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

时间:2023-08-25 03:37:58 作者:iisclc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iscl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

我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小集镇,从小懂事开始就知道梅雨季,也叫梅汛期。每到六月上中旬时,母亲说就要进入季梅雨了,我们这边土话叫黄梅天。这时候或打雷下雷阵雨,雨时大时小,有时整个星期都下着雨。正如古人云:“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宋·梅荛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也如当地长辈们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母亲常常抱怨天气温度加大,整个空气都是潮湿的,家里的衣服、家具东西受潮,食物易滋生霉菌。身上有时湿答答,黏糊糊,很不爽快。墙壁上会冒汗水,渗出水珠;地上也有大片的水渍,不断地冒出;身上穿的衣服也潮稀稀,书柜里的书也有潮湿感。母亲告诉我们洗脸或洗脚小心把水贱出来,否则会潮上加潮。

那时,我家住的是简易的平房,泥土地皮。虽然非常接地气,地上也撒了些防潮湿的石灰。但是,顷刻地皮又渗出水来。有时墙上、地上还生出一种叫蛞蝓的爬行小虫,形状像一只没有壳的蜗牛,凡是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长长的粘液痕迹。母亲告诉我,这种小动物不用害怕,只要往它身上撒些食盐变可以让它死去。

连续下雨,我们小孩子也烦躁不安,不能痛快出去玩了,有时在屋檐下玩水。雨下得小时,我们会光着身子跑到雨中与小伙伴们打雨仗。母亲则告诉我们黄梅天的雨淋在身上不好,受了潮气影响,年纪大了会发出疾病。一定要撑伞在雨中走,不要淋湿了身体,以后,我再不在黄梅天里淋雨了。

黄梅时节,太阳公公时隐时现,衣服晒不干,只能囤积大量的衣服,等天晴了再晒。实在无奈,母亲告诉我们衣服穿了再穿。因为反正是潮湿了。有婴儿的家庭,当初没有尿不湿的情况下,就生起火炉来烤尿布;有的还拿到单位食堂烧开水的锅炉房去烤干,以度梅雨节。有时单位的锅炉房内,尿布多如联合国内的国旗。

我家后门紧靠河道边上,梅雨节一来,河水一会儿便涨高漫进家里。这时靠河道的家庭都会在木质的门槛上堆积一些沙袋,并且不断用脸盆或水勺把水往外舀。由于我家的房子盖的是平瓦房,下大雨时雨珠会在平瓦的缝隙里渗透进水。这时,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我们就在床铺上、衣箱上盖上塑料布,布上再放上脸盆接水。水落在不同的脸盆里,到处是嘀嘀声,我们已听惯了这个声音,反正也习以为常了。

那时,我们住的那条老街是用石板铺就的,有的岔道地段还是泥地,路面非常湿滑,我们常常打着雨伞,穿着雨鞋,有时还光着脚,走路得小心翼翼。这时我们会发现地上蚯蚓从石缝的泥土中爬出来,在地上缓缓蠕动。只见有几只鸭子从路旁走过,小小的蚯蚓成了鸭子的美食。

母亲不时地从广播中听取天气预报,当获知不下雨时,有阳光照射时,特别高兴。急切地提着大桶衣服去河边洗刷,抢占时间与最好的公用位置架设好晾衣竿开始晾晒衣服。这个黄梅时节,随意而落,随意而止。有时天气预报并不准确,向午时阳光普照,2个小时后会雷雨阵阵。母亲关照我们,休息在家做作业不要外出,观察天气变化,雨前要把晒干的衣服收进。

江南的梅雨时节长,从入梅到出梅有时将近一个月。出梅后,最热的夏季高温就要来了。这时,家家户户开始暴晒衣服。我协助母亲将衣柜、衣箱中的衣服全部拿出来,在阳光下暴晒一个时晨,意在驱散黄梅节的霉气。暴晒后的衣服稍微凉一下后对棉制品与尼制品的衣服要放一些樟脑丸或樟脑纷,以防衣服蛀虫。

