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白日梦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诗《望岳》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古诗《望岳》教学,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古诗《望岳》教学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二、问题研究
《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其四)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其五)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其六)
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前人曾谓《望岳》可以“俯视”李诗,的确是不刊之论。
篇2:古诗《望岳》教学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篇3:古诗《望岳》教学方案
古诗《望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并检查预习。(小组汇报展示)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观看泰山图片,初步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自由放声读。
(4)小组代表赛读,师生评价。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完成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小组合作)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
远望 惊叹
近望 赞美
望岳 凝望 陶醉
愿望 豪迈
七、课后小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篇4:古诗《望岳》教学实录
古诗《望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音读—品读—思读—用读的方法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篇5:古诗《望岳》 教学设计
古诗《望岳》 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
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
(1)我选:
(2)赏析: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
1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答案: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3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篇6:古诗《望岳》教案
古诗《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篇7:《望岳》古诗翻译
《望岳》古诗的赏析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篇8:古诗赏析《望岳》
古诗赏析《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篇9:古诗望岳赏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意】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决:裂开。眦:眼角。
篇10:解读古诗:《望岳》
解读古诗:《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读
诗人一路走一路想,这座被尊为岱宗的山究竟是怎么样的?还在齐国的时候,远远望去,就看到了它青葱的山色,走到了鲁国,看到的还是它青葱的山色,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开去。走近了看,只见大自然在这里汇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象,高耸的山峰把阳光切断了,在山的北面时以为是黄昏,到了山的南面才发现是早晨。再走近了细看,一层层的云彩在山间升腾,心情随之激荡,眼睛盯着归巢的鸟儿越飞越远,盯得久了,盯得眼角好像要裂开。激荡的心情,开阔的眼界,让人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在那里俯瞰,群山将会显得多么渺小。
这首诗题为“望岳”,从远望,近望,到细望,最后决心登顶极望,写的都是望,而不是登。那么后来有没有登上去呢?杜甫在晚年写过一首《又上后园山脚》,提到这段经历:“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可知还是登上去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杜甫登上泰山之后留下的诗作。有可能写了但没有流传下来,毕竟,杜甫早年诗作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更有可能没有写。如果《望岳》已把泰山诗情抒发殆尽,又何必再来一首《登岳》?甚至很可能,《望岳》是在登完泰山之后才推敲、写就的,是有意选择了“望”这个创作角度。
那一年杜甫24岁,刚刚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落第了。落第后到赵、齐一带游历,来到了泰山。此时的杜甫,犹如在人生这座大山的.山脚遥望山峰,虽然略受挫折,仍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满怀信心要爬到人生泰山的绝顶,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这是存世杜诗中罕见的意气风发之作。之后历经了失意、困顿、战乱、颠簸、苦难,朝气早已消磨完毕,杜甫终于爬到了人生泰山的绝顶,但并非他当初设想的在政治的绝顶俯瞰众生,而是在诗歌的绝顶傲视群英。
古代帝王如果觉得自己创下了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便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杜甫望岳的十一年前,唐玄宗在泰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山顶,游泰山的人很少有人会认真去看它写的是什么,不游泰山的人更少有人有兴趣知道它写的是什么。而一个年轻的落第诗人写下的诗作,却成为描写泰山的绝唱,千百年来众口传诵,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让每一个中国人受激励,与泰山同垂不朽。那是诗的封禅。
拓展: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篇11: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篇12:《望岳》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注参考:
1、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2
2、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3、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译文及注释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注释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 杜甫古诗《望岳》
★ 古诗《望岳》赏析
★ 古诗望岳的赏析
★ 望岳》教学设计
★ 望岳翻译
★ 《望岳》学案
★ 望岳赏析
★ 《望岳》中考题
古诗《望岳》教学(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