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时间:2023-09-25 03:52:34 作者:水星記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水星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写琵琶演奏的绝佳作品。

《琵琶行》再现了作者被贬谪九江郡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与友人分别时,在船上遇见一个长安弹奏琵琶的歌女演奏琵琶的情景。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白居易个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谪的抑郁悲凄之情。

音乐有声无形,只能诉诸听觉,一般用文字极难表现。但是《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以人们日常所听到的声音作喻,唤起了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人其境,如闻其声。《琵琶行》通篇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仿佛是天籁之音,又像是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其语言充满了音乐美感。

《琵琶行》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诗人白居易在描写琵琶乐曲时,善于借助语言的特点,运用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乐声化作一组组活生生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变成了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试看《琵琶行》中是如何运用比喻来以声拟声、以声喻声地描写音乐的。琵琶女的演奏可以说很绝,“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作者白居易的语言描写毫不逊色,而且还更绝,在他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他这样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里,白居易将琵琶的'音乐声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还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琵琶演奏的音乐是何等美妙啊。“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还运用“问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喻琵琶曲调的高亢雄壮激越。这些对琵琶声音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极尽以声拟声、以声喻声之能事。

琵琶女的琵琶声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通过语言描写的以声拟声、以声喻声,让我们感到其旋律时而沉重响亮得像急风骤雨,时而又缠绵轻柔得像窃窃私语;时而像珠落玉盘那样清脆错杂,时而又像冰下泉流那样慢慢低咽。此间,弹奏乐曲在经过极为短暂的“凝绝不通声暂歇”之后,陡然又迸发出一阵清脆激越的最强音,好似银瓶乍破,水浆进溅;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真乃绝笔、妙笔生花。

总之,从这些精湛、高超的比喻中,让我们宛似身入其境,和诗人一起在聆听那美妙的琵琶声,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声的抑扬顿挫,而且还对当时的演奏情形产生了向往,激发出了我们的种种联想和想象,从而让我们欣赏、领悟到了音乐的无穷妙处。

《琵琶行》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白居易是带着无限的感情与情思去聆听、去书写琵琶语的。他以声表情,以情绘声,诗歌中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怅惘,让读者读来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它将一曲琵琶和女主人公的性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让人们从这娓娓的乐曲声中,去体味演奏者复杂深沉的感情,让读者读之能与之同喜、并与之同悲。例如琵琶女演奏刚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酝酿着自己的情思;当乐曲“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时,此时琵琶女的弹弦过程就是她抒情的过程;接下来“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出了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奏者如此深情,听者自然亦能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了诗人、座上客感情的共鸣。

我们应看到,正是琵琶女的这种“多情善感”,才使琵琶声产生了那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从上面白居易的诗句描写中,我们既感受到琵琶声中寄托着弹奏者琵琶女的深沉情感,同时又感觉到其中也饱含着听者在对音乐形象的领悟中,“意与象通”的情感活动,诗人以声表情,以情绘声,这种声情结合的手法,达到了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让人产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鸣。

《琵琶行》的语言韵味十足,白居易在描写琵琶乐曲时,以无声写有声,通过烘托的技法,用有限的文字传达了琵琶声中的情思。让人产生无限的美感,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居易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夜弹的情景,其所表达的意思完全超越了有限的文字。白居易常以无声来写有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曲停止了,但听者对乐曲的艺术感受和欣赏并未随之结束,白居易巧妙运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增强乐曲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曲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诗中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美妙迷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之时,那知“忽闻水上琵琶声”,这迷人的琵琶乐曲让“主人忘归客不发”,也使他们从“醉不成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于是,琵琶女有着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的印象便在送别的主客双方的感觉中形成了。在这里,白居易是通过写自己的心灵感受来烘托出音乐的情调和色彩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声”等诗句穿插于琵琶女弹奏前、续续弹、间歇、高潮时,如草蛇灰线,一情以贯之。白居易通过侧面描写自己的感受,以表现琵琶女弹奏音乐中饱含的凄凉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诗人共鸣,从而暗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境。

