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3-10-08 03:44:50 作者:suairl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uair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

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

从台北市坐捷运到淡水,再转公交到三芝,便是一个欣赏樱花的好去处。

趁没有繁杂的课程,天气又十分诱人,便约了个朋友一起往三芝走走。坐公交到三芝站,再步行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三芝游客中心。这里建设得很齐整,花草树木井然有序,像是一处西式的私人花园。周围随意转转,偶然间碰到几棵粉红的樱花树。初一看,还误以为是桃花。二者所喜环境相似,开花时间相近,外观也很像,便容易认错。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桃花是直接生长与枝上,而樱花则有花托,且花瓣尖端有花缺。这里的樱花不多,没有漫山遍野的放肆开放,只是间或抬头,突然一片粉红映入眼中,像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穿了件新买的衣裳,隐藏不住喜悦,露出满脸的笑意。

图片来自简书

我走在花草中,沐浴着这难得的美好阳光,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界最新鲜的气息。四周的绿色、粉色、白色相互掩映,构成一幅自然的画卷,好像在向千篇 一律的传统设计发出挑战;我闭上双眼,任微风从耳边溜过,感受着大自然的挑逗。身边偶尔传来几声游人路过的声响,除此之外,一切都像睡着了一般,没有了动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情此景,虽与张岱所处完全相反,但是这种感受,一定有几分相似。

朋友叫醒了我,说往前走走。

我们随着几个游客的步伐悠闲地走着,不久,看到一座很雅致的房子,房子后面也种了几排樱花树,树旁又种了很多瓜果蔬菜。房子前面搭了个棚子,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位女士,两位男士,应该是一家人正在用午餐。我们想进去看看樱花,便走近寻求主人的许可。他们很有礼貌的答应了,请我们随意,只是请我们不要自己采摘那些果蔬。

欣赏了一会,感觉与前下的情景也相似,便转身往回走。到了棚子,那位阿姨邀请我们坐下休息,另外的两位男士用完餐便离开了。细看,发现阿姨五六十岁的年纪,短发,戴着眼镜,让人觉得很文雅。

“您是本地人吗,一直都在家中务农吗?”我向阿姨问道。

“没有啦,我是退休后才来这里的,以前一直都在城里做服装生意。”阿姨带着台湾语音亲切地说到。看到我们略显惊讶,阿姨补充到:“人老了就相找个安静的地方生活,这里环境很好,我来之前,我先生已经在这生活7个年头了。”

“那这些瓜果蔬菜都是您跟您先生种的吗,我们刚刚看到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十分丰富?”朋友问到。

“都是自己种的,这边的气候很好,适合果蔬生长,平日里又没其它的事情,便以种些瓜果蔬菜为乐了”。阿姨笑着说道。

“这边好像游客很多,他们会偶尔来您这边带些新鲜的.果蔬回去吗?”朋友问到。

“会的,很多人买,一般都会带一个星期的量回去,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果蔬。一般是看我这边有什么,他们就买什么,不会去提这里没有的。”阿姨颇为自豪地说到。

“那您从生活了那么久的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地方,您会习惯吗,是什么促使让您愿意放弃城里便捷的生活来到这里呢,仅仅是像您前面所说的,喜欢农村这种安静的生活方式吗?”我好奇地问到。

“你有仔细看那边的樱花吗?”阿姨反问道。

“嗯,看了。”我有些不解地回答。

“那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阿姨继续问到。

“不同的地方?嗯...”除了说很好看之外,我好像回答不上来。

“你不觉得它们排列的都很和谐吗,差不多的间距,每棵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用像旁边的花草去争夺阳光雨露,也不必拼命生长只为抢占一丝一毫的生存空间。尽管它们的花期很短,不如野草般顽强,可耐秋霜,可忍寒冬,仅仅是昙花一现。但是凭借近一年的力量积攒,在每年固定的时节绽放自己的美丽,不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吗?”阿姨缓缓地说了这么长的话。

