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

时间:2023-09-27 03:44:34 作者:吃西瓜的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吃西瓜的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

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 -诗词大全

夜宿西阁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城暗更筹急,楼高雨雪微。稍通绡幕霁,远带玉绳稀。

门鹊晨光起,墙乌宿处飞。寒江流甚细,有意待人归。

篇2:杜甫《阁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阁夜》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⑴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 雪停。

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 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篇3:杜甫《阁夜》鉴赏

杜甫《阁夜》鉴赏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临近寒冬,白天的时光越来越短;

浪迹夔州,在这霜雪方歇的寒宵。

五更时分,鼓角的声音格外悲壮;

天上群星,倒映在三峡随波曳摇。

战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震四野,

渔人樵夫,在几处唱起夷族歌谣。

诸葛公孙,英名一生最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这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篇两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两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雪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三峡,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两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两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两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 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第581-582页。

李贺《李凭箜篌引》鉴赏

原文

译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第990-992页

篇4: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 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 整体感知

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示例明确(多媒体展示)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较此诗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篇5: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 、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相同: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

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课后反思:

篇6:阁夜教案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涯”,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张,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篇7: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水 槛 遣 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 赞 上 人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 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 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②由学生齐读;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 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地位低下。”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

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 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自我安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八、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寒宵雪霁 → 五更鼓角

天空星河 → 江上洪波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山川形胜 → 战乱人事

当前现实 → 千年往迹

【教学评析】

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主要特点如下: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所描写的诗歌的场。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①初步感知诗意——先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再由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之后,了解到学生朗读中的不足,又适时的对学生的朗读如在停顿、轻重、节奏、升降、情绪等的处理上进行纠正、点拨,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从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把握诗歌感情;②深入理解诗意——在对每一联的分析之后,让学生朗读这一联,这样学生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之后,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就更饱含诗韵,节奏也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③感悟提升——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内涵之后,再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全班齐读、分组朗读或个人朗读,在想象、朗读中学生不由走进杜甫所写的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场:走进雪光明朗如昼的寒冬夜里,望见银河星辰,随波动摇,听见鼓声悲凉,千家恸哭传彻四野……走进作者的心里,和作者心气相通,从而黯然神伤,凄怆悲凉,感慨万千——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随之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诗歌的一大特点是饱含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在诗歌中,丰富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常联在一起,互为作用。强烈的感情,自然引起想象的飞驰;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表现强烈的感情,尤其是古典诗歌,更具有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本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诗歌的这一特点出发,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对字、词、句的机械的翻译,超越文字的表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穿越时空,在想象中驰骋,并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融进诗人所描写的宏大而深沉的意境,真切的体验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真正感受和理解了古典诗歌所蕴涵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此外,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教学设计在结课处,又配乐让学生再次乘着想象的翅膀,梦回唐朝,回到硝烟四起、兵慌马乱的动荡年代,回到颠沛流离、满目创痍的苍凉人世,触摸和感知伟大诗人杜甫感时伤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又再一次得到熏陶和洗礼,从而获得思想的教育和启迪,获得了人文的关怀。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印证了新课标所言: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合作方式不仅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答上,还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相互评价上。学生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总是由教师一锤定音,但是长期的“生答师判“的评价会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教学设计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这就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____”。

2.概括全诗内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三、演练学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篇8: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篇9:阁夜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 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知人论世(课件展示)

1.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3.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 其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同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三、诵读赏析

1.初读:读准字音

(1)正音:①景:j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

押ao韵,偶句押韵;

2.再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读出情感

1)诗意: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四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1)首联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试分析看看?

明确:催:逼真的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 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既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小结: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借雪夜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2)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

明确:此联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请对颔联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视听结合:前一句写听觉,后一句写视觉。

对偶:五更—三峡 鼓角—星河 声悲壮—影动摇

双联:三峡星河影动摇

用典: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星河影动(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4)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思考:“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卧龙:诸葛亮——忠臣(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

人事:交游, 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x,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世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到一起表达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篇10:《阁夜》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标指出: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教学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交流,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师生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降低难度,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使学生有所得。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诵读法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一次导入,把李白和杜甫对比,能使学生对两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百姓生活困顿,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解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调整情绪,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融入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在班上展示。

1、读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景(jng ) 霁(j)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决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2、品一品: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1)品味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诗言志。通过品读,体会诗歌中字里行间渗透的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2)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通过找喜欢的语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把握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而拓展到全诗,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3、议一议:对读:

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班上展示,教师指导点拨。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将这两首诗作对比阅读,在对比中认识这两首诗的异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小结,由读文到读人,由做事到做人,相信会对学生的做人有所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诗歌学习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题实际是一个小专题,旨在通过梳理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阁夜 杜甫

首联:时光飞逝 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星河动摇 听觉、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 渔樵歌声 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 寂寥无奈 用典(原意、用意)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对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的精神,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解决了诗歌阅读的三个问题,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就是读懂了这首诗。课堂上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步启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参与度高,在积极的讨论中有所收获,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的.时间有限,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打开的力度还不够,这些还有待于灾难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阁夜 原文和鉴赏

夜,夜杜甫,夜的意思,夜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

《夜》杜甫唐诗鉴赏

杜甫 春夜喜雨

杜甫《倦夜》阅读

滕王阁序赏析

登快阁赏析 黄庭坚

夜散文

夜读后感

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夜宿西阁,夜宿西阁杜甫,夜宿西阁的意思,夜宿西阁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