此外,诗人还以环境气氛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乐曲的出神入化。正当乐曲在激越而强烈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时,作者还添上了这样的神来之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琵琶是停了,可是周围船舱里的听众还是如痴如醉,沉浸在那出神入化的音乐艺术境界中,因此无人说话、万籁俱寂,只有一轮秋夜的明月挂在空中,映在江心,使江水显得一片白亮。这样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宁静,来衬托出琵琶乐曲的巨大魅力,传达出那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情味,从而给诗作中整个音乐形象的描绘补足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琵琶行》的语言的音乐美,还表现在诗中叠音字的妙用上。恰如其分地使用叠音字,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具有形象性,又能使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优美动听,具有音乐性,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音乐的美感,别具一种节奏鲜明、和谐悦耳的音乐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叠音字运用是非常成功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里,诗人用“嘈嘈”来形容大弦热闹的声音,使人如听打击乐,能够摄人心魄;用“切切”来形容小弦幽细的声音,使人如听轻音乐,能够陶然忘情;然后,“嘈嘈”、“切切”的大弦、小弦交错在一起,又使人如听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产生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这几对叠音字的使用,使美妙的琵琶声具体可感,萦回耳际,不绝如缕,给读者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总之,白居易浑厚纯熟的写作手法和善于捕捉细节的敏感度,使他把《琵琶行》写得绘声绘色。其语言的音乐美,充分展现了其精湛的诗歌艺术手法,让《琵琶行》成为了千古绝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

篇2: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首先,是直接描写。作者主要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来细腻地描写虚无飘渺、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曲的浊重沉响,节奏急促。它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在乌云翻滚、电掣雷鸣之中,刷拉拉的一阵骤雨,扑打着大地。行者一定焦急得非要跑去避雨不可;又使读者似乎感受到,对方要把一腔话儿,像一阵急雨似的在瞬间倾诉出来。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乐曲的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像是一股汩汩流水;又像是屋檐下呢喃燕语;更像是花前月下,一对恋人轻声细语,使人神秘而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乐高低强弱的错落有致,清澈轻快。听来,着实赏心悦目,大有在草原上跑马时忽快忽慢之感,令人心神摇荡不已,陶醉于《赛马》曲的意境之中。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音乐的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真如黄莺出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阳光、鲜花、青山、翠林……无不历历在目。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表现了音乐由流畅变缓慢低咽进而凝滞不动的过程。它把听者引入另一境界――由沐浴灿烂明媚的阳光,到置身于大雪飞扬的荒漠,大有凄清、孤寂与悲凉之感!

“银瓶乍破水浆进”,形容音乐暂时休止后,突然爆发出强烈激昂的声音。读到这,读者可领略到寒冬乍过,惊雷突响的情景;又宛如听到沉默多时的人们,猛然问的呐喊声。这声音铿锵激越,让人心悸魂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形容四弦一齐拨动时发出的一声最强音。这声音,抑扬顿挫,如千钧霹雳。它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全部倾吐,也是她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怆控诉。

白居易就是运用这种设喻手法,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的音乐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让读者闻其声,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其次。是侧面的描写。诗人在萧瑟冷落的秋夜,与送别他的朋友,登上浔阳江面的小船。正值俩人相对饮酒无言的“惨将别”之际,突然听到优美动听的琵琶声。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恳切要求琵琶女弹奏一曲。琵琶女倾注一腔幽情弹奏了琵琶。由于她弹得太好了。所以当琵琶曲由流畅而凝滞的时候,“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可见,琵琶声已征服了周围的人们。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聆听琵琶曲。什么萧瑟的秋风,什么寂寞的江水,什么低矮飘零的小船,什么清冷的月光,统统抛到脑后去了。这样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气氛,衬托了琵琶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有道是:言为心声。琵琶女正是把自己的.一腔幽情,通过琵琶弹奏表露出来。琵琶声由错落有致、清脆轻快,到缓慢低咽、凝滞停顿,正是琵琶女不幸身世的经历――少年春风得意,老大飘零寂寞。她本是京城女子,从小聪明伶俐,才貌双全。这等风流才女,自然得到乐师们的赞许,歌友们的嫉妒,也得到达官贵人们的青睐与厚赏。因而,少年青春之时,“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然而,“朝来暮去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纪大了,不得不下嫁商人。而商人“重利轻别离”,经商数月不归。于是,她只得守着空船,漂泊于江湖上,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无人相伴,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温暖。失去了幸福。从琵琶声所流露的感情和琵琶女的身世自叙,控诉了在当时黑暗封建社会下,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寡情。她是一个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被遗弃的妇女典型。正因为琵琶女悲凉的身世与诗人先前“三元及第”被委任为劝谏官,后又因直言进谏受人诽谤而被从繁华的京都贬到偏僻的江州任司马的遭遇极其相似,所以,诗人在聆听琵琶曲和琵琶女的身世叙述后,自然而然她从心底发出了强烈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的,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因而,当琵琶女再弹一曲之后,诗人泪湿青衫,悲伤不已。至此,诗人把琵琶声所表达的思想与艺术效果推向了高潮,使文章收到了极好的美学效果。