时过境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梅雨季节也不用忧愁,湿霉天再不用讨厌。气压高了,湿度高了,可用空调调节气温,再加上除湿机可除潮湿,衣服晒不干,可用烘干机帮助烘干,雨水再多也不怕,有城市海绵工程可引流排泄,人们再不用担心水漫到家里。

公众号:龙湾少年之家

篇2:关于家乡的美文欣赏

“啊,终于到啦!”下了车,我伸伸了懒腰,贪婪地呼吸着在城市里不可能有的甜甜空气。我又一次从陕西宝鸡回到了故乡——重庆綦江的一个小山村。

这熟悉的小小山村使我眼前一亮。它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纷扰,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鲜亮。这里的山虽没有宝鸡的山雄伟,却比宝鸡的山俊俏;这里的树虽没有宝鸡的树高大,却比宝鸡的树翠绿;这里的水虽没有宝鸡的水湍急,却比宝鸡的水清澈。这里的风也很温情,招招手好像在说 “回来了,丫头!”对!我回来了,又是一年。

门口是前来迎接我的亲人。慈祥的爷爷摸着我的头说:“丫头长高了!”急性子的姑姑拉着我说:“走,旅途劳累了,快进屋里坐!”可爱的弟弟给我一个熊抱,“姐姐,我想死你了。”我感觉我的我的眼眶热热的,眼睛有些湿润。我呆呆地看着大家,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吓到。多亲切的家人啊!

傍晚,我和发小婷婷赤着脚丫一起坐在铺面阳光的河边,欣赏着日落。那金碧辉煌的河面上,一个大火球正在洗澡,洗着洗着就钻到河里去了,只剩下天边的一片红霞扭着身姿在照镜子。

“嘿,我带你去个地方。”婷婷边说边拉着我跑。“哇,好美!”我情不自禁地喊道,“那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咦,是萤火虫耶!”在城里可是很难见到这些小精灵的踪迹。我欢喜地把手伸出去,有一只落到了我的手上。哈哈!它的光那么亮却并不烫手,我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拿起它,准备捉回去放到瓶子里,发小却阻止了我:“别抓它,萤火虫的生命很短暂,让它在最后的时间里,绽放最美的光芒。”我突然感到我是那么的自私,便急忙把它给放了。它绕着我飞了几圈,好像在说:“谢谢你!”我终于明白了,这里为什么有萤火虫,是因为这里的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把大自然当成好朋友。多美的人啊!心灵美如莲花,热情火如骄阳!

亲爱的故乡、美丽的故乡、还有热情善良的故乡人,你们让我魂牵梦萦,是你们教会了我做人要心地善良,做事要脚踏实地。亲爱的故乡,我是风筝,你是手拽风筝的人,我无论身在何处,你都是我的根儿,我永远爱你!

作者:帅玮

公众号:雏鹰展翅高飞翔

篇3:美文欣赏:回家乡

美文欣赏:回家乡

好久没有回家乡了,带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同去的还有我的一位朋友,她也想去看看我的家乡。

同无数次回家乡一样,一晚上的兴奋,第二天很早就醒来了,总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只望着黑夜里还看不清家乡方向发呆。可我又不能早早动身,按这位朋友的话说就是要把觉睡足了才有精神,让我九点来钟过去接她,同去的还有她十岁的儿子和一个不足八岁的其本家的弟弟。

好不容易等到她一起出发,一天的艰难行程便开始了。同许多乡村有些格格格不入的是要走二十多公里凹凸不平的路,加之她稍微坐车远一点就要晕车,所走的每一步路都让我提心吊胆。这路除因正在修建一条高铁路导致这段路破烂不堪,一直未修建外,还有另一段泥土路要走,因我家乡盛产建筑用的石材,也造成这路至今未改造。

我的老家除了二家堂哥住在那儿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母亲因十多年前一次意外车祸长眠于此,留下健在父亲的一亩多责任地也在七八年前种上了树,破败的老屋在二年前进行了重建,这是父亲的.愿望,叶落归根嘛,一切都能理解。

