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9-14 03:41:15 作者:Niffl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Niffl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王冕传原文及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冕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王冕传原文翻译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 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 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 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 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 起,一一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参考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 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 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 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 ”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 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 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 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 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 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 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他很擅长画梅 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 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地,他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长着漂亮的胡子,他为人心胸开阔,有远大的志向,但还没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

篇2:王冕传原文及翻译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 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 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 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 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 起,一一如冕言。

篇3:王冕传原文及翻译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 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 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 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 ”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 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 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 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 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 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 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他很擅长画梅 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 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地,他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长着漂亮的胡子,他为人心胸开阔,有远大的志向,但还没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

篇4:王冕读书原文及翻译

王冕读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冕简介】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他以画梅着称,尤工墨梅。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在小学课文《少年王冕》里写到,他总是把好的留给母亲,由此看出他也是一个孝子。后来王冕为躲避朝廷征聘,隐居会稽山中,得病去世。

王冕个人经历

自幼好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间壁秦老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着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官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

王冕主要作品

墨梅(又名《墨梅图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篇5:王冕勤学翻译原文

王冕勤学翻译原文

王冕好学

明代: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注释

(1)牧:放牧。

(2)陇:田埂。

(3)窃:偷偷地,暗中。

(4)辄:总是(常常)、就。

(5)或:有人;有的人

(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7)挞:鞭打。

(8)曷:通“何”,为什么。

(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10)潜:暗暗地、悄悄地。

(11)执策:拿着书卷。

(12)旦:早晨,天亮。

(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4)恬:心神安适。

(15)异:(意动)

(16)一词多义(之)

①父怒,垯之:他。

②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

(17)“被”通“披”:穿戴

(18)亦:也

篇6:王冕《墨梅》原文及翻译

王冕《墨梅》原文及翻译

《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墨梅》原文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墨梅》翻译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墨梅》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墨梅》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篇7:王冕传文言文原文译文

王冕传文言文原文译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为大家分享了王冕传原文翻译,欢迎借鉴!

王冕传

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 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 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 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 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 起,一一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参考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 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 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 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 ”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 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 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 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 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 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 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他很擅长画梅 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 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地,他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长着漂亮的胡子,他为人心胸开阔,有远大的志向,但还没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

阅读练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 践踏

B、竟弃去 竟然

C、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功业

D、不减杨补之 逊色,次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

C、携妻孥隐于九里山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D、求者肩背相望 惟有饮者留其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冕“磊落有大志”的一项是

①冕小儿,恬若不见;②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③伊、吕事业不难致也;④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⑤人至不为宾主礼;⑥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少年好学,七八岁放牛时,听私塾学生们读书,回家时竟忘记了牛。后来他寄居在寺院里,夜里捧着书在长明灯下读,一直读到天亮。

B、王冕狂傲不羁,认为科考是小孩子都羞于做的事。有时遇到奇才侠客,就命酒痛饮,激昂慷慨,谈论古今豪杰的事,人们都叫他为狂奴。

C、王冕料事如神,天下太平时,他预言天下将要大乱,带着妻儿隐居到九里山。没过多久,汝颍就发生了战事,正像王冕预言的那样。

D、王冕胸怀大志,自比伊尹、吕尚。后来皇帝攻取婺州,王冕前往投奔并担任了咨议参军,只是不久就得病死去了,没能建功立业。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分)

②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3分)

参考答案

5、B.(竟:最后,最终)

6、B.(A均为连词,于是,就;B连词,表承接/代词,通“尔”;C均为介词,到;D均为代词,……的人)

7、C.(①表现王冕勤奋好学,⑤表现王冕狂傲不羁的性格,⑥表现王冕料事如神)

8、D.(是皇帝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不是王冕主动投奔)

9、(1)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4分,每错2处扣1分)

(2)①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3分,“痴”1分,“曷”1分,句子大意1分)

②当时国内无事,有人就斥责王冕荒谬。(“或”1分,“谬”1分,句子大意1分)

篇8:王冕僧寺夜读原文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成了精通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篇9:《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

《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张九龄传》原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耶。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未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丸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翻译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张九龄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孩子一定能有所作为。”

开元十年,张九龄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耶。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 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 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 要留下悔恨。”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 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时候,天长节(玄宗生辰)百官为皇帝祝寿,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帝特别赏识他,认为 他与众不同。他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左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关系好。挺之等人都有才干,和张九龄的交情终始不渝。他们的友情被当 时的人都很称道。

到了德初年间,唐玄宗在四川,想到张九龄当时的先知先觉,下旨褒扬他。

【知识延伸】

张九龄为什么没有举荐孟浩然的原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在唐代,已成为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登科出仕的必要手段,孟浩然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援引,以便为国出力,不至于老死山林而无所事事。但后来,孟浩然并没有如愿,对于张九龄为何没有举荐孟浩然的原因,在《新唐书》中有了记载,我们来看一下。

《新唐书孟浩然》中他仕途坎坷的原因: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

篇10:杜甫传原文及翻译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伟,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城可信云。

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但含蕴极为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当时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窝藏董延兰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亲自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琯,是宰相的儿子,从小就树立了成为纯儒的理想,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评论时承认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然而性情有失谦逊,酷爱奏琴。廷兰寄托在房琯门下,贫困又年老,以房琯为依靠,房琯爱惜人情,直到被辱没。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我多次,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可是皇帝从此不怎么省察并登记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被饿死。于是(皇帝)允许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杜甫)从鄜州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

后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适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书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怀恨在心。有一天,(严武)想要杀杜甫,在门口集合官吏,将要出去的时候,帽子被门帘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奔走(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极力相救(严武)才作罢。

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李白齐名,时人称为“李杜”。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卞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猜测他的心思。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守节操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同情他。

称赞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以浮艳绮丽的特色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其平仄规定不能有丝毫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才以典雅方正来衡量诗歌。依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秀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在杜甫这里都补足而有余。即便是他的残脂余香,也泽润了许多的后代诗人。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即便千言万语气势一点都不衰减,世人称为“诗史。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只是推荐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中山狼传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傅珪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太平传原文及翻译

大铁椎传原文对照翻译

《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翻译和原文

王冕传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冕传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