我似懂非懂,仿佛眼前的阿姨是位看破了人生真谛的哲学家。

“那您平时除了耕作,还会做些什么吗,会觉得无聊吗?”朋友问到。

“无聊?不会啊。我喜欢做些甜点,所以闲的时候就自己尝试着开发些不同品种的甜品,这是我以前年轻时候想做却没时间做的,现在可以实现了,感觉很满足。你看,你身后的那些樱花便是很好的甜品食材,它有止咳、润肺的功效,加上淡淡的香味,是很好的食材。我还给自己做的甜品起了很多名字,像‘王子的礼物’‘公主的礼服’‘上帝的亲吻’,我先生每次都会笑话我童心未泯,但笑完之后就一口把手上的甜品解决了。”说到这,阿姨不由得笑了。

眼前的阿姨似乎变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我不由得陷入阿姨描述场景的想象中,两个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依旧开着岁月禁止的玩笑,蔑视着时间流逝的荒唐。我想,那个场景一定很美!

所谓幸福,好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阿姨又继续说道:“我的孩子也在城里工作,孙子也五六岁了。每年他们都会一起回来几次,小孩子就在这田里玩耍,我会给他们讲花草的故事,讲樱花的秘密,讲四季变化的神奇,这里的花草树木都化身成了自然界的精灵,这座房子也成了他们故事中的城堡。所以,你看,我在这里过得很好。所谓生活,在意的不是到底住哪,而是在哪里能让你觉得安心,觉得舒适,觉得有归属感。我没有那么伟大的雄心,没有征服世界的需要,我所选择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仅此而已。”

我沉浸在阿姨的话里,思考着它的意义。这些话很朴实,我也曾听过,但是从她口中说出,似有一层魔力,你无法抗拒,随着她的话,思绪飘到了一个一个的场景中。

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舍地起身向阿姨告辞。走到门外,转身回头看,阿姨已经背了背篓跟一把小锄头,往田里走去。我想,等她回来时,背篓里除了瓜果蔬菜,一定还有一份幸福。

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我被阿姨迷住了。是啊,好像是被迷住了!

转过身,天空依旧安详美丽。

“走,我们往前看看。”我提议道......

篇2:樱花开了,我与谁说杂文随笔

樱花开了,我与谁说杂文随笔

花朝节近,樱花开了,一簇簇,一团团,浓烈奔放,两三棵比邻站着便开成了一种气候。娇嫩的芽儿穿插梢头,分外养眼。每每从花下走过,花枝伸手可触,免不了驻足停留,望着温和的春日,点亮这片粉红色的星海。浓郁花香甜甜,在鼻息间游走,瞬间感觉重感冒都好了。

斟酌这角度,想着怎么把这满园的春色收纳进狭小的相机,毕竟又是一年春来。不时有行人三三两两加入,贪恋这春韵。

“去看樱花吧”,一直没说出口的话。毕业季的`小伙伴们最近少有碰面,相处四年,这些日子好像一下子都销声匿迹了。考研、求职、考公,再难聚首。像是突然间,昔日嬉笑怒骂的孩子一下子长大,迅速签下一份工作,选择了一座城市,来避免曲终人尽时无所依附的尴尬。女生的妆容愈加精致,那些几十块的衣服也不会马上动心了,鞋子总是悄悄高出了几厘米;男生也像是一夜间帅气起来,更新了衣橱,在路上骑行奔走,警醒着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在还有两个月的日子里,我们都开始认真起来。是的,我们,要毕业了。

拨通了一个号码,寒暄几句后,正要叙叙诉说当下的情谊,却被生生塞给一句“我挂了”,匆匆挂断。简短,没有来由。听着电话里的嘟嘟声,凝视着屏幕渐渐变暗,我想,大概时间把你改变了。我说不上,这是好,还是不好。

晚练时分,操场上的人们像是比往常多了。当我跑过那个起跑线的时候,恍惚间觉得经过的人儿都加入了进来,顿时萌生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竟也成了一种气候。