车子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为不让朋友晕车,我一路上给她摆我家乡的故事,摆我小时候的故事,两个孩子也很高兴,一路上嘻嘻闹闹,我像一个勇武的骑士,车子好象也不是在烂路上行驶,仿佛是在宽广无边的草原上驰骋,只是在高低不平的公路处慢慢爬行。好不容易接近我的家乡了,家乡的路已在开始修建,泥土路通过压路机一压,显得很平整,就像在地毯上轻快地漫步,也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给了我一些安慰。再过几个月,我再回家乡,就不用走这样让人伤心的路了。

到了家乡,那熟悉的山水、房屋、树木、庄稼,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清新、热情、大方、纯朴、厚重的家乡人是我久违了的亲情,在我心里交织、翻腾,是因我离开家乡太久了,许多时候都让我在梦里触摸家乡,现在他们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家乡就在我的眼前。

去拜访了我本家两位堂哥后,碰到相识的邻里打打招呼,问问好,叙叙旧后,便迫不及待领着朋友二个孩子来到了已修建一新的老屋。两个孩子都很新奇,缠着我们问这问那,玩棍耍棒,到果树上捣果子,同我们争锄头、刀具,还学着我们的样子挖土、除草,好不开心!

因回老家时候太少,在房前屋后的树下长满了茂密的杂树杂草,有些藤萝植物伸上了树干,把树子缠得结结实实,伸展的树干也被压得弯腰驼驼背,我们必须将它清除,并将清除的杂草堆放在一块空地里用火烧掉。

朋友说她很想吃烧红薯,孩子们也欢呼雀跃,嚷着要吃烧红薯,这还不简单吗?去堂哥家拿了几根大红薯,丢进了火里,用烧过了的柴火灰将红薯埋上,我们边除屋前屋后的草,边烧红薯,待一大堆杂草被烧尽后,红薯也烤好了。

一张张花里复稀的脸,一双双被烟子熏得有些腊肉香的手,还有被烟子熏得发红的双眼,眼泪夹杂着汗水,再拍打着烤熟了的红薯,急急放进嘴里,烫得团团打转,烤红薯的香甜便扑鼻而来,别提有多惬意。草除过了,红薯也品尝过了,果树上天然的环保的果子也品尝过了 ,并摘了一大兜水果,挖了些地里的野菜带回城里享用。

中午是在堂哥家吃的红薯干饭,堂哥为我们准备了蒜苗回锅肉、烟熏香肠、腊肉、咸蛋外加青菜滑肉汤,还有我最喜爱吃的花生,都是带着浓浓香味的家乡土特产,再喝上一小杯家乡的老白干,酐畅淋漓,口胃大开。孩子们吃饱了就在院坝里上串下跳,追逐嘻戏,同堂哥家的狗猫鸡混在了一起,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都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天真快乐而幸福满满。

孩子们永远也疯不够,玩不够,我们经过一天的劳作,杂草还未锄完,却深感身心疲惫,手足无力。加之天色已晚,为在天黑前赶回城里,我们不得不起身出发,依依不舍地与老屋道别,与亲人道别,与家乡道别。

生我养我的家乡哦,我的魂牵梦萦的家乡哦,寄予了我万千情思,珍藏着我无限深情与厚爱。

我的家乡哦,我还会回来!

篇4:《家乡的馄饨》美文欣赏

《家乡的馄饨》美文欣赏

从十多岁离家,每年回家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只为了回家看看年纪一天天见长的父母与爷爷,我不是孝顺的人,但也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山一样重的养育之恩,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还报的。只求能报一点是一点,看一眼父母亦少一眼。

每一次回家,都闻镇上三兄妹开的馄饨店生意好的不得了,其实这家馄饨店,离我家只不过几十米之遥,我从末有过冲动,想一品此味道,只到儿子,看到门前停满了远道来的小车,问我:“妈妈,怎么这么多的车停在这呢?”我才意识到,这家馄饨店的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我兴致所起拉上儿子的小手直奔那家小店而去、

其实这家小店,就与我家成一直角而已,走过拐角,即能看到袅袅炊烟,长长的队伍已排出几十米开外,老板一个劲在叫,别排了,后面的别排了,今天没有馄饨了。我与儿子只能看看的份了,让儿子见识一下,最原始的火炉,用小木棒烧起来的水,儿子看着锅里漂着的馄饨、