篇3: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我在读中学时,读过《琵琶行》,当时感觉得很感人和凄凉。光阴似箭,日月如梳,今日重读,感受良多。

一、体例认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篇4: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一、绚丽的绘画美

古人评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为上乘。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用其丹青妙笔勾勒出来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对以下四个画面进行品评分析:

1、秋江夜别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萧瑟的秋色,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的氛围,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惨”(即悲伤)字上,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2、琵琶遮面图: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在”。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态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她出身歌女,年长色衰,沦为高人妇,而又凄冷独处,此种曹遇使她自感卑微,无意应酬,但因受人再三相邀,盛情难却,才如此羞涩的出声。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遮”字上,因为这一“遮”,才能启人共鸣,产生联想;如果直“露”全相,则会令人索然。

3、整衣敛容图: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幅画面,描绘了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情,虽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不俗。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敛”字上,是用形体的动作来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的内心活动。

4、泪湿青衫图: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在“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满座的人合着乐曲的旋律,品味炎凉的世态,联想各自的遭遇时,就不由得“掩泣”动情了,当然对这曲调理解最深、动情最浓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这种“悲从中来”的'“泣”,其内涵显然是丰富而又深沉的。

二、绝妙的音乐美

音乐有声无形,只能诉诸听觉,用文字极难表现。但是《琵琶行》的作者以人们日常所听到的声音作喻,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此文韵律铿锵、词彩斑斓,堪称描写音乐的“绝唱”、“至文”。可引导学生主要从运用比喻、使用叠字两个方面品评本诗的音乐美:

1、运用比喻,形容跌宕变化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以上比喻在诗中连续使用,形象地再现了音乐旋律的行进过程。同时也正好说明演奏者的专注,听者的陶醉,两者之间的感情就是在音乐旋律中默默交流,渐渐融合的。

2、运用叠字,使音乐和谐悦耳,优美动听:

以上叠字的运用,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具有形象性,又使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优美动听,具有音乐性。

由此可见,《琵琶行》一文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使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与特定的情景气氛水乳交融,富有立体感,从而更深沉地感染读者,激动读者心弦!

篇5: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但是要想对无形的音乐加以形容难度很大。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这么一句词:“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意思是很多好的作品在欣赏完之后,有很多的好处很难说出来,尤其是对音乐的描写和刻画,因为太抽象太空洞。但是,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贤人能士。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集然入目,伶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一段等等都非常精彩。但若就对乐曲描写的细腻完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而且还能从乐曲中挖掘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并透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令人一唱三叹的,就得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他在描写音乐方面的成功使历史上其他的文章都难以望其项背,恰如清代张维屏《琵琶行》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完美时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以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琵琶行》作于作者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816),作品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作者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小人排挤的抑郁悲凉之情。在文章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亦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那么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描写把读者带入这样的一种境界呢?

一、对音乐的侧面描写

(一)题诗

《琵琶行》中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是同样起着勾画渲染音乐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比直接描写音乐更能表达音乐的内涵。例如:我们先暂且把《琵琶行》看作是一首琵琶曲,那么前面的第一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无疑就是乐曲的前言,或者叫做题诗。在这样的夜色中,在这样萧瑟的秋风中送别客人,别有一番离愁涌上心头。这就为下面即将出现的乐曲烙上了一层悲情的基调。这也使我们想起了西方的音乐,例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四季》作于1876年,共有十二首小曲,而且这十二首小曲与十二首诗篇相呼应。例如 :第四首《四月――松雪草》(“April――Snow Drop”)前面的题诗:

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

初春的残雪偎在你身旁……

往昔的忧愁苦恼,

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儿还在流淌,

来日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

而后面出现的音乐则是节奏自在、情绪柔和,表现初春的憧憬和梦,这和题诗的情绪是相互吻合的,这说明我们伟大的诗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在乐曲的前面加题诗来说明乐曲的基本内容,不能不叫人拍案称绝。

