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ixiaos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登泰山读望岳有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登泰山读望岳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登泰山读望岳有感
登泰山读望岳有感
住在济南就爬泰山,来到青岛就爬崂山。我当兵时就离不开山,军营就驻扎在泰山脚下。东岳泰山巍峨雄伟,我多次和战友们登上泰山放眼远望,心潮澎湃之际很自然就想到了杜甫的《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诗人杜甫的心灵,他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而现在我早已解甲归田来到了岛城青岛,在青岛就经常爬崂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次爬山,我都会想到杜甫的这句名诗。我想。但凡是登山,不能光在半山腰转悠,一定要登上顶峰,才能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要不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当我每次站在了山峰,便有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自豪与豪迈,无限风光踩在脚下的英雄气概由然而生。
唐代大诗人杜甫三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寄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里。二姑母的和姑夫认真严格地教杜甫读书,使他刚七岁就能做一篇《凤凰》诗。十四五岁时,二姑父把他介绍给在洛阳很有文名的崔尚和魏启心,他们经常互相来信谈诗论文。当时文坛领袖李邕是著名诗人,有一次他到洛阳,读了杜甫的诗赋,以为他是一位已有成就的老诗人。后来李邕与他见了面,看他竟是一个大孩子,不禁大大夸奖了他,鼓励他努力写作,精益求精。杜甫并不自满,继续刻苦学习,他知道,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他也决心像前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那样,行万里路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艺术修养。从二十岁起,他便在现今浙江、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漫游。
泰山别名岱,是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脍炙人口的《望岳》这首诗便是杜甫在山东游览泰山时留下的佳作。当年杜甫刚到山下就被泰山雄伟壮阔、神奇秀丽的景色深深吸引,激情万丈中他写下了这首生气勃勃的遥望东岳泰山《望岳》诗。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并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的是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泰山到底有着怎样的气象呢?它横跨齐鲁,青翠的山恋连绵不断。大自然给予它无限的神奇和灵秀,高耸入云的'山峰使山的南北明暗不同,就像划分成早晨和黄昏那样分明。山谷里涌出层层云气涤荡着人的心胸,凝神远望目送归林回巢的飞鸟。一定要竭尽全力攀登上最高的顶峰,居高再看,周围的群山就都显得低矮渺小了。既然如此,杜甫于是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实际上,这也正坦然表示出他的雄心壮志,即敢于意气风发去攀登诗坛绝顶。
后来,这首诗被后人豁然刻在碑石上立在泰山山麓,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不断勇攀心目中的高峰。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让我们以杜甫的这首诗自勉,齐鲁到今青未了,奋勇登高望远领略风光无限!
篇2:《望岳》中读泰山
对泰山最初的形象记忆应当是中学时代,以及对山东故乡的那份真挚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杜甫的《望岳》诗,千吟百唱。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这些年一直吟诵着,伴随我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泰山别名岱山,居五岳之首。我们登临此山时值初冬,文友们行台儿庄、游微山、走孟良崮,一路兴致勃勃,闻知要登览泰山,个个跃跃欲试。
的确,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登步步台阶,远远望去,大小山峰由近及远,参差错落,青山绿水,红桥座座,俨然是一面泼墨山水画的巨幅屏风。
《迎天》坊首迎我们,太阳当头,两边的树郁郁葱葱,高崖深谷历历在目。崖壁上写着的各类诗文数不胜数,《泉》《云路先声》《从善如登》《峻岭》《江山多娇》……登上云步桥往右行,似坡度更陡。云步桥,原为木桥,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为石桥,此处春季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我们跋涉此处,天气似起变化,桥畔常有云雾萦绕,人在桥上如行云中。
气喘吁吁之际,忽见一八旬老翁也乘兴登涉。一问,他笑答,“江山多娇,谁焉能独占泰山风光……”爽朗之声,何等的豪气!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路上。似乎也越来越快遗忘许多值得珍藏的东西,譬如思想、譬如情感。
此时此刻,又想到杜甫,想起杜甫的《望岳》。据说,杜甫一生对山东有着良好的印象,他的父亲杜闲曾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前后有七年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这使诗人对这里的风土人情认识逐渐深入,对故土的情感也日益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望岳》诗的`出现,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大自然造化了泰山的钟灵神秀,这里的云彩有时极少,但不一会就遍布天下,而转眼之间会云散天晴。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心中发誓,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遥望《五岳之宗》,我们终于登上泰山顶峰日观峰。此时天气晴和,微风南来,歌吹之声不绝于耳,俯瞰四周,胸怀顿觉畅爽,不禁大声吟诵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日观峰,是泰山上观赏日出的最佳处,在此可欣赏初升红日喷薄而出的奇丽景观。峰西原有登封坛,为唐宋封禅遗址。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作逗留,便乘索道一路下山。也有三五文友留宿峰顶抢拍日出风景的。记得前些年只有在黄山起早观日出,何时再能看泰山日出美景?心想,来日一定要和太阳一同升起,用心感受这座名山的美好。
据说,历代帝王登临泰山极顶,均离不开岱庙。他们也从这里起步,一步步登临泰山。次日一早,特与文友艺屏兴致勃勃地观览了岱庙。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其殿宇辉煌,文物荟萃,给人的视野很开阔。漫步此地,觉得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也融入了心底。
尔后,我们又来到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我继续诵吟起《望岳》,仿佛再次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一股回肠荡气油然而生。
篇3:读《望岳》后有感
读《望岳》后有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①
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最早的一首杰作。
唐玄宗开元215至218(737—740)年间,杜甫举进士不第,毅然离开长安,到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漫游,过着“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②的快意生活,本篇即作于此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诗人满怀激情,以设问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么样呢?伫足遥望,那碧色苍茫、一望无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旷神怡,诗人不禁发出了“齐鲁青未了”的惊叹。人们的视野为之豁然开阔,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联写近望泰山之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神秀”极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爱,凝天地神彩奇秀于泰山一处,使之神奇而秀丽;“割昏晓”极生动、形象地点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阴阳两坡若判晨昏。尽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名山的仰慕之情和爱国主义的胸怀。
三联乃是描述细望之景的。你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何等的细腻呵!诗人凝视泰山,层云缭绕,一时涌来万千思绪,荡起胸中无限波澜。飞鸟纷纷归去,真是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诗的末联是抒极望之情的。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迸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声。这是诗人蔑视艰险的一声呐喊,也是诗人理想的一道闪光。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非凡的气概。
本诗题为“望岳”,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联无不在“望”字上呕心沥血。全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凝炼而意浓,迭宕而秀丽,既浑洒自如,又千锤百炼,既有横灌千里的重彩浓墨,又有细如游丝的精雕细刻,使其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首诗在思想上价值更是不同凡响,显示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们知道,《望岳》是杜甫漫游齐赵之作。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正是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之时,很有一番抱负。然而,严酷的现实未能使他一展鸿图。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迈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时,并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③正表现了诗人“气靡屈贾,目短曹刘”的浩然正气。)相反,一种急流勇进的精神激励着诗人作新的攀登。他坚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岖,总有一天,定能登临泰山之巅,领略无限风光,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那时再低首而望,“众山”将显得何等的渺小呵!