妈妈,这个看着象花一样好看,我笑笑。真的,象花,象朵朵淡黄的花儿在水面上翻腾。这就是家乡闻名已久的清朝馄饨。源于他最质朴的做工,一传十,十传百,现如今每天三百碗,铁打不动,就这样做着他们的'小生意。

馄饨店掌勺的是二哥,喜欢戴着西部牛仔一样的帽子,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这样的形象,曾在我儿时就有。二哥对这种帽子的偏爱,我们不知其因。大哥打下手,劈柴、烧水、搞搞卫生,一日里无几句话。小妹包馄饨,长的也不错,尽管年纪大了,但也挡不住曾经的美。

三兄妹,男大的年逾六十,小妹小的也亦奔五十,兄妹三人男的一生未娶,女的一生未嫁,也成了,我们镇上的传奇。馄饨店,在我们镇上有许多家,可象这家生意到此火热的,绝无第二家。每天三百碗,做完了这三百碗,多一碗,三兄妹就不再动手,哪怕再远而来的客人,也只能看看、想想的份。咽咽口水,第二天再来。

馄饨有三大特点,馄饨皮自制,据说由掌勺的二哥打制,薄而晶莹剔透,馄饨的肉馅选的是上好的精肉,经过二哥的切,剁,拍等几道工序,客人末能吃上馄饨,看到这肉馅就能咽上好几口口水,色泽鲜亮,红的让人心动。

一个字,鲜。三是火喉,馄饨在锅里什么时候起锅,都有个准点,掌勺的二哥每一碗都恰到好处,时间长了,就糊了,时间短了就没有熟透。掌勺师傅对每一碗的馄饨用心,当你身临其境时就能感受的到,在馄饨起锅前,他放调料的认真,能让你想想,这馄饨就是那样的美了。

曾经舌间上的中国,想拍一下三兄妹的馄饨店,被掌勺的二哥拒之门外,事后有人好事,问他为什么不上电视啊,他说,人这一辈子,就这样足了,弄那些虚的名啊什么的何用?外人无法理解的超然,或许三兄妹早已淡然,当年末娶末嫁或有百般因由,如今,他们就经营着自家的三百碗馄饨店,过着自己的日子,坦荡生活。

呵呵,到此也写不出想要表达的,怪自己墨水太少,好的语句无法用上,只能祝三兄妹的馄饨店生意长久不衰,各位如有幸来我的老家,来到浙西小镇—龙游湖镇上,我一定请各位一品这独特的馄饨……

篇5:关于家乡河流的美文欣赏

小浪底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村子里高高低低的山沟很多,或许是毗邻大河的缘故,水位较低,山沟里洼地中,泉眼比比皆是。走进每一条不论大小的山沟,总会发现一条涓涓细流在无声无息的流淌,而源头多是一个或多个不停涌出甘霖的泉眼。

当年村民出门或种田或放牛或采药很少有带水壶的,山上自有清泉流出,清洁甘甜。对我而言,记忆最深的要数前水泉、后水泉和南石崖这三处代表性的泉流。

前水泉位于上坡自然村西北的一个山坳里,早先住着一户人家,后来不知道何故搬到外地去了,无人居住的院子很快就倒塌了,房屋也随即荒废,但房前屋后的果树杨树却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都得益于那眼常年流淌的清泉。

泉水咕咚咕咚冒出后先是流进一个石砌方池里,随后慢慢溢出,顺山沟向下缓缓流去。一泓清水养育了山坳里的树木青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小时候常和小朋友结伴前往,先是在麦收时节到前水泉吃桑葚,那沟沟坎坎上的桑树,一棵比一棵茂盛,嫩绿的枝叶间生长着或绿或红或紫的桑果,眼馋得孩子们迅速脱掉鞋子,三下两下就窜上树,迫不及待地抓桑果填进嘴巴,全然不顾满脸满身的花红柳绿。再后来就是桃杏葡萄石榴梨苹果等,从夏到秋,好像总也摘不完似地。每次去都不忘在泉水里洗手洗脸,洗果子,看池子里一群小鱼游来游去,在水沟里摸螃蟹,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小野兔小松鼠来探头探脑,前水泉吸引孩子们的事物太多,每去一次都让人兴奋好几天。但每次去一定要成群结伴,因为前水泉位置偏僻,无人居住,加之大人们对狼、野猪等野兽出没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人平添几分恐惧,人少了还真不敢去。