(二)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对音乐效果的描写是《琵琶行》中的另一个亮点。诗中有多处是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刚校弦正音,演奏者已经进入了抒情的艺术境界。感情先行,“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音乐创作或演奏成功的关键。诚然,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先有情”,艺术思维不可能没有强烈的感情相伴随,但是,音乐的形象和思维更需要感情领先。这一点,也是白居易自己演奏的切身经验。他在《琴》中写道:“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在《夜调琴忆崔少卿》中写道:“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充分的感情酝酿,丰富的联想孕育,情在声先,曲居情后,演奏就一定十分动人。这些诗句可以作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注脚。“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感情引路之后,演奏开始,琵琶女也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她通过拢、捻、抹、挑、掩、抑的手法,把满腔的情思化作一声声的“琵琶语”,用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来诉说平生的心事。关于化情为声,白居易曾这样描写过一位弹筝的女艺人,他在《筝》中写道:“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这是绝妙的音乐美学警句。琵琶女也正是这样,把自己的愁恨情思传到手底,送入弦中。这样的演奏,就不是纯技巧的卖弄,这样的音乐,就不是空洞无物的一堆音响,而是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表达了琵琶女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反映了她的坎坷生活,这“不得意”的生活又是她弹奏低沉曲调的沃土。又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写出了拨动不同的弦所发出的不同乐音效果,写得形象生动,对比鲜明,富于概括性。而“错杂”二字,正道出了音乐形式美的'真谛:寓于统一的杂多。正因为 “错杂”,琵琶音乐才曲折多变,才能产生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之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这是从另一角度写音乐的意境。段玉裁《与阮芸台书》认为,“水下滩”应作 “冰下难”,泉流冰下,莺语花底,“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这是很有见地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涩境,在白居易、元稹的诗中曾一再出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无声衬有声,把听众带入曲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白居易描写音乐,多次涉及无声之美。如《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又如《筝》:“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这无声之声的好处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弦凝指咽声停处”、“凝绝不通声暂歇”,既指出无声之美存在于有声之乐中,无声之美依赖声音的存在、运动与间隙而显见,又指出无声之美的短暂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也需借助于无声的手段,其有声是长久的,无声则是短暂的。第二,“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指出音乐是艺术,不为有声而有声,也不为无声而无声,有声与无声、进行与休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是表情的手段,都为表情而存在。第三, “别有深情一万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指出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之所以需要无声,是因为无声具有特殊功能,能表现有声所难以表现的 “幽愁”、“暗恨”、“深情”,因而能胜有声;又指出只能“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能时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能否胜有声,取决于它能否表现“幽愁”、“暗恨”,因而无声的运用必须恰到好处。白居易对无声之美的描述与阐发,道前人所未道。《琵琶曲》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伟大抱负被撕裂的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诗人不但写音乐演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把环境和人的情感,而且是把不同的人的情感压缩到这四句诗里去了。而且由于特殊的季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再加上弹奏者高超的技艺,弹奏者以及江州司马共同的处境,所以青衫湿遍则是必然的结果了,可见琵琶乐曲的感人。

二、对音乐的正面描写

白居易对音乐的描摹和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是《琵琶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慨,将精湛绝伦的音乐与绵延无尽的深情完美演绎,呈现出精美丰富的艺术色彩。

白居易是喜欢音乐的,有诗为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喜爱,所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对音乐的痴迷成就了这千古绝唱的《琵琶行》。且看白居易是怎样地信手拈来。

(一)琵琶曲总论

诗中开始写音乐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继而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一段诗先从调音开始写起,因为弦乐器是容易跑音的,所以一般都要在演奏之前先调试一下音,这是弹琵琶之前的必须动作。虽然作者白居易是简单地一带而过地描写,但是从简单的调音中,已经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可以看出琵琶女的才情不浅,技艺高超。然后又交代了所演奏的曲目,这是对乐曲总的一个描写。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初为《霓裳》后《六幺》。”其中《霓裳》即《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而《六幺》同样是当时的一首著名的歌舞大曲,只有技艺高超的人才能驾驭得了,这也为后面的“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做了铺垫,更为能够弹出让“满座重闻皆掩泣”的音乐做了很好的预告。

(二)在比喻和对比中描写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其他描写音乐的作品一样,诗人在描写音乐时也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这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最经典的段落之一。用文字来再现音乐往往是很苍白的,因为它那飘忽不定的音响很难被准确地捕捉和表现。那么,白居易又是怎样写好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及其创造的美妙境界呢?