这首诗产生的年代距今已相当处远,可是它依然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读了《望岳》会感到格外的新鲜、亲切,很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我们现在要以杜甫当年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登临“ 民族复兴的高峰”,伟大的祖国将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我们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吗?
篇4:读望岳有感
读望岳有感
公元736年,青年杜甫满怀豪情,踌躇满志,踏上了游历齐赵之路,时年25岁。至东岳泰山,写下这首名篇。此为杜诗现存最早一首,但应该不是杜甫人生第一首诗。他在《奉赠韦左丞丈》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早就以诗赋闻名了。但此诗得以流传,与其抒志气势磅礴、写景气度不凡有关。尤其“一览众山小”最为人传诵。读此诗,萎靡者当思奋起,颓废者可期振作,至于我等凡夫俗子,至少能唤起记忆中曾经有过的青葱岁月和少年壮志。
杜甫写景不落俗套,全从大处着眼,毫无细腻描绘。可能是工笔重彩、精描细绘无法体现泰山的宏伟气魄,也无法表达突然见到东岳耸立天际的感慨惊讶。他根本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山一峰地去写,只用一个“青”字便展示出泰山的秀丽柔美,再用一个“割”写出泰山的瑰丽奇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相比其他写泰山的诗不知好过多少。因为,此诗给我们是整体的印象,这样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相反那种琐碎细屑的描写如玲珑宝塔,华丽粉饰,让人恍惚若失、迷离扑朔。同时,景中有情,掺杂了大量作者的主观感受,第一句“夫如何”,第三句“锺神秀”,形象地将作者初次面对泰山景色的惊叹、赞美表达得含蓄而又鲜明。
写景中已然有情,抒情中再推向高峰。承接上四句写景,后四句以写诗人主观感受为主。未登峰顶,就已经“荡胸”, 极目远眺,松柏青翠,层云翻滚,山峦起伏,平畴坦荡,尽送眼底,加上山风徐来,浑身为之舒爽惬意,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再看峰顶,就在不远处,如能登顶定会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诗人并没有写登顶后的景色与感受,留给了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诗贵含蓄隽永,此之谓也。
杜甫,一直以来在我们印象中都是满怀愁绪、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是他写诗的永远主题。读此诗,在这种印象中又加进了积极进取、充满抱负的因素。也正为此,诗人才会一直关注国家兴亡的宏大主题,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这首诗开始,诗人就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紧紧地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笔来写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战争的残酷,来写人生的无奈、历史的轮回、命运的无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诗人就立下了“凌绝顶”的壮志,自己激励砥砺前行。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初心”,近四十年坎坷崎岖始终不改。此为诗人之伟大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杜甫在青少年就立下大志,而且始终保持这份“初心”,时刻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警醒自己,一直保持攀登高峰的姿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保持初心、立有恒志的人,才能到达绝顶。同样,人生到绝顶,风景自不同,才会欣赏到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体会常人难以感受的快乐。
此为读望岳之浅思。
篇5:读杜甫《望岳》有感
读杜甫《望岳》有感
我品读了杜甫脍炙人口的作品《望岳》以后,我的感受很深。特别是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加让全诗引人入胜。
《望岳》是杜甫在青年时期写的。虽然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由远望到近望,由凝望到俯望来写的。诗人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让人拍案叫绝。
这也不禁让我想到那些“登高”的诗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述了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它们却都没《望岳》更显得巧妙,朗朗上口。它告诉我们的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各个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而不是死板地“一条胡同走到黑”那是不可行的。
古诗词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里面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道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篇6:读古诗《望岳》有感
读古诗《望岳》有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今河南郑州巩义市。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这首诗的.意思是,泰山现在是什么样的面貌,从齐地到鲁地青翠连绵,一望无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判若早晨和黄昏,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遍群山的矮小。
读完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也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写出了从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7:品读望岳有感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望岳翻译
★ 《望岳》学案
★ 望岳赏析
★ 《望岳》中考题
★ 望岳阅读赏析
★ 《望岳》答案
★ 望岳》教学设计
★ 古诗《望岳》教学
★ 赏析杜甫《望岳》
登泰山读望岳有感(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