有一次我和芹和葡萄去前水泉旁边的坡上一棵桑树上摘桑葚,正坐在树枝上吃得起劲儿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一条狼样的黄色动物,吓得我心里一哆嗦,差点掉下树来。定下神来想了想,便哧溜一下跳下树来,大声嚷嚷对面有狼,等我们仨狂奔到对面山坡上割麦子的大人们中间,喘息未定,才知道那是三奶奶家的大黄狗,虚惊一场。

后水泉比前水泉靠南,距离小浪底村更远一些,故被称作后水泉。后水泉就在村民上乡里县里必经的小路旁,泉眼不大,源头仅有一个稍微凹陷的土坑,泉水满了就向下游流去。泉水清澈甘冽,行人走到此处,总要蹲下身去,洗净双手,然后掬一捧泉水来喝。孩子们会摘下碧绿的柿树叶,洗净了卷成漏斗状,瓢一般的舀水喝。泉水四周树木茂盛,就连旁边的野草也碧绿得超乎别处。后水泉旁边的一条沟里也有不少的果树,听说这里面原先也是有人居住的,只是后来年景不好,逃荒到陕西去了。我似乎进去过一次,还是跟着大人一起去的,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果树杨树柳树榆树很多,枝繁叶茂。想必是路途遥远,人迹罕至,小孩子害怕的缘故,即使有美味果实诱人但也不敢贸然闯入。于是,尽管风景无限,却只落得孤芳自赏自生自灭。

在小浪底村,最神奇的地方应该是南石崖。南石崖位于小浪底村正中间,是南山一处山峰脚下的一片悬崖,陡峭而有层次,靠近下街村的部分几乎直上直下,只有崖缝里生长着粗粗细细的树木杂草。仰头望去,可以看到不知名的大鸟鸣叫着飞进飞出;靠近天窑与之相对的那部分坡度稍缓,依稀有小路七拐八扭的可上到峰顶,中间还有两层,树木荆棘丛生,上山下山还有个抓挠,应该是可以上去的,但我没有上过,尽管心里一直渴望上到二层找个山洞啥的,幻想万一还有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枪支弹药,或者将解放前惨遭迫害避居山洞的白毛女解救出来,岂不是一件立功受奖的好事!可惜,一直是空想而已。

但南石崖神奇的不是它的地形地貌,而是它一年四季流淌不息的清泉。就在南石崖最陡峭的地方,常年水流不断,有的地方是水滴滴答,有的地方是小股水流奔涌而下,长达数十米的崖壁上,形成一片美不胜收的白色水帘,淅淅沥沥,哗啦哗啦落入脚下的小清河,在河边岩脚下滴出一泓深潭来,其情其景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崖壁上没有山洞,否则花果山水帘洞与之相比就逊色太多了。

春天来了,南石崖上的树木花草渐次翠绿鲜艳起来,崖脚下是积聚起来的潭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的深坑越来越深,潭水碧绿,清可见底,各色鹅卵石静静盘卧其中,一副温顺恬静的模样。潭边外沿是潺潺流过的小清河,潭边河边水草鹅黄嫩绿,各色野花争奇斗艳,蝴蝶蜻蜓翩翩飞翔,置身其中,心儿也变得轻快明亮起来。由于潭水太过冰凉,到潭边来的孩子大人,多驻足观看,或在潭边摸摸螃蟹捉捉小鱼,都不敢轻易下水。