首先,他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喻,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如“急雨”、“莺语”、“刀枪”等声响,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如大弦的嘈杂,小弦的窃窃私语,大珠小珠的清脆滚落,鸟声的婉转,冰下流水的呜咽……许许多多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声音有很多种,仔细听来,这一声和那一声有明显的音色、音量上的区别,复杂中又有不可混同的地方。通过这种对比表现音乐的抑扬顿挫,例如大弦小弦,大珠小珠,而且在弹奏的过程中,莺语泉流。这些既包括音色的对比,又包括音量的对比。另外,还通过“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表现一种音乐音量的减弱。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则是音乐的完全停止。然而,音乐并没有结束,短暂的停止之后,积蓄了更大的力量,并在一瞬间爆发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完成了从舒缓流畅――逐渐呜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过渡,写得多么精彩绝伦啊。刘熙载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之物进行音乐的描摹比喻,生动而不晦涩,浅显而不平俗,描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无言之美。

(三)弹奏方法的描写

白居易对诗中弹奏者的弹奏动作、弹奏状态也进行了形象的描写,通过这一描写使读者能更好地领会弹奏者的技巧、情感。这种方法,在其他写音乐的作品中就很少见到了。因为很多人在乐器的弹奏方面都是外行,对乐器的弹奏很难去把握。但是白居易却是一位行家,他诗中交代了多种弹奏方法例如:拢、捻、抹、挑,这些都是琵琶弹奏者常用的技巧方法。“转轴拨弦”是琵琶弹奏前一般的惯用动作,而“低眉信手续续弹”则是弹奏开始时的表情和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划”是在弹奏中和弹奏结束时的常用动作和手法。“沉吟放拨插弦中”又是弹奏结束后的神情和动作。从拢、捻、抹、挑这些手法可以看出琵琶弹奏技巧的复杂性。“转轴拨弦”和“放拨插弦中”,虽然是弹奏者共有的动作,但绝不是一个琵琶弹奏门外汉的动作,这里写出一个“大家”来。更需注意的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这一句,这里的弹奏神态是“低眉信手”,突出了演奏者的慵懒和自信,这不是一个消极的写法,而是通过这些不经意的随便的动作表现出一个大家从容不迫的风范。当然,这种懒惰的情绪不会一直如此,随着曲调的进展,弹者的精神也逐步振奋起来,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她已经聚精会神地以熟练的手法完全控制了听者的注意力。整个弹奏过程中,或低回掩饰,如泣如诉;或流美圆润,如莺歌玉转;或高昂明快,如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弹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诗人用丰富的笔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令人动容的、哀愁感伤的艺术境界。金人王若虚指出:“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如此赞语,洵不为过也。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刻画和形象生动的音声描摹令人叹服,对复杂的琵琶声音描绘得气韵生动,含情带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篇6:《琵琶行》音乐画面之美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5]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内容鉴赏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篇7:谈谈琵琶行的音乐美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更是作者在诗中展示了精湛的音乐美,为后人描写音乐提供了范例。

一、形象美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但众所周知,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语言来表达是需要很高水平,花较大的功夫的。那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音乐的形象美的呢?为了再现那动人的琵琶声,白居易在诗中用一连串生动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使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使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体味音韵美。

我们不妨看看第二诗段中描写琵琶声变化过程的一些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在诗人的笔下,音乐不正是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可感形象吗?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三、情感美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琵琶女追述过去,“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则是从观者的反应来烘托技艺的高超,体现音乐的美妙。

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已“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婉痛切使人动容,“满座”为之“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也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的精神美无比吗?(注:此处论及的情感烘托,其实也属于情感美内容。)

综上所述,使人正是从形象美、音韵美、情感美和烘托美几个方面描写音乐美,使这篇诗作成为描写音乐作品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白居易 琵琶行

鉴赏白居易琵琶行

鉴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 白居易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赏析及译文

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欣赏

琵琶行音乐描写课件

音乐感言品味语录精选

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