我折下一枝六厘米左右的花枝,放在书桌上,白纸做底,生动灵静。次日,樱花渐渐干瘪,遂将其夹入功课本,花做书签,日期为今时今日。

篇3:遇见黑塞是临近午夜的台北杂文随笔

遇见黑塞是临近午夜的台北杂文随笔

遇见黑塞是在临近午夜的台北。去台北没什么特别的计划,一直听说台大附近很多独立书店和小酒馆,想着一定要找时间去逛逛。在台北的头几天行动力为负,每每一睁眼发现又到夕阳时分,出门吃顿饭的工夫,一天就结束在台北迷离的夜色中。直到离开的倒数第二天,吃罢晚饭,想着再不去就没机会了,才叫车奔向罗斯福路三段。

开车的爷爷不知道我具体要去哪,我自己也不知道。所幸车就停在一间小书店旁边,书店的名字已经忘了,只记得小小的书店有大大的明亮的落地玻璃,满书架的书脊在夏末的夜里泛着暖黄色的光。推门进去的时候,店员似乎微微惊讶,但还是友好地将我们迎进门。

远流出版社出版的《流浪者之歌》摆在最醒目的地方。久闻黑塞大名,他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曾深深击中我,是我读过述说陀氏最切中的文字(1),不过此前我并未真正读过黑塞的小说。

邂逅一本书也需要契机。近几年来才渐渐懂得德语世界的美妙,譬如茨威格的潇洒,托马斯曼的学究气,卡夫卡戏谑之下的颓废。远流的这版《流浪者之歌》收录了茨威格对黑塞这部小说的评价以及黑塞写与茨威格的`短信,翻看时发觉自己喜欢的作家之间存在种种联系,不禁莞尔,这书是铁定要买的了。结帐时,看店的小哥笑说刚刚本来准备关店,还好让我们进来了,黑塞可是他的精神导师,笑容里洋溢着爱书人的热情。

读《流浪者之歌》是愉悦的。黑塞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成名,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流浪者之歌》始于一个婆罗门男子悉达多(2)的修行,伴随他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又糅进佛教和包括道家在内的东方哲学为背景,作为东方人读来很有亲近感。远流的译本完好展现了黑塞作品中如行板的韵律,译者柯晏邾在头两章的某些段落一度试用骈文,与文中浓郁的东方情调相得益彰。

但这本书读来并不轻松。倒不是说黑塞的书写晦涩难懂,相反,他写悉达多修行的历程仿佛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不轻松的意味,是指黑塞在东方故事的外壳下,包裹着西方特质的宗教观和世界观。悉达多剖析自我的根源,实则极为近似《一句顶一万句》里牧师老詹向世人提出的问题——你是谁,打哪儿来,要往哪儿去。

我不敢说自己真正看懂了《流浪者之歌》,只知道黑塞曾经皈依佛法,在写作这本书时又对道家兴味颇浓。因此,悉达多最终得道,可以解读为入了佛门的无我之境,又或许是应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但正如黑塞试图在悉达多与佛陀的会面中想传达出的讯息一样,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求道的书。描绘得道之境的美,是为了告诉世人这美只有在靠自己剖析、认清和抛弃自我后才能寻得,而每个人剖析自我的历程毕竟是不同的。

后来读了黑塞的几本其他小说,越读越发现他其实一生都执着于自我剖析的主题,也越来越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尊他为精神导师。这些书里,有我打心底喜爱和认同的,也有尚且不那么合自己口味,需要假以时日慢慢消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真诚地活过一生的作家,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读懂他留下的种种思索。有时我后悔没有更早遇见黑塞,也庆幸终于在那一年遇上他。

白色樱花随笔

夜雨杂文随笔

情感随笔杂文

杂文随笔夜行

第三者杂文随笔

笨拙杂文随笔

青春杂文随笔

落差杂文随笔

敬酒杂文随笔

寻觅杂文随笔

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