到了夏天,潭边就热闹起来了。崖上的水流明显大了,潭水深绿如翡翠。大人小孩也愿意到潭边来了,摸鱼捞虾捉螃蟹洗衣服,凉凉快快地就把活儿干了。由于潭水太深,害怕有蛇精蛟龙,我从未下去过。有一次几位成年人将上游的溪水引开,欲把潭水流干后抓鱼,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水引干,最后不了了之。这一切使我更加坚信老人们关于此处有蛟龙的说法,从来不敢进潭,只在外围踅摸,乘凉而已。后来,开始有人在潭里钓鱼,收获颇丰。我在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坐在潭边,一边享受潭水的清凉,一边望着远处那条上山的小路在山坡上时隐时现,心里不时幻想着有朝一日上能上去看看。

秋天到了,南石崖崖壁上的野酸枣都成熟了,红彤彤的煞是好看,可惜太高了够不到,只有让它们自生自落了;而地势稍缓的那片的二层山坡,远远望去多姿多彩,想必成熟的野果也不会少,但谁也不敢上去,唯有望果兴叹。

有一天,我和班主任武老师还有几个同学在南石崖下的小河里洗衣服,我蹲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一边洗衣服,一边歪着头向南石崖的方向望去,突然看到一只大大的野兔从草丛里奔出,不由得大喊一声“快看”,可怜我的“看”字还未出口,身子一歪就掉进了河里,这里的河水挺深,几欲没顶。我咕咚咚喝了好几口水,心里还想着我就这样被淹死啦?不能够啊。于是我就在水里拼命地乱蹦乱跳,那一刻算是明白啥叫垂死挣扎了。最后终于踩到了坚实的土地,我一边拨拉着垂到额前的头发,一边向外吐着水,稍微缓过点儿神儿,便无限惋惜地说:好大一只兔子,跑了!

寒冷的冬季来了,南石崖最美的季节也到了。

几场雪飘过,大清早出门,就那么漫不经心的一望,南石崖上白茫茫一片,用疑似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只是银河宽了点儿,九天低了点儿而已。走近了观看,只见高数十米宽数十米的冰瀑高挂在悬崖上,上面是滑溜溜的白色冰面,最下方是参差不齐粗细不一的冰柱,冰柱尖在太阳高照时,淅淅沥沥地滴水,那水滴落入结了厚厚一层冰的水潭,啪啪作响,水珠四散开去,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好看。

这里是儿童们冬日的最好去处。三五成群的在冰柱下穿行奔走,时不时掰一块冰柱下来,噙进嘴巴里,快速的倒腾着,直到冻得受不了才用手拿出来,吧嗒几下嘴,再次将冰柱送进嘴里。还有儿童蹲在冰面上,手里拿两根小棍,笨拙地滑冰,不时可以听到噗通声和惊呼声,那是有小孩跌倒了,于是笑声哭声喊声响成一片。到不得不离去的时候,孩子们的棉鞋棉裤几乎全都湿了,临走还不忘拿石头敲下一根大大的冰柱,几个孩子抬着往家的方向走,一路上个个兴高采烈过年一般的开心,但在走进家门前,无一例外地扔掉冰柱,将衣服整理干净,这才敢进家门,否则被大人看到,不说暴揍但一顿臭骂是免不了的。

后来,小浪底黄河枢纽前期工程开工,原来的山路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于是便开山劈石修公路,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不知是堵塞了水脉,还是吓到了水龙王,一夜之间南石崖泉眼全部干枯,一滴水也不见了。崖缝里的花草树木渐渐失去了翠绿的颜色,崖下的潭水也越来越少,千年未干的深潭最后终于干涸了。

小浪底人每每谈及此事,都会唏嘘感慨不已!而这神奇的自然现象也让见识过南石崖原貌的人讶异嗟叹良久!

美丽的青山秀水,神奇的自然现象,需要人类悉心保护才能保存下去,任何的有心、无心之过,都会使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令人痛心!

