风筝是用来祈愿的。在风筝上写下期望,住在天上的神灵会看到。也是,风筝飞得那么高,能看到古时人看不见的地方。

风筝与我,只有一线之隔。那根冒出了丝儿的细线,联系了我与风筝。最爱边跑边放风筝(虽然这是错误的方法),我享受着逆风的触感。手上,线上,风筝上都有一种向后的力量,它支撑着我的胳膊。感觉一冲破这股风,人就会摔倒。也怪不得大家都在春分放风筝,意味着一切寒冷也要被温暖冲破。

风筝在轻轻地飞翔时,春分也跟着悄然来临。春分日,请将春天放在心里。

花信风。山茶如火,木笔如玉,瑞香如霞。春分日,最是一年春好处。

篇3:文天祥有气节的故事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篇4:文天祥有气节的故事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文天祥起兵抗元故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沨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沨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厓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昰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昰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篇5:气节现代散文

关于气节现代散文

当一个朝代濒临落败时,能够抵抗到最后的,常常是文人。虽然他们文弱得手无缚鸡之力,但能以生命殉情、以生命殉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之前,朝廷里的人们早已收拾好金银细软落荒而逃了,但是有一个叫王懿荣的人没有跑,他选择了自杀,而他自杀的过程太惨烈,先是吞金未死,然后又喝毒药,虽然撕肝裂胆,却居然还活着。最后,他爬到了井边投井而死了,死得义无反顾,就是这么一个人,保存了到后来被人解密的甲骨文——殷墟文化。再往前推进几个朝代,南宋的文人大概是最有气节的文人了,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岳飞、李清照、辛弃疾,他们诗文里的每一行字,都是呐喊与奋争。辛弃疾在合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还连着三遍高喊“杀敌!杀敌!杀敌!”

这都是气节。

因为钟爱。钟爱他们的祖国,钟爱他们的事业。他们可以清贫、可以受罪、可以忍辱负重,但就是不可以离弃自我的、自然的精神。

历史再往前行进,就和另一个人不期而遇了,他是一位画家,黄公望,他因《富春山居图》而留名,黄公望嗜酒,他每天躺在一个静谧的郊外,喝着酒,看着远处的大山,这一躺、这一看就是大半日,乃至扔在身边的空酒瓶堆成了一坨子。当《富春山居图》终于问世时,他也把对国土的眷恋浓浓地涂在了不灭的.时光里。还有个画画的人叫郑板桥,留有一首咏竹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气节,不是从富有中长出来的,它和那些骑马坐轿、高朋满座、一声令下如山倒之类的威风毫不相干,气节,在精神的田园里栽种,也在精神的田园里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文人的气节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物质环境的压缩,回馈了他们精神环境的拓张。

精神是田野的风,鼓吹起他们气节的飞扬,旌旗一样。所谓的高风亮节,便是环境对于心境的考试。

文人大都清贫。清贫了,思想也就轻盈了,没有了花天酒地、没有了你争我夺、没有了妻妾成群,物欲的匮缺,为精神的增长腾出了空间。每天能做的事,就是想事儿。想入非非、苦思冥想,于是,文学就产生了,哲学就产生了,艺术就产生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曹雪芹的《红楼梦》,马克思的《资本论》,都应该是在思想的飞扬中问世的。有一点可以断定,他们的幸运,没有淹没在物欲横流中。

在开国大典之前,在河北省那个叫做西柏坡的山村,喜欢抽烟、习惯思考的毛泽东就曾对他的同志们告诫过:“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朱自清是文人,他宁愿饿死而不吃美国面粉的故事,耳熟能详。再往前推千年,还有伯夷和叔齐宁死不食周粟之美谈,这都是气节,沉淀多年后就风化成了文化。而最糟践文化的,是物质之“文明”。金钱关、美女关,一般的英雄都是过不了的。电视剧《潜伏》里有个结巴子特务,在此抄录他一警句:“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你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界上最难超脱的事情,就是走不出这个怪圈。

气节是境界的旗帜。境界越是高远,气节的旗帜就越是飘扬的潇洒。

谦谦君子竹有节。梅兰竹菊,是气节的榜样,人需要向她们看齐。真正经典的事物,必是空前绝后的绝唱,没有什么再可以超越,她们无需表白和诠释,这恰恰是最好的表白和诠释。唐诗有气节,宋词有气节,或雍容华贵、或汪洋恣肆、或荡气回肠、或宁折不弯,她们不会和任何文字比肩,更不会向任何事物、向历史和未来投降,她们的每一个字,都抬着高昂的头。我们的结论是——文化,才是气节的凝固和定格。佛陀是文化,释迦牟尼是文化,老庄、孔孟是文化,她们彼此间不交易、不伪装、不攀比、不争斗、不模仿,永远保持了自我的模样。

男人孟轲,是操守气节的榜样,他的话掷地有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是,这个世界就没了背叛、没了屈辱、没了阶级、没了贵贱。

其实,人人都可以做伟丈夫的。只要拥有气节。

惊蛰气节的经典谚语

冬至气节短信祝福语

春分古诗词

春分谚语

春分诗词

春分文案

春分散文

坚守清正廉洁气节的演讲稿

24气节寒露的含义是什么

有关春分的传统习俗

春分的气节故事(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分的气节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