干涸后的南石崖和没有断流的清泉,一起沉没在了小浪底水库的浩淼水域之中,踪迹难觅。但是,曾经的绝妙自然景观、清泉碧水,依然会鲜活在小浪底人的记忆中,不会走远……

公众号:涛声里的梦

篇6: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家乡端午节

而今,我虽然过上了小时候向往的城市生活,也看遍了城市里的节日盛宴。但对家乡的端午节,我情有独钟。家乡的端午节,没有粽子、也没有赛龙舟,更没有现代人的漂洋过海和万水千山。但我们可以垒高高山、挂荷包、栓花花绳、吃花馍馍等,那种最原始的味道和最淳朴的欢笑里隐藏了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气息。就像北方的大山一样,沟壑纵横却最具有生活原始的风貌。端午节在家乡又叫五月五,五在农村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代表着五福临门,也预示着有个好收成。所以家乡的端午,写满了故事,印满了记忆。

家乡端午节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点高高山。点高高山也叫垒高高山,全村人在端午节前夕会贡献出一些枝条、树杆、麦秆等,在山顶堆成一个小山丘,哪个村里的高高山垒的高,就说明哪个村的收成好。

相传,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朝廷内斗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在介子推和一些忠臣良将的保护下,他东山再起,统一了国家。但在归途中,介子推被敌方偷袭而死。重耳为了厚葬介子推,当时就焚烧了一片森林作为陪葬。后来就被人们流传下来,成了当今的高高山。

点高高山的时辰也很有讲究,听村里老人讲,在五月五凌晨12点整点燃最好,凌晨12点是阴气高涨的时间,所以在这一刻点燃火焰,可以辟邪,也会保佑村里人全年平安,也预示着全村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当火焰燃烧着木柴噼里啪啦的响时,大人们和孩子们会围着火堆跳舞祈福。

看完高高山后,兴奋了一天的孩子们回家倒头就睡。在孩子未睡醒前,父母偷偷地 把荷包挂在孩子脖子上,花花绳拴在手腕上和脚腕上。荷包,又名香包,里面放有薄荷、香草等,既驱邪又祈福。花花绳,又叫五彩绳,防五毒。

端午节前后,天气渐暖,杂草丛生,这个季节也是蛇出洞的季节,听老人说,拴上花花绳,蛇会绕道而行。等到第一场大雨时,解开荷包和花花绳,扔到水渠里,让水冲走,连同一年的晦气冲走。我想这也是父母为孩子祈的福,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

烙花馍摸,又叫存干粮,更是家乡端午的一大特色,端午节前几天,村里的媳妇们就开始烙花馍馍了。发面、揉面、捏花型等。为什么对烙花馍馍特别讲究呢?

相传伏羲年代,有一次伏羲重病,为了治好她的病,走访百家名医。也未见好转。一天夜里,经过一个村庄,伏羲因重病再加上路途劳累晕厥了。女娲的哥哥以为饿晕了,就把家里的干粮喂给伏羲。后来伏羲醒了,病也好了。伏羲就和女娲哥哥结婚生子,制造了人类。

人们为了纪念人类的神祖,每年端午节,都会去伏羲庙祭拜伏羲,村里的媳妇也会将自己做的花馍馍作为贡品献上。谁做的花馍馍很好看,就说明谁家媳妇心灵手巧。所以烙花馍摸成了当地端午的特色项目。

又因为端午节前后,离收麦还有一段时间,播种的早已完成,所以农民比较清闲。多烙点花馍馍,存点干粮,大家既可以敬神,又可以看戏带着吃。在家乡端午节一定要唱戏(又叫耍社火)敬神的,各个村里的人都会集中到一个地方去看戏,有时候懒得回家吃饭,就会在戏场吃点花馍馍接着看二台戏。

从家乡的端午节里,能嗅到浓浓的迷信气息。而我却不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浓浓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这个同质化的高速社会里,眼花缭乱的事物着实让人着迷,但这几千年的历史,能存活下来,必然有它的道理可在。这样的节日气息是凝聚着一个地方的人文习惯和文化特色,也是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而这样的一种过节方式,却是我整个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每当端午节,家乡的节日气息充斥着我的整个脑海。

公众号:江淮文艺

关于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记事

家乡的秋天美文欣赏

回忆家乡的美文欣赏:水乡趣事

关于家乡的作文欣赏:保卫家乡

家乡的新面貌作文欣赏

家乡景观

家乡演讲稿

夸家乡范文

家乡-散文

家乡策划书

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关家乡的美文欣赏:家乡